为你推荐
《李佃贵浊毒理论临床经验实录丛书》学术委员会
《眼病浊毒论》编委会
作者简介
路志正序
王永炎序
张大宁序
孙光荣序
吴以岭序
自序
目 录
总论
第一章 浊毒学说概述
第一节 浊毒定义
一、广义的浊毒
1.天之浊毒
2.地之浊毒
3.人之浊毒
二、狭义的浊毒
1.湿浊毒
2.谷浊毒
第二节 浊毒学说的理论渊源
一、生理之浊
二、阴阳升降
三、病机之浊
四、诊断疾病
五、治疗角度
第三节 历代医家对浊毒的认识
一、浊毒学说理论基础奠定时期
1.先秦时期论浊
2.先秦时期论毒
二、浊毒临床辨证理论体系初步形成时期
1.对浊毒认识逐渐深入
2.治浊毒之法逐渐丰富
3.浊毒治疗预后与转归
三、降浊毒理论体系框架初步形成时期
1.浊毒认识更为全面
2.明确浊毒临床表现
3.阐述浊毒与湿、温关系
4.浊毒诊断更为详尽
5.吴鞠通提出化浊解毒法
四、近年来对浊毒理论的研究
第四节 浊毒成因与病机
一、时代背景
1.自然环境变化
2.社会环境变化
3.生活方式改变
二、浊毒成因
1.外感淫疠毒邪
2.饮食失节
3.情志不畅
4.环境改变
5.缺乏运动
6.虚损劳倦
7.他邪转化
第五节 浊毒致病特点
一、浊毒黏滞,病程缠绵
二、滞脾碍胃,阻滞气机
三、常相兼夹,耗气伤阴
四、阴阳相并,浊毒害清
五、易积成形,蕴久生变
第六节 浊毒与脏腑关系
一、脾胃与浊毒
二、肝胆与浊毒
三、肾、膀胱与浊毒
四、肺,大肠与浊毒
五、心,小肠与浊毒
第七节 浊毒体质
第八节 浊毒辨证
一、浊毒共同致病特点
二、浊毒证的一般临床表现
1.望颜面五官
2.望舌苔
3.脉象
4.排泄物、分泌物
三、浊毒证候分型
1.浊重毒轻
2.毒重浊轻
3.浊毒并重
四、浊毒脏腑辨证
1.浊毒在胃
2.浊毒在肝
3.浊毒在肺
4.浊毒在心
5.浊毒在肾
6.浊毒在眼
7.浊毒在脑
8.浊毒在皮、脉、筋、骨
五、浊毒三焦辨证
1.浊毒在上焦
2.浊毒在中焦
3.浊毒在下焦
第九节 浊毒证常用诊法
一、望诊
(一)望神
(二)望色
(三)望形体
(四)望舌
1.望舌质
2.望舌苔
(五)望排出物
1.望痰涎
2.望呕吐物
3.望二便
4.望眼眵
二、闻诊
(一)听声音
1.正常声音
2.病变声音
(二)嗅气味
1.病体气味
2.排出物气味
三、问诊
(一)问病史,寻病因
1.外感因素
2.内伤因素
(二)问刻下症,定病位及程度
1.浊毒轻重程度辨证
2.三焦辨证
3.脏腑辨证
4.卫气营血辨证
四、切诊
1.正常脉象
2.病理性脉象
第二章 眼的概述
第一节 眼的结构与生理功能
一、眼球
(一)眼球壁
1.纤维膜
2.葡萄膜
3.视网膜
(二)眼球内容物
1.房水
2.晶状体
3.玻璃体
二、视路
(一)视神经
(二)视交叉
(三)视束
(四)外侧膝状体
(五)视放射
(六)视皮质
二、眼附属器
(一)眼眶
(二)眼睑
(三)结膜
(四)泪器
(五)眼外肌
二、眼的血液供应与神经分布
(一)血液供应
(二)神经分布
第二节 中医对眼的认识概述
一、眼珠
(一)黑睛
(二)白睛
(三)黄仁
(四)神水
(五)瞳神
1.晶珠
2.神膏
3.视衣
4.目系
二、胞睑
三、两眦
三、泪泉、泪窍
四、眼带
五、眼眶
第三节 眼与脏腑的关系
一、眼与五脏的生理关系
(一)眼与肝的生理关系
1.肝开窍于目,目为肝之外候
2.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色物
3.肝主藏血,肝受血而目能视
4.肝主泪液,润泽目珠
5.肝脉上连目系,气血通达于目
(二)眼与心的生理关系
1.心主血,诸脉属目
2.心舍神明,目为心使
(三)眼与脾的生理关系
1.脾输精气,上贯于目
2.脾主统血,循行目络
3.脾主肌肉,司眼睑开阖
(四)眼与肺的生理关系
1.肺为气本,气和目明
2.肺主宣降,眼络通畅
(五)眼与肾的生理关系
1.肾主藏精,精充目明
2.肾生脑髓,目系属脑
3.肾主津液,润养目珠
4.肾寓阴阳,涵养瞳神
二、眼与六腑的生理关系
(一)眼与胆的关系
(二)眼与小肠的关系
(三)眼与胃的关系
(四)眼与大肠的关系
(五)眼与膀胱的关系
(六)眼的三焦的关系
第四节 眼与经络的关系
一、眼与十二经脉的关系
1.手阳明大肠经
2.足阳明胃经
3.手太阳小肠经
4.足太阳膀胱经
5.手少阳三焦经
6.足少阳胆经
7.足厥阴肝经
8.手少阴心经
二、眼与十二经别的关系
1.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
2.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
3.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
三、眼与十二经筋的关系
1.足太阳之筋
2.足阳明之筋
3.足少阳之筋
4.手太阳之筋
5.手少阳之筋
6.手阳明之筋
四、眼与奇经八脉的关系
1.督脉
2.任脉
3.阴(跷)脉、阳(跷)脉
4.阳维脉
第五节 眼与气血津液的关系
一、眼与气血的关系
(一)眼与气的关系
1.温养作用
2.推动作用
3.固摄作用
(二)眼与血的关系
二、眼与津液的关系
第六节 眼病浊毒理论基础
一、西医学基础
二、中医学基础
第三章 五轮浊毒辨证
第一节 五轮辨证
一、五轮学说
二、五轮的解剖部位及脏腑分属
1.肉轮
2.血轮
3.气轮
4.风轮
5.水轮
三、五轮辨证法
1.肉轮辨证
2.血轮辨证
3.气轮辨证
4.风轮辨证
5.水轮辨证
第二节 浊毒辨证
1.肉轮辨证
2.血轮辨证
3.气轮辨证
4.风轮辨证
5.水轮辨证
第四章 常用化浊解毒药物
第一节 化浊类药物
一、芳香化浊药
1.藿香
2.佩兰
3.砂仁
4.白豆蔻
5.白芷
二、祛湿化浊药
1.苍术
2.猪苓
3.石菖蒲
4.独活
5.秦艽
三、健脾化浊药
1.茯苓
2.薏苡仁
四、祛痰化浊药
1.半夏
2.天南星
3.瓜蒌
4.贝母
5.竹茹
6.桔梗
7.前胡
8.杏仁
9.葶苈子
五、清热化浊药
1.黄芩
2.黄连
3.黄柏
4.龙胆
5.栀子
6.苦参
7.秦皮
8.茵陈
六、温阳化浊药
1.附子
2.肉桂
3.干姜
4.吴茱萸
七、渗湿化浊药
1.车前子
2.滑石
3.木通
4.瞿麦
5.蓄
6.地肤子
7.石韦
8.海金沙
9.冬葵子
10.萆薢
八、通腑泄浊药
1.大黄
2.芒硝
九、逐水泄浊药
1.牵牛子
2.冬瓜皮
十、透表泄浊药
1.柴胡
2.荆芥
3.防风
4.薄荷
5.桑叶
第二节 解毒类药物
一、清热解毒药
1.金银花
2.连翘
3.大青叶
4.板蓝根
5.青黛
6.蒲公英
7.紫花地丁
8.半边莲
9.白花蛇舌草
10.土茯苓
11.鱼腥草
12.马齿苋
13.决明子
二、凉血解毒药
1.水牛角
2.玄参
3.紫草
4.生地黄
5.牡丹皮
6.银柴胡
7.大蓟
8.地榆
三、活血解毒药
1.益母草
2.泽兰
四、散结解毒药
1.莪术
2.海藻
3.昆布
4.鳖甲
5.僵蚕
6.牡蛎
7.夏枯草
五、泄浊解毒药
1.枳实
2.青皮
六、杀虫解毒药
1.雄黄
2.白矾
七、以毒攻毒药
1.樟脑
2.蜈蚣
各论
第一章 结膜炎
第一节 中医概述
第二节 中医病因病机
一、古代中医名家的认识
二、现代中医名家的认识
三、基于浊毒理论的认识
第三节 临床表现及诊断
一、临床表现
(一)常见症状
(二)眼科检查
1.结膜充血
2.结膜分泌物
3.乳头增生
4.滤泡形成
5.膜和假膜
6.球结膜水肿
7.结膜下出血
8.结膜肉芽肿
9.结膜瘢痕
10.假性上睑下垂
二、诊断依据
第四节 浊毒辨证论治
一、外感浊毒
二、浊毒内蕴
三、浊毒伤阴
四、浊毒久滞,肺脾两虚
第五节 治疗与调护
一、中医治疗
(一)中药滴眼液
(二)洗眼
(三)针刺
(四)耳尖放血
二、西医治疗
(一)滴眼液
(二)眼药膏
(三)冲洗结膜囊
(四)全身用药
三、并发症治疗
四、预防与调护
(一)预防
1.未病先防
2.既病防变
(二)调护
1.饮食护理
2.眼部护理
3.生活护理
第六节 典型病例
【病例1】
【病例2】
【病例3】
第二章 角膜炎
第一节 中医概述
第二节 中医病因病机
一、古代中医名家的认识
二、现代中医名家的认识
三、基于浊毒理论的认识
第三节 临床表现及诊断
一、临床表现
(一)常见症状
(二)眼科检查
1.细菌性角膜炎
2.真菌性角膜炎
3.单纯疱疹病毒感染
4.棘阿米巴角膜炎感染
5.角膜基质炎
6.神经麻痹性角膜炎
7.暴露性角膜炎
8.丝状角膜炎
9.免疫性角膜炎
二、诊断依据
第四节 浊毒辨证论治
一、外感热毒
二、浊毒内蕴
三、脾虚生浊,清阳不升
第五节 治疗与调护
一、中医治疗
二、西医治疗
三、并发症治疗
1.角膜瘢痕
2.角膜小面
3.角膜扩张
4.虹膜睫状体炎
5.虹膜膨出
6.还可见角膜葡萄肿、继发性青光眼、角膜扁平、角膜瘘、前极性白内障、眼球萎缩等并发症
四、预防与调护
(一)预防
1.未病先防
2.既病防变
(二)调护
1.药物护理
2.饮食护理
3.生活护理
4.心理护理
第六节 典型病例
【病例1】
【病例2】
【病例3】
第三章 睑腺炎
第一节 中医概述
第二节 中医病因病机
一、古代中医名家的认识
二、现代中医名家的认识
三、基于浊毒理论的认识
第三节 临床表现及诊断
一、临床表现
二、诊断依据
第四节 浊毒辨证论治
一、风热毒邪壅盛
二、浊毒内蕴脾胃
第五节 治疗与调护
一、中医治疗
(一)外敷中药
(二)针挑疗法
二、西医治疗
三、并发症的治疗
四、预防与调护
(一)预防
(二)调护
1.饮食护理
2.眼部护理
3.生活护理
第六节 典型病例
【病例1】
【病例2】
第四章 霰粒肿
第一节 中医概述
第二节 中医病因病机
一、古代中医名家的认识
二、现代中医名家的认识
三、基于浊毒理论的认识
第三节 临床表现及诊断
一、临床表现
二、诊断依据
第四节 浊毒辨证论治
一、浊毒内蕴
二、脾虚失运,痰浊内生
第五节 治疗与调护
一、中医治疗
(一)穴位刺血疗法
(二)中药外涂
(三)捏脊疗法+放血疗法
(四)火针
二、西医治疗
三、并发症治疗
四、预防与调护
(一)预防
(二)护理
1.眼部护理
2.生活护理
第六节 典型病例
【病例1】
【病例2】
【病例3】
第五章 泪囊炎
第一节 中医概述
第二节 中医病因病机
一、古代中医名家的认识
二、现代中医名家的认识
三、基于浊毒理论的认识
第三节 临床表现及诊断
一、临床表现
(一)常见症状
(二)眼部检查
二、诊断依据
第四节 浊毒辨证论治
一、热毒炽盛
二、心脾浊毒
三、风热毒邪蕴伏
第五节 治疗与调护
一、中医治疗
(一)局部用药
(二)冲洗泪道
(三)热敷
二、西医治疗
(一)保守治疗
1.泪道冲洗
2.泪道探通
(二)手术治疗
三、并发症治疗
四、预防与调护
(一)预防
1.保持眼部清洁
2.防治其他疾病
3.注意生活细节
4.重视儿童溢泪
(二)护理
1.注意饮食调理
2.保守治疗护理
3.围手术期护理
4.术后护理
5.生活护理
6.心理护理
7.急性泪囊炎的调护
第六节 典型病例
【病例1】
【病例2】
第六章 干眼症
第一节 中医概述
第二节 中医病因病机
一、古代中医名家的认识
二、现代中医名家的认识
三、基于浊毒理论的认识
第三节 临床表现及诊断
一、临床表现
二、诊断依据
(一)症状
(二)泪膜不稳定
(三)眼表上皮细胞的损害
(四)泪液的渗透压增加
第四节 浊毒辨证论治
一、浊毒内蕴
二、浊毒伤阴
第五节 治疗与调护
一、中医治疗
(一)针刺治疗
(二)耳针治疗
(三)中药熏蒸
(四)超声雾化
二、西医治疗
(一)消除诱因
(二)眼睑的物理清洁
(三)泪液成分的替代治疗
(四)延迟泪液在眼表的停留时间
(五)促进泪液分泌
(六)局部用药
三、并发症治疗
四、预防与调护
(一)预防
1.未病先防
2.既病防变
(二)调护
1.饮食调护
2.生活调护
第六节 典型病例
【病例1】
【病例2】
第七章 白内障
第一节 中医概述
第二节 中医病因病机
一、古代中医名家的认识
二、现代中医名家的认识
三、基于浊毒理论的认识
第三节 临床表现及诊断
一、临床表现
二、诊断依据
(一)症状体征
(二)眼部检查
第四节 浊毒辨证论治
浊毒内蕴
第五节 治疗与调护
一、中医治疗
(一)局部点药
(二)中成药
(三)针刺治疗
(四)耳针治疗
(五)穴位注射
二、西医治疗
(一)药物治疗
1.辅助营养类药物
2.醌型学说相关药物
3.抗氧化损伤药物
4.醛糖还原酶抑制剂
(二)手术治疗
三、并发症治疗
(一)青光眼
(二)晶状体抗原性葡萄膜炎
四、预防与调护
(一)预防
1.未病先防
2.既病防变
二、调护
1.饮食调护
2.生活调护
第六节 典型病例
第八章 葡萄膜炎
第一节 中医概述
第二节 中医病因病机
一、古代中医名家的认识
二、现代中医名家的认识
三、基于浊毒理论的认识
第三节 临床表现及诊断
一、临床表现
(一)前葡萄膜炎
1.症状
2.眼科检查
(二)中间葡萄膜炎
1.症状
2.眼科检查
(三)后葡萄膜炎
1.症状
2.眼科检查
(四)全葡萄膜炎
(五)特殊类型葡萄膜炎
1.强直性脊椎炎伴发葡萄膜炎
2.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
3.Behcet病
4.交感性眼炎
5.Fuchs综合征
二、诊断依据
(一)临床表现
(二)影像学检查
(三)实验室检查
(四)免疫抗原抗体检查
(五)人类白细胞抗原检测
第四节 浊毒辨证论治
一、浊毒内蕴
二、浊毒伤阴
三、肝经风热,毒邪上犯
四、浊毒内蕴,风热外袭
第五节 治疗与调护
一、中医治疗
(一)分期辨证论治
(二)辨证分型
(三)单方治疗
(四)中药熏眼
(五)针灸疗法
(六)中药滴眼液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
三、并发症治疗
(一)并发性白内障
(二)继发性青光眼
(三)低眼压和眼球萎缩
(四)黄斑水肿及黄斑退行性病变
(五)增殖性视网膜玻璃体病变
四、预防与调护
(一)预防
1.未病先防
2.既病防变
(二)调护
1.心理护理
2.饮食护理
3.生活护理
第六节 典型病例
【病例1】
【病例2】
【病例3】
【病例4】
第九章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第一节 中医概述
第二节 中医病因病机
一、古代中医名家的认识
二、现代中医名家的认识
三、基于浊毒理论的认识
第三节 临床表现及诊断
一、临床表现
二、诊断依据
第四节 浊毒辨证论治
一、阴虚火旺
二、脾虚浊毒内蕴
三、气阴两虚,脉络瘀阻
四、痰浊瘀血互结
第五节 治疗与调护
一、中医治疗
(一)辨证论治
(二)分期论治
(三)经方、验方治疗
(四)中成药治疗
(五)针灸治疗
(六)离子导入法
(七)中药外敷治疗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
三、并发症治疗
(一)西医治疗
(二)中医治疗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
四、预防及调护
(一)预防
1.未病先防
2.既病防变
(二)调护
1.饮食护理
2.心理护理
3.眼部护理
4.生活护理
第六节 典型病例
【病例1】
【病例2】
【病例3】
【病例4】
第十章 视网膜静脉阻塞
第一节 中医概述
第二节 中医病因病机
一、古代中医名家的认识
二、现代中医名家的认识
三、基于浊毒理论的认识
第三节 临床表现及诊断
一、临床表现
(一)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
(二)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
(三)视网膜半侧静脉阻塞
二、诊断依据
第四节 浊毒辨证论治
一、肝郁化火
二、浊毒瘀血互结
三、虚火上炎
四、肝肾阴虚
第五节 治疗与调护
一、中医治疗
(一)分型论治
(二)分期论治
(三)专方专药治疗
(四)现代针灸治疗
(五)离子导入治疗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
三、并发症治疗
(一)黄斑囊样水肿
1.视网膜光凝治疗
2.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
3.激素治疗
4.组织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t-PA)
5.中医治疗
(二)新生血管和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1.新生血管
2.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3.中医治疗
4.中西医结合治疗
(三)黄斑前膜、黄斑裂孔、玻璃体积血及视网膜脱离
1.西医治疗
2.中医治疗
四、预防与调护
(一)预防
1.未病先防
2.既病防变
(二)护理
1.心理护理
2.饮食护理
3.活动与休息
4.术前术后护理
第六节 典型病例
【病例1】
【病例2】
【病例3】
【病例4】
【病例5】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同类图书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