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顶部广告

城市地标绘 钢笔风景速写教程电子书

这是一本钢笔画手绘书籍,书中主要的绘画对象是中国各大城市的地标建筑。现在市面上绝大部分的钢笔画书籍是以乡村古老的房子、自然风景、人物、生活场景为主题的,很少有看到以现代建筑为视角切的钢笔画的书籍。我们生活在一个现代化建筑空间里,却忽略了我们平常习得事物。一个城市的地标建筑,不仅向我们展示了各个城市的经济水平,也向我们展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售       价:¥

纸质售价:¥43.30购买纸书

130人正在读 | 0人评论 6.2

作       者:陈玉斐

出  版  社:人民邮电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时间:2020-08-01

字       数:2.2万

所属分类: 文艺 > 艺术 > 绘画/雕塑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硬朗的钢笔线条也能勾勒出笔触刚劲、画面细腻的风景效果,本书作者通过细致隽秀的线条为您绘制出一幅幅城市地标建筑的钢笔画作品,展现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全书一共有5章内容。在篇部分,作者带来了11张国内大城市非常具有特色的建筑钢笔画作品,让大家从中感受到它的独特美感,提高审美情趣;然后本书则到了绘画技法的讲解。第1~3章,书中对钢笔画的绘画工具、18种线条表现技法、作品构图与布局的基本原则等讲解得非常透彻;第4~5章则细致列举了钢笔风景画中云、山、水、公路、植物、石头等局部元素的绘制技法,以及环球贸易广场、武汉中心、H700深圳塔、澳门电视塔和台北101大楼等5个写生绘画的案例,跟着书中的步骤学习,初学者一定可以逐步掌握绘制钢笔画的基本方法,为今后的深学习下基础。 本书不仅可以作为建筑、城市规划、园林、景观设计等专业学生的学习参考书,还适合从事钢笔画创作和对钢笔画有兴趣的美术工作者阅读。<br/>【推荐语】<br/>这是一本钢笔画手绘书籍,书中主要的绘画对象是中国各大城市的地标建筑。现在市面上绝大部分的钢笔画书籍是以乡村古老的房子、自然风景、人物、生活场景为主题的,很少有看到以现代建筑为视角切的钢笔画的书籍。我们生活在一个现代化建筑空间里,却忽略了我们平常习得事物。一个城市的地标建筑,不仅向我们展示了各个城市的经济水平,也向我们展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br/>【作者】<br/>陈玉斐,女,出生于广东省河源市,大学就读于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现担任美术老师。自幼就喜欢画画,长大后对钢笔画情有独钟,对钢笔画有自己的独到见解。<br/>
目录展开

内容提要

写在前面的话

建筑钢笔画作品欣赏

北京中国尊大厦

上海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

广州塔

深圳平安国际金融中心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二期

苏州中南中心效果图

天津117大厦

成都绿地中心

武汉绿地中心

石家庄天山世界之门

大连绿地中心

第1章 带你认识钢笔画的绘画工具

1.1 笔和纸

1.1.1 钢笔

1.1.2 针管笔

1.1.3 纸

1.2 墨水

1.3 辅助工具

1.4 训练计划

第2章 钢笔画的基本表现形式

2.1 钢笔画的基础技法——笔触与笔痕

2.1.1 自由线

2.1.2 方格线

2.1.3 点画法

2.1.4 交叉线

2.1.5 放射线

2.1.6 长短线

2.1.7 波浪线

2.1.8 不规则线

2.1.9 交错线

2.1.10 涂鸦线

2.2 笔触的练习

2.3 空间表现技法

2.3.1 立体

2.3.2 投影

2.3.3 透视

2.3.4 明暗

2.4 效果表现技法

2.4.1 空间

2.4.2 体积感

2.4.3 虚实

2.4.4 风格

第3章 钢笔画的构图与布局

3.1 透视

3.1.1 透视法则:一点透视

3.1.2 透视法则:两点透视

3.1.3 透视法则:三点透视

3.2 构图

3.2.1 美观的构图:S、Z、A、O、H、C

3.2.2 不美观的构图:L、T、M

3.3 起稿的方法

3.3.1 以几何图形起稿的方法

3.3.2 以横竖线起稿的方法

3.4 提高画面质感的方法

3.4.1 外轮廓

3.4.2 玻璃

3.4.3 不锈钢

3.4.4 瓷砖和砖头

第4章 钢笔画中配景元素的画法

4.1 云

4.2 山

4.3 水

4.4 公路

4.5 植物

4.6 石头

第5章 高层建筑案例的绘画示范

5.1 环球贸易广场

5.2 武汉中心

5.3 H700深圳塔

5.4 澳门电视塔

5.5 台北101大楼

累计评论(0条) 0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分享你的想法吧!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