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顶部广告

刘绍武三部六病辨证亲授记电子书

售       价:¥

纸质售价:¥34.50购买纸书

450人正在读 | 1人评论 6.8

作       者:刘绍武,宿明良

出  版  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11-01

字       数:648.2万

所属分类: 科技 > 医学 > 中医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1条)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1条)
《三部六病》是山西有名老中医刘绍武先生创立的医学理论。该理论是刘绍武先生研究《伤寒论》《内经》等中医理论和长期临床实践的总结,对于临床工作及探索中医现代化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三部六病》学说以《伤寒论》为依据,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参阅《内经》和有关著述,遵循对立统一规律,将人体划分为三个部分,即:表部、中部(半表半里部)、里部,简称“三部”; 每部存在的病症,根据其阳(实、热)和阴(虚、寒)的不同病性,划分为六类症候群,简称“六病”。<br/>【作者】<br/>山西三部六病研究所所长、主任医师。《三部六病》是山西有名老中医刘绍武先生创立的医学理论。该理论是刘绍武先生研究《伤寒论》《内经》等中医理论和长期临床实践的总结,对于临床工作及探索中医现代化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三部六病》学说以《伤寒论》为依据,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参阅《内经》和有关著述,遵循对立统一规律,将人体划分为三个部分,即:表部、中部(半表半里部)、里部,简称“三部”; 每部存在的病症,根据其阳(实、热)和阴(虚、寒)的不同病性,划分为六类症候群,简称“六病”。<br/>
目录展开

书名页

版权页

再读八五版《三部六病》

序一

序二

前言

第一章 《伤寒杂病论》源流

第一节 《伤寒杂病论》面世的时代背景

一、建安年间的疫情方面

二、建安年间的文学方面

三、三国时代宗法松弛

第二节 张仲景的医药学成就

一、开创系统方剂学

二、肇基辨证论治

第三节 《伤寒杂病论》的历史显晦

一、关于张仲景的著述问题

二、王叔和与《伤寒杂病论》

三、从汉至宋《伤寒杂病论》版本的流传

1.实事求是的校正整理态度

2.两种观点与两种文体

3.《伤寒论》的论说精炼

第四节 《伤寒杂病论》评释简述

一、对张仲景与《伤寒论》的评述

二、对《伤寒论》的注释要略

三、历代医家关于 “经” 的解释

第二章 “三部六病” 的起源

第一节 “三部六病” 学说的提出

第二节 中医学的整体观

一、整体的概念

二、构成机体的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1.机体的组织性

2.机体的层次性

3.机体结构的功能性

4.机体的稳态性

5.机体的有序性

6.机体的机械性

7.机体的能动性

8.机体的天人合一性

三、整体的范畴和统一性

第三节 中医辨证的探讨

一、关于 “证” 的概念

二、关于 “证” 的机理

三、关于具体辨证

(一)辨部证

(二)辨病证

(三)辨汤证

四、《伤寒论》书中的辨证方法

(一)推理定证

(二)以治求证

(三)以证求证

(四)以日推证

(五)以脉测证

第四节 系统论与 “三部六病” 辨证的关系

第三章 三部六病学说

第一节 整体辨证论治

一、整体与三部的功能

(一)表部

(二)里部

(三)半表半里部

二、整体的具体辨证论治

(一)热证

(二)寒证

(三)虚证

(四)实证

(五)体证

第二节 三部六病辨证论治

一、六病产生的机理

二、六病不同于六经

三、六病的建立

(一)表部

1.太阳病

2.厥阴病

(二)里部

1.阳明病

2.太阴病

(三)半表半里部

1.少阳病

2.少阴病

四、三部的并病

(一)表部并病

(二)里部并病

(三)半表半里部并病

第三节 十二单证辨证论治

一、表热证

二、表实证

三、表寒证

四、表虚证

五、里热证

六、里实证

七、里寒证

八、里虚证

九、半表半里热证

十、半表半里实证

十一、半表半里寒证

十二、半表半里部虚证

第四节 合病的证治

一、太阳、少阳、阳明合病

二、太阳、少阳、太阴合病

三、太阳、少阴、阳明合病

四、太阳、少阴、太阴合病

五、厥阴、少阳、阳明合病

六、厥阴、少阳、太阴合病

七、厥阴、少阴、阳明合病

八、厥阴、少阴、太阴合病

九、太阳、少阳合病

十、太阳、阳明合病

十一、太阳、少阴合病

十二、太阳、太阴合病

十三、厥阴、少阳合病

十四、厥阴、阳明合病

十五、厥阴、少阴合病

十六、厥阴、太阴合病

十七、少阳、阳明合病

十八、少阳、太阴合病

十九、少阴、阳明合病

二十、少阴、太阴合病

第五节 兼证的证治

一、太阳病兼表寒证

二、太阳病兼表虚证

三、太阳病兼半表半里热证

四、太阳病兼半表半里实证

五、太阳病兼半表半里寒证

六、太阳病兼半表半里虚证

七、太阳病兼里热证

八、太阳病兼里实证

九、太阳病兼里寒证

十、太阳病兼里虚证

十一、厥阴病兼表热证

十二、厥阴病兼表实证

十三、厥阴病兼半表半里热证

十四、厥阴病兼半表半里实证

十五、厥阴病兼半表半里寒证

十六、厥阴病兼半表半里虚证

十七、厥阴病兼里热证

十八、厥阴病兼里实证

十九、厥阴病兼里寒证

二十、厥阴病兼里虚证

二十一、少阳病兼表热证

二十二、少阳病兼表实证

二十三、少阳病兼表寒证

二十四、少阳病兼表虚证

二十五、少阳病兼半表半里寒证

二十六、少阳病兼半表半里虚证

二十七、少阳病兼里热证

二十八、少阳病兼里实证

二十九、少阳病兼里寒证

三十、少阳病兼里虚证

三十一、少阴病兼表热证

三十二、少阴病兼表实证

三十三、少阴病兼表虚证

三十四、少阴病兼表寒证

三十五、少阴病兼半表半里热证

三十六、少阴病兼半表半里实证

三十七、少阴病兼里热证

三十八、少阴病兼里实证

三十九、少阴病兼里寒证

四十、少阴病兼里虚证

四十一、阳明病兼表热证

四十二、阳明病兼表实证

四十三、阳明病兼表寒证

四十四、阳明病兼表虚证

四十五、阳明病兼半表半里热证

四十六、阳明病兼半表半里实证

四十七、阳明病兼半表半里寒证

四十八、阳明病兼半表半里虚证

四十九、阳明病兼里寒证

五十、阳明病兼里虚证

五十一、太阴病兼表热证

五十二、太阴病兼表实证

五十三、太阴病兼表寒证

五十四、太阴病兼表虚证

五十五、太阴病兼半表半里热证

五十六、太阴病兼半表半里实证

五十七、太阴病兼半表半里寒证

五十八、太阴病兼半表半里虚证

五十九、太阴病兼里热证

六十、太阴病兼里实证

第六节 合证的证治

一、表热与表寒合证

二、表热与表虚合证

三、表热与半表半里热合证

四、表热与半表半里实合证

五、表热与半表半里寒合证

六、表热与半表半里虚合证

七、表热与里热合证

八、表热与里实合证

九、表热与里寒合证

十、表热与里虚合证

十一、表实与表寒合证

十二、表实与表虚合证

十三、表实与半表半里热合证

十四、表实与半表半里实合证

十五、表实与半表半里寒合证

十六、表实与半表半里虚合证

十七、表实与里热合证

十八、表实与里实合证

十九、表实与里寒合证

二十、表实与里虚合证

二十一、表寒与半表半里热合证

二十二、表寒与半表半里实合证

二十三、表寒与半表半里寒合证

二十四、表寒与半表半里虚合证

二十五、表寒与里热合证

二十六、表寒与里实合证

二十七、表寒与里寒合证

二十八、表寒与里虚合证

二十九、表虚与半表半里热合证

三十、表虚与半表半里实合证

三十一、表虚与半表半里寒合证

三十二、表虚与半表半里虚合证

三十三、表虚与里热合证

三十四、表虚与里实合证

三十五、表虚与里寒合证

三十六、表虚与里虚合证

三十七、半表半里热与半表半里寒合证

三十八、半表半里热与半表半里虚合证

三十九、半表半里热与里热合证

四十、半表半里热与里实合证

四十一、半表半里热与里寒合证

四十二、半表半里热与里虚合证

四十三、半表半里实与半表半里寒合证

四十四、半表半里实与半表半里虚合证

四十五、半表半里实与里热合证

四十六、半表半里实与里实合证

四十七、半表半里实与里寒合证

四十八、半表半里实与里虚合证

四十九、半表半里寒与里热合证

五十、半表半里寒与里实合证

五十一、半表半里寒与里寒合证

五十二、半表半里寒与里虚合证

五十三、半表半里虚与里热合证

五十四、半表半里虚与里实合证

五十五、半表半里虚与里寒合证

五十六、半表半里虚与里虚合证

五十七、里热与里寒合证

五十八、里热与里虚合证

五十九、里实与里寒合证

六十、里实与里虚合证

第七节 六病的相互转化

一、阳极似阴的转化

二、阴极似阳的转化

三、六病中的单一转化

四、六病的复合转化

第八节 局部病辨证治论

一、局部病的证治分类

1.局部病局部治疗

2.局部病整体治疗

3.局部病局部整体治疗

二、脉象在局部辨证中的意义

1.基础脉

2.复合脉

3.奇形脉

三、局部协调疗法

1.调神汤

(1)寒热并用

(2)升降并用

(3)收散并用

(4)补泻并用

2.调心汤

(1)强心以健脑

(2)宽胸以宣肺

(3)疏肝以健脾

(4)安神而止悸

3.调肺汤

(1)宣肺消炎以制止分泌

(2)滋阴排痰、敛肺以镇咳

(3)协调整体以治肺病之本

4.调肝汤

(1)协调整体

(2)清热利湿

(3)活血化瘀

(4)调理脾胃

(5)通利二便

5.调肾汤

6.调胃汤

7.调肠汤

8.溃疡汤

(1)协调整体

(2)理气消炎

(3)活血化瘀

(4)解痉止痛

(5)推陈致新

9.调滋汤

10.调经汤

(1)经证

(2)带证

(3)胎证

(4)产证

11.理消汤

(1)强壮中枢

(2)协调整体

(3)补益肝胰二脏

(4)补肾

12.理目汤

13.消斑解毒汤

(1)协调整体

(2)祛除风湿

(3)降温排毒

14.解郁攻坚汤

(1)协调整体

(2)攻除肿瘤

(3)清理血液

15.理心复脉汤

16.排石汤

四、局部调治疗法

1.解肌汤

2.决渎汤

3.医黄丸

4.降压汤

5.利肠汤

6.三核二香汤

7.鸡甲散

8.清喉汤

9.攻坚汤

10.祛风利湿汤

五、局部复健疗法

1.复健散

2.大黄附子汤

3.团鱼丸

后语

累计评论(1条) 1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分享你的想法吧!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