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地关系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经久讨论的命题,也是地理科学的主攻方向。为了妥善解决国土空间利用中的综合问题,国家出台了《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发区、重发区、限制发区和禁止发区四种类型,其中限制发区又分为重生态功能区和粮食主产区。重生态功能区的主要任务是提供生态产品,保障生态安全,该任务实现的前提是构建区内和谐的人地关系,其目的是营造 “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国土空间优化利用格局。五峰县作为湖北省的*重生态功能区的试示范县,具有生态空间面积较大和经济发展底子薄的一般性特,也具有地形地貌复杂和交通可达性差等“老少边穷”地区的特殊性。在国家重生态功能区建设的总体导向下,首要任务是科学解析现有国土空间利用状况,厘清空间管治中存在主要矛盾和问题,以便有针对性的为地区发展和空间优化提出对策建议。现有研究成果中对国家重生态功能区这一特定类型的空间管治成果较少。本文以湖北省五峰县为研究样本,总体研究架构是在研究背景介绍和文献综述的基础上,沿着理论方法支撑—空间管治历程评估—空间管治问题解析—空间管治优化策略的研究路径展。
售 价:¥
纸质售价:¥30.60购买纸书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封面页
书名页
版权页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意义及问题提出
1.1.1 背景分析
1.1.2 研究价值及问题思考
1.2 相关研究述评
1.2.1 空间管治研究进展
1.2.2 重点生态功能区研究进展
1.2.3 总体述评
1.3 数据来源、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数据来源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2 理论、概念与方法体系
2.1 理论基础
2.1.1 人地关系理论
2.1.2 空间生产理论
2.1.3 协同论
2.2 概念体系
2.2.1 管治及空间管治
2.2.2 Hufty管治分析框架
2.2.3 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
2.3 方法体系
2.3.1 空间功能分区
2.3.2 景观格局分析方法
2.3.3 空间协调度模型
2.3.4 重点生态功能区空间管治分析模型
2.4 小结与讨论
3 五峰县国土空间管治的演化格局
3.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空间管治演变特征
3.1.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政策主导的强制性管治
3.1.2 “文革”时期粮食生产主导的集权式管治
3.1.3 改革开放初期经济发展主导的控制型管治
3.1.4 设立自治县后多部门规划主导的管治
3.1.5 历史格局变化及管治特征
3.2 县域国土空间格局划分
3.3 整体景观格局特征
3.4 空间利用协调度评价
3.4.1 协调发展指标值
3.4.2 空间协调度评价
3.5 小结与讨论
4 五峰县生态空间管治
4.1 生态空间格局评价
4.2 生态空间管治问题解析
4.2.1 土地资源空间管治
4.2.2 水资源空间管治
4.2.3 林业资源空间管治
4.3 典型案例:柴埠溪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治理过程
4.3.1 管治现状
4.3.2 空间管治问题解析
4.4 小结与讨论
5 五峰县生产空间管治
5.1 生产空间格局分析
5.2 第一产业空间管治问题解析
5.2.1 整体现状及管治问题
5.2.2 茶叶生产整体概况及管治问题
5.3 第二产业空间管治问题解析
5.3.1 县域内工业生产空间整体特点
5.3.2 矿产资源空间管治问题解析
5.3.3 工业生产拓展空间管治问题解析
5.4 第三产业空间管治问题解析
5.4.1 旅游业空间发展现状
5.4.2 旅游空间管治问题解析
5.5 小结与讨论
5.5.1 农业生产空间保护压力大,收入较低导致农民动力不足
5.5.2 工业生产空间布局趋于集中,矿产资源管治规范不健全
5.5.3 旅游业生产行为主体间博弈激烈,交通运输发展成瓶颈
6 五峰县生活空间管治
6.1 生活空间格局分析
6.2 人口结构与聚落体系管治问题解析
6.2.1 人口结构管治问题解析
6.2.2 聚落体系管治问题解析
6.3 基本公共服务管治问题解析
6.3.1 研究方法
6.3.2 教育服务
6.3.3 医疗服务
6.3.4 管治问题分析
6.4 典型案例:五峰县城搬迁空间管治问题解析
6.4.1 新县城生活空间变化
6.4.2 管治问题分析
6.5 小结与讨论
7 五峰县国土空间管治及优化策略
7.1 空间管治问题提炼
7.1.1 生态本底脆弱亟待治理,补偿机制偏重生态修复和维护
7.1.2 特色生态经济竞争力薄弱,城镇化进程缓慢欠均衡
7.1.3 政府主导的管治过程考核导向明显,规划衔接度低
7.1.4 法律依据模糊导致主体定位不清,居民和社区参与被动
7.2 空间管治优化策略
7.2.1 生态空间保护策略
7.2.2 生产空间发展策略
7.2.3 生活空间提升策略
7.2.4 协调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关系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及创新
8.1.1 主要结论
8.1.2 本书的创新点
8.2 研究不足及展望
8.2.1 研究不足
8.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同类图书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