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你推荐
版权页
劳绍贤简介
插图
邓铁涛序
唐旭东序
第一章 学术渊源
一、幼承庭训,家学渊博
二、师从邓老,实践为先
三、博采众长,勤研医术
四、脾胃名家,业内扬名
五、医德高尚,无私奉献
六、教书育人,桃李芬芳
第二章 学术思想
第一节 祛湿以运脾 清热以防变
一、内外合因,天人相应
二、脾胃失调,湿热蕴生
三、分解湿热,重在祛湿
四、祛湿运脾,湿便易化
五、瘀毒互结,清热防变
第二节 证为本 病为枢 症为标
一、临证思维的一般过程
二、现代中医临证思维的核心
三、临证思维中应注意的问题
第三章 临床经验
第一节 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治经验
一、病因病机
二、分证施治
三、临证体会
第二节 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癌前病变的诊治经验
一、脘痞疼痛之症,治以通降为顺
二、胃脘痞痛日久,治当固本调血
三、临证辨证施治,病证症宜并举
第三节 消化性溃疡的诊治经验
一、病位不离肝脾胃,病机多及瘀和热
二、中医辨证分型和溃疡局部病灶的病理阶段与炎症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治则遣方以健脾疏肝为基础,但化瘀清热贯穿于始终
第四节 肠易激综合征的诊治经验
一、临床表现
二、治疗特点
第五节 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治经验
一、病因病机
二、分期论治
三、个体化治疗
四、善后调护
第六节 慢性肝炎的辨治经验
一、临证思路
二、慢性肝病基本治法
三、肝炎病后调理
第七节 基于脾胃“治未病”辨治经验
一、未病先防,顾护脾胃
二、已病防变,调其脾胃
三、瘥后防复,实其脾胃
第四章 医案举隅
第一节 脾胃病类医案
第二节 其他类医案
第五章 医论医话
第一节 脾虚证研究的思路和方法探讨
一、统一辨证标准
二、多指标合参
三、形态与功能的结合
四、多指标与症状体征的相互联系
第二节 加强脾胃湿热证研究揭示中医脾胃的本质
第三节 中医药治疗吞酸症特色
一、病因病机
二、辨证治疗
第四节 仲景经方在慢性胃肠疾病临证中运用的体会
一、四逆散
二、理中汤
三、旋覆代赭汤
四、麻子仁丸
第五节 治胀以理气为要 除满以降逆为先
一、理气降逆的重要性
二、临床体会
第六节 健脾疏肝化瘀清热法治疗消化性溃疡
一、脾虚、肝郁与溃疡病的发病机制
二、溃疡病局部炎症与辨证论治的关系
三、健脾疏肝化瘀清热的使用特点
四、健脾疏肝化瘀清热与抗溃疡药理效应
第七节 清浊安中汤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
一、病因病机
二、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诊断标准的建立
三、脾胃湿热证基本治法和常用药物
四、清浊安中汤治疗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临床观察
第八节 痛泻要方治疗肠易激综合征(IBS)
一、IBS腹痛、排便特点
二、关于IBS治疗探讨
第九节 石菖蒲应用经验
一、石菖蒲药性及功效主治
二、劳绍贤临证配伍运用石菖蒲治疗临床诸症
第十节 劳绍贤学习邓铁涛补中益气汤运用经验心得
第十一节 脾胃与体质的关系
一、脾胃是体质形成的基础
二、脾胃影响体质的变化发展
三、脾胃湿热证与体质的关系
第十二节 劳绍贤岭南药运用经验
一、清热利湿止痛类
二、清热利湿止泻类
三、健脾强筋类
四、消积化滞类
五、利咽消肿类
六、温经通络类
七、清热解毒利胆类
八、其他类
第十三节 劳绍贤常用药对
第六章 学术传承
第一节 跟师心得
一、胡玲学习劳绍贤诊治脾胃湿热病证经验心得
二、常东学习劳绍贤诊治脾胃病学术思想体会
三、张诗军学习劳绍贤运脾调肝法学术思想心得
四、陈更新学习劳绍贤治疗脾胃病经验心得
五、陈晓刚学习劳绍贤临床用药经验心得
六、林坚学习劳绍贤治疗发热临床经验心得
七、杨胜兰学习劳绍贤诊治难治性胃脘痛经验心得
八、张志敏学习劳绍贤诊治脾胃病经验心得体会
第二节 劳绍贤教授师承链下主要弟子成就列举
一、胡玲
二、唐纯志
三、冯春霞
四、常东
五、欧阳宏
六、张诗军
七、付肖岩
八、陈更新
九、吕冠华
十、江月斐
十一、韦嵩
十二、李合国
十三、梅武轩
十四、马剑颖
十五、陈晓刚
十六、林坚
十七、杨俭勤
十八、崔娜娟
十九、杨胜兰
二十、陈瑞芳
二十一、张志敏
二十二、彭林
二十三、骆云丰
附录:劳绍贤教授培养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及临床跟师人员名录
一、硕士研究生(24名)
二、博士研究生(25名)
三、跟师人员(25名)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同类图书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