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仙太公——楼英:学术思想与临证应用》是一部集楼英生平事略、学术思想、临证应用于一体的著作,体现了编者对楼英疾病治疗和方药选择的新视角。冀望通过此书,能够概要梳理楼英的生平概略、从医经历、师承情况、学术影响及其临证各科应用经验等,便利后人学习研究其成长成才经验,汲取其学术思想精华,以期对提高中医药学术水平和临证能力提供有益帮助。为今后深研究楼英医学思想做好基础工作,为指导临床应用和展临床科研等提供重要的参考。
售 价:¥
纸质售价:¥86.50购买纸书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书名页
版权页
《神仙太公——楼英:学术思想与临证应用》编辑委员会
肖序
自序
前言
上篇 总论
第一章 时代背景
第一节 元明之际社会概况
第二节 金元时期的医学传承
第三节 浙江地域丹溪学派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章 生平事略
第一节 家传影响
第二节 从医之路
第三节 著书立说
第四节 衣钵相承
第三章 学术思想
第一节 本之阴阳,以定其准
第二节 综合辨证,尤重脏腑
第三节 分病为门,析法为标
第四节 参之运气,以稽其变
(一)正确认识运气
(二)用疾病类分运气
(三)对运气七篇的注释
第五节 丹道释医,融会贯通
下篇 各论
第一章 内科病临证应用
第一节 肝胆病
一、概述
二、病因病机
(一)外邪侵袭,风病为长
(二)七情过极,情绪伤肝
(三)饮食失宜,肝胆失调
(四)素体虚弱,易为侵害
三、治则治法
(一)祛风散寒法
(二)平肝息风法
(三)滋阴息风法
(四)清热息风法
(五)养血息风法
(六)疏肝利胆法
(七)清胆利湿法
(八)清肝泻火法
(九)祛风除湿法
(十)暖肝散寒法
(十一)祛风化痰法
四、证治举要
(一)中风
(二)诸痹
(三)头风痛
(四)胁痛
五、医案评析
(一)胁痛
(二)头痛
(三)惊悸
(四)眩
第二节 心小肠病
一、概述
二、病因病机
(一)外邪侵袭,内舍于心
(二)内生“五邪”,心火为著
(三)痰饮瘀血,困扰心主
(四)劳倦所伤,气血失和
三、治则治法
(一)补益心气法
(二)温煦心阳法
(三)回阳固脱法
(四)滋养心阴法
(五)濡养心血法
(六)温通心脉法
(七)清降心火法
(八)养心安神法
(九)清热凉血法
(十)活血化瘀法
(十一)行气祛痰法
四、证治举要
(一)心痛
(二)血证
(三)汗证
五、医案评析
(一)自汗
(二)谵语
(三)喜笑不休
(四)吐血
(五)肠痈
第三节 脾胃病
一、概述
二、病因病机
(一)外邪侵袭,脾胃受伤
(二)饮食失宜,升降失和
(三)劳倦过度,脾胃气虚
(四)七情内伤,气机郁滞
三、治则治法
(一)健脾益气法
(二)健脾升阳法
(三)温补脾阳法
(四)健脾化湿法
(五)温胃散寒法
(六)清胃泻火法
(七)消食和胃法
(八)滋养胃阴法
(九)和胃降逆法
(十)润肠通便法
(十一)抑木扶土法
四、证治举要
(一)腹痛
(二)呕吐
(三)泄泻
(四)水肿
(五)黄疸
五、医案评析
(一)泄泻
(二)恶阻病吐
(三)反胃
(四)呃逆
(五)水肿
第四节 肺大肠病
一、概述
二、病因病机
(一)外感六淫,肺系受伤
(二)饮食失宜,内邪干肺
(三)情志不遂,气机郁滞
(四)劳欲久病,脏腑虚衰
三、治则治法
(一)散寒宣肺法
(二)温肺化饮法
(三)清热化痰法
(四)疏肝理肺法
(五)燥湿化痰法
(六)培土生金法
(七)养阴润肺法
(八)补肾益肺法
四、证治举要
(一)咳嗽
(二)喘证
(三)肺痿
(四)喑
(五)痔
五、医案评析
(一)咳嗽
(二)喘
(三)善悲
(四)鼻渊
(五)喑
第五节 肾膀胱病
一、概述
二、病因病机
(一)外邪侵袭,脏腑失调
(二)饮食不节,升降失和
(三)劳逸失度,久病体虚
(四)情志失调,欲念不遂
(五)禀赋薄弱,精气不足
三、治则治法
(一)散寒祛湿法
(二)清热利湿法
(三)滋阴益髓法
(四)补肾壮阳法
(五)交通心肾法
四、证治举要
(一)腰痛
(二)耳聋
(三)梦遗
(四)白浊
五、医案评析
(一)腰痛
(二)梦遗
(三)牙齿痛
(四)恐
第二章 妇科病临证应用
第一节 妇人治法通论
一、妇科病三期分治法
(一)青春期治肾
(二)育龄期治肝
(三)更年期治脾
二、强调妇人以血为本
(一)四物汤加减治妇人杂病
(二)四物汤治疗妊娠病
(三)四物汤治疗产后病
(四)芎归汤的应用
三、治有禁忌,强调辨证
(一)胎产三禁
(二)辨证用药
四、临证用药,因时制宜
第二节 月经病
一、概述
二、病因病机
(一)六淫邪气,与血相搏
(二)七情内伤,气机失调
(三)生活失度,气血失和
(四)禀赋不足,后天失养
(五)瘀血痰饮,阻滞经脉
三、治则治法
(一)调气法
(二)和血法
(三)化湿开痰
(四)外治法
四、证治举要
(一)月经过多
(二)月经过少
(三)痛经
(四)闭经
(五)崩漏
五、医案评析
(一)痛经
(二)闭经
(三)崩漏
第三节 胎前病
一、概述
二、病因病机
(一)不孕病
(二)妊娠病
三、治则治法
(一)不孕病
(二)妊娠病
四、证治举要
(一)不孕病
(二)妊娠病
五、医案评析
(一)妊娠恶阻
(二)数堕胎
第四节 带下病
一、概述
二、病因病机
(一)外感六淫,湿邪为主
(二)脾肾失调,湿从内生
(三)七情内伤,气滞痰阻
(四)摄生失度,冲任虚损
三、治则治法
(一)燥湿化痰止带
(二)清热利湿止带
(三)健脾除湿止带
(四)滋阴固涩止带
(五)温肾化湿止带
(六)外治法
四、证治举要
(一)白带
(二)赤带
(三)胎前白带
(四)阴道纳药法
五、医案评析
(一)白带
(二)赤带
第五节 产后病
一、概述
二、病因病机
(一)津伤气耗
(二)阴血亏虚
(三)瘀滞胞宫
(四)外感淫邪
三、治则治法
(一)大补血气
(二)祛瘀生新
(三)无犯三禁
(四)产后调摄
(五)外治法
四、证治举要
(一)产后发热
(二)产后中风
(三)产后腹痛
(四)胞衣不下
(五)产后血晕
(六)产后血不下
(七)产后血不止(产后血崩、产后恶露不绝)
(八)产后虚弱
(九)产后无乳
(十)产后虚烦
(十一)产后阴脱
五、医案评析
(一)产后气喘
(二)产后郁冒
(三)产后阴脱
第三章 儿科病临证应用
第一节 小儿通治
一、五脏虚实证治
(一)心主惊
(二)肝主风
(三)脾主困
(四)肺主喘
(五)肾主虚
(六)五脏病主证
二、五脏诊治相互关系
(一)五脏生克、新实久虚
(二)虚实夹杂、实母泻子
(三)五行生克、病随时令
(四)五脏相乘(相克)、辨而治之
第二节 肝主风
一、概述
二、病因病机
(一)外感六淫
(二)痰热内蕴
(三)惊恐惊风
(四)脾虚痰聚
(五)阴伤风动
三、治则治法
(一)疏风清热息风
(二)清热化痰息风
(三)健脾化痰、缓肝理脾
(四)温补脾肾
(五)镇惊安神
(六)健脾生津
(七)外治法
四、证治举要
(一)急惊风
(二)慢惊风
(三)癫痫
五、医案评析
(一)摇头
(二)急惊风
(三)慢惊风
(四)肺脾虚而肝旺
(五)预测惊风发作
(六)根据五行生克规律治疗惊风
第三节 心主热
一、概述
二、病因病机
(一)感受风热
(二)食伤胃热
(三)痰热相结
(四)热毒侵袭
(五)虚证
(六)变蒸
三、热病的辨证
(一)辨五脏
(二)辨表里
(三)辨虚实
(四)辨热型
(五)辨预后
四、治则治法
(一)清脏腑热
(二)清表热
(三)清里热
(四)清虚热
(五)清火凉血解毒
(六)清热消积和胃
(七)清热化痰
(八)清热息风
(九)引火归原
(十)吐法
(十一)清变蒸热
(十二)外治法
五、证治举要
(一)热病
(二)迟言
(三)盗汗
(四)口疮
六、医案评析
第四节 脾主湿
一、概述
二、病因病机
(一)外邪犯胃
(二)伤于饮食
(三)脾胃虚弱
(四)用药不当
(五)寄生虫病
(六)禀赋胎产因素
三、治则治法
(一)和胃法
(二)消食化积法
(三)调脾理气法
(四)健脾益气法
(五)健脾化湿法
(六)温中散寒法
(七)清热利湿法
(八)清暑法
(九)下法
(十)驱虫法
(十一)外治法
四、证治举要
(一)吐泻
(二)腹胀
(三)疳证
(四)腹痛
五、医案评析
(一)泄泻
(二)疳证
(三)痞证
第五节 肺主燥
一、概述
二、病因病机
(一)感受寒邪
(二)感受热邪
(三)痰食互结,痰湿蕴肺
(四)肺阴亏虚
(五)肺气亏虚
(六)心火乘肺
三、治则治法
(一)辛温宣肺法
(二)清热宣肺法
(三)理气化痰法
(四)消积化痰法
(五)养阴清肺法
(六)益气生津法
(七)清心安神法
(八)外治法
四、证治举要
(一)咳嗽
(二)嗽脓血
(三)喘
(四)夜啼
五、医案评析
(一)咳嗽
(二)咯血
(三)喘
第六节 肾主虚寒
一、概述
二、病因病机
(一)先天不足,肾气亏损
(二)感受热邪
(三)感受寒邪
三、治则治法
(一)补益肝肾法
(二)补益气血法
(三)涤痰开窍通络法
(四)清热法
(五)温经散寒法
(六)外治法
四、证治举要
(一)解颅
(二)行迟、齿迟、发迟
五、医案评析
(一)行迟
(二)额黑唇青为寒
第四章 伤寒病临证应用
第一节 伤寒通论
一、“伤寒”的含义及发病机理
二、六经理论实质
三、六经传变规律
(一)依日数传
(二)太阳六传
四、伤寒辨证
(一)表里辨证
(二)阴阳辨证
五、伤寒治法
(一)汗法
(二)下法
六、预后转归
(一)总体规律
(二)诊断标准
第二节 太阳病
一、太阳病总论
(一)病机概述
(二)证治发挥
二、太阳病分论
(一)太阳病脉证概说
(二)太阳病脉证精粹
第三节 阳明病
一、阳明病总论
(一)病机概述
(二)证治发挥
二、阳明病分论
(一)阳明病脉证概说
(二)阳明病脉证精粹
第四节 少阳病
一、少阳病总论
(一)病机概述
(二)证治发挥
二、少阳病分论
(一)少阳病脉证概说
(二)少阳脉证精粹
第五节 太阴病
一、太阴病总论
(一)病机概述
(二)证治发挥
二、太阴病分论
(一)太阴病脉证概说
(二)太阴病脉证精粹
第六节 少阴病
一、少阴病总论
(一)病机概要
(二)证治发挥
二、少阴病分论
(一)少阴脉证概说
(二)少阴脉证精粹
第七节 厥阴病
一、厥阴病总论
(一)病机概述
(二)证治发挥
二、厥阴病分论
(一)厥阴脉证概说
(二)厥阴脉证精粹
第五章 针灸学术思想与临证应用
第一节 针灸学术思想
一、宗《内经》针法,汇后世针家之长
二、以输合为要,重视原穴应用
三、崇针者治神,以神御气血
四、善透针治疗,活用一针多穴
五、倡伏阳灸法,从阴引阳于背
六、善用督脉治诸疾
第二节 针灸治疗特色
一、用针必先诊脉
二、用针必先候气
三、用针重视补泻之法
四、用针重视浅深之分
(一)补泻分浅深
(二)治疗分浅深
五、用针重视刺络刺经
六、针刺重视通经接气
七、针刺重视开郁通府
第三节 针灸临证应用
一、选经应用
(一)独取一经
(二)多经同选
(三)辨证选经
二、选穴应用
(一)远道选穴
(二)局部选穴
(三)辨证选穴
(四)辨病选穴
(五)循经选穴
三、刺灸法应用
(一)毫针刺法
(二)刺络放血法
(三)火针疗法
(四)熨法
(五)灸法
(六)贴敷法
(七)脐疗法
(八)熏洗法
第四节 临床案例举隅
一、呼吸系统病证
(一)咳嗽
(二)喘
二、消化系统病证
(一)腹痛
(二)呕吐
(三)腹泻
(四)便秘
三、血管系统病证
(一)心痛
(二)血证
(三)头痛
(四)中风
四、妇科系统病证
(一)月经不调
(二)产后症
五、筋伤病证
(一)痹症
(二)肩背痛
(三)项颈强痛
(四)腰痛
附 录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同类图书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