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顶部广告

命子(香港重要中生代作家董启章第十三届香港书奖获奖作品,写给爸爸、写给儿子、写给自己,三代香港人的故事三棱镜!)电子书

董启章是当代香港文学的标志性作家,他能够将细腻的情感和深刻的哲理,用浅近的语言以贴合日常生活的方式表现出来,是认识香港文学不可绕过的一名作家。 《命子》书写父子日常相处的难题,从无法理解彼此的爱好而感到荒谬、无奈,到与儿子取得某种和解、平衡,道尽了天下父亲的心事。 《命子》的三个部分:象征自我的现实儿子、象征本我的笛卡尔女儿,以及象征超我的理想儿子,搭配起来形成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有机结构。

售       价:¥

纸质售价:¥31.20购买纸书

61人正在读 | 0人评论 6.2

作       者:董启章

出  版  社:九州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09-01

字       数:13.4万

所属分类: 文艺 > 小说 > 中国近当代小说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部分“命子:果”,以散文的形式,记录儿子成长的种种,以及身为父亲的苦与乐……相较于部分的回忆录或生活散文的形式,完全虚构的第二部分“笛卡儿的女儿”是一个反照。我刻意加许多注释,写成好像译自外文的人物传记的模样,但角度却是主观的,也即是一个父亲的角度。在构造一个想象的女儿之后,我觉得无妨再构造一个想象的儿子,于是便有了第三部分的构思。这个不存在的儿子花,是真实的儿子果的对照。作为一个“弟弟”,我想知道“完全不同的另一个儿子”有什么可能性。也许他只是作为大人的我试图回复年轻的伪装。——董启章<br/>【推荐语】<br/>董启章是当代香港文学的标志性作家,他能够将细腻的情感和深刻的哲理,用浅近的语言以贴合日常生活的方式表现出来,是认识香港文学不可绕过的一名作家。 《命子》书写父子日常相处的难题,从无法理解彼此的爱好而感到荒谬、无奈,到与儿子取得某种和解、平衡,道尽了天下父亲的心事。 《命子》的三个部分:象征自我的现实儿子、象征本我的笛卡尔女儿,以及象征超我的理想儿子,搭配起来形成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有机结构。 本书是董启章献给父亲的作品。附录于书末的再后记《悼父》一文写到:“这是一本关于他的孙子的,也同时是关于他的儿子的书。到了后,又成了一本关于他儿子的父亲,也即是他自己的书。”在书写儿子的过程中,作家从而去了解身为人父的自己;又通过身为儿子的自己,了解到了自己的父亲。一代与一代之间身份的承继,让人对于“父子”关系有更深的感受。 获奖记录 第十三届香港书奖得奖作品 作者曾获: ☆ 2014年香港书展年度作家 ☆ 台北书展大奖小说奖 ☆ 红楼梦奖:世界华文长篇小说奖决审团奖(三次) ☆ 届惠生·施耐庵文学奖 ☆ 联合文学小说新人奖中篇小说首奖 ☆ 联合文学小说新人奖短篇小说推荐奖 ☆ 联合报文学奖长篇小说特别奖 ☆ 香港艺术发展局文学奖新秀奖 ☆ 联合报读书人书奖 ☆ 中国时报卷好书奖 ☆ 亚洲周刊十大好书 ☆ 亚洲周刊十大小说(二次) ☆ 香港艺术发展奖年度艺术家(文学艺术) ☆ 香港书奖(四次)<br/>【作者】<br/>董启章,1967年生于香港。香港大学比较文学系硕士,现专事写作并兼职教学。 曾获第八届联合文学小说新人奖中篇小说首奖及同届短篇小说推荐奖,联合报文学奖长篇小说特别奖,届香港艺术发展局文学奖新秀奖,中国时报卷好书奖十大好书中文创作类,亚洲周刊中文十大好书(两度),联合报读书人书奖文学类,届、第二届、第八届红楼梦奖世界华文长篇小说奖决审团奖,香港艺术发展局艺术发展奖年度艺术家奖(文学艺术),第四届、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三届香港书奖,届惠生·施耐庵文学奖,香港书展年度作家,台北书展大奖小说奖等。 著有《安卓珍尼:一个不存在的物种的化史》《纪念册》《小冬校园》《家课册》《说书人》《讲话文章:访问、阅读十位香港作家》《讲话文章II:香港青年作家访谈与评介》《同代人》《贝贝的文字冒险》《练习簿》《千零二夜》《体育时期》《东京?丰饶之海?奥多摩》《对角艺术》《天工物?栩栩如真》《时间繁史?哑瓷之光》《学习年代》《致同代人》《在世界中写作,为世界而写》《地图集》《梦华录》《繁胜录》《博物志》《美德》《名字的玫瑰:董启章中短篇小说集I》《衣鱼简史:董启章中短篇小说集II》《香港当代作家作品选集:董启章卷》《心》《神》《爱妻》《命子》《后人间喜剧》等。  <br/>
目录展开

命子:果

笛卡儿的女儿

命子:花

后记 像我这样的一个男孩

再后记 悼父

附录 董启章创作年表

鸣谢

累计评论(0条) 0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分享你的想法吧!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