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顶部广告

乐高机器人——我的中国节日电子书

这本书是码高机器人教育猪年新作。全书涵盖10个获奖搭建案例,同时扫描二维码,可观看视频演示。本书内容代表了国内乐高搭建的高水平。同时,本书的主题内容也是弘扬中国文化,将乐高与中国文化紧密集合,让孩子在学习的同时,能够了解到祖国的传统文化。

售       价:¥

纸质售价:¥32.40购买纸书

26人正在读 | 0人评论 9.8

作       者:码高机器人教育

出  版  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03-01

字       数:3729

所属分类: 教育 > 大中专教材 > 成人/中高职教材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本书介绍了利用乐高机器人相关零部件设计与搭建关于中国节日主题的多个作品。全书共10章, 每章不仅配有多角度高清展示图,详细的结构分析,还对不同的中国节日行了相关介绍, 从而使大家在动手操作中还能拓展了解中国的节日文化。通过扫描二维码,还可观看详细 有趣的视频演示。本书适合乐高爱好者以及从事乐高教育的相关人员借鉴使用。<br/>【推荐语】<br/>这本书是码高机器人教育猪年新作。全书涵盖10个获奖搭建案例,同时扫描二维码,可观看视频演示。本书内容代表了国内乐高搭建的高水平。同时,本书的主题内容也是弘扬中国文化,将乐高与中国文化紧密集合,让孩子在学习的同时,能够了解到祖国的传统文化。<br/>【作者】<br/>码高机器人(北京码高未来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通过提供一站式的机器人教育解决方案,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和系统化解决问题的能力。码高机器人提供了覆盖6~18岁的机器人爱好者的教育解决方案,一个机器人爱好者,在码高可以完成全部的机器人教育知识学习,熟练掌握机器人的设计、搭建和编程操控,全面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为未来成为工程师和科学家下坚实的基础。 作为一家具备一站式服务能力的机器人教育机构,我们已经造了常规课程产品线和集训课程产品线。常规课程主要通过让孩子行系统化并结合实践的理论学习,掌握扎实的机器人设计、搭建和操控知识,让学生成为一个机器人操控者。集训产品线则涵盖了国际比赛系列、国际认证系列、国内比赛系列、国内冬夏令营、主题集训等多种产品,通过集中性、团队化、国际化、高难度的训练,让学生从一个操控者变成杰出的机器人驾驭者,能够根据一个特定的主题规则,设计、搭建和操控自己的机器人,并行完美的任务挑战,与国际和国内的机器人高手同场竞技,实现创造力和系统化解决问题能力的全面提升。<br/>
目录展开

前折页

书名页

版权

前言

第1章 春节——拜年

1.1 节日介绍

1.2 灵感来源

1.3 方位图

1.4 曲柄结构

1.5 人物

1.6 二级减速机构

1.7 零件准备

第2章 元宵节——花灯

2.1 节日介绍

2.2 灵感来源

2.3 方位图

2.4 灯杆

2.5 传动结构

2.6 花灯

2.7 零件准备

第3章 清明节——扫墓车

3.1 节日介绍

3.2 灵感来源

3.3 方位图

3.4 履带车

3.5 扫地人物

3.6 斜面传动结构

3.7 零件准备

第4章 端午节——龙舟

4.1 节日介绍

4.2 灵感来源

4.3 方位图

4.4 船身

4.5 船艉

4.6 龙头

4.7 鼓槌

4.8 涡轮结构

4.9 零件准备

第5章 建军节——步枪

5.1 节日介绍

5.2 灵感来源

5.3 方位图

5.4 枪托

5.5 发射机构

5.6 枪管

5.7 零件准备

第6章 七夕节——比翼双飞

6.1 节日介绍

6.2 灵感来源

6.3 方位图

6.4 曲柄结构

6.5 蝴蝶

6.6 涡轮

6.7 万向轮旋转

6.8 零件准备

第7章 中秋节——吃月饼

7.1 节日介绍

7.2 灵感来源

7.3 方位图

7.4 小人

7.5 传送带

7.6 二级减速

7.7 零件准备

第8章 国庆节——战车

8.1 节日介绍

8.2 灵感来源

8.3 方位图

8.4 车体

8.5 底盘

8.6 零件准备

第9章 国庆节——潜艇

9.1 灵感来源

9.2 方位图

9.3 传动结构

9.4 舰体

9.5 零件准备

第10章 国庆节——航天飞机

10.1 灵感来源

10.2 方位图

10.3 飞机

10.4 星球

10.5 底盘

10.6 零件准备

附录

后折页

累计评论(0条) 0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分享你的想法吧!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