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顶部广告

食物与执念:藏在饮食中的心理学电子书

1. 叙事疗法 饮食心理 关于食物,每个人都有一些特别的故事,如果我们与食物之间的关系很紧绷或者充满负面情绪,那么它的影响往往会在不知不觉中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通过了解自己对食物的执念、探寻自己的食物故事及它们如何塑造和驱动我们在饮食方面的选择,我们将告别有关吃喝的内疚与羞愧。从此,食物不再是难题,而是滋养身心的美好事物。 2. 案例丰富 方法落地

售       价:¥

纸质售价:¥46.20购买纸书

2851人正在读 | 4人评论 7.5

作       者:[美]爱丽丝•穆塞尔斯(Elise Museles) 著

出  版  社:人民邮电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时间:2022-06-01

字       数:11.5万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心理学 > 通俗心理学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4条)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4条)
关于食物,每个人都有一些特别的故事:对食物的感受、思考;为了减肥节食,有时又暴饮暴食;渴望吃某些特定的食物……这都源于我们对食物的执念。如果我们与食物之间的关系很紧绷或者充满负面情绪,那么它的影响往往会在不知不觉中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 我们的食物故事由许多事情组成:我们的成长经历,家人等重要他人与媒体传递给我们的信息,有关食物或美好或痛苦的记忆等。所有这些结合在一起会对我们的思维和行为模式产生直的影响。在《食物与执念》一书中,认证饮食心理学家和健康培训师爱丽丝·穆塞尔斯提供了一种方法,以帮助我们找出对食物的执念,改写混乱的食物故事,并引导我们找到一种更快乐、更放松的方式来饮食、思考和生活。通过了解自己对食物的执念、探寻自己的食物故事及它们如何塑造和驱动我们在饮食方面的选择,我们将告别有关吃喝的内疚与羞愧。从此,食物不再是难题,而是滋养身心的美好事物。 书中没有硬性的行动计划,而是充满了发人深省的问题、启发性的练习和切实可行的工具,此外还包含了35个让人垂涎欲滴且能帮助我们达到目标状态的食谱及7个养成良好习惯的小仪式。我们的终目标不是控制食物,而是让食物帮我们过上更好的生活。<br/>【推荐语】<br/>1. 叙事疗法 饮食心理 关于食物,每个人都有一些特别的故事,如果我们与食物之间的关系很紧绷或者充满负面情绪,那么它的影响往往会在不知不觉中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通过了解自己对食物的执念、探寻自己的食物故事及它们如何塑造和驱动我们在饮食方面的选择,我们将告别有关吃喝的内疚与羞愧。从此,食物不再是难题,而是滋养身心的美好事物。 2. 案例丰富 方法落地 书中提供了丰富的案例和作者的亲身经历,以及12个启发性的练习,提出了发人深省的问题,给出了切实可行的工具,以帮助我们找出对食物的执念,改写混乱的食物故事,并引导我们找到一种更快乐、更放松的方式来饮食、思考和生活。 3. 35个食谱 7个小仪式 食物的内涵在于滋养身心、交流情感、汲取活力、带来快乐、关爱彼此,因此书中提供了35个按照不同状态(心幸福、专心致志、容光焕发、坚强有力、舒心自在、感官满足、从容镇定)整理的营养丰富、让人垂涎欲滴的新食谱和菜品彩图以及 7 个养成良好习惯的简单小仪式。 4.美食心理学创立者、临床心理学博士后、副教授张婍作序推荐。<br/>【作者】<br/>爱丽丝·穆塞尔斯 爱丽丝·穆塞尔斯是一位食物心理学与营养老师,她提出了“食物故事疗法”(Food Story Method)并搭建了相关平台,同时主持着人气播客节目《从前有个食物故事》(Once Upon a Food Story)。 伊丽斯集作家、讲演者、身心饮食法教练等身份于一身,志在为他人赋予力量,改变他们的饮食方式、思维方式,从而使他们与食物之间以及与自己的身体之间建立更和谐的关系。<br/>
目录展开

内容提要

推荐序

引言

第1章 找出你对食物的执念

什么是食物故事

你与食物的故事

你对食物的执念

执念的由来

第2章 卸下思想上的包袱

写下并分享你的食物故事

排除食物杂音的干扰

让压力远离餐桌

第3章 心无旁骛地进餐

一心不能二用

食物对身心状态的影响

你想要何种状态

第4章 书写新的食物故事

将自己作为首要关爱对象

写下新的食物故事

一波三折的情节

接纳情绪化进食

第5章 翻开新的篇章

备餐与备心

将厨房打造成温馨的港湾

不断前进,保持好奇

食谱与仪式

开心幸福

专心致志

容光焕发

坚强有力

舒心自在

感官满足

从容镇定

致谢

版权声明

累计评论(4条) 4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分享你的想法吧!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