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你推荐
医考通关
书名页
前 言
中医基础理论
第一单元 中医学理论体系
一、中医学概念与学科属性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一)整体观念
(二)辨证论治
第二单元 精气学说
一、精气学说的概念
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精气的运动与变化
(二)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第三单元 阴阳学说
一、阴阳的概念与特征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二)事物的阴阳属性
(三)阴阳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阴阳对立制约
(二)阴阳互根互用
(三)阴阳交感互藏
(四)阴阳消长平衡
(五)阴阳相互转化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说明人体组织结构
(二)解释人体的生理活动
(三)说明人体病理变化及治疗
(四)指导诊断、用药、治疗及养生
第四单元 五行学说
一、五行的概念、特性及归类
(一)五行的概念
(二)五行的特性
(三)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五行相生与相克
(二)五行制化
(三)五行相乘与相侮
(四)五行的母子相及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在生理方面的应用
(二)在病理方面的应用
(三)在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
(四)在疾病治疗方面的应用
第五单元 藏象学说
(一)藏象学说的概念
(二)藏象的基本概念
(三)藏象学说的特点
(四)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
第六单元 五脏
一、五脏的生理功能及特性
(一)心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二)肺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三)脾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四)肝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五)肾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二、五脏之间的关系
第七单元 六腑
一、六腑的生理功能
(一)胆
(二)胃
(三)小肠
(四)大肠
(五)膀胱
(六)三焦
二、脏与腑的关系
第八单元 奇恒之腑
一、脑
二、女子胞
第九单元 精、气、血、津液、神
一、精
二、气
三、血
四、津液
五、神
六、精、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第十单元 经络
一、经络学说概述
二、十二经脉
三、奇经八脉
四、经别、别络、经筋、皮部
五、经络的生理功能与经络学说的应用
第十一单元 体质
一、体质的概念和构成
二、体质学说的应用
第十二单元 病因
一、六淫
二、疠气
三、七情内伤
四、饮食失宜
五、劳逸失度
六、痰饮
七、瘀血
第十三单元 发病
一、发病的基本原理
二、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
三、发病类型
第十四单元 病机
一、邪正盛衰
(一)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二)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
二、阴阳失调
三、精、气、血失常
四、津液代谢失常
五、内生五邪
六、疾病传变
第十五单元 防治原则
一、预防
二、治则
(一)治则、治法的基本概念
(二)正治与反治
(三)治标与治本
(四)扶正与祛邪
(五)调整阴阳
(六)调理精气血津液
(七)三因制宜
第十六单元 养生与寿夭
一、养生
二、生命的寿夭
中医诊断学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二单元 望诊
一、望神
(一)得神
(二)少神
(三)失神
(四)假神
(五)神乱
二、望面色
(一)常色与病色
(二)五色主病
(三)望色十法
(四)转归
三、望形态
(一)形体胖瘦
(二)形体强弱
(三)动静姿态
(四)异常姿态
四、望头面
(一)头形异常
(二)囟门异常
(三)头发异常
(四)面形异常
五、望五官
(一)望目态
(二)望口、唇
(三)望齿、龈
(四)望咽喉形态
六、望皮肤
(一)皮肤色泽
(二)皮肤形态
七、望排出物
(一)望痰
(二)望涕
(三)望呕吐物
八、望小儿食指络脉
(一)望小儿食指络脉方法(亮、握、推)
(二)三关测轻重
(三)浮沉分表里
(四)红紫辨寒热
(五)淡滞定虚实
第三单元 望舌
一、舌诊的原理与方法
(一)舌诊的原理
(二)舌诊方法与注意事项
二、正常舌象
三、望舌质
(一)舌色
(二)舌形
(三)舌态
四、望舌苔
(一)苔质
(二)苔色
五、舌下络脉
六、舌象综合分析
(一)舌质和舌苔的综合诊察
(二)舌诊的临床意义
第四单元 闻诊
一、听声音
(一)音哑与失音
(二)六种病理性语声
(三)病态呼吸
(四)呕吐
(五)呃逆
(六)嗳气
(七)咳嗽
二、嗅气味
(一)口气
(二)排泄物之气
(三)病室之气
第五单元 问诊
一、问诊内容
二、问寒热
(一)恶寒发热
(二)但寒不热
(三)但热不寒
(四)寒热往来
三、问汗
(一)特殊汗出
(二)局部汗出
四、问疼痛
(一)疼痛性质
(二)疼痛部位
五、问头身胸腹
(一)头晕
(二)胸闷
(三)心悸
(四)脘痞
(五)腹胀
(六)麻木
(七)身重
(九)身痒
六、问耳目
(一)耳鸣、耳聋
(二)目眩
七、问睡眠
(一)失眠
(二)嗜睡
八、问饮食与口味
(一)口渴与饮水
(二)食欲与食量
(三)口味
九、问二便
(一)大便便次异常
(二)大便便质异常
(三)大便排便感异常
(四)小便尿次异常
(五)小便尿量异常
(六)小便排尿感异常
十、问经带
(一)经期异常
(二)经量异常
(三)经色、经质异常
(四)痛经
(五)带下异常
第六单元 脉诊
一、脉诊概说
(一)脉象形成原理
(二)诊脉部位
(三)诊脉方法及注意事项
(四)脉象要素
二、正常脉象(平脉、常脉)
三、常见病脉
(一)浮脉类(轻取即得)
(二)沉脉类(重按始得)
(三)迟脉类(一息不足四至)
(四)数脉类(一息五至以上)
(五)虚脉类(应指无力)
(六)实脉类(应指有力)
四、真脏脉
第七单元 按诊
一、按诊的方法与注意事项
(一)按诊的方法
(二)按诊的注意事项
二、按肌肤
三、按手足
四、按胸部虚里
五、按腹部
第八单元 八纲辨证
一、表里
(一)表里基本证
(二)表证与里证的鉴别要点
二、寒热
(一)寒热基本证
(二)寒证与热证的鉴别要点
三、虚实
(一)虚实基本证
(二)虚证与实证的鉴别要点
四、阴阳
(一)阴阳是辨证的总纲
(二)阴阳辨证的特定内容
第九单元 气血津液辨证
一、气病辨证
(一)气虚证
(二)气陷证
(三)气不固证
(四)气滞证
(五)气逆证
二、血病辨证
(一)血虚证
(二)血瘀证
(三)血热证
(四)血寒证
三、气血同病辨证
(一)气虚血瘀证
(二)气滞血瘀证
(三)气血两虚证
(四)气不摄血证
(五)气随血脱证
四、津液病辨证
(一)津液亏虚证
(二)痰证
(三)水停证
第十单元 脏腑辨证
一、心与小肠病辨证
(一)心血虚证
(二)心阴虚证
(三)心气虚证
(四)心阳虚证
(五)心阳虚脱证
(六)心火亢盛证
(七)心脉痹阻证
(八)痰蒙心神证
(九)痰火扰神证
(十)瘀阻脑络证
(十一)小肠实热证
二、肺与大肠病
(一)肺气虚证
(二)肺阴虚证
(三)风寒犯肺证
(四)风热犯肺证
(五)燥邪犯肺证
(六)肺热炽盛证
(七)痰热壅肺证
(八)寒痰阻肺证
(九)饮停胸胁证
(十)肠热腑实证
(十一)肠燥津亏证
三、脾与胃病辨证
(一)脾气虚证
(二)脾虚气陷证
(三)脾阳虚证
(四)脾不统血证
(五)湿热蕴脾证
(六)寒湿困脾证
(七)胃气虚证
(八)胃阳虚证
(九)胃阴虚证
(十)寒滞胃肠证
(十一)食滞胃脘证
四、肝与胆病辨证
(一)肝血虚证
(二)肝阴虚证
(三)肝郁气滞证
(四)肝火炽盛证
(五)肝阳上亢证
(六)肝风内动证
(七)寒凝肝脉证
(八)胆郁痰扰证
五、肾与膀胱病辨证
(一)肾阳虚证
(二)肾虚水泛证
(三)肾阴虚证
(四)肾精不足证
(五)肾气不固证
(六)膀胱湿热证
六、脏腑兼病辨证
(一)心肾不交证
(二)心肾阳虚证
(三)心肺气虚证
(四)心脾两虚证
(五)心肝血虚证
(六)脾肺气虚证
(七)肺肾阴虚证
(八)肝火犯肺证
(九)肝胃不和证
(十)肝郁脾虚证
(十一)肝肾阴虚证
(十二)脾肾阳虚证
中药学
第一单元 中药的性能
一、四气
二、五味
三、升降浮沉
四、归经
五、毒性
第二单元 中药的配伍
一、中药配伍的意义
二、中药配伍的内容
第三单元 中药的用药禁忌
一、配伍禁忌
二、证候禁忌
三、妊娠用药禁忌
四、服药饮食禁忌
第四单元 中药的剂量与用法
一、剂量
二、中药的用法
第五单元 解表药
一、发散风寒药(风寒表证)
二、发散风热药(风热感冒及温病初起)
第六单元 清热药
一、清热泻火药(气分实热证及脏腑火热证)
二、清热燥湿药(湿热证)
三、清热解毒药(热毒所致病证)
四、清热凉血药(营分、血分实热证)
五、清虚热药(虚火内扰证)
第七单元 泻下药
一、攻下药(里实证)
二、润下药(津枯、阴虚、血虚便秘)
三、峻下逐水药(水肿、积水且正气未衰)
第八单元 祛风湿药
一、祛风寒湿药(风寒湿痹)
二、祛风湿热药(风湿热痹)
三、祛风湿强筋骨药(风湿日久)
第九单元 化湿药
第十单元 利水渗湿药
一、利水消肿药(水湿内停的水肿、小便不利)
二、利尿通淋药(湿热蕴结下焦的淋证)
三、利湿退黄药(湿热黄疸)
第十一单元 温里药
第十二单元 理气药
第十三单元 消食药
第十四单元 驱虫药
第十五单元 止血药
一、凉血止血药(热伤血络,迫血妄行之出血)
二、化瘀止血药(瘀血内阻,血不循经之出血)
三、收敛止血药(各类出血而无邪实者)
四、温经止血药(虚寒性出血)
第十六单元 活血化瘀药
一、活血止痛药(气滞血瘀所致痛证)
二、活血调经药(月经病,其他瘀血所致疼痛)
三、活血疗伤药(跌打损伤,瘀肿疼痛,骨折筋伤)
四、破血消癥药(瘀血日久之癥瘕积聚)
第十七单元 化痰止咳平喘药
一、温化寒痰药(寒痰、湿痰证)
二、清化热痰药(热痰、燥痰证)
三、止咳平喘药(咳嗽、喘息证)
第十八单元 安神药
一、重镇安神药(心神不宁之实证)
二、养心安神药(阴血不足、心脾两虚等虚证)
第十九单元 平肝息风药
一、平抑肝阳药(肝阳上亢证)
二、息风止痉药(眩晕、痉挛、抽搐)
第二十单元 开窍药
第二十一单元 补虚药
一、补气药(气虚证)
二、补阳药(阳虚证)
三、补血药(血虚证)
四、补阴药(阴虚证)
第二十二单元 收涩药
一、固表止汗药(自汗、盗汗)
二、敛肺涩肠药(虚喘证,久泻,久痢)
三、固精缩尿止带药(肾虚不固所致诸证)
第二十三单元 攻毒杀虫止痒药
方剂学
第一单元 总论
一、方剂与治法
二、方剂的组成与变化
三、剂型
第二单元 解表剂(汗法)
一、辛温解表(风寒证)
二、辛凉解表(风热)
三、扶正解表(兼见气血阴阳诸不足)
第三单元 泻下剂(下法)
一、寒下(里热积滞实证)
二、温下(里寒积滞实证)
三、润下(肠燥便秘)
第四单元 和解剂(和法)
一、和解少阳(伤寒少阳证)
二、调和肝脾(肝脾不调证)
三、调和肠胃(肠胃不和证)
第五单元 清热剂(清法)
一、清气分热(气分热盛证)
二、清营凉血(热入营血证)
三、清热解毒(热毒壅盛证)
四、清脏腑热(脏腑邪热偏盛)
五、清虚热(虚热证)
第六单元 祛暑剂
第七单元 温里剂(温法)
一、温中祛寒(中焦虚寒证)
二、回阳救逆(阳气衰微,阴寒内盛,甚或阴盛格阳、戴阳)
三、温中散寒(寒凝经脉证)
第八单元 表里双解剂(汗、下、清、温结合运用)
一、解表清里(表邪未解,里热已炽)
二、解表攻里(外有表寒,里有实积)
第九单元 补益剂(补法)
一、补气(气虚证)
二、补血(血虚证)
三、气血双补(气血双亏证)
四、补阴(阴虚证)
五、补阳(阳虚证)
六、阴阳双补(阴阳两虚证)
第十单元 固涩剂
一、固表止汗(自汗盗汗)
二、涩肠固脱(久泻久痢)
三、涩精止遗(遗精滑泄、小便失禁)
四、固精止带(崩漏带下)
第十一单元 安神剂
一、重镇安神(实证)
二、滋养安神(虚证)
第十二单元 开窍剂
一、凉开(热闭)
二、温开(寒闭)
第十三单元 理气剂(消法)
一、行气(脾胃气滞、肝气郁滞)
二、降气(肺气上逆、胃气上逆)
第十四单元 理血剂(消法)
一、活血祛瘀(血瘀证)
二、止血(出血证)
第十五单元 治风剂
一、疏散外风(外风证)
二、平息内风(内风证)
第十六单元 治燥剂
一、轻宣外燥(外感凉燥或温燥证)
二、滋阴润燥(脏腑津液精血不足之内燥证)
第十七单元 祛湿剂(消法)
一、燥湿和胃(湿浊中阻,脾胃失和)
二、清热祛湿(湿热外感、湿热内盛、湿热下注)
三、利水渗湿(水湿内盛)
四、温化寒湿(阳虚气不化水或湿从寒化)
五、祛湿化浊(湿浊下注)
六、祛风胜湿(风湿外袭)
第十八单元 祛痰剂(消法)
一、燥湿化痰(湿痰证)
二、清热化痰(热痰证)
三、润燥化痰(燥痰证)
四、温化寒痰(寒痰证)
五、治风化痰(风痰)
第十九单元 消食剂(消法)
一、消食化滞(食积停滞)
二、健脾消食(脾胃虚弱,食积内停)
第二十单元 驱虫剂(消法)
第二十一单元 治痈疡剂(消法)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
第一单元 呼吸系统疾病
一、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二、急性支气管炎
三、慢性支气管炎
四、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五、支气管哮喘
六、肺炎
七、原发性支气管肺癌
八、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第二单元 循环系统疾病
一、急性心力衰竭
二、慢性心力衰竭
三、快速性心律失常
四、原发性高血压
五、心绞痛
六、急性心肌梗死
七、心脏瓣膜病
(一)二尖瓣狭窄
(二)二尖瓣关闭不全
(三)主动脉瓣狭窄
(四)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第三单元 消化系统疾病
一、慢性胃炎
二、消化性溃疡
三、胃癌
四、肝硬化
五、原发性肝癌
六、溃疡性结肠炎
七、上消化道出血
第四单元 泌尿系统疾病
一、慢性肾小球肾炎
二、尿路感染
三、急性肾损伤
四、慢性肾衰竭
第五单元 血液及造血系统疾病
一、缺铁性贫血
二、再生障碍性贫血
三、急性白血病
第六单元 内分泌与代谢疾病
一、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二、糖尿病
三、高尿酸血症与痛风
第七单元 风湿性疾病
一、类风湿关节炎
二、系统性红斑狼疮
第八单元 神经系统疾病
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二、动脉硬化性脑梗死
三、脑栓塞
四、腔隙性梗死
五、脑出血
六、蛛网膜下腔出血
第九单元 理化因素所致疾病
一、急性一氧化碳中毒
二、有机磷杀虫药中毒
第十单元 内科常见危重症
第十一单元 肺系病证
第十二单元 心系病证
第十三单元 脾系病证
一、胃痞
二、腹痛
三、泄泻
四、便秘
第十四单元 肝胆病证
一、胁痛
二、黄疸
三、积聚
四、鼓胀
第十五单元 肾系病证
第十六单元 气血津液病证
一、郁证
二、汗证
三、内伤发热
第十七单元 肢体经络病证
一、痿证
二、腰痛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
第一单元 中医外科证治概要
一、中医外科疾病命名与专业术语
二、诊法与辨证
三、治法
第二单元 无菌术
一、概述
二、手术器械、物品、敷料的消毒与灭菌
三、手术人员和病人手术区域的准备
第三单元 输血
一、输血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二、输血不良反应及处理
三、成分输血
第四单元 疼痛与治疗
一、概述
二、慢性疼痛的治疗
三、手术后的镇痛
四、癌症疼痛与治疗
第五单元 外科感染
一、浅部组织的化脓性感染
二、手部急性化脓性感染
三、全身性感染
四、特异性感染
第六单元 损伤
一、颅脑损伤
二、胸部损伤
三、腹部损伤
四、泌尿系损伤
五、烧伤
六、冷伤
第七单元 常见体表肿物
一、脂肪瘤
二、纤维瘤
三、神经纤维瘤
四、皮脂腺囊肿
五、血管瘤
第八单元 甲状腺疾病
一、单纯性甲状腺肿
二、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
三、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外科治疗
四、甲状腺肿瘤
第九单元 胸部疾病
第十单元 乳房疾病
一、急性乳腺炎
二、乳腺增生病
三、乳房纤维腺瘤
四、乳腺癌
第十一单元 胃与十二指肠疾病
一、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
二、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大出血
三、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瘢痕性幽门梗阻
四、胃癌
第十二单元 原发性肝癌
第十三单元 门静脉高压症
第十四单元 急腹症
一、急性阑尾炎
二、肠梗阻
三、胆道感染与胆石症
(一)急性胆道感染
(二)胆石症
四、急性胰腺炎
第十五单元 腹外疝
一、腹股沟斜疝
二、腹股沟直疝
三、股疝
第十六单元 肛肠疾病
一、痔
二、肛周脓肿
三、大肠癌
(一)结肠癌
(二)直肠癌
第十七单元 泌尿与男性生殖系统疾病
一、泌尿系结石
二、睾丸炎与附睾炎
三、前列腺炎
四、前列腺增生症
第十八单元 周围血管疾病
一、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二、动脉硬化性闭塞症
三、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
第十九单元 皮肤及性传播疾病
一、带状疱疹
二、癣
三、湿疹
四、荨麻疹
五、淋病
六、梅毒
七、尖锐湿疣
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
第一单元 女性生殖系统解剖
第二单元 女性生殖系统生理
一、卵巢功能及其周期性变化
二、子宫内膜及其他生殖器的周期性变化
三、月经周期的调节
四、中医对月经的认识
第三单元 妊娠生理
一、受精与受精卵发育、输送及着床
二、中医对妊娠生理的认识
三、妊娠诊断
第四单元 正常分娩
一、决定分娩的四因素
二、先兆临产及临产的诊断
三、分娩的临床经过及处理
第五单元 正常产褥
一、产褥期
二、产褥期的临床表现
第六单元 妇产科疾病的中医诊断与辨证要点
第七单元 妊娠病
一、妊娠剧吐
二、流产
三、异位妊娠
四、妊娠期高血压疾病
五、胎盘早剥
第八单元 分娩期并发症
第九单元 产后病
一、中医对产后病的认识
二、晚期产后出血
三、产褥感染
四、产后缺乳
五、产后关节痛
六、产后排尿异常
第十单元 女性生殖系统炎症
第十一单元 月经病
一、排卵障碍性异常子宫出血
二、闭经
三、痛经
四、多囊卵巢综合征
五、绝经综合征
第十二单元 女性生殖器官肿瘤
一、宫颈癌
二、子宫肌瘤
第十三单元 子宫内膜异位症及子宫腺肌病
一、子宫内膜异位症
二、子宫腺肌病
第十四单元 子宫脱垂
第十五单元 不孕症
第十六单元 计划生育
一、避孕
二、人工流产
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第一单元 儿科学基础
一、小儿年龄分期与生长发育
二、小儿生理、病理特点
三、小儿喂养与保健
四、望诊特点及临床意义
五、药物剂量计算常用方法
六、小儿体液平衡的特点和液体疗法
第二单元 新生儿疾病
第三单元 呼吸系统疾病
一、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二、肺炎
三、支气管哮喘
四、反复呼吸道感染
第四单元 循环系统疾病
第五单元 消化系统疾病
一、鹅口疮
二、疱疹性口疮
三、胃炎
四、小儿腹泻
第六单元 泌尿系统疾病
一、急性肾小球肾炎
二、肾病综合征
第七单元 神经系统疾病
一、癫痫
二、病毒性脑炎
第八单元 小儿常见心理障碍
第九单元 造血系统疾病
一、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二、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第十单元 内分泌疾病
第十一单元 免疫系统疾病
一、过敏性紫癜
二、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
第十二单元 营养性疾病
一、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
二、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第十三单元 感染性疾病
一、麻疹
二、风疹
三、幼儿急疹
四、猩红热
五、水痘
六、手足口病
七、流行性腮腺炎
八、中毒型细菌性痢疾
第十四单元 寄生虫病
一、蛔虫病
二、蛲虫病
第十五单元 小儿危重症的处理
第十六单元 中医相关病证
一、慢性咳嗽
二、腹痛
三、厌食
四、积滞
五、便秘
六、尿血
七、急惊风
八、遗尿
九、汗证
针灸学
第一单元 经络系统
一、经络系统的组成
二、十二经脉
三、奇经八脉
四、十五络脉
第二单元 经络的作用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第三单元 腧穴的分类
第四单元 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
第五单元 特定穴
一、五输穴
二、原穴
三、络穴
四、背俞穴、募穴
五、八脉交会穴
六、八会穴
七、郄穴
八、下合穴
九、交会穴
第六单元 腧穴的定位方法
第七单元 手太阴肺经、腧穴
第八单元 手阳明大肠经、腧穴
第九单元 足阳明胃经、腧穴
第十单元 足太阴脾经、腧穴
第十一单元 手少阴心经、腧穴
第十二单元 手太阳小肠经、腧穴
第十三单元 足太阳膀胱经、腧穴
第十四单元 足少阴肾经、腧穴
第十五单元 手厥阴心包经、腧穴
第十六单元 手少阳三焦经、腧穴
第十七单元 足少阳胆经、腧穴
第十八单元 足厥阴肝经、腧穴
第十九单元 督脉、腧穴
第二十单元 任脉、腧穴
第二十一单元 经外奇穴
第二十二单元 毫针刺法
一、针刺准备
二、进针方式
三、针刺的方向、角度
四、行针手法
五、得气
六、针刺补泻
七、针刺异常情况
八、针刺注意事项
第二十三单元 灸法
一、灸法的种类
二、灸法的注意事项
第二十四单元 拔罐法
第二十五单元 针灸治疗总论
第二十六单元 内科病证的针灸治疗
一、头痛
二、面痛
三、腰痛
四、痹证
五、坐骨神经痛
六、中风
七、眩晕
八、面瘫
九、不寐
十、感冒
十一、胃痛
十二、便秘
第二十七单元 妇儿科病证的针灸治疗
一、痛经
(一)实证
(二)虚证
二、绝经前后诸证
三、遗尿
第二十八单元 皮外伤科病证的针灸治疗
一、颈椎病
二、落枕
三、漏肩风
第二十九单元 五官科病证的针灸治疗
一、耳鸣耳聋
(一)实证
(二)虚证
二、牙痛
诊断学基础
第一单元 症状学
一、发热
二、胸痛
三、腹痛
四、咳嗽与咳痰
五、咯血
六、呼吸困难
七、水肿
八、呕血与黑便
九、黄疸
十、抽搐
十一、意识障碍
第二单元 检体诊断
一、基本检查法
二、全身状态检查及临床意义
三、皮肤检查及临床意义
四、淋巴结检查
五、头部检查
六、颈部检查
七、胸壁及胸廓检查
八、肺和胸膜检查
九、心脏、血管检查
十、腹部检查
十一、肛门、直肠检查及临床意义
十二、脊柱与四肢检查及临床意义
十三、神经系统检查及临床意义
第三单元 实验室诊断
一、血液的一般检查及临床意义
(一)血红蛋白测定和红细胞计数,红细胞形态变化
(二)白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中性粒细胞核象变化
(三)网织红细胞计数
(四)血小板计数
(五)红细胞沉降率测定
(六)C反应蛋白(CRP)检测
二、血栓与止血检查
(一)出血时间测定
(二)凝血因子检测
三、肝脏病实验室检查
(一)蛋白质代谢检查
(二)胆红素代谢检查
(三)血清酶及同工酶检查
(四)甲、乙、丙型病毒性肝炎标志物检查
四、肾功能检查
(一)肾小球功能检测
(二)肾小管功能检测
(三)血尿酸(UA)测定
五、常用生化检查
(一)糖代谢检查
(二)血脂测定
(三)电解质检查
六、酶学检查
(一)血、尿淀粉酶测定
(二)心肌损伤常用酶检测
(三)心肌蛋白检测
(四)脑钠肽
七、免疫学检查
(一)血清免疫球蛋白及补体测定
(二)感染免疫检测
(三)肿瘤标志物检测
(四)自身抗体检查
八、尿液检查
(一)一般性状检查
(二)化学检查
(三)显微镜检查
九、粪便检查
(一)一般形状检查
(二)显微镜检查
(三)化学检查
十、浆膜腔穿刺液检查
(一)浆膜腔积液分类及常见原因
(二)渗出液与漏出液的鉴别要点
十一、脑脊液检查
(一)脑脊液检查的适应证、禁忌证
(二)常见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脑脊液特点
第四单元 心电图诊断
一、心电图基本知识
(一)常用心电图导联
(二)心电图各波段的意义
二、心电图测量,正常心电图及临床意义
(一)心率计算及各波段测量
(二)心电图各波段正常范围及其变化的临床意义
三、常见异常心电图及临床意义
(一)心房、心室肥大
(二)心肌梗死及心肌缺血
(三)心律失常
第五单元 影像诊断
一、超声诊断
(一)二尖瓣、主动脉瓣病变声像图及心功能评价
(二)胆囊结石、泌尿系结石的异常声像图
(三)脂肪肝、肝硬化的异常声像图
二、放射诊断
(一)X线的特性及成像原理
(二)X线检查方法
(三)CT、磁共振成像(MRI)的临床应用
(四)呼吸系统常见病的影像学表现
(五)循环系统常见病的影像学表现
(六)消化系统疾病影像学检查及常见疾病的影像学表现
(七)泌尿系统常见病的影像学表现
(八)骨与关节常见病的影像学表现
(九)常见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像学表现
药理学
第一单元 药物作用的基本规律
一、药物效应动力学
二、药物代谢动力学
三、影响药物效应的因素
第二单元 拟胆碱药
一、M受体兴奋药
二、抗胆碱酯酶药
第三单元 有机磷酸酯类中毒与胆碱酯酶复活药
第四单元 抗胆碱药
一、阿托品类生物碱
二、阿托品的人工合成代用品
第五单元 拟肾上腺素药
一、去甲肾上腺素、间羟胺
二、肾上腺素
三、异丙肾上腺素
四、多巴胺
第六单元 抗肾上腺素药
一、α受体阻滞药
二、β受体阻滞药
第七单元 镇静催眠药
第八单元 抗癫痫药
第九单元 抗精神失常药
一、抗精神分裂症药
二、抗抑郁症药
第十单元 治疗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药
第十一单元 镇痛药
一、吗啡
二、人工合成镇痛药
第十二单元 解热镇痛药
一、阿司匹林
二、其他解热镇痛药
第十三单元 抗组胺药
第十四单元 利尿药、脱水药
一、利尿药
二、脱水药
第十五单元 抗高血压药
一、利尿降压药
二、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药
三、β受体阻滞药
四、钙通道阻滞药
五、抗高血压药物的合理应用
第十六单元 抗心律失常药
第十七单元 抗慢性心功能不全药
一、强心苷类
二、减负荷药
三、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ACEI)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AT1)阻滞药
四、β受体阻滞药
第十八单元 抗心绞痛药
一、硝酸酯类
二、β受体阻滞药
三、钙通道阻滞药
第十九单元 血液系统药
一、抗贫血药
二、止血药
三、抗凝血药
四、纤维蛋白溶解药
五、抗血小板药
第二十单元 消化系统药
一、抗消化性溃疡药
二、止吐药分类和常用药物
第二十一单元 呼吸系统药
一、镇咳药分类、常用药作用
二、祛痰药分类、常用药作用
三、平喘药
第二十二单元 糖皮质激素
第二十三单元 抗甲状腺药
第二十四单元 降血糖药
一、降糖药的分类及常用药物
二、胰岛素
三、口服降血糖药
第二十五单元 合成抗菌药
一、氟喹诺酮类药物
二、磺胺类药物
三、甲氧苄啶(TMP)
四、硝咪唑类
第二十六单元 抗生素
一、青霉素类
二、头孢菌素类
三、大环内酯类
四、林可霉素类
五、氨基糖苷类
六、四环素类及氯霉素
第二十七单元 抗真菌药与抗病毒药
一、常用抗真菌药
二、抗病毒药
第二十八单元 抗菌药物的耐药性
第二十九单元 抗结核病药
第三十单元 抗恶性肿瘤药
一、分类及常用药物
二、主要不良反应
传染病学
第一单元 传染病学总论
一、感染与免疫
二、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三、传染病的特征
四、传染病的诊断
五、传染病的治疗
六、传染病的预防
第二单元 病毒感染
一、病毒性肝炎
二、流行性感冒
三、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四、艾滋病
五、流行性出血热
六、狂犬病
七、流行性乙型脑炎
第三单元 细菌感染
一、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二、伤寒
三、细菌性痢疾
四、霍乱
五、结核病
六、布鲁菌病
第四单元 消毒与隔离
一、消毒
二、隔离
三、医院感染
医学伦理学
第一单元 医学伦理学与医学目的、医学模式
一、医学伦理学
二、医学模式、医学目的
第二单元 医学伦理学的理论基础
一、生命论
二、人道论
三、美德论
四、功利论
五、道义论
第三单元 医学道德的规范体系
一、医学道德原则
二、医学道德规范
三、医学道德范畴
第四单元 处理与患者关系的道德要求
一、医患关系的特点
二、与患者沟通的道德要求
第五单元 处理医务人员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
一、正确处理医务人员之间关系的意义
二、正确处理医务人员之间关系的道德原则
第六单元 临床诊疗的道德要求
一、临床诊疗的道德原则
二、临床诊断的道德要求
三、临床治疗的道德要求
四、新技术临床应用的道德要求
第七单元 医学研究的道德要求
第八单元 医学道德的评价与良好医德的养成
一、医学道德评价
二、医学道德教育
三、医学道德修养
第九单元 医学伦理学文献
一、国外文献
二、国内文献
卫生法规
第一单元 卫生法概述
一、卫生法的概念和渊源
二、卫生法的基本原则和作用
第二单元 卫生法律责任
一、卫生民事责任
二、卫生行政责任
三、卫生刑事责任
第三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
一、执业医师的概念及职责
二、医师资格考试制度
三、医师执业注册制度
四、执业医师的权利、义务和执业规则
五、《执业医师法》规定的法律责任
第四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
一、概述
二、禁止生产(包括配制)、销售假药与劣药
三、特殊药品的管理
四、《药品管理法》及相关法规、规章对医疗机构及其人员的有关规定
五、《药品管理法》规定的法律责任
第五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一、概述
二、传染病预防与疫情报告
三、传染病疫情控制措施及医疗救治
四、相关机构及其人员违反《传染病防治法》有关规定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第六单元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一、概述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准备
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与信息发布
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
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规定的法律责任
第七单元 《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
一、概述
二、医疗纠纷的预防
三、医疗纠纷的处理
四、法律责任
第八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
一、概述
二、中医药服务
三、中药保护与发展
四、中医药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中医药传承与文化传播
五、保障措施与法律责任
第九单元 《医疗机构从业人员行为规范》
医考通关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同类图书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