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顶部广告

*卷 总论电子书

叶秀山、王树人学养深厚,在西方哲学史界深耕多年,为泰斗级人物,该书对于西方哲学的历史以及如何学习西方哲学,有较为具体的论述,可以说是作者对自己研究历程的系统梳理,推荐阅读。 本书是2004年版西方哲学史(学术版)的修订版,由叶秀山、王树人总主编,共8卷11册,包括《总论》(叶秀山、王树人主编)、《古代希腊语罗马哲学》(上下,姚介厚主编)、《中世纪哲学》(黄裕生主编)、《近代: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英国哲学》(周晓亮主编)、《启蒙时代的法国哲学》(尚杰著)、《德国古典哲学》(张慎主编)、《现代欧洲大陆哲学》(上下,谢地坤主编)、《现代英美分析哲学》(上下,江怡、陈亚军著)。是目前国内全面、规模、作者权威的一套西方哲学史

售       价:¥

纸质售价:¥152.00购买纸书

25人正在读 | 0人评论 6.4

作       者:总主编 叶秀山,王树人,作者 叶秀山,王树人

出  版  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03-01

字       数:40.9万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哲学/宗教 > 哲学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本书是叶秀山、王树人总主编的《西方哲学史》(学术版)之总论,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为叶秀山撰写的“西方哲学观念之变迁“;下篇为王树人撰写的“中西哲学、文化在西学东渐中的融合”。上篇论述了学习哲学的态度和途径、西方哲学之本源、哲学的古代观念、哲学的古典形态、哲学的当代形态,以及西方哲学中经验主义传统及当代分析哲学之趋向。下篇主要对“融合”概念的深层内涵、翻译的本质及其在哲学和文化融合中的地位做了探索,主要涉及三个历史阶段:明末清初中西哲学、文化之融合;清末民初中西哲学、文化融合的基本问题与特;五四运动到20世纪40年代中西哲学、文化融合的黄金时期。<br/>【推荐语】<br/>叶秀山、王树人学养深厚,在西方哲学史界深耕多年,为泰斗级人物,该书对于西方哲学的历史以及如何学习西方哲学,有较为具体的论述,可以说是作者对自己研究历程的系统梳理,推荐阅读。   本书是2004年版西方哲学史(学术版)的修订版,由叶秀山、王树人总主编,共8卷11册,包括《总论》(叶秀山、王树人主编)、《古代希腊语罗马哲学》(上下,姚介厚主编)、《中世纪哲学》(黄裕生主编)、《近代: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英国哲学》(周晓亮主编)、《启蒙时代的法国哲学》(尚杰著)、《德国古典哲学》(张慎主编)、《现代欧洲大陆哲学》(上下,谢地坤主编)、《现代英美分析哲学》(上下,江怡、陈亚军著)。是目前国内全面、规模、作者权威的一套西方哲学史<br/>【作者】<br/>叶秀山(1935年6月4日—2016年9月7日),生前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第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主攻西方哲学,兼及中国哲学和美学,爱好京剧、书法并有专著出版。自上世纪60年代起共出版论著20余部,其中多部多次再版,所发表作品多次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代表作有《前苏格拉底研究》(1982)、《苏格拉底研究》(1986)、《思·史·诗》(1988)、《无尽的学与思》(1995)、《愉快的思》(1996)、《中西智慧的贯通》(2002)、《哲学作为创造性的智慧》(2003)、《哲学要义》(2006)、《科学·宗教·哲学——西方哲学中科学与宗教两种思维方式研究》(2009)、《学与思的轮回》(2009)、《启蒙与自由》(2013)、《知己的学问》(2015);艺术与美学代表著作有《京剧流派欣赏》(1963)、《书法美学引论》(1987)、《美的哲学》(1991)、《古中国的歌》(2007)、《说“写字”》(2007)等。2019年,12卷《叶秀山全集》出版。王树人,(1936年11月—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外国哲学史学会名誉理事长。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西方哲学史室主任。曾长期从事西方哲学研究,多次以访问学者身份赴德国学术交流, 晚年重转中西思想文化比较研究。主要代表作有《思辨哲学新探——黑格尔哲学体系研究》《历史的哲学反思——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研究》《传统智慧再发现》《回归原创之思——"象思维"视野下的中国智慧》;译作有《黑格尔与哲学史》;为8卷11册《西方哲学史》(学术版)第二主编(与叶秀山)。<br/>
目录展开

西方哲学史(学术版)新版序言

前言 中国学术视野中的西方哲学

上篇 西方哲学观念之变迁 叶秀山

一 学习哲学的态度和途径

(一) 哲学之用途

(二) 哲学作为“自由的知识”

(三) 哲学与哲学史

二 西方哲学之本源——哲学作为一门科学

(一) 哲学之觉醒

(二) 时间与空间

(三) 从“时间”到“因果性”

三 哲学的古代观念

(一) “哲学”与“前(准)哲学”

(二) 苏格拉底—柏拉图的“辩证法”

(三) 古代哲学观念之大成与“百科全书”式的亚里士多德

四 哲学的古典形态

(一) 何谓“古典哲学”

(二) 古典哲学的“知识论”观念

(三) 康德的“先验逻辑”与知识论

(四) 道德哲学之古典观念

(五) 活生生的“人”的世界——艺术论与目的论

(六) 古典哲学之“同一哲学”观念

(七) 古典哲学之完成者——黑格尔

五 哲学的当代观念

(一) 黑格尔以后

(二) 胡塞尔的当代“现象学”

(三) 欧洲思想危机时代的哲学——海德格尔对当代欧洲哲学之贡献

(四) “异”的哲学——当代法国哲学的探索

六 西方哲学中经验主义传统及当代分析哲学之趋向

(一) “感觉经验”与“思维(逻辑)形式”

(二) “分析(哲学)”自身之被质疑

(三) 分析学派在美国的发展

上篇参考文献

下篇 中西哲学、文化在西学东渐中的融合 王树人

小 引

一 融合概念之辨析

二 翻译与融合

(一) 翻译在语言变通中所作的融合

(二) 从佛经的翻译考察翻译与融合

(三) 明末清初的翻译与融合

(四) 清末民初严复的翻译与融合

三 明末清初中西哲学、文化之融合

(一) 概况与基本特征

(二) 冲击与演变

(三) 儒学与基督教神学的冲突

四 清末民初中西哲学、文化融合的基本问题与特点

(一) 中西对话性质的转变

(二) 为启蒙而借鉴、融合西学

五 中西哲学、文化融合的黄金时期——五四运动至20世纪40年代

(一) 杜威、罗素、杜里舒来华讲学及其影响

(二) 康德、尼采、柏格森三家哲学热

(三) 问题与争鸣

(四) 会通成果选析

结束语

下篇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

累计评论(0条) 0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分享你的想法吧!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