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顶部广告

功利主义电子书

★1、三个层次,说透功利主义:      第一层:功利主义的定义是什么?快乐与摆脱痛苦是值得追求的两大人生目的,要么是我们的追求本身含有内在的快乐,要么就是因为它们属于增快乐和防范痛苦的手段。      第二层:功利主义的原则和终极约束力是什么?促整个人类的最大幸福是总体原则,与生俱来的道德感和对良知的判断力是终极的约束。

售       价:¥

纸质售价:¥20.50购买纸书

896人正在读 | 0人评论 6.5

作       者:(英)约翰·穆勒著,欧阳瑾译

出  版  社:上海文化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12-01

字       数:6.2万

所属分类: 经管/励志 > 成功/励志 > 人生哲学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1条)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1条)
    《功利主义》全书共有五章。 第一章,穆勒门见山,首先指出了道德伦理学的现状,指出人类“在解决颇具争议的是非标准问题上一直都没有什么展”,并且得出了“检验是非的标准必定是确定对错的手段,而不是一种已经确定了对错的结果”和功利原则即边沁所称的最大幸福原则对形成各种道德学说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功利主义观对先验派伦理学家来说必不可少的结论。 在第二章里,穆勒不但论述了功利主义的含义,还澄清了这种理论中的一些基本观和核心概念。他引了一系列反对功利主义的观,然后逐一批驳、分析和论证,并且在此过程中对伦理学的基本问题、主要原理做出了经典的回答和界定。 第三章论述了功利原则这种道德标准的终极约束力问题。功利主义道德具有一种强大有力的天然情感基础,即“与我们的同胞保持和睦一致的愿望”,也就是顾及他人的利益;只要承认普遍幸福是道德标准,这种情感基础就会成为功利主义道德的力量。所以,这种道德情感就是功利主义道德,即最大幸福原则的终极约束力。 穆勒讲了幸福与美德的关系。美德不但是实现幸福的手段,而且是幸福的组成要素,是幸福的一部分;美德“本身就是一种善”,因此要求我们“把热爱美德视为促普遍幸福的首要条件”。 第五章论述了正义与功利之间的联系。伴随着正义观念而来的情感(正义感)含有两大基本要素:一是惩罚侵害者的愿望,二是知道或相信有确定的受侵害者。既然正义是指捍卫某个人或某些人的权利和利益,那么社会就应当出于普遍功利的考虑去捍卫这种权利和利益。 综观全书,穆勒比较完善而全面地论述了功利主义的基本原理,澄清与修正了以前(主要是边沁)的功利主义理论。尽管后人对穆勒的功利主义行了许多批判,引发了一些学术论争,但不可否认的是,功利主义伦理学如今仍在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仍是现代西方社会科学的主要道德基础。<br/>【推荐语】<br/>  ★1、三个层次,说透功利主义:      第一层:功利主义的定义是什么?快乐与摆脱痛苦是值得追求的两大人生目的,要么是我们的追求本身含有内在的快乐,要么就是因为它们属于增快乐和防范痛苦的手段。      第二层:功利主义的原则和终极约束力是什么?促整个人类的最大幸福是总体原则,与生俱来的道德感和对良知的判断力是终极的约束。      第三层:如何从功利角度理解正义?明确受侵害者有哪些权利被侵犯 惩罚侵害者的愿望,其实是功利主义出发的正义观。   ★2、译者特别撰写1万字导读,4个方面抛砖引玉读经典:      介绍穆勒的教育经历      概述功利主义学说发展史;      梳理《功利主义》五个章节的内容逻辑      厘清《功利主义》翻译过程中的关键概念   ★3、罗翔推荐,他自称被《功利主义》的三个观深深影响:      一:快乐有高下之分,不要把幸福降格为简单的满足,否则就是对人格尊严的亵渎。      二:美德与幸福并不冲突,是实现幸福的一种手段。因为美德所做的自我牺牲,只有在促幸福时才有意义。      三:正义是感性的力量,是利益权衡时的指导原则。   ★4、正本清源,帮助人们理解“功利主义”这个对于当代人来说又熟悉又陌生的概念!<br/>【作者】<br/>  约翰·穆勒 John Stuart Mill(1806-1873) 英国哲学家、经济学家, 19世纪功利主义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因他对功利主义的修正与完善 ,并澄清了世人对功利主义的一些误解,被誉为“功利主义集大成者”, 主要作品有《功利主义》《论自由》《政治经济学原理》《代议制政府》等。  <br/>
目录展开

导读

第一章 总论

第二章 什么是功利主义

第三章 论功利原则的终极约束力

第四章 论功利原则的证明

第五章 论正义与功利的联系

累计评论(1条) 2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分享你的想法吧!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