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你推荐
医考通关
版权页
前 言
中医基础理论
第一单元 中医学理论体系
一、中医学概念与学科属性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一)整体观念
(二)辨证论治
第二单元 精气学说
一、精气学说的概念
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精气的运动与变化
(二)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
(三)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第三单元 阴阳学说
一、阴阳的概念与特征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二)事物的阴阳属性
(三)阴阳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阴阳对立制约
(二)阴阳互根互用
(三)阴阳交感互藏
(四)阴阳消长平衡
(五)阴阳相互转化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说明人体组织结构
(二)解释人体的生理活动
(三)说明人体病理变化及治疗
(四)指导诊断、用药、治疗及养生
第四单元 五行学说
一、五行的概念、特性及归类
(一)五行的概念
(二)五行的特性
(三)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五行相生与相克
(二)五行制化
(三)五行相乘与相侮
(四)五行的母子相及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在生理方面的应用
(二)在病理方面的应用
(三)在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
(四)在疾病治疗方面的应用
第五单元 藏象学说
(一)藏象学说的概念
(二)藏象学说的特点
(三)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
第六单元 五脏
一、五脏的生理功能及特性
(一)心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二)肺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三)脾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四)肝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五)肾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二、五脏之间的关系
第七单元 六腑
一、六腑的生理功能
(一)胆
(二)胃
(三)小肠
(四)大肠
(五)膀胱
(六)三焦
二、脏与腑的关系
第八单元 奇恒之腑
一、脑
二、女子胞
第九单元 精、气、血、津液、神
一、精
二、气
三、血
四、津液
五、神
六、精、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第十单元 经络
一、经络学说概述
二、十二经脉
三、奇经八脉
四、经别、别络、经筋、皮部
五、经络的生理功能与经络学说的应用
第十一单元 体质
一、体质的概念和构成
二、体质学说的应用
第十二单元 病因
一、六淫
二、疠气
三、七情内伤
四、饮食失宜
五、劳逸失度
六、痰饮
七、瘀血
第十三单元 发病
一、发病的基本原理
二、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
三、发病类型
第十四单元 病机
一、邪正盛衰
(一)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二)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
二、阴阳失调
三、精、气、血失常
四、津液代谢失常
五、内生五邪
六、疾病传变
第十五单元 防治原则
一、预防
二、治则
(一)治则、治法的基本概念
(二)正治与反治
(三)治标与治本
(四)扶正与祛邪
(五)调整阴阳
(六)调理精气血津液
(七)三因制宜
第十六单元 养生与寿夭
一、养生
二、生命的寿夭
中医诊断学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二单元 望诊
一、望神
(一)得神
(二)少神
(三)失神
(四)假神
(五)神乱
二、望面色
(一)常色与病色
(二)五色主病
三、望形态
(一)形体胖瘦
(二)形体强弱
(三)动静姿态
(四)异常姿态
四、望头面
(一)头形异常
(二)囟门异常
(三)头发异常
(四)面形异常
五、望五官
(一)望目态
(二)望口、唇
(三)望齿、龈
(四)望咽喉形态
六、望皮肤
(一)皮肤色泽
(二)皮肤形态
七、望排出物
(一)望痰
(二)望涕
八、望小儿食指络脉
(一)望小儿食指络脉方法(亮、握、推)
(二)三关测轻重
(三)浮沉分表里
(四)红紫辨寒热
(五)淡滞定虚实
第三单元 望舌
一、舌诊的原理与方法
(一)舌诊的原理
(二)舌诊方法与注意事项
二、正常舌象
三、望舌质
(一)舌色
(二)舌形
(三)舌态
四、望舌苔
(一)苔质
(二)苔色
五、舌象综合分析
(一)舌质和舌苔的综合诊察
(二)舌诊的临床意义
第四单元 闻诊
一、听声音
(一)音哑与失音
(二)六种病理性语声
(三)病态呼吸
(四)呕吐
(五)呃逆
(六)嗳气
(七)咳嗽
二、嗅气味
(一)口气
(二)排泄物之气
(三)病室之气
第五单元 问诊
一、问诊内容
二、问寒热
(一)恶寒发热
(二)但寒不热
(三)但热不寒
(四)寒热往来
三、问汗
(一)特殊汗出
(二)局部汗出
四、问疼痛
(一)疼痛性质
(二)疼痛部位
五、问头身胸腹
(一)头晕
(二)胸闷
(三)心悸
(四)脘痞
(五)腹胀
六、问耳目
(一)耳鸣、耳聋
(二)目眩
七、问睡眠
(一)失眠
(二)嗜睡
八、问饮食与口味
(一)口渴与饮水
(二)食欲与食量
(三)口味
九、问二便
(一)大便便次异常
(二)大便便质异常
(三)大便排便感异常
(四)小便尿次异常
(五)小便尿量异常
(六)小便排尿感异常
十、问经带
(一)经期异常
(二)经量异常
(三)痛经
(四)带下异常
第六单元 脉诊
一、脉诊概说
(一)脉象形成原理
(二)诊脉部位
(三)诊脉方法及注意事项
(四)脉象要素
二、正常脉象(平脉、常脉)
三、常见病脉
(一)浮脉类(轻取即得)
(二)沉脉类(重按始得)
(三)迟脉类(一息不足四至)
(四)数脉类(一息五至以上)
(五)虚脉类(应指无力)
(六)实脉类(应指有力)
第七单元 按诊
一、按诊的方法与注意事项
(一)按诊的方法
(二)按诊的注意事项
二、按肌肤
三、按手足
四、按腹部
第八单元 八纲辨证
一、表里
(一)表里基本证
(二)表证与里证的鉴别要点
二、寒热
(一)寒热基本证
(二)寒证与热证的鉴别要点
三、虚实
(一)虚实基本证
(二)虚证与实证的鉴别要点
四、阴阳
(一)阴阳是辨证的总纲
(二)阴阳辨证的特定内容
第九单元 气血津液辨证
一、气病辨证
(一)气虚证
(二)气陷证
(三)气不固证
(四)气滞证
(五)气逆证
二、血病辨证
(一)血虚证
(二)血瘀证
(三)血热证
(四)血寒证
三、气血同病辨证
(一)气虚血瘀证
(二)气滞血瘀证
(三)气血两虚证
(四)气不摄血证
(五)气随血脱证
四、津液病辨证
(一)痰证
(二)水停证
第十单元 脏腑辨证
一、心与小肠病辨证
(一)心血虚证
(二)心阴虚证
(三)心气虚证
(四)心阳虚证
(五)心阳虚脱证
(六)心火亢盛证
(七)心脉痹阻证
(八)痰蒙心神证
(九)痰火扰神证
(十)瘀阻脑络证
(十一)小肠实热证
二、肺与大肠病
(一)肺气虚证
(二)肺阴虚证
(三)风寒犯肺证
(四)风热犯肺证
(五)燥邪犯肺证
(六)肺热炽盛证
(七)痰热壅肺证
(八)寒痰阻肺证
(九)饮停胸胁证
(十)风水相搏证
(十一)大肠湿热证
(十二)肠热腑实证
(十三)肠燥津亏证
三、脾与胃病辨证
(一)脾气虚证
(二)脾虚气陷证
(三)脾阳虚证
(四)脾不统血证
(五)湿热蕴脾证
(六)寒湿困脾证
(七)胃气虚证
(八)胃阳虚证
(九)胃阴虚证
(十)寒滞胃肠证
(十一)胃热炽盛证
(十二)食滞胃脘证
四、肝与胆病辨证
(一)肝血虚证
(二)肝阴虚证
(三)肝郁气滞证
(四)肝火炽盛证
(五)肝阳上亢证
(六)肝风内动证
(七)寒凝肝脉证
(八)胆郁痰扰证
五、肾与膀胱病辨证
(一)肾阳虚证
(二)肾虚水泛证
(三)肾阴虚证
(四)肾精不足证
(五)肾气不固证
(六)膀胱湿热证
六、脏腑兼病辨证
(一)心肾不交证
(二)心肾阳虚证
(三)心肺气虚证
(四)心脾两虚证
(五)心肝血虚证
(六)脾肺气虚证
(七)肺肾阴虚证
(八)肝火犯肺证
(九)肝胃不和证
(十)肝肾阴虚证
(十一)脾肾阳虚证
中药学
第一单元 中药的性能
一、四气
二、五味
三、升降浮沉
四、归经
五、毒性
第二单元 中药的配伍
中药配伍的内容
第三单元 中药的用药禁忌
一、配伍禁忌
二、证候禁忌
三、妊娠用药禁忌
四、服药饮食禁忌
第四单元 中药的剂量与用法
一、剂量
二、中药的用法
第五单元 解表药
一、发散风寒药(风寒表证)
1.麻黄
2.桂枝
3.紫苏
4.生姜
5.香薷
6.荆芥
7.防风
8.羌活
9.白芷
10.细辛
11.藁本
12.苍耳子
13.辛夷
二、发散风热药(风热感冒及温病初起)
1.薄荷
2.牛蒡子
3.蝉蜕
4.桑叶
5.菊花
6.蔓荆子
7.柴胡
8.升麻
9.葛根
第六单元 清热药
一、清热泻火药(气分实热证及脏腑火热证)
1.石膏
2.知母
3.芦根
4.天花粉
5.淡竹叶
6.栀子
7.夏枯草
8.决明子
二、清热燥湿药(湿热证)
1.黄芩
2.黄连
3.黄柏
4.龙胆
5.苦参
三、清热解毒药(热毒所致病证)
1.金银花
2.连翘
3.穿心莲
4.大青叶
5.板蓝根
6.青黛
7.贯众
8.蒲公英
9.紫花地丁
10.土茯苓
11.鱼腥草
12.大血藤
13.败酱草
14.射干
15.山豆根
16.白头翁
17.马齿苋
18.鸦胆子
19.白花蛇舌草
四、清热凉血药(营分、血分实热证)
1.生地黄
2.玄参
3.牡丹皮
4.赤芍
5.紫草
6.水牛角
五、清虚热药(虚火内扰证)
1.青蒿
2.白薇
3.地骨皮
4.银柴胡
5.胡黄连
第七单元 泻下药
一、攻下药(里实证)
1.大黄
2.芒硝
3.番泻叶
二、润下药(津枯、阴虚、血虚便秘)
1.火麻仁
2.郁李仁
3.松子仁
三、峻下逐水药(水肿、积水且正气未衰)
1.甘遂
2.牵牛子
3.巴豆霜
第八单元 祛风湿药
一、祛风寒湿药(风寒湿痹)
1.独活
2.威灵仙
3.川乌
4.蕲蛇
5.乌梢蛇
6.木瓜
二、祛风湿热药(风湿热痹)
1.秦艽
2.防己
3.豨莶草
4.络石藤
三、祛风湿强筋骨药(风湿日久)
1.五加皮
2.桑寄生
3.狗脊
第九单元 化湿药
1.广藿香
2.佩兰
3.苍术
4.厚朴
5.砂仁
6.豆蔻
第十单元 利水渗湿药
一、利水消肿药(水湿内停的水肿、小便不利)
1.茯苓
2.薏苡仁
3.猪苓
4.泽泻
5.冬瓜皮
二、利尿通淋药(湿热蕴结下焦的淋证)
1.车前子
2.滑石
3.瞿麦
4.地肤子
5.海金沙
6.石韦
7.萆薢
三、利湿退黄药(湿热黄疸)
1.茵陈
2.金钱草
3.虎杖
第十一单元 温里药
1.附子
2.干姜
3.肉桂
4.吴茱萸
5.小茴香
6.丁香
7.高良姜
8.花椒
第十二单元 理气药
1.陈皮
2.青皮
3.枳实
4.木香
5.檀香
6.川楝子
7.乌药
8.香附
9.佛手
10.薤白
11.大腹皮
第十三单元 消食药
1.山楂
2.神曲
3.麦芽
4.莱菔子
5.鸡内金
第十四单元 驱虫药
槟榔
第十五单元 止血药
一、凉血止血药(热伤血络,迫血妄行之出血)
1.小蓟
2.大蓟
3.地榆
4.槐花
5.侧柏叶
6.白茅根
二、化瘀止血药(瘀血内阻,血不循经之出血)
1.三七
2.茜草
3.蒲黄
三、收敛止血药(各类出血而无邪实者)
1.白及
2.仙鹤草
3.血余炭
四、温经止血药(虚寒性出血)
1.艾叶
2.炮姜
第十六单元 活血化瘀药
一、活血止痛药(气滞血瘀所致痛证)
1.川芎
2.延胡索
3.郁金
4.姜黄
5.乳香
二、活血调经药(月经病,其他瘀血所致疼痛)
1.丹参
2.红花
3.桃仁
4.益母草
5.牛膝
6.鸡血藤
三、活血疗伤药(跌打损伤,瘀肿疼痛,骨折筋伤)
1.土鳖虫
2.骨碎补
四、破血消癥药(瘀血日久之癥瘕积聚)
1.莪术
2.三棱
3.水蛭
第十七单元 化痰止咳平喘药
一、温化寒痰药(寒痰、湿痰证)
1.半夏
2.天南星
3.芥子
4.旋覆花
5.白前
二、清化热痰药(热痰、燥痰证)
1.川贝母
2.浙贝母
3.瓜蒌
4.竹茹
5.竹沥
6.天竺黄
7.前胡
8.桔梗
9.海藻
三、止咳平喘药(咳嗽、喘息证)
1.苦杏仁
2.紫苏子
3.百部
4.款冬花
5.桑白皮
6.葶苈子
第十八单元 安神药
一、重镇安神药(心神不宁之实证)
1.朱砂
2.磁石
3.龙骨
4.琥珀
二、养心安神药(阴血不足、心脾两虚等虚证)
1.酸枣仁
2.柏子仁
3.合欢皮
4.远志
第十九单元 平肝息风药
一、平抑肝阳药(肝阳上亢证)
1.石决明
2.珍珠母
3.牡蛎
4.赭石
5.蒺藜
二、息风止痉药(眩晕、痉挛、抽搐)
1.羚羊角
2.牛黄
3.钩藤
4.天麻
5.地龙
6.全蝎
7.蜈蚣
8.僵蚕
第二十单元 开窍药
1.麝香
2.冰片
3.苏合香
4.石菖蒲
第二十一单元 补虚药
一、补气药(气虚证)
1.人参
2.西洋参
3.党参
4.太子参
5.黄芪
6.白术
7.山药
8.白扁豆
9.甘草
10.大枣
11.蜂蜜
二、补阳药(阳虚证)
1.鹿茸
2.紫河车
3.淫羊藿
4.巴戟天
5.杜仲
6.续断
7.肉苁蓉
8.补骨脂
9.益智
10.菟丝子
三、补血药(血虚证)
1.当归
2.熟地黄
3.白芍
4.阿胶
5.何首乌
四、补阴药(阴虚证)
1.北沙参
2.百合
3.麦冬
4.天冬
5.石斛
6.玉竹
7.黄精
8.枸杞子
9.墨旱莲
10.女贞子
11.龟甲
12.鳖甲
第二十二单元 收涩药
一、固表止汗药(自汗、盗汗)
二、敛肺涩肠药(虚喘证,久泻,久痢)
1.五味子
2.乌梅
3.诃子
4.肉豆蔻
5.赤石脂
三、固精缩尿止带药(肾虚不固所致诸证)
1.山茱萸
2.桑螵蛸
3.金樱子
4.海螵蛸
5.芡实
第二十三单元 攻毒杀虫止痒药
硫黄
方剂学
第一单元 总论
一、方剂与治法
二、方剂的组成与变化
三、剂型
第二单元 解表剂(汗法)
一、辛温解表(风寒证)
麻黄汤
桂枝汤
九味羌活汤
小青龙汤
二、辛凉解表(风热)
银翘散
桑菊饮
麻杏甘石汤
三、扶正解表(兼见气血阴阳诸不足)
败毒散
第三单元 泻下剂(下法)
一、寒下(里热积滞实证)
大承气汤
二、温下(里寒积滞实证)
温脾汤
三、润下(肠燥便秘)
麻子仁丸
第四单元 和解剂(和法)
一、和解少阳(伤寒少阳证)
小柴胡汤
蒿芩清胆汤
二、调和肝脾(肝脾不调证)
四逆散
逍遥散
三、调和肠胃(肠胃不和证)
半夏泻心汤
第五单元 清热剂(清法)
一、清气分热(气分热盛证)
白虎汤
二、清营凉血(热入营血证)
清营汤
犀角地黄汤
三、清热解毒(热毒壅盛证)
黄连解毒汤
凉膈散
四、清脏腑热(脏腑邪热偏盛)
导赤散
泻白散
龙胆泻肝汤
左金丸
清胃散
玉女煎
白头翁汤
五、清虚热(虚热证)
青蒿鳖甲汤
第六单元 祛暑剂
六一散
清暑益气汤
香薷散
第七单元 温里剂(温法)
一、温中祛寒(中焦虚寒证)
理中丸
小建中汤
二、回阳救逆(阳气衰微,阴寒内盛,甚或阴盛格阳、戴阳)
四逆汤
三、温中散寒(寒凝经脉证)
当归四逆汤
第八单元 表里双解剂(汗、下、清、温结合运用)
一、解表清里(表邪未解,里热已炽)
葛根芩连汤
二、解表攻里(外有表寒,里有实积)
大柴胡汤
防风通圣散
第九单元 补益剂(补法)
一、补气(气虚证)
四君子汤
参苓白术散
补中益气汤
生脉散
玉屏风散
二、补血(血虚证)
四物汤
归脾汤
三、气血双补(气血双亏证)
炙甘草汤
四、补阴(阴虚证)
六味地黄丸
左归丸
五、补阳(阳虚证)
肾气丸
右归丸
六、阴阳双补(阴阳两虚证)
地黄饮子
第十单元 固涩剂
一、固表止汗(自汗盗汗)
牡蛎散
二、涩肠固脱(久泻久痢)
真人养脏汤
三、涩精止遗(遗精滑泄、小便失禁)
桑螵蛸散
四、固精止带(崩漏带下)
固冲汤
第十一单元 安神剂
一、重镇安神(实证)
朱砂安神丸
二、滋养安神(虚证)
天王补心丹
酸枣仁汤
第十二单元 开窍剂
一、凉开(热闭)
安宫牛黄丸
紫雪
至宝丹
二、温开(寒闭)
苏合香丸
第十三单元 理气剂(消法)
一、行气(脾胃气滞、肝气郁滞)
越鞠丸
柴胡疏肝散
瓜蒌薤白白酒汤
半夏厚朴汤
二、降气(肺气上逆、胃气上逆)
苏子降气汤
旋覆代赭汤
第十四单元 理血剂(消法)
一、活血祛瘀(血瘀证)
桃核承气汤
血府逐瘀汤
补阳还五汤
温经汤
生化汤
桂枝茯苓丸
二、止血(出血证)
咳血方
小蓟饮子
黄土汤
第十五单元 治风剂
一、疏散外风(外风证)
川芎茶调散
小活络丹
牵正散
消风散
二、平息内风(内风证)
羚角钩藤汤
镇肝熄风汤
天麻钩藤饮
第十六单元 治燥剂
一、轻宣外燥(外感凉燥或温燥证)
杏苏散
清燥救肺汤
二、滋阴润燥(脏腑津液精血不足之内燥证)
麦门冬汤
玉液汤
第十七单元 祛湿剂(消法)
一、燥湿和胃(湿浊中阻,脾胃失和)
平胃散
藿香正气散
二、清热祛湿(湿热外感、湿热内盛、湿热下注)
茵陈蒿汤
八正散
三仁汤
三、利水渗湿(水湿内盛)
五苓散
猪苓汤
四、温化寒湿(阳虚气不化水或湿从寒化)
苓桂术甘汤
真武汤
实脾散
五、祛湿化浊(湿浊下注)
完带汤
六、祛风胜湿(风湿外袭)
羌活胜湿汤
独活寄生汤
第十八单元 祛痰剂(消法)
一、燥湿化痰(湿痰证)
二陈汤
温胆汤
二、清热化痰(热痰证)
清气化痰丸
三、润燥化痰(燥痰证)
贝母瓜蒌散
四、温化寒痰(寒痰证)
苓甘五味姜辛汤
五、治风化痰(风痰)
半夏白术天麻汤
第十九单元 消食剂(消法)
一、消食化滞(食积停滞)
保和丸
二、健脾消食(脾胃虚弱,食积内停)
健脾丸
第二十单元 驱虫剂(消法)
乌梅丸
第二十一单元 治痈疡剂(消法)
仙方活命饮
大黄牡丹汤
中医内科学
第一单元 肺系病证
一、感冒
1.病因病机
2.辨证论治
3.鉴别诊断
二、咳嗽
1.病因病机
2.辨证论治
3.鉴别诊断
三、哮病
1.病因病机
2.辨证论治
3.鉴别诊断
四、喘证
1.病因病机
2.辨证论治
3.鉴别诊断
五、肺痈
1.病因病机
2.辨证论治
3.鉴别诊断
六、肺痨
1.病因病机
2.辨证论治
3.鉴别诊断
七、肺胀
1.病因病机
2.辨证论治
3.鉴别诊断
第二单元 心系病证
一、心悸
1.病因病机
2.辨证论治
3.鉴别诊断
二、胸痹
1.病因病机
2.辨证论治证
3.鉴别诊断
三、不寐
1.病因病机
2.辨证论治
3.鉴别诊断
第三单元 脑系病证
一、头痛
1.病因病机
2.辨证论治
3.鉴别诊断
二、眩晕
1.病因病机
2.辨证论治
3.鉴别诊断
三、中风
1.病因病机
2.辨证论治
3.鉴别诊断
四、痫病
病因病机
五、痴呆
1.病因病机
2.辨证论治
第四单元 脾胃系病证
一、胃痛
1.病因病机
2.辨证论治
3.鉴别诊断
二、胃痞
1.病因病机
2.辨证论治
3.鉴别诊断
三、呕吐
1.病因病机
2.辨证论治
3.鉴别诊断
四、噎嗝
1.病因病机
2.辨证论治
3.鉴别诊断
五、呃逆
1.病因病机
2.辨证论治
3.鉴别诊断
六、腹痛
1.病因病机
2.辨证论治
3.鉴别诊断
七、泄泻
1.病因病机
2.辨证论治
3.鉴别诊断
八、痢疾
1.病因病机
2.辨证论治
九、便秘
1.病因病机
2.辨证论治
第五单元 肝胆病证
一、胁痛
1.病因病机
2.辨证论治
3.鉴别诊断
二、黄疸
1.病因病机
2.辨证论治
3.鉴别诊断
三、积证
1.病因病机
2.辨证论治
四、聚证
1.病因病机
2.辨证论治
第六单元 肾系病证
一、水肿
1.病因病机
2.辨证论治
3.鉴别诊断
二、淋证
1.病因病机
2.辨证论治
3.鉴别诊断
三、癃闭
1.病因病机
2.辨证论治
第七单元 气血津液病证
一、郁证
1.病因病机
2.辨证论治
3.鉴别诊断
二、血证
1.病因病机
2.辨证论治
3.鉴别诊断
三、痰饮
1.病因病机
2.辨证论治
四、消渴
1.病因病机
2.辨证论治
3.鉴别诊断
五、内伤发热
1.病因病机
2.辨证论治
3.鉴别诊断
六、虚劳
1.病因病机
2.辨证论治
3.鉴别诊断
七、癌病
病因病机
第八单元 肢体经络病证
一、痹证
1.病因病机
2.辨证论治
3.鉴别诊断
二、痿证
病因病机
三、颤证
1.病因病机
2.辨证论治
四、腰痛
1.病因病机
2.辨证论治
3.鉴别诊断
中医外科学
第一单元 中医外科疾病辨证
一、阴阳辨证
二、局部辨证
第二单元 中医外科疾病治法
一、内治法
二、外治法
第三单元 疮疡
一、疖
二、疔
三、痈
四、发
五、丹毒
第四单元 乳房疾病
一、乳痈
二、乳癖(乳腺增生症)
三、乳核
四、乳岩
第五单元 瘿
一、气瘿
二、肉瘿(甲状腺腺瘤或囊肿,属甲状腺的良性肿瘤)
三、瘿痈(亚急性甲状腺炎)
四、石瘿(甲状腺癌)
第六单元 瘤、岩
一、血瘤(血管瘤)
二、肉瘤(脂肪瘤)
第七单元 皮肤及性传播疾病
一、概述
二、蛇串疮(带状疱疹)
三、疣
四、癣
五、白屑风
六、油风
七、虫咬皮炎
八、疥疮
九、湿疮
十、接触性皮炎
十一、药毒
十二、瘾疹
十三、牛皮癣
十四、白疕
十五、淋病
十六、尖锐湿疣
第八单元 肛门直肠疾病
一、痔
二、息肉痔
三、肛痈
四、肛漏
五、肛裂(钩肠痔、裂痔)
六、脱肛(直肠脱垂)
七、锁肛痔(肛管直肠癌)
第九单元 泌尿男性疾病
一、子痈(急慢性附睾炎或睾丸炎)
二、子痰(附睾结核)
三、尿石症
四、精浊(前列腺炎)
第十单元 周围血管疾病
一、青蛇毒(血栓性浅静脉炎)
二、筋瘤(下肢静脉曲张)
三、臁疮(下肢慢性溃疡)
四、脱疽
第十一单元 其他外科疾病
一、烧伤
二、毒蛇咬伤
三、肠痈
中医妇科学
第一单元 女性生殖器官
一、外生殖器
二、内生殖器
第二单元 女性生殖生理
一、月经的生理
三、带下生理
四、妊娠生理
五、产褥生理
六、哺乳生理
第三单元 月经病
一、概述
二、月经先期
三、月经后期
四、月经先后无定期
五、月经过多
六、月经过少
七、经期延长
八、经间期出血
九、崩漏
十、闭经
十一、痛经
十二、经行乳房胀痛
十三、经行头痛
十四、经行感冒
十五、经行身痛
十六、经行泄泻
十七、经行浮肿
十八、经行吐衄
十九、经行情志异常
二十、绝经前后诸证
第四单元 带下病
一、概述
二、带下过多
三、带下过少
第五单元 妊娠病
一、概述
二、妊娠恶阻
三、异位妊娠
四、胎漏、胎动不安
五、滑胎
六、子肿
七、妊娠小便淋痛
第六单元 产后病
一、概述
二、产后发热
三、产后腹痛
四、产后身痛
五、产后恶露不绝
六、缺乳
第七单元 妇科杂病
一、概述
二、癥瘕
三、盆腔炎
四、不孕症
五、阴痒
六、阴疮
七、阴挺
第八单元 计划生育
一、避孕
二、人工流产
三、经腹输卵管结扎术
第九单元 妇产科特殊检查与常用诊断技术
中医儿科学
第一单元 儿科学基础
一、小儿年龄分期
二、小儿生长发育
三、小儿生理、病因,病理特点
四、儿科四诊特点
第二单元 新生儿疾病
胎黄(新生儿黄疸)
第三单元 肺系病证
一、感冒
二、乳蛾
三、咳嗽
四、肺炎喘嗽
五、哮喘
六、反复呼吸道感染
第四单元 脾系病证
一、鹅口疮
二、口疮
三、泄泻
四、厌食
五、积滞
六、疳证
七、腹痛
八、便秘
九、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第五单元 心肝病证
一、汗证
二、病毒性心肌炎
三、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
四、惊风
(一)急惊风
(二)慢惊风
第六单元 肾系病证
一、水肿
二、尿频
三、遗尿
第七单元 传染病
一、麻疹
二、奶麻
三、风痧
四、丹痧
五、水痘
六、手足口病
七、痄腮
第八单元 虫证
蛔虫病
第九单元 其他病证
一、紫癜
二、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三、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针灸学
第一单元 经络系统
一、经络系统的组成
二、十二经脉
三、奇经八脉
四、十五络脉
五、十二经筋
第二单元 经络的作用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第三单元 腧穴的分类
第四单元 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
一、主治特点
二、主治规律
第五单元 特定穴
一、原穴
二、络穴
三、背俞穴、募穴
四、八脉交会穴
五、八会穴
第六单元 腧穴的定位方法
第七单元 手太阴肺经、腧穴
第八单元 手阳明大肠经、腧穴
第九单元 足阳明胃经、腧穴
第十单元 足太阴脾经、腧穴
第十一单元 手少阴心经、腧穴
第十二单元 手太阳小肠经、腧穴
第十三单元 足太阳膀胱经、腧穴
第十四单元 足少阴肾经、腧穴
第十五单元 手厥阴心包经、腧穴
第十六单元 手少阳三焦经、腧穴
第十七单元 足少阳胆经、腧穴
第十八单元 足厥阴肝经、腧穴
第十九单元 督脉、腧穴
第二十单元 任脉、腧穴
第二十一单元 经外奇穴
第二十二单元 毫针刺法
一、针刺准备
二、进针方式
三、针刺的方向、角度和深度
四、行针手法
五、得气
六、针刺补泻
七、针刺异常情况
八、针刺注意事项
第二十三单元 灸法
一、灸法的作用
二、灸法的种类
三、灸法的注意事项
第二十四单元 拔罐法
第二十五单元 其他针法
一、电针法
二、三棱针法
第二十六单元 针灸治疗总论
一、针灸治疗原则
二、针灸治疗作用
三、针灸处方
第二十七单元 内科病证的针灸治疗
一、头痛
二、面痛
三、腰痛
四、痹证
五、坐骨神经痛
六、中风
七、眩晕
八、面瘫
九、不寐
十、感冒
十一、哮喘
十二、呕吐
十三、胃痛
十四、便秘
第二十八单元 妇儿科病证的针灸治疗
一、月经不调
(一)月经先期
(二)月经后期
(三)月经先后无定期
二、痛经
(一)实证
(二)虚证
三、崩漏
(一)实证
(二)虚证
四、绝经前后诸证
五、遗尿
第二十九单元 皮外伤科病证的针灸治疗
一、瘾疹
二、蛇串疮
三、颈椎病
四、落枕
五、漏肩风
六、扭伤
第三十单元 五官科病证的针灸治疗
一、目赤肿痛
二、耳鸣耳聋
(一)实证
(二)虚证
三、牙痛
四、咽喉肿痛
(一)实证
(二)虚证
第三十一单元 急症及其他病证的针灸治疗
一、晕厥
二、内脏绞痛
(一)心绞痛
(二)胆绞痛
(三)肾绞痛
诊断学基础
第一单元 症状学
一、发热
二、胸痛
三、腹痛
四、咳嗽与咳痰
五、咯血
六、呼吸困难
七、水肿
八、呕血与黑便
九、黄疸
十、抽搐
十一、意识障碍
第二单元 检体诊断
一、基本检查法
二、全身状态检查及临床意义
三、皮肤检查及临床意义
四、淋巴结检查
五、头部检查
六、颈部检查
七、胸壁及胸廓检查
八、肺和胸膜检查
九、心脏、血管检查
十、腹部检查
十一、肛门、直肠检查及临床意义
十二、脊柱与四肢检查及临床意义
十三、神经系统检查及临床意义
第三单元 实验室诊断
一、血液的一般检查及临床意义
(一)血红蛋白测定和红细胞计数,红细胞形态变化
(二)白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中性粒细胞核象变化
(三)网织红细胞计数
(四)血小板计数
(五)红细胞沉降率测定
(六)C反应蛋白(CRP)检测
二、血栓与止血检查
(一)出血时间测定
(二)凝血因子检测
三、肝脏病实验室检查
(一)蛋白质代谢检查
(二)胆红素代谢检查
(三)血清酶及同工酶检查
(四)甲、乙、丙型病毒性肝炎标志物检查
五、肾功能检查
(一)肾小球功能检测
(二)肾小管功能检测
(三)血尿酸(UA)测定
六、常用生化检查
(一)糖代谢检查
(二)血脂测定
(三)电解质检查
七、酶学检查
(一)血、尿淀粉酶测定
(二)心肌损伤常用酶检测
(三)心肌蛋白检测
八、免疫学检查
(一)血清免疫球蛋白及补体测定
(二)感染免疫检测
(三)肿瘤标志物检测
(四)自身抗体检查
九、尿液检查
(一)一般性状检查
(二)化学检查
(三)显微镜检查
十、粪便检查
(一)一般形状检查
(二)显微镜检查
(三)化学检查
十一、浆膜腔穿刺液检查
(一)浆膜腔积液分类及常见原因
(二)渗出液与漏出液的鉴别要点
十二、脑脊液检查
(一)脑脊液检查的适应证、禁忌证
(二)常见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脑脊液特点
第四单元 心电图诊断
一、心电图基本知识
(一)常用心电图导联
(二)心电图各波段的意义
二、心电图测量,正常心电图及临床意义
(一)心率计算及各波段测量
(二)心电图各波段正常范围及其变化的临床意义
三、常见异常心电图及临床意义
(一)心房、心室肥大
(二)心肌梗死及心肌缺血
(三)心律失常
第五单元 影像诊断
一、超声诊断
(一)二尖瓣、主动脉瓣病变声像图及心功能评价
(二)胆囊结石、泌尿系结石的异常声像图
二、放射诊断
(一)X线的特性及成像原理
(二)X线检查方法
(三)CT、磁共振成像(MRI)的临床应用
(四)呼吸系统常见病的影像学表现
(五)循环系统常见病的影像学表现
(六)消化系统疾病影像学检查及常见疾病的影像学表现
(七)泌尿系统常见病的影像学表现
(八)骨与关节常见病的影像学表现
(九)常见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像学表现
内科学
第一单元 呼吸系统疾病
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二、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三、支气管哮喘
四、肺炎
五、原发性支气管肺癌
六、慢性呼吸衰竭
第二单元 循环系统疾病
一、急性心力衰竭
二、慢性心力衰竭
三、心律失常
四、快速性心律失常
五、心脏骤停与心肺复苏
六、原发性高血压
七、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八、心绞痛
九、急性心肌梗死
十、心脏瓣膜病
第三单元 消化系统疾病
一、慢性胃炎
二、消化性溃疡
三、胃癌
四、溃疡性结肠炎
五、肝硬化
六、原发性肝癌
七、急性胰腺炎
第四单元 泌尿系统疾病
一、慢性肾小球肾炎
二、尿路感染
三、慢性肾衰竭
第五单元 血液系统疾病
一、缺铁性贫血
二、再生障碍性贫血
三、白血病
四、急性白血病
五、慢性髓细胞白血病
六、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七、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第六单元 内分泌与代谢疾病
一、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二、糖尿病
三、血脂异常
四、高尿酸血症与痛风
第七单元 结缔组织病
类风湿关节炎
第八单元 神经系统疾病
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二、脑梗死
三、脑出血
第九单元 常见急危重症
一、休克
二、急性上消化道出血
三、急性中毒
传染病学
第一单元 传染病学总论
一、感染与免疫
二、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三、传染病的特征
四、传染病的诊断
五、传染病的治疗
六、传染病的预防
第二单元 病毒感染
一、病毒性肝炎
二、流行性感冒
三、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四、艾滋病
五、流行性出血热
六、狂犬病
七、流行性乙型脑炎
第三单元 细菌感染
一、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二、伤寒
三、细菌性痢疾
四、霍乱
五、结核病
六、布鲁菌病
第四单元 消毒与隔离
一、消毒
二、隔离
三、医院感染
医学伦理学
第一单元 医学伦理学与医学目的、医学模式
一、医学伦理学
二、医学模式、医学目的
第二单元 中国医学的道德传统
第三单元 医学伦理学的理论基础
一、生命论
二、人道论
三、美德论
四、功利论
五、道义论
第四单元 医学道德的规范体系
一、医学道德原则
二、医学道德规范
三、医学道德范畴
第五单元 处理与患者关系的道德要求
一、医患关系的特点
二、与患者沟通的道德要求
第六单元 处理医务人员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
一、正确处理医务人员之间关系的意义
二、正确处理医务人员之间关系的道德原则
第七单元 临床诊疗的道德要求
一、临床诊疗的道德原则
二、临床诊断的道德要求
三、临床治疗的道德要求
四、新技术临床应用的道德要求
第八单元 医学研究的道德要求
一、医学科研工作的基本道德要求
二、人体试验的道德要求
第九单元 医学道德的评价与良好医德的养成
一、医学道德评价
二、医学道德教育
三、医学道德修养
第十单元 医学伦理学文献
一、国外文献
二、国内文献
卫生法规
第一单元 卫生法概述
一、卫生法的概念和渊源
二、卫生法的基本原则和作用
第二单元 卫生法律责任
一、卫生民事责任
二、卫生行政责任
三、卫生刑事责任
第三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
一、执业医师的概念及职责
二、医师资格考试制度
三、医师执业注册制度
四、执业医师的权利、义务和执业规则
五、《执业医师法》规定的法律责任
第四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
一、概述
二、禁止生产(包括配制)、销售假药与劣药
三、特殊药品的管理
四、《药品管理法》及相关法规、规章对医疗机构及其人员的有关规定
五、《药品管理法》规定的法律责任
第五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一、概述
二、传染病预防与疫情报告
三、传染病疫情控制措施及医疗救治
四、相关机构及其人员违反《传染病防治法》有关规定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第六单元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一、概述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准备
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与信息发布
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
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规定的法律责任
第七单元 《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
一、概述
二、医疗纠纷的预防
三、医疗纠纷的处理
四、法律责任
第八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
一、概述
二、中医药服务
三、中药保护与发展
四、中医药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中医药传承与文化传播
五、保障措施与法律责任
第九单元 《医疗机构从业人员行为规范》
医考通关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同类图书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