售 价:¥
纸质售价:¥36.90购买纸书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书名页
《中医香疗学》编委会
编写说明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中医香疗学的概念及内容
一、中医香疗与中医香疗学
二、中医香疗学的基本任务
三、中医香疗学和其他学科的关系
四、中医香疗学在中医药事业中的地位与作用
第二节 中医香疗学的发展
一、中医香疗的起源和发展
(一)中医香疗的起源与积累——远古至先秦时期
(二)中医香疗的形成与发展——秦汉至晋唐时期
(三)中医香疗的总结与完善——宋元至明清时期
(四)中医香疗的创新——近现代尤其是近二十年
二、国外芳香疗法的起源与发展
第三节 中医香疗发展现状与方向
一、中医香疗发展现状
(一)战略地位更加凸显
(二)产业政策更加有利
(三)现代研究更加成熟
(四)预防战略更加明朗
(五)存在的问题
二、中医香疗发展方向
(一)构建中医香疗科学研究体系
(二)保障中医香疗行业可持续发展
(三)彰显香品工程综合开发技术优势
(四)加速中医香疗规范化、中医香疗产品标准化建设
(五)建立中医香疗健康服务模式
第四节 中医香疗文化
一、中医香疗与宗教
(一)中医香疗与道教
(二)中医香疗与佛教
二、中医香疗与民俗
(一)节庆用香祛疫
(二)日常佩香防疾
(三)衣物熏香除湿
三、中医香疗与文学
(一)文人与香
(二)咏香诗文和小说
第二章 中医香疗学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中医香疗的基本理论
一、基本特点
(一)整体观念
(二)辨证论治
二、基本内容
(一)阴阳学说
(二)五行学说
(三)藏象
(四)气血精神
(五)病因病机
(六)养生防治
第二节 芳香药物的性能理论
一、四气
(一)基本概念
(二)主要内容
(三)用药原则
二、五味
(一)基本概念
(二)主要内容
(三)性味相参
三、芳香
(一)基本概念
(二)芳香与中药功效的关系
(三)芳香与四气五味的关系
四、归经
(一)基本概念
(二)主要内容
(三)用药原则
五、升降浮沉
(一)基本概念
(二)主要内容
(三)用药原则
六、毒性
(一)基本概念
(二)主要内容
(三)香药与毒性
第三节 配伍理论与常用治法
一、配伍的含义与目的
(一)基本概念
(二)主要内容
(三)配伍目的
二、配伍理论
(一)七情和合配伍
(二)君臣佐使配伍
三、配伍应用
(一)芳香化湿
(二)芳香解表
(三)芳香行气
(四)芳香开窍
四、配伍禁忌
(一)十八反
(二)十九畏
五、常用治法
(一)汗法
(二)吐法
(三)下法
(四)和法
(五)清法
(六)温法
(七)消法
(八)补法
第三章 芳香药物概述
第一节 芳香药物的来源
一、植物类芳香药物
(一)根据植物学分类
(二)根据香气来源分类
二、动物类芳香药物
第二节 芳香药物的主要化学成分及理化性质
一、挥发油生物合成途径
(一)异戊二烯代谢途径
(二)脂肪酸代谢途径
(三)氨基酸代谢途径
(四)酯类合成代谢
(五)其他合成途径
二、挥发油化学成分类型
(一)萜类化合物
(二)芳香族化合物
(三)脂肪族化合物
(四)其他化合物
三、挥发油的理化性质
四、挥发油的安全性问题
(一)毒性问题
(二)刺激性反应
(三)致敏性反应
第三节 香疗原料的制备
一、香疗原料的特点
(一)来源多样性
(二)成分功效多样性
(三)质量影响因素多样性
二、香疗原料的分类
(一)挥发油
(二)浸膏
(三)净油
(四)油树脂
(五)纯露
(六)香脂
(七)树脂
(八)基础油
三、香疗原料的制备流程
(一)原料的采收加工
(二)挥发油的提取
(三)挥发油的精制
(四)质检
(五)包装
(六)贮藏
第四节 香疗产品的类型与制备
一、液体形态
(一)精油
(二)露剂
(三)汤剂
(四)浴洗剂
(五)浸渍剂
(六)含漱剂
(七)滴鼻剂和洗鼻剂
(八)酊剂
二、半固体剂型
(一)泥敷剂
(二)香膏剂
(三)涂剂
三、固体剂型
(一)散剂
(二)丸剂
(三)香饼
(四)香熨剂
(五)灸剂
四、气体剂型
(一)气雾剂
(二)喷雾剂
(三)烟熏剂、蒸熏剂、香熏剂
五、其他剂型
(一)沐浴剂
(二)燃灯剂
(三)佩剂、系剂等
第五节 香疗产品的质量控制
一、制定原则
二、检测程序
三、质量检查方法
(一)精油的质量检查方法
(二)露剂的质量检查方法
四、质量标准案例
第六节 调香技术
一、调香初学者需掌握的基本知识
二、香品的香型、香韵及香气特征
三、香品的调配方法
(一)香气音符调香
(二)配伍调香
四、调香的评价
(一)评香工作要求
(二)香气的评价
(三)香型的评价
第四章 常用芳香药物
一、解表药
(一)发散风寒药
细 辛
白 芷
紫苏叶
辛 夷
荆 芥
香 薷
生 姜
(二)发散风热药
菊 花
薄 荷
二、清热药
牡丹皮
金银花
青 蒿
鱼腥草
三、安神药
合欢花
代代花(酸橙花)
栀子花
酸枣仁
柏子仁
四、活血化瘀药
川 芎
莪 术
姜 黄
乳 香
没 药
当 归
郁 金
五、理气药
木 香
沉 香
檀 香
枳 壳
香 橼
陈 皮
六、化湿药
苍 术
厚 朴
砂 仁
草 果
豆 蔻
广藿香
佩 兰
茵 陈
七、开窍药
石菖蒲
冰 片
麝 香
安息香
苏合香
八、温里药
肉 桂
丁 香
吴茱萸
小茴香
艾 叶
益智仁
九、其他芳香植物类
玫 瑰
薰衣草
迷迭香
百里香
德国洋甘菊
罗马洋甘菊
罗 勒
马郁兰
茶 树
蓝桉树
丝 柏
佛手柑
雪 松
檀 香
快乐鼠尾草
欧薄荷
柠檬香茅
茉 莉
葡萄柚
橙 花
依 兰
白松香
第五章 中医香疗的作用途径
第一节 传统中医对中医香疗的认识
一、中医香疗给药途径的历史沿革
二、中医香疗给药途径与中医整体观
(一)人与周围环境是一个整体
(二)生理与心理的整体调节
第二节 中医香疗的作用机理
一、经鼻途径
(一)芳香类中药经鼻途径用药的传统认识
(二)芳香类中药经鼻途径用药的现代认识
二、口服途径
(一)芳香类中药经口服途径用药的传统认识
(二)芳香类中药经口服途径用药的现代认识
三、经皮途径
(一)芳香类中药经皮途径用药的传统认识
(二)芳香类中药经皮途径用药的现代认识
四、经肺途径
(一)芳香类中药经肺途径用药的传统认识
(二)芳香类中药经肺途径用药的现代认识
第六章 常用中医香疗法
第一节 推拿法
一、概念与作用
(一)调节阴阳平衡
(二)促进气血循行
(三)实现扶正祛邪
二、常用方法
(一)推法
(二)擦法
(三)摩法
(四)揉法
(五)捏法
(六)按压法
(七)抚摸法
(八)扣击法
(九)拿法
三、注意事项
(一)操作须知
(二)禁忌证
第二节 吸嗅法
一、概念与作用
(一)调节心理
(二)改善记忆
(三)增强体质
二、常用方法
(一)直接吸嗅法
(二)香枕吸嗅法
(三)熏香法
(四)蒸汽法
三、注意事项
(一)操作须知
(二)禁忌证
第三节 沐浴法
一、概念与作用
(一)舒缓身心
(二)调理脏腑
(三)养颜润肤
二、常用方法
(一)按水温分类
(二)按形式分类
(三)按部位分类
三、注意事项
(一)操作须知
(二)禁忌证
第四节 湿敷法
一、概念与作用
(一)热敷
(二)冷敷
二、常用方法
三、注意事项
(一)操作须知
(二)禁忌证
第五节 其他方法
一、漱口法
二、洗发法
三、填塞法
四、芳香盐法
五、喷雾法
六、食疗法
第七章 中医香疗法的应用
第一节 常见疾病的应用
一、感冒
(一)病因病机
(二)适应证型
(三)香疗方法
二、哮病
(一)病因病机
(二)适应证型
(三)香疗方法
三、胸痹心痛
(一)病因病机
(二)适应证型
(三)香疗方法
四、头痛
(一)病因病机
(二)适应证型
(三)香疗方法
五、眩晕
(一)病因病机
(二)适应证型
(三)香疗方法
六、胃痛
(一)病因病机
(二)适应证型
(三)香疗方法
七、腹痛
(一)病因病机
(二)适应证型
(三)香疗方法
八、泄泻
(一)病因病机
(二)适应证型
(三)香疗方法
九、便秘
(一)病因病机
(二)适应证型
(三)香疗方法
十、痛经
(一)病因病机
(二)适应证型
(三)香疗方法
十一、经断前后诸证
(一)病因病机
(二)适应证型
(三)香疗方法
十二、消渴
(一)病因病机
(二)适应证型
(三)香疗方法
第二节 养生保健
一、调节情志
(一)忧郁症
(二)沮丧症
(三)焦虑症
(四)癔症
(五)悲伤
(六)愤怒
二、延缓衰老
第三节 西方芳香疗法的精油配方与用法
一、呼吸科
(一)预防感冒
(二)预防头痛
(三)预防咳嗽
二、心脑血管科
(一)高血压的辅助疗法
(二)低血压的辅助疗法
三、消化科
(一)腹泻
(二)便秘
(三)呕吐
(四)胃痛
(五)胃肠道功能紊乱
四、泌尿科
(一)前列腺炎的辅助疗法
(二)尿频、遗尿、小便失禁
(三)尿道炎
五、神经内科
(一)三叉神经痛
(二)失眠
(三)忧郁症
(四)焦虑症
(五)健忘症
(六)眩晕
六、妇科
(一)月经失调
(二)闭经
(三)痛经
(四)更年期综合征(也适合日常盗汗人群)
(五)经前期综合征
七、儿科
(一)小儿厌食症
(二)小儿感冒发热
(三)小儿疝气
(四)水痘
八、皮肤科
(一)带状疱疹
(二)足部出汗、异味
(三)皮肤瘙痒症
(四)湿疹
(五)烧伤、灼伤
(六)蚊虫及其他昆虫叮咬
九、骨科
(一)骨关节炎
(二)坐骨神经痛
(三)踝关节扭伤
(四)擦伤及割伤
十、牙科
(一)牙痛
(二)牙龈发炎
十一、五官科
(一)外耳道炎
(二)鼻窦炎
(三)过敏性鼻炎
(四)急性扁桃体炎
(五)慢性咽喉炎(喉咙痛)
(六)视疲劳
(七)扁桃腺炎
十二、肛肠科
痔疮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同类图书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