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你推荐
书名页
编委会
为中原医学立言(代前言)
第一章 中原古代文明与中医药文化
第一节 光辉灿烂的中原古代文明
一、古代文明发展的核心区域
二、中华姓氏的主要根脉
三、华夏古都的发祥地
四、古代圣贤的聚集地
第二节 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
一、伏羲神农巫筮文化时代的中医学
(一)伏羲神农文化对中医学的影响
(二)伏羲神农文化时代中医学呈现的特色
二、炎帝黄帝古国文化时代的中医学
(一)重视生命、以人为本的医学
(二)身国同构的医学
(三)和谐的医学与对抗的医学
三、诸子百家儒道文化时代的中医学
(一)儒道文化对中医学的影响
(二)诸子百家儒道文化时代中医学呈现的特色
第二章 诞生于中原的中医经典
第一节 《黄帝内经》
一、作者及成书
二、学术思想
(一)预防思想和方法
(二)对疾病的认识
(三)治疗原则和方法
(四)诊断学上的成就
(五)解剖方面的认识
(六)生理学上的认识
(七)医学教育上的认识
三、学术贡献
(一)构建了独特的理论体系
(二)确立了中医特有的思维方法
(三)汇聚了中国古代生命科学的成果
(四)总结了经络学说和针刺疗法
(五)开启了中医药文化素质培养的先河
(六)为医家临证之“兵书”
四、哲学思想
(一)阴阳五行学说
(二)藏象学说
(三)经络学说
(四)运气学说
(五)自发的唯物观
(六)自发的辨证观
五、后世影响
(一)秦越人与《难经》
(二)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
(三)华佗与《中藏经》
(四)王叔和与《脉经》
(五)皇甫谧与《针灸甲乙经》
(六)杨上善与《黄帝内经太素》
(七)王冰与《素问》
(八)刘完素与寒凉派
(九)李东垣与补土派
(十)张从正与攻下派
(十一)朱丹溪与滋阴派
(十二)张景岳与《类经》
(十三)清代的温病学派
第二节 本草典籍
一、中原是中药起源的主场
二、承前启后,成就本草发展历史高峰
(一)苏敬主编的《新修本草》是第一部官修本草
(二)北宋是官修本草的鼎盛朝代
(三)成就宋代本草巅峰之作——《证类本草》
三、百花齐放,多部专题本草专著问世
(一)现存最早的食疗专著《食疗本草》
(二)亦药亦食的本草专著——《救荒本草》
(三)突出药材形态鉴别的本草专著——《本草原始》
(四)考订植物名实的本草专著——《植物名实图考》
(五)食疗药养的本草专著——《本草省常》
(六)地方性专题本草专著——《滇南本草》
第三节 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
一、作者生平
二、成书时代背景及学术基础
(一)时代背景
(二)《周易》与《伤寒杂病论》
(三)《马王堆汉墓帛书》与《伤寒杂病论》
(四)《黄帝内经》与《伤寒杂病论》
(五)《难经》与《伤寒杂病论》
(六)《神农本草经》与《伤寒杂病论》
(七)《汤液经法》与《伤寒杂病论》
三、学术贡献
四、后世影响
(一)对中医学理论形成的影响
(二)对中医临床的影响
(三)对中医多种辨证体系建立的启蒙
(四)对方剂学科的影响
(五)医德行为垂范
五、经方的特点及价值
(一)经方的特点
(二)经方的价值
第四节 皇甫谧与《针灸甲乙经》
一、作者生平及成书时代背景
(一)作者生平
(二)成书时代背景
二、学术贡献
(一)撰集三部,定针灸学科之内涵
(二)确立经络腧穴学
(三)丰富刺灸理论,立刺法灸法学之基础
(四)以病为纲,开针灸治疗学之先河
三、后世影响
(一)在针灸学的发展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后世针灸学之教科书
(三)可用于协助校勘、整理古籍
第三章 中原医药文化探源
第一节 火祖燧人氏在商丘点燃了华夏文明之火
一、燧皇与火
二、燧皇与商丘
三、火正阏伯与火神台
第二节 中原医易文化
一、医易同源
(一)医易的生发路径相同
(二)医易研究方法和对象相同
二、医学与易学的关系密不可分
(一)医易皆以天道为尊,以阴阳五行为理论架构
(二)医易皆为天人合一,时空一体
(三)医易道法术器理无二致
(四)医易同源共生
第三节 新密岐黄文化
一、新密是河洛文化的核心区域
二、新密境内的岐伯和黄帝遗迹
第四节 沁阳神农山医药文化
一、神农坛与伏羲洞
二、关于神农山的民间传说
第五节 中原饮食文化
一、中原饮食文化源远流长
二、中国饮食文化的高峰——北宋
三、河南在中国饮食文化中的重要位置
第六节 中原食疗文化
一、中原历代食疗文化
(一)《黄帝内经》的食疗文化思想
(二)《黄帝内经》之后典籍中的食疗思想及食疗专著
二、食疗进入新时代
第七节 中原养生文化及其发展的文献脉络
一、《黄帝内经》以前的养生文献
二、《黄帝内经》的养生思想
三、《黄帝内经》以后的养生文献
(一)历代充满道家思想的养生学专著
(二)历代医家关于养生的论述
(三)历代文人学士关于养生的论述
四、佛教和道教对中医养生学的影响
第八节 酒的中医药文化
一、酒之源在中原
二、酒在中原的问世对医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第九节 伊尹与中药汤剂
一、伊尹对汤药的贡献
二、古籍对伊尹贡献的记载
第十节 汉字在中原的确立和规范促进了中医药文化的传承
一、汉字主要形体的演变和定形
(一)贾湖刻符——中国最早的文字雏形
(二)河南安阳小屯是甲骨文的圣地
(三)小篆是秦王朝统一天下的文字
(四)隶书的产生标志着今文字的起始
(五)钟繇是第一个著名的楷书书法家
(六)宋体字是在开封创立的
(七)河南人王永民解决了汉字进入电脑的世界性难题
二、《说文解字》对医学的价值
(一)《说文解字》中有关医药学词语的记述
(二)《说文解字》在中医词语训诂中的指导作用举例
第十一节 仲景医药文化概说
一、仲景学说产生的历史文化渊源
二、仲景学说产生的地缘环境和时代背景
(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孕育了独具特色的医药文化
(二)张仲景所处时代的社会背景
三、张仲景确立的辨证论治法则是中医学术的核心思想
四、仲景学说的后世影响
五、仲景医药文化传承历史谱系
六、肩负起神圣的历史使命
第十二节 魏华存与道教上清派医学文化
一、道教上清派第一代宗师魏华存
二、魏华存修道于阳洛山
三、魏华存及魏夫人祠对后世的影响
第十三节 少林医药文化
一、少林伤科文化
二、少林禅医文化
第十四节 温县陈家沟陈氏太极拳
一、太极拳的源流
二、太极拳与中医学之理相通
三、陈式太极拳的流衍
四、太极拳文化因多样化发展和普及而走向世界
第四章 中原医学的成就与贡献
第一节 中原上古医药学简述
一、河南原始社会的人类发展
(一)旧石器时代
(二)新石器文化
二、夏商周的医学成就
(一)夏代(二里头文化)
(二)商代
(三)周代
第二节 先秦两汉时期中原医学的主要贡献
一、医学理论的创立
(一)《黄帝内经》的成书与流传
(二)《黄帝内经》的基本精神和成就
(三)《黄帝内经》的价值与影响
二、药学专书的诞生
(一)战国以来药物学概况
(二)《神农本草经》
三、辨证论治原则的确立
(一)战国以来临证医学概况
(二)张仲景和《伤寒杂病论》
四、东汉医事制度
第三节 两晋隋唐五代时期中原医学的主要贡献
一、王叔和整理《伤寒杂病论》
二、褚澄阐发《黄帝内经》《难经》
三、药物学的发展
四、方剂学的发展
五、针灸学的发展
六、法医学的发展
七、养生学的发展
八、综合性医书
九、医事制度和医学教育
(一)医事制度
(二)医学教育
第四节 宋代中原医药的主要贡献
一、北宋皇帝对医学之重视
二、医学机构及制度的建立
三、医学典籍的整理及本草和方书的修订
(一)宋代是修订本草最多的朝代
(二)宋政府组织编撰多部大型方书
(三)重视《伤寒论》的整理研究
四、宋代医学分科
五、重视针灸学
六、重视医药保健
七、兴办医学教育
八、禁巫兴医
九、宋代医药政策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第五节 辽金元时期中原医学的主要贡献
一、辽金元医事制度与医政
二、金元时期的医家与医著
第六节 明清时期中原医学的主要贡献
一、明清时期的地方医政
二、药物学的发展
三、方剂学的成就
四、温病学说与防治天花的成就
(一)温病学说的发展
(二)防治天花的成就
五、临证医学的新成就
(一)眼科
(二)儿科
六、医学著述增多
(一)医学全书
(二)医学普及读物
(三)医学史的研究
七、清末医学发展状况
(一)西医药传入河南
(二)卫生医疗机构与医学教育
(三)中医学家与著作
第七节 河南医家对经方的研究和传承
一、先秦时期——经方萌芽草创
二、秦汉三国时期——经方初步形成
三、两晋南北朝时期——医籍的散佚与整理
四、隋唐五代时期——经方不断扩充
五、两宋金元时期——补亡、校订、注解
六、明清时期——推广普及、发明创新
七、民国时期——逆境奋起,发展学院教育
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对经方的整理、推广和创新
第八节 河南古代预防医学的思想与实践
一、河南古代预防医学的思想
二、河南古代预防医学的实践
(一)个人卫生
(二)饮水卫生
(三)饮食卫生
(四)环境卫生
(五)精神卫生
(六)顺乎自然
(七)锻炼身体
(八)艾灸服药
(九)熏香避疫
(十)隔离措施
(十一)人工免疫
第九节 河南古代医家论治瘟疫选录
第五章 河南中药资源和药市
第一节 河南中药资源
一、中药资源种类及分布
(一)豫北太行山区
(二)豫南大别山—桐柏山区
(三)豫西伏牛山区
(四)黄淮海平原
二、中药材生产的历史及特点
三、中药材生产现状
(一)中药材新品种培育进入快车道,成效显著
(二)栽培技术逐步成熟,生态种植意识进一步增强
(三)产地加工技术升级,药材质量不断提高
四、以中药资源为依托的大健康产品
(一)中成药
(二)保健品产业
第二节 河南药市
一、禹州药市
(一)禹州中医药文化背景
(二)药商、药帮
(三)药市、药会
(四)会馆建筑
二、辉县百泉药材交流大会
(一)起源、变迁
(二)组织机构
(三)药材、药商
(四)建筑、雕刻
(五)习俗、传说
三、社旗药商山陕会馆及药王殿
(一)药材、药商
(二)山陕会馆
(三)药王殿
(四)商业文化
第三节 “四大怀药”的形成过程及给人们的启示
一、“四大怀药”的形成过程
(一)怀牛膝的形成过程
(二)怀地黄的形成过程
(三)怀山药的形成过程
(四)怀菊花形成的过程
二、道地药材的形成给人们的启示
(一)道地药材需要良好的地理环境和精细的加工技艺
(二)道地药材产地随着各处兴废的不同而变化
第四节 “十大豫药”道地药材的形成过程
一、山茱萸的形成过程
二、金银花的形成过程
三、连翘的形成过程
四、南阳艾的形成过程
五、冬凌草的形成过程
六、杜仲的形成过程
第五节 禹州中药炮制
一、禹州中药炮制独特
(一)净制的不同
(二)润制的不同
(三)切制的不同
(四)火制的不同
(五)水火共制法
二、传承炮制禹药飘香
第六节 禹州中药“四大九蒸货”
一、“九蒸九晒”炮制法的历史
二、四蒸货面临的现实问题
第六章 中原针灸推拿
第一节 中原针灸
一、指导临床的经络理论
二、完善系统的腧穴理论
三、整体观念指导下的辨经论治
四、天人相应的时空观
五、基于气血的调气治神说
六、祛邪逐瘀的刺血法
七、民间盛行的针刺方法和艾灸法
(一)近代河南民间产生的多种针刺方法
(二)谨遵《黄帝内经》理论的中原艾灸
第二节 中原推拿
一、中原推拿的理论特征
(一)整体观念,治病求本
(二)辨证论治,兼重辨病
(三)法从病证,应用得当
二、中原推拿的文化特征
(一)儒、释、道文化对中原推拿的影响
(二)武术文化对中原推拿的影响
(三)中西汇通对中原推拿的影响
三、中原推拿的临床特征
(一)伤科推拿
(二)脏腑推拿
(三)儿科推拿
第七章 河南中医药文化遗迹巡礼
第一节 巩义“洛汭”与“河图洛书”
一、关于巩义“河图洛书”的传说
二、关于河洛交汇之处的“洛汭”
三、考古的最新重大发现——河洛镇双槐树遗址
第二节 南阳菊潭
一、历史上的菊潭
(一)菊潭所在地的历史沿革
(二)古代历史文献对菊潭的记载
(三)历代本草著作中有关菊潭的记述
(四)古代诗歌对菊潭的描述
(五)菊潭的衰落
二、菊潭的今天
第三节 西峡重阳文化
一、西峡重阳文化历史悠久
二、西峡重阳节的民间传说
三、西峡以重阳命名的地名和名物
四、西峡重阳文化的习俗和民间祭典
(一)登高
(二)赏菊
(三)插茱萸、佩茱萸囊
(四)吃重阳糕
(五)饮酒
(六)重阳节祭典
五、西峡重阳文化的今天
第四节 商城橘井、苏仙石和汤泉池
一、商城橘井、苏仙石
(一)橘井(龙井)
(二)苏仙石
二、商城汤泉池
第五节 南阳医圣祠
一、张仲景墓及祠的历史
二、医圣祠内的主要陈列内容
三、民间及政府的祭祀活动
第六节 汤阴扁鹊庙和艾园
一、扁鹊庙
二、艾园
第七节 伊尹故里寻踪
一、豫西说
(一)文献记载
(二)祠、墓、碑刻等遗迹
二、豫东说
(一)文献记载
(二)祠、墓、碑刻等遗迹
(三)商丘虞城县伊尹墓
三、纷争伊尹故里琐谈
(一)古代文献记载有异而引起分歧
(二)出于对圣贤的无比崇敬,以与伊尹同里为荣
第八节 洛阳龙门石窟药方洞
一、药方洞的药方内容
二、药方洞的价值和影响
第九节 药王孙思邈及弟子在禹州
一、“药王祠”与“药王祠巷”
二、卢照邻与孙思邈
三、孟诜与孙思邈
四、孙思邈在禹州生活事迹的传说
(一)“一针救二命”的故事
(二)神垕钧瓷与孙思邈
(三)龙门村与孙思邈
第十节 鹤壁五岩山药王洞与焦作药王庙
一、五岩山
二、药王殿
三、药王洞
四、药王问诊处
五、焦作药王庙
第十一节 新密洪山庙与洪山真人
一、洪山庙与洪山真人简介
二、有关洪山真人的史料依据
三、洪山药王信仰传到了四面八方
第十二节 朱橚与禹州
一、朱橚墓和王妃墓
(一)周定王(朱橚)墓
(二)娘娘坟(王妃墓)
二、朱橚《救荒本草》与禹州
第十三节 洛阳平乐郭氏正骨
一、平乐郭氏正骨的发展脉络
二、平乐郭氏正骨的学术特色及影响
三、弘扬平乐郭氏正骨所传承的杏林精神
四、不能忽略的平乐郭氏正骨发祥地
第十四节 植物学家吴其濬及其故居
一、人文胜地诞生了状元公
二、“格物致知”完成植物学巨著
三、现存的吴其濬故居和吴其濬墓地
第十五节 红四方面军后方总医院遗址
一、红四方面军后方总医院遗址所在地简介
二、红四方面军后方总医院的历史回顾
(一)红军医院的诞生
(二)人员及用品的来源
(三)红军医院的建设
(四)组织建制及成员
(五)医疗水平及作风
(六)红军医院永存人们心中
三、深切的感受
(一)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二)大力开发新县的红色中医药文化旅游资源
第十六节 河南著名的中医药博物馆
一、河南中医药博物馆
二、大宋中医药文化博物馆
三、邓州市张仲景展览馆
四、宛西制药中医药文化博物馆
五、马同长天然药物收藏馆
第八章 河南著名医家及著作
第一节 河南古代著名医家及著作
一、汉代(含汉代)以前著名的河南医家
二、两晋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河南医家
三、唐朝五代时期著名的河南医家
四、两宋时期著名的河南医家
五、金元时期著名的河南医家
六、明清时期著名的河南医家
第二节 民国时期河南著名医家
一、临床各科的均衡发展
二、民间单方验方的应用
三、中医学术专著的著述
四、河南中医对传染性疾病的应对
第三节 当代河南著名中医名录
一、创办河南中医学院初期的中医老师
二、国医大师
三、全国名中医
四、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百千万”人才工程岐黄学者
五、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一)第一批(河南16人)
(二)第二批(河南24人)
(三)第三批(河南25人)
(四)第四批(河南23人)
(五)第五批(河南31人)
(六)第六批(河南36人)
(七)第七批(河南46人)
第九章 河南著名中医院及当代医家特色诊疗技术
第一节 河南中医医疗机构的发展历程
一、明清之前的医疗机构
二、清末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中医医疗机构
(一)河南中医医院的出现
(二)河南中医院建设与中医人的艰难探索
(三)中国共产党革命时期的中医医疗机构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中医院建设
(一)公立中医医疗机构的建立(1953—1966年)
(二)中医院恢复建设和快速发展期(1978—2000年)
第二节 河南著名的中医院及其在全国的影响
一、河南著名的中医院
(一)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二)洛阳正骨医院
(三)河南省中医院
(四)郑州市中医院
(五)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六)郑州市骨科医院
(七)开封市第一中医院
(八)安阳市中医院
(九)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
(十)洛阳市中医院
(十一)郑州市大肠肛门病医院
(十二)郑州中医骨伤病医院
(十三)商丘市中医院
(十四)许昌市中医院
(十五)漯河市中医院
(十六)濮阳市中医院
(十七)南阳市中医院
(十八)周口市中医院
(十九)焦作市中医院
(二十)三门峡市中医院
(二十一)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中医院
(二十二)平顶山市中医医院
(二十三)驻马店市中医院
(二十四)南阳张仲景医院
二、河南中医医院在全国的影响
(一)儿科医学在全国居于前列
(二)骨科具有厚重的历史
(三)艾滋病防治发挥中医优势
(四)神经内科疾病的治疗优势
(五)脾胃肝胆病的治疗优势
(六)呼吸科的发展优势
(七)肛肠病的治疗优势
(八)康复医学成为后起之秀
(九)针灸科的传承与创新
(十)老年病医学的显著成就
(十一)血液科疾病治疗的优势
(十二)糖尿病等内分泌代谢疾病的治疗
第三节 河南当代医家特色诊疗技术简介
一、袁氏对心血管病的研究和治疗
二、吕氏肾病医派
三、河洛李氏脾胃流派
四、中原张氏眼科
五、“邵氏五针法”治疗哮喘
六、赵氏对脾胃病的治疗
七、娄氏对风湿病的研究和治疗
八、西华庞氏妇科
九、门氏妇科
十、象庄秦氏妇科
十一、河南医家对脉管炎的研究和治疗
十二、李氏对呼吸疾病的研究与治疗
(一)创新发展中医药防治呼吸疾病理论
(二)建立证候标准研制技术体系,创建呼吸疾病辨证标准
(三)创建诊疗方案/技术并被纳入指南
(四)创建疗效测评工具
(五)建立实验平台,研发中药新药
十三、常氏三绝外治法
十四、中原帖氏飞针
十五、王立忠发热辨治八法
十六、韦绪性对中医疼痛学的创建与实践
十七、新乡张氏经络收放疗法
十八、滑县黄塔明氏正骨
十九、禹州陈半坡膏药
二十、鄢陵李氏中医正骨疗法
二十一、郑州楚氏针灸
二十二、舞阳尹氏中医内科理气解郁疗法
二十三、洛阳杨氏沙园膏药
二十四、淮阳刘氏九宫点穴正脊法
二十五、濮阳“罗氏三合疗法”
二十六、郸城王氏中医皮肤病疗法
二十七、偃师便秘传统药膳疗法
二十八、安阳贾氏中医儿科
二十九、泌阳吕氏传统中药痔疮疗法
三十、泌阳苗氏膏药
三十一、邓氏太和医派
三十二、汝州于氏中医外科
三十三、开封王徐氏麻刺针法
三十四、许氏心身整合疗法
三十五、开封何氏面瘫外治疗法
第十章 河南的中医教育和传承
第一节 古代河南的中医教育和传承
一、《黄帝内经》的“私学”教育模式
二、中原地区师承模式的发展
三、官办中医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一)宋代之前医学教育的发展
(二)宋代医学教育的成就
(三)元明清时期的医学教育
第二节 近当代河南的中医教育和传承
一、近代河南的中医教育和传承
(一)清末河南的中医教育
(二)民国时期河南的中医教育
二、当代河南的中医教育和传承
(一)中医院校教育
(二)中医师承教育
第十一章 河南中医药文化的对外交流和传播
第一节 古代河南中医药文化的对外交流和传播
一、河南历史名城医药文化的对外交流
(一)洛阳建都期中外医学交流
(二)开封建都期中外医学交流。
二、诞生于中原大地的中医经典著作对世界医学的贡献
(一)中原医学对日本汉方医学的深远影响
(二)中原医学对朝鲜半岛医学的深远影响
(三)中原医学对马来西亚中医学发展的影响
三、中原传统药膳食疗观念对周边国家的影响
(一)药膳食疗对日本的影响
(二)药膳食疗对朝鲜半岛的影响
(三)马来西亚药膳名吃——肉骨茶
四、中原传统体育保健对国外的影响
(一)少林寺禅医及功夫对国外的影响
(二)河南温县太极拳对国外的影响
第二节 当代河南中医药文化的对外交流和传播
一、促进中医药文化的对外交流
二、积极开展医疗援助,对外分享中医抗疫经验
第十二章 河南省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简介
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参考文献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同类图书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