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你推荐
编审委员会
前言
编写说明
目 录
绪论
第一节 预防医学的概念、内容及特点
一、概念
二、内容
三、特点
第二节 医学模式与健康观
一、医学模式
(一)生物医学模式
(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二、健康观
(一)消极健康观
(二)积极健康观
(三)健康权
(四)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
第三节 疾病三级预防策略与公共卫生措施
一、疾病三级预防策略
(一)第一级预防
(二)第二级预防
(三)第三级预防
二、公共卫生措施
第四节 中医学与预防医学
第五节 中医类别全科医师学习预防医学的意义
第一章 生活环境与健康
第一节 环境概述
一、环境相关概念
(一)环境
1.自然环境
2.社会环境
(二)生物圈
(三)生态系统
(四)生态平衡
(五)食物链
(六)环境的构成因素
1.物理因素
2.化学因素
3.生物因素
4.社会心理因素
二、人类与环境的辩证关系
(一)人与环境的统一性
(二)人对环境的适应性
(三)人改造环境的能动性
第二节 环境污染概述
一、环境污染及其转归
(一)环境污染的概念
1.环境污染
2.环境污染物
3.公害
4.环境公害事件
5.公害病
(二)环境污染物种类
1.物理性污染物
2.化学性污染物
3.生物性污染物
(三)环境污染物来源
1.生产性污染
2.生活性污染
3.其他污染
(四)环境污染物转归
二、环境污染对人群健康的影响
(一)环境污染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分类
1.急性毒性作用
2.慢性毒性作用
3.特殊毒性作用
4.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危害
(二)环境污染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基本特征
三、环境污染的防控
(一)制定并完善环境保护法律和法规
(二)加强环境保护的行政管理
(三)加强环境科学技术研究,采用先进的污染防控技术
(四)开展教育,提高全民环境保护意识
第三节 生活环境介质与健康
一、大气环境与健康
(一)大气环境的卫生学特征
1.太阳辐射(solar radiation)
2.气象因素
3.空气离子化(air ionization)
(二)大气污染对健康的危害
1.大气污染来源
2.大气污染对健康的危害分类
(三)防控措施
1.科学规划
2.改进工艺和防护措施
3.贯彻执行大气卫生标准
二、水环境与健康
(一)水资源种类及其卫生学特征
1.降水
2.地表水
3.地下水
(二)水污染物种类及来源
(三)水污染引起的健康危害
1.物理性污染的危害
2.化学性污染的危害
3.生物性污染的危害
(四)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与卫生防护
1.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
2.水的净化和消毒
三、土壤环境与健康
(一)土壤特征
(二)土壤污染方式
(三)土壤污染对健康的影响
1.重金属污染
2.农药污染
3.生物性污染
(四)土壤卫生防护
四、住宅与健康
(一)住宅的基本卫生要求
(二)住宅微小气候对健康的影响
(三)室内空气污染对健康的影响
1.室内空气污染的来源
2.室内空气污染物的种类及危害
3.室内空气污染引起的疾病
(四)室内空气污染的防护措施
五、家用化学品与健康
(一)化妆品
1.化妆品对皮肤的不良影响
2.化妆品微生物污染的危害
3.化妆品的其他危害
4.危害的预防
(二)其他家用化学品
⒈家用杀(驱)虫剂
⒉化学消毒剂
⒊洗涤剂
六、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
(一)碘缺乏病
1.定义
2.防控
(二)地方性氟中毒
1.定义
2.防控
第二章 生产环境与健康
第一节 职业性有害因素与职业性病损
一、职业性有害因素
(一)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
1.化学性有害因素
2.物理性有害因素
3.生物性有害因素
(二)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
(三)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
二、职业性病损
(一)工伤
(二)职业病
1.职业病的概念
2.职业病的分类
3.职业病的致病条件
4.职业病的特点
5.职业病诊断
6.职业病报告
7.职业病的处理原则
(三)工作有关疾病(work-related disease)
三、职业性损害的三级预防
(一)第一级预防
(二)第二级预防
(三)第三级预防
四、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1.法律措施
2.组织措施
3.技术措施
4.卫生保健措施
第二节 常见职业病预防与控制
一、铅中毒
(一)理化特性
(二)接触机会
(三)毒理
(四)临床表现
1.神经系统
2.消化系统
3.血液及造血系统
4.其他
(五)诊断
(六)治疗与处理
(七)预防
(八)职业禁忌证
(九)职业性健康检查
二、汞中毒
(一)理化特性
(二)接触机会
(三)毒理
(四)临床表现
1.急性中毒
2.慢性中毒
(五)诊断
(六)治疗与处理
(七)预防
(八)职业禁忌证
(九)职业性健康检查
三、一氧化碳中毒
(一)理化特性
(二)接触机会
(三)毒理
(四)临床表现
1.急性中毒
2.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
3.慢性损害
(五)诊断
(六)治疗与处理
(七)预防
(八)职业禁忌证
(九)职业性健康检查
四、苯中毒
(一)理化特性
(二)接触机会
(三)毒理
(四)临床表现
1.急性苯中毒
2.慢性苯中毒
(五)诊断
(六)治疗与处理
1.急性中毒
2.慢性中毒
(七)预防
(八)职业禁忌证
(九)职业性健康检查
五、尘肺
(一)尘肺及其分类
1.硅肺(silicosis)
2.硅酸盐肺(silicatosis)
3.炭尘肺(carbon pneumoconiosis)
4.混合性尘肺(mixed dust pneumoconiosis)
5.金属尘肺(metallic pneumoconiosis)
(二)硅肺
1.矽尘作业
2.病理改变
3.临床表现
4.诊断
5.治疗与处理
6.预防
7.职业禁忌证
8.职业性健康检查
第三节 职业人群健康监护
一、职业人群健康监护的概念
二、职业人群健康监护的基本内容
(一)医学监护
1.上岗前健康检查
2.在岗期间健康检查
3.离岗或转岗时体格检查
4.应急性健康检查
(二)职业环境监测
(三)信息管理
1.健康监护档案
2.健康状况分析
3.职业健康监护档案管理
第三章 饮食与健康
第一节 营养概述
一、能量和营养素
(一)蛋白质
1.组成
2.功能
3.营养价值评价
4.过多或缺乏症
5.食物来源
(二)脂类
1.组成
2.功能
3.过多或缺乏症
4.食物来源
(三)碳水化合物
1.分类
2.功能
3.过多或缺乏症
4.食物来源
(四)能量
1.能量(energy)来源与产热比
2.能量消耗
(五)维生素
(六)矿物质
(七)水
二、各类食物的营养价值
第二节 合理营养与平衡膳食
一、一般人群膳食指南
(一)食物多样,合理搭配
(二)吃动平衡,健康体重
(三)多吃蔬果、奶类、全谷、大豆
(四)适量吃鱼、禽、蛋、瘦肉
(五)少盐少油,控糖限酒
(六)规律进餐,足量饮水
(七)会烹会选,会看标签
(八)公筷分餐,杜绝浪费
二、特定人群膳食指南
三、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
第三节 社区居民营养状况监测与评价
一、膳食调查
(一)常用的膳食调查方法
(二)膳食调查结果的评价
1.膳食模式
2.平均每人每日营养素摄入量占推荐摄入量的百分比
3.能量的来源分布
4.蛋白质的来源分布
5.脂肪的来源分布
6.其他
二、体格检查
(一)身体测量
1.身高和体重
2.腰围
3.腰臀比
(二)营养缺乏体征检查
三、实验室检查
第四节 社区营养干预
一、社区饮食干预的对象
二、社区饮食干预的措施
(一)开展社区营养教育活动
(二)高危人群健康管理
(三)健康人群的健康监测
三、饮食干预效果评价
(一)营养教育效果评价
(二)人群健康管理和监测评价
第五节 食品安全与食物中毒
一、食品安全
(一)生物性污染
(二)化学性污染
(三)物理性危害
二、食物中毒
(一)概念
(二)特点
(三)分类
1.细菌性食物中毒
2.有毒动植物中毒
3.化学性食物中毒
4.真菌毒素和霉变食物中毒
(四)调查与处理
1.食物中毒的调查
2.食物中毒的处理
第六节 常见疾病的膳食原则与供给
一、高血压
(一)膳食原则
(二)食物供给
1.可选食物
2.慎用食物
二、高脂血症
(一)膳食原则
1.控制总能量
2.限制碳水化合物
3.控制三种脂肪酸比例
4.增加膳食纤维
(二)食物供给
1.可选食物
2.慎用食物
三、糖尿病
(一)膳食原则
1.合理控制总热量及营养素比例
2.碳水化合物不宜限制过严
3.充足供给蛋白质
4.限制脂肪摄入
5.高膳食纤维
6.补充维生素、矿物质和无机盐
7.合理安排餐次
(二)食物供给
1.可选食物
2.慎用食物
四、肿瘤
(一)膳食原则
(二)食物供给
1.可选食物
2.慎用食物
第四章 社会、心理、行为因素与健康
第一节 社会因素与健康
一、社会宏观环境因素与健康
(一)社会制度与健康
1.社会分配制度对居民健康的影响
2.社会制度对卫生政策的决定作用
3.社会规范对健康行为的影响
(二)社会经济与健康
1.经济发展对健康的促进作用
2.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效应
3.健康水平的提高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三)社会文化因素与健康
1.教育对健康的影响
2.风俗习惯对健康的影响
3.宗教对健康的影响
(四)社会人口与健康
1.人口规模与健康
2.人口结构与健康
3.人口素质与健康
4.人口流动与健康
二、社会生活环境因素与健康
(一)卫生系统与健康
(二)社会支持与健康
(三)家庭与健康
1.家庭结构与健康
2.家庭功能与健康
3.家庭关系与健康
4.家庭物质条件与健康
(四)社会地位与健康
第二节 行为因素与健康
一、行为及生活方式的概念
二、健康相关行为与健康
1.促进健康行为
2.危害健康行为
三、不良行为生活方式与健康
1.不良行为生活方式的特点
2.不良行为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
第三节 社会心理因素与健康
一、个性心理特征与健康
(一)气质与健康
(二)性格与健康
二、情绪与健康
三、心理社会应激与健康
(一)概念
(二)分类
(三)心理社会应激对健康的影响
第五章 疾病预防控制策略
第一节 概述
一、基本概念
(一)疾病预防与控制
(二)策略与措施
二、疾病预防控制策略的内容
(一)三级预防策略
(二)双向策略
(三)高危人群策略
(四)全人群策略
(五)生命全程策略
(六)健康促进策略
1.制定健康的公共政策
2.创造支持性环境
3.强化社区行动
4.发展个人技能
5.调整健康服务方向
第二节 疾病预防控制策略实践
一、全球主要健康策略
二、中国疾病预防策略与实践
(一)爱国卫生运动
(二)“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
(三)“健康中国2020”战略
(四)“健康中国2030”战略
第六章 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
第一节 传染病的流行机制
一、传染病的分类
二、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
(一)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1.传染源
2.传播途径(route of transmission)
3.易感人群
(二)影响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因素
1.自然因素
2.社会因素
第二节 传染病预防控制策略与措施
一、传染病的预防控制策略
二、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一)传染病的报告
(二)传染病预防控制的实施与分类
1.经常性预防措施
2.疫情出现后的措施
三、计划免疫与预防接种
(一)计划免疫
1.计划免疫的概念
2.扩大免疫规划
3.中国的计划免疫程序
(二)预防接种
1.预防接种的概念
2.预防接种的种类
第三节 传染病的中医药防控
第七章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
第一节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一、吸烟
二、静坐生活方式
三、酗酒
四、代谢性危险因素
第二节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控原则及策略
一、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控原则
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控策略
(一)全人群策略
1.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2.社区参与
(二)高危人群策略
1.一级预防
2.二级预防
3.三级预防
(三)公共卫生措施
(四)临床卫生措施
第三节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自我管理
一、慢性病自我管理的目的
二、自我管理的五项核心技能
(一)解决问题的技能
(二)制定决策的技能
(三)获取和利用资源的技能
(四)与卫生服务提供者建立伙伴关系
(五)采取行动的技能
第四节 社区内常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控
一、社区慢性病防控的基本原则
二、社区常见慢性病防控措施
第八章 伤害预防与控制
第一节 伤害概述
一、伤害的概念
二、伤害的分类
(一)按造成伤害的意图分类
(二)按伤害发生的地点分类
(三)按伤害的性质分类
(四)按伤害部位分类
三、伤害的危害
(一)伤害是人类主要死因之一
(二)伤害是威胁人们健康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伤害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巨大
四、伤害流行病学
(一)伤害发生的基本条件
1.致病因子
2.宿主
3.环境
(二)伤害的分布特征
1.人群分布特征
2.地区分布特征
3.时间分布特征
(三)伤害流行病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 伤害的防控策略和措施
一、防控流程
二、防控策略和措施
(一)三级预防策略
1.一级预防
2.二级预防
3.三级预防
(二)“5E”防控策略
1.教育预防策略(education)
2.工程干预策略(engineering)
3.强制执法策略(enforcement)
4.环境改善策略(environmental modification)
5.评估策略(evaluation)
(三)哈登模型
(四)主动防控与被动防控相结合
第三节 常见伤害的预防与控制
一、交通伤害的防控
(一)危险因素
(二)防控策略和措施
1.加强立法与执法
2.改善环境
3.宣传与教育
4.医疗、救护与康复
二、溺水的防控
(一)相关危险因素
(二)防控策略和措施
三、跌倒的防控
(一)危险因素
1.内在危险因素
2.外在危险因素
(二)防控策略和措施
1.个人防控措施
2.家庭防控措施
3.社区防控措施
第九章 社区卫生服务与临床预防服务
第一节 社区卫生服务
一、基本概念
(一)社区的概念
(二)社区卫生服务的概念
二、社区卫生服务的特点
(一)属于基层卫生保健
(二)以健康为中心
(三)以人群为对象
(四)以家庭为单位
(五)以社区为范围
(六)以预防疾病、促进健康为导向
(七)提供综合性、全方位的服务
1.人格化服务(personalized care)
2.综合性服务(comprehensive care)
3.连续性服务(continuity of care)
4.协调性服务(coordinated care)
5.可及性服务(accessible care)
三、社区卫生服务对象、服务任务和基本原则
(一)服务对象
1.健康人群
2.高危人群
3.重点保健人群
4.患者
(二)服务任务
(三)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基本原则
四、社区卫生服务的内容
(一)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1.居民健康档案管理
2.健康教育
3.预防接种
4.0~6岁儿童健康管理
5.孕产妇健康管理
6.老年人健康管理
7.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
8.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
9.重型精神疾病患者管理
10.肺结核患者健康管理
11.中医药健康管理
12.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
13.卫生监督协管
14.免费提供避孕药具
(二)基本医疗服务
1.基本医疗服务的定义
2.基本医疗服务的内容
五、社区卫生服务方式
六、社区中医药卫生服务
(一)社区中医药卫生服务的基本原则
(二)社区中医药卫生服务的基本内容
1.中医药预防服务
2.中医药医疗服务
3.中医药保健服务
4.中医药康复服务
5.中医药健康教育
6.中医药计划生育咨询及技术指导
第二节 临床预防服务
一、临床预防服务的概念
二、临床预防服务的内容
(一)健康咨询
(二)筛查
(三)免疫接种
(四)化学预防
三、临床预防的实施
(一)制订健康维护计划
1.健康危险因素评估
2.制订健康维护计划的原则和方法
(二)实施健康维护计划
1.实施临床预防服务的原则
2.实施临床预防服务的步骤
第三节 社区健康管理
一、社区健康管理概述
(一)社区健康管理的概念
(二)社区健康管理的科学基础
(三)PDCA 社区健康管理模式
(四)4CH8社区健康管理模式
二、社区健康管理服务
(一)健康管理分层
(二)健康管理服务的内容和流程
1.健康管理服务的内容
2.健康管理服务流程
三、社区健康管理形式
(一)社区健康管理形式的内容
1.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形式
2.体检中心形式
3.医院服务形式
4.第三方服务形式
(二)存在不足
1.健康信息采集不完整
2.健康信息和分析局限
3.缺少个性化健康指导
4.缺乏动态跟踪评价
5.居民健康管理意识普遍淡薄
6.健康数据标准不统一、不共享
第十章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第一节 健康教育
一、健康教育的定义
二、健康教育的内容
三、健康行为相关理论
(一)应用于个体水平的理论或“模式”
1.健康信念模式
2.阶段变化理论
3.理性行为理论和计划行为理论
(二)应用于人际水平的理论
(三)应用于社区和群体水平的理论
1.社区组织理论
2.创新扩散理论
四、健康教育实施与评价
(一)健康教育规划制定
1.教育对象
2.教育内容
3.教育方法
4.教育资料
5.队伍建设
6.组织协调
7.教育时间
(二)健康教育规划实施
1.严密组织
2.建立反馈信息系统
3.组织协调与质量控制
(三)健康教育规划评价
1.形成评价
2.过程评价
3.效果评价
4.结局评价
五、社区健康教育
(一)社区健康教育的概念
(二)社区健康教育的任务
(三)社区健康教育的内容
1.未病先防教育
2.既病防变教育
3.愈后防复教育
(四)社区健康教育的具体方法
1.发挥全科医生在社区健康教育方面的优势
2.利用社区建立的健康档案
3.开展社区宣传和动员策略
4.采用生动、活泼的方式和方法进行健康教育
第二节 健康促进
一、健康促进的概念
二、健康促进的原则
(一)目标性原则
(二)前瞻性原则
(三)系统性原则
(四)可行性原则
(五)参与性原则
三、健康促进实施与效果评价
(一)健康促进规划的设计
1.社会学诊断
2.流行病学诊断
3.行为与环境诊断
4.教育与组织诊断
5.管理与政策诊断
6.~9.为评价阶段
(二)健康促进规划的实施
1.社区开发
2.项目培训
3.以社区为基础的干预
4.项目执行的监测与质量控制
(三)健康促进规划的效果评价
1.评价的目的
2.社区健康促进的评价指标
3.评价的类型
四、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关系
第十一章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第一节 概述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概念
(一)突发事件
(二)突发公共事件
(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四)其他相关概念
1.重大传染病疫情
2.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
3.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
4.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征
(一)突发性
(二)群体性
(三)严重性
(四)复杂性
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级
(一)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二)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三)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四)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第二节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与控制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与控制的原则
(一)预防为主,常备不懈
(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
(三)依法规范,措施果断
(四)依靠科学,加强合作
二、国家宏观预防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措施
(一)制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二)建立统一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控制体系
(三)搞好人才队伍建设
(四)建立突发事件应急救治系统
(五)做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物资储备
(六)开展社会公众突发事件应急知识的宣传教育
(七)不断完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
三、国家宏观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措施
(一)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二)设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
(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报告制度和举报制度
1.应急报告制度
2.举报制度
(四)采取有效控制事件扩散的紧急措施
(五)组成强有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队伍
(六)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科学研究
四、社区预防与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策略
(一)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
(二)依靠群众力量,积极进行防控
(三)社区诊断
(四)疾病监测防控与救助体系
第三节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风险评估
一、组建风险评估团队
二、确定风险问题
三、开展风险评估
(一)危害评估
(二)暴露评估
(三)背景评估
四、风险描述
五、风险评估的可信度
六、定量风险评估
第四节 全科医师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作用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早期预防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
三、采取有效可行的预防控制措施
四、积极救治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致病人员
五、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知识的普及教育
六、做好出院患者的康复和随访工作
七、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疾病的防控研究
第十二章 常用医学统计方法
第一节 统计学的基本概念
一、同质与变异
(一)同质
(二)变异
二、总体与样本
(一)总体
(二)样本
三、参数与统计量
(一)参数
(二)统计量
四、频率与概率
(一)频率
(二)概率
第二节 统计资料的分类
一、变量与变量值
(一)数值变量
(二)分类变量
1.二分类变量
2.多分类变量
二、数值资料与分类资料
(一)数值资料
(二)分类资料
第三节 医学统计工作的基本步骤
一、统计设计
二、收集资料
三、整理资料
(一)资料核查
(二)设计分组与汇总
(三)数据的录入
四、分析资料
五、结果表达
第四节 数值资料的统计描述与统计推断
一、数值资料的统计描述
(一)频数分布表
1.描述数值资料的分布特征
2.揭示资料的分布类型
(二)集中趋势指标
(三)离散趋势指标
(四)正态分布及其应用
1.正态分布曲线的特征
2.正态分布曲线下的面积分布规律
3.正态分布的应用
二、数值资料的统计推断
(一)均数的抽样误差与标准误
(二)总体均数的估计
1.点值估计
2.区间估计
(三)假设检验
1.假设检验的步骤
2.假设检验的注意事项
3.总体均数假设检验的常用方法
第五节 分类资料的统计描述与统计推断
一、分类资料的统计描述
(一)相对数(relative number)
1.率
2.构成比
3.相对比
(二)率的标准化法
二、分类资料的统计推断
(一)率的标准误
(二)总体率的可信区间估计
(三)分类资料假设检验
第六节 统计表与统计图
一、统计表
(一)标题
(二)标目
(三)线条
(四)数字
(五)备注
二、统计图
第十三章 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第一节 概述
一、流行病学的定义
二、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
(一)观察性研究
1.描述性研究
2.分析性研究
(二)实验性研究
(三)理论性研究
三、流行病学的用途
第二节 疾病分布
一、疾病频率测量指标
(一)死亡率
(二)病死率
(三)发病率
1.发病时间
2.暴露人口数
3.新发病例数
4.罹患率(attack rate)
5.患病率(prevalence rate)
6.感染率
7.生存率
二、疾病流行强度指标
(一)散发
(二)暴发
(三)流行
(四)大流行
三、疾病分布形式
(一)地区分布
1.国家间及国家内的分布
2.城乡分布
(二)时间分布
1.短期波动
2.季节性
3.周期性
4.长期变异
(三)人群分布
1.年龄
2.性别
3.职业
4.种族和民族
5.行为
第三节 描述性研究
一、现况研究
(一)定义
(二)特点
(三)目的和用途
1.描述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分布
2.提供病因线索
3.早期发现患者
4.评价疾病的防控效果
二、类型
(一)普查
1.特点
2.目的
3.优缺点
(二)抽样调查
1.特点
2.抽样方法
3.样本含量估计
4.优缺点
三、研究设计与实施
(一)明确目的、选择现况研究类型
(二)确定和选择研究对象
(三)资料收集
(四)资料分析
第四节 分析性研究
一、病例对照研究
(一)概述
1.特点
2.类型
3.用途
(二)设计与实施
1.确定研究目的,建立假设
2.选择研究类型
3.选择研究对象
4.估算样本含量
5.资料收集
6.资料的整理和分析
(三)病例对照研究的资料分析方法
1.非匹配设计和频数匹配设计的病例对照研究资料分析方法
2.个体匹配设计的病例对照研究资料分析方法
二、队列研究
(一)概述
1.特点
2.类型
3.用途
(二)设计与实施
1.确定研究目的
2.确定研究因素
3.确定研究结局
4.选择研究队列
5.选择研究对象
6.估计样本含量
7.收集资料
8.资料整理和分析
(三)队列研究的资料分析
1.概率的计算
2.显著性检验
3.暴露与疾病关联强度的计算
第五节 实验流行病学
一、基本特征
(一)前瞻性研究
(二)施加干预措施
(三)随机分组
(四)必须有平行的对照
二、基本要素
三、基本原则
(一)随机化
(二)对照
(三)盲法
1.单盲
2.双盲
3.三盲
(四)重复
(五)均衡
四、主要研究类型
(一)按研究目的和研究场所划分
1.现场试验
2.社区干预试验
3.临床试验
(二)按具备设计的基本特征划分
五、社区干预试验
(一)社区干预试验的基本原则与步骤
1.确定研究目的
2.确定研究对象
3.确定研究现场
4.确定样本估算
5.设立对照组
6.随机化分组
7.盲法与非盲法
8.明确试验期限
9.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10.要注意防止偏倚的产生
(二)社区干预试验效果的主要评价指标
1.评价治疗措施效果的主要指标
2.评价预防措施效果的指标
(三)社区干预试验应注意的问题
1.研究必须具有科学依据
2.公平选择研究对象
3.获得社区的知情同意
4.对照组的选择和“善后”处理
5.较长试验期限导致“延误”问题
第六节 筛检试验与诊断试验
一、筛检试验
(一)概念
1.筛检
2.筛检试验
(二)筛检的分类
1.按对象范围
2.按项目多少
(三)筛检的目的
(四)实施筛检的原则
(五)筛检试验的条件
(六)筛检的伦理学问题
二、诊断及诊断试验
(一)诊断
(二)诊断试验
三、筛检试验流程
四、筛检试验与诊断试验的区别
五、筛检与诊断试验的评价
(一)评价的必要性
(二)评价的基本原理
(三)评价步骤
1.确定“金标准”
2.选择研究对象
3.样本量估计
4.整理评价结果(表13-5)
(四)评价试验的指标
1.真实性
2.可靠性
3.预测值
(五)确定诊断标准(诊断界值)的原则
(六)提高筛检效率的方法
第七节 循证医学与系统综述
一、循证医学概述
(一)定义
(二)循证实践三要素
(三)循证医学与传统医学的区别及联系
二、循证实践
(一)循证实践的五个步骤
(二)证据来源与检索
1.证据的来源
2.如何检索证据
(三)证据的评价与再检索
(四)证据严格评价
1.真实性评价
2.临床意义评价
3.临床适用性评价
(五)循证医学证据的分类
(六)循证医学实践的类别
三、系统综述
(一)系统综述基本步骤
(二)系统综述评价的基本原则
1.真实性评价
2.重要性评价
3.适用性评价
第八节 偏倚及其控制
一、选择偏倚
1.选择偏倚的种类
2.选择偏倚的控制
二、信息偏倚
1.信息偏倚的种类
2.信息偏倚的控制
三、混杂偏倚
1.混杂因素的含义
2.混杂因素存在的条件
3.混杂偏倚产生的条件
4.混杂偏倚的控制
主要参考书目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同类图书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