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你推荐
书名页
绪论 文化与中医文化
第一节 文化的基本内涵
一、文化的概念
二、文化的本质
1.自然界的文明化——化土成器
2.自然人的文明化——以文化人
第二节 中医的文化属性
第三节 学习中医文化的意义
一、奠定学习中医的文化基础
二、探寻医学未来的发展方向
三、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上 编
第一章 中医文化的生命观
第一节 生命的本质
第二节 生命的根源
第三节 生命的节律
一、女七男八的生命节律
二、十年阶段论
第四节 生气通天
第五节 重用轻体
第二章 中医文化的疾病观
第一节 百病皆生于气
第二节 生病起于过用
一、六气太过以致病
二、饮食太过以致病
三、七情太过以致病
四、劳逸过度以致病
第三节 病生于阴阳
第四节 千般疢难,不越三条
第三章 中医文化的诊疗观
第一节 防治未病
第二节 调和阴阳
第三节 治病求本
第四节 扶正祛邪
第五节 三因制宜
一、因时制宜
二、因地制宜
三、因人制宜
第六节 诊病之法
第七节 辨证之法
第八节 理法方药
第九节 以平为期
第十节 取象比类
第四章 中医文化的养生观
第一节 养生之根在养气
第二节 养气之本在养心
第三节 养心之要在明理
一、对他人之生死,安时处顺,哀乐不入于心
二、对妻子之死,通乎其命,鼓盆而歌
三、对自己之死,坦然面对,以天地为棺椁
四、善生善死,以死为至乐
第四节 明理之旨在致和
第五节 致和之宗在自然
第五章 中医文化的基本理念
第一节 执中致和
第二节 和实生物
第三节 和谐共生
一、中和是对立面的统一
二、中和是多样性的统一
第六章 中医文化的核心价值
第一节 生生之具
第二节 生生之道
第三节 四种境界
一、下医医病
二、中医医人
三、上医医国
四、至医赞天
第七章 中医文化的思维方式
第一节 意象思维
一、意象思维概述
二、意象思维在中医中的应用
1.取象比类在中医中的应用,首先表现在藏象学说的构建
2.取象比类在中医中的应用表现在具体的治疗方法
3.取象比类在中医中的应用表现在对药物功效的认识
第二节 直觉思维
一、直觉思维概述
二、直觉思维在中医中的应用
第三节 整体思维
一、整体思维概述
二、整体思维在中医中的应用
(一)人与自然的整体统一性
(二)人与社会的整体统一性
(三)生命自身的整体统一性
1.五脏一体观
2.形神一体观
第四节 辩证思维
一、辩证思维概述
二、辩证思维在中医中的应用
第五节 中和思维
一、中和思维概述
二、中和思维在中医中的应用
(一)中和思维与中医生命观
(二)中和思维与中医疾病观
(三)中和思维与中医诊疗观
(四)中和思维与中医养生观
下 编
第八章 中医与河图、洛书
第一节 河图、洛书概述
第二节 河图、洛书对中医的影响
一、阴阳学说的源头
二、五行学说的源头
三、平衡和谐的观念
四、肾为先天之本的源头
五、脾胃为后天之本的源头
六、河图、洛书在中医诊疗中的应用
第九章 中医与易学文化
第一节 易学文化概述
一、《周易》的来历
(一)上古由伏羲氏画八卦
(二)中古文王演周易
(三)下古孔子作易传
二、“周易”释名
三、《周易》的构成
(一)爻
(二)八卦
(三)六十四卦
(四)《易传》
1.《彖传》
2.《象传》
3.《系辞传》
4.《文言传》
5.《说卦传》
6.《序卦传》
7.《杂卦传》
第二节 易学文化的核心内容
一、开物成务
二、阴阳之理
三、生生之道
1.《周易》这本书的命名意味深长
2.六十四卦顺序的排列非常耐人寻味
3.乾卦的卦辞充分体现了生生不息的思想
4.乾卦的爻辞也同样体现着生生不息的思想
四、善恶因果
五、忧患意识
六、天人合一
1.周期循环律
2.阴阳同构律
3.象数统一律
第三节 易学文化对中医的影响
一、《周易》与中医有着相同的理论基础
二、《周易》与中医有着相同的思维方式
三、《周易》与中医有着共同的认知方法
四、《周易》与中医有着共同的价值取向
五、《周易》与中医有着共同的忧患意识
第十章 中医与儒家文化
第一节 儒家的渊源与流变
一、先秦儒学
二、两汉经学
三、宋明理学
四、清代实学
第二节 儒家文化的核心内容
一、正名思想
二、仁礼学说
(一)仁是孔子构建的道德体系
(二)礼是孔子构建的制度体系,是孔子思想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中庸之道
(一)中庸的内涵
1.中正
2.时中
3.中和
(二)中庸的意义
1.中庸是道德的最高标准
2.中庸是艺术的最高境界
3.中庸是科学遵循的法则
四、敬德保民
五、性善与仁政
(一)人性本善论
(二)仁政思想
六、浩然之气
(一)道义和正义
(二)勇力和豪气
(三)意志和毅力
七、性恶与礼法
(一)性恶论
(二)隆礼重法
八、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
(一)天人合一
(二)天人相分
九、天理与良知
(一)天理论的提出及其意义
1.启迪科学发展的新思路
2.提升人伦道德的新境界
(二)良知说的提出及其意义
1.“格物致知”的提出及其释义聚讼
2.陆王心学“发明本心”的人文取向
3.“格竹子”与“致良知”的本质差异
第三节 儒家文化对中医的影响
一、仁学与仁术
二、中和与中医
三、正名思想与藏象学说
四、价值取向与重用轻体
五、天人合一与生气通天
六、天人学说与中医治病
(一)天人学说
1.天人相应
2.天人感应
3.同类相感
(二)中医治病
七、宋明理学与中医发展
(一)命门学说
(二)气化论
(三)体用说
(四)先后天理论
第十一章 中医与道家文化
第一节 道家文化的渊源与流变
一、道家思想的来源
(一)隐士
(二)方士
二、道家思想的流变
(一)先秦老庄之学
(二)汉初黄老之学
(三)魏晋玄学
第二节 道家文化的核心内容
一、形上之道的构建
二、道无名而实在
三、道生万物而法自然
四、天道均平
五、上善若水
(一)天道无私
(二)天道好生
六、反者道之动
七、弱者道之用
八、致虚守静
九、小国寡民和绝圣弃智
(一)小国寡民
(二)绝圣弃智
十、目击道存与道无所不在
(一)目击道存
(二)道无所不在
十一、通天一气
十二、保持自然本性,任其自由发展
十三、理性对待人生,做到圣人无情
十四、淡化彼此是非,万物等量齐观
(一)是非是人为的规定
(二)是非难以辨明
(三)认知的有限性
十五、做到无己无待,精神逍遥自在
十六、力求明哲保身,立足道法自然
第三节 道家文化对中医的影响
一、生命本质与通天一气
二、生命根源与和实生物
三、虚实补泻与天道均平
四、三因制宜与道法自然
五、形神合一与致虚守静
六、不养之养与自然无为
第十二章 中医与兵家文化
第一节 兵家文化概述
一、《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
二、《孙子兵法》的哲学智慧
(一)《孙子兵法》表现出朴素的唯物论思想
(二)《孙子兵法》表现出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三、《孙子兵法》的管理策略
第二节 兵家文化对中医的影响
一、兵道与医道
(一)重战慎兵与重病慎药
(二)全局思想与整体观念
(三)知彼知己与审证知药
(四)安国全军与宝命全形
(五)良将仁德与良医仁心
二、战术与医术
(一)确立原则
(二)灵活变通
(三)因势利导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同类图书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