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顶部广告

吾曹不出 如苍生何:梁漱溟晚年口述电子书

本书为美国汉学家艾恺对话“*后的儒家”梁漱溟,梁氏晚年口述再现山河破碎时中国知识分子的持守与担当,品评*、周恩来、陈独秀、李大钊、梁启超、蔡元培、陶行知等风流人物,回顾梁漱溟风云激荡的一生。

售       价:¥

纸质售价:¥25.30购买纸书

206人正在读 | 0人评论 6.3

作       者:梁漱溟,(美)艾恺

出  版  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12-01

字       数:11.2万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社会科学 > 社会科学总论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1917年10月,梁漱溟自长沙回北京途中,见军阀交战、民不聊生,遂写就《吾曹不出如苍生何》长文,并印册分送。梁先生每见民生困厄,“此心如饮苦药”,遂“投袂而起,誓为天下生灵拔济此厄”。有鉴于此,梁先生呼吁民众自水深火热中奋起: 余以为若不办,安得有办法。若要办即刻有办法。今但决于大家之办不办,大家之中自吾曹始,吾曹之中必自我始。个个之人各有其我, 即必各自其我始。我今不为,而望谁为之乎?嗟乎!吾曹不出如苍生何? 本书是著名思想家、社会活动家梁漱溟先生与美国芝加哥大学艾恺教授的对话实录。在1984年的访谈中,艾恺先生设计的问题侧重于梁漱溟在20世纪上半叶重要历史人物的交往,当时已逾90高龄的梁漱溟先生思维清晰、娓娓道来,畅谈民国风云,自述行止交往;品评*、李大钊、陈独秀、蔡元培、章士钊、梁启超、陶行知、李济深、阎锡山、黄炎培、等风流人物;讲述他投身乡村建设、发起民主同盟、创办《光明报》期间的种种趣闻逸事,是极其珍贵的历史资料,同时也是中西交流的独特文本。<br/>【推荐语】<br/>“辛亥以来,兵革迭兴,秩序破坏一次,社会纪纲经一度之堕毁,社会经济遭一度之斫丧。……嗟呼!生民之祸亟矣!吾曹其安之乎?吾曹其安之乎?吾曹不出如苍生何?” 梁漱溟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独特且惊人的见证者”。他讲论东西文化,投身乡村建设,发起民主同盟;观世变,悯苍生,投袂而起。面对20世纪初民生凋敝、风云变幻的中国,他何以疾呼“吾曹不出如苍生何”?这是狷,是狂,还是*后一个儒家的使命感?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人民出版社近日联合推出《吾曹不出如苍生何——梁漱溟晚年口述》。本报记者专访该著的作者之一、芝加哥大学历史系教授艾恺(Guy S. Alitto)。 读书报:您曾在1980年和1984年两次访问梁漱溟先生,*次访谈内容以《这个世界会好吗》为题出版,第二次访谈内容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出版,题目是《吾曹不出如苍生何》。《这个世界会好吗》的书名源于梁漱溟与父亲梁济的对谈,那么《吾曹不出如苍生何》这个名字是否也有典故?为何以此命名这本书? 艾恺:1917年10月,梁漱溟先生在湖南目睹军阀交战、民不聊生的惨景,心中悲悯,写成《吾曹不出如苍生何》一文。他自费印刷千册散发,呼吁民众自水深火热中奋起:“余以为若不办,安得有办法。若要办即刻有办法。今但决于大家之办不办,大家之中自吾曹始,吾曹之中必自我始。个个之人各有其我,即必各自其我始。我今不为,而望谁为之乎?嗟乎!吾曹不出如苍生何?”这种救世济民、舍我其谁的气概,在20世纪激荡的时代风云映衬下,“*后一个儒家”的个人形象颇为凸显。每每思之,都令人神往。梁先生一生的治学和实践,都以这样的儒者担当一以贯之。有鉴于此,我和编者都认为以《吾曹不出如苍生何》为题,*能概括梁先生在本书中所述行止交游的意蕴,*能代表梁先生以及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担当和气节。 读书报:1980年访谈时,您和梁漱溟先生聊到了中国的思想、梁先生本人的经历与交游。1984年的访谈与*次有什么不同呢?您为何要行这第二次的访谈? 艾恺:我于1980年访问梁先生之后,一直和他保持联系。我心里一直认为首次的访谈资料即为珍贵的历史文件。当我愈往这方面思考,愈觉得梁先生是一位独特的历史人物,他的生命贯穿了20世纪前80年中国的每一个重要历史事件。他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独特且惊人的见证者!读者若从梁漱溟似乎总是身处重要历史事件之中这一角度思考,便知我以上所言不虚。例如,梁先生清楚地记得1900年义和团北京时的情形。事实上,当年义和团京时曾立即给梁漱溟的个人生活带来了重大的影响。他当时正在一所西式学校就学,该学校由他家庭的朋友彭诒孙先生经营,彭先生也是梁漱溟与我的访谈内容里提到的*个历史人物。由于学校有西式课程(如英语和科学),义和团焚毁了学校,梁漱溟因此无法继续就读。为了不让漱溟有机会自修,他的家人甚至将他的课本全数烧毁。就在此事发生五年以后,梁漱溟以一个学生的身份,参加了中国近代史上首次民族主义式的学生运动——抵制美国货。又五年,梁漱溟加同盟会,成为地下革命分子,工作内容包括从事一些“子弹和炸弹行动”。一年后,他担任记者,并在南京见证了*的成立。又过了两年,他和反对袁世凯的势力触,直至他全心全意修习唯识宗佛学为止,他也因此成为20世纪初佛教复兴的重要人物。众所周知,梁漱溟在五四运动的中心北京大学教书,而且扮演了重要角色。他也因此认识了蔡元培、陈独秀、胡适、李大钊、章士钊、*、熊十力、梁启超以及其他当时中国重要的知识分子。 20世纪20年代,梁漱溟也和各式政治、军事人物有所触,如李济深、冯玉祥、阎锡山和韩复榘等人。他甚至与许多爱好中国文化的欧洲人士结为好友,包括了卫西琴(Alfred Westharp)、卫礼贤(Richard Wilhelm)等。30年代,梁漱溟持续对政治和社会事务倾注关心,他结交了几乎所有的改革运动的提倡者,如黄炎培和晏阳初等人。他也认识了许多国民政府的官员。他去了延安并且与*对谈。他参与创立了一个既非国民党、亦非共产党的政治组织,即日后的中国民主同盟。他于此过程中创办了《光明报》。梁漱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紧而来的国共和谈中扮演了关键角色。这一串他认识的重要历史人物的名单以及他所亲身参与的事件可以一直讲下去,但是我感觉这已足够证明梁先生是*手历史知识以及关键且独特史料的来源,我因此决定于1984年继续访问他。如同首次,访谈地在梁先生住处,我每天早上前往,每次时间几小时,共行一个多星期,访谈过程中我深感梁先生的记忆极为清楚。 在*次访谈中,我的问题被梁先生的答案所引导,他在*次访谈中有意提供他自己对儒家和道家思想的观;在第二组访谈中,我试着引导他朝他和重要的历史人物间的交往来作发挥,希望保存他能记住的任何东西。因此我在这次访谈中问的问题完全集中于梁漱溟漫长且曲折的一生中所认识并交往的人物。在1984年作的这些访谈中,梁老轻松回忆起许多不为人所熟知的人名。梁老立身处世正直诚信,早为世人称道,我想他断不至于故意闪避问题乃至捏造回答。 由此,我不禁想起口述历史的另一项好处,它能尽量补充生活中各层面因未留下足够文字记录而产生的盲或缺憾。这份访谈笔录,如同已出版的首份笔录(《这个世界会好吗》),完全以录音为准,段落文章亦未经润色。当然,这也表明,我有限的中文能力恐将难逃读者的眼睛,想来甚感惶愧。 读书报:目前,口述历史类书籍可算是学界和出版界的一个热。《吾曹不出如苍生何》在某种意义上也属于口述历史,您认为这本书和通常人们所知的口述历史类书籍有什么异同? 艾恺:《吾曹不出如苍生何》并非“通常的”口述历史出版品。以我所在的美国为例,口述历史大体上有两种形式:“大众式”和“学术式”。在两种形式中,又有一般群众及历史名人口述历史的界线。*个形态(包括两种形式中的“一般群众”方法)——“大众式”口述历史——强调自某一时间和某一地着手来掌握普通民众日常生活的脉络。 斯塔兹·特克尔(Studs Terkel)的专书具体表现了这种大众式的口述历史研究方式。他本人是芝加哥的一位政治活跃分子,也是一位记者。借1966年口述历史的专著Division Street: America,他在美国及各国都声名鹊起。(Division Street是芝加哥市内一条主要街道名。)该书出版未久即狂销数百万册,它是特克尔出版的一系列口述历史专著中的*本。1970年,特克尔出版了第二本口述史著作:Hard Times,内容是描述经济大萧条时期的芝加哥。该书同样造成了轰动。在这两部著作和他的其他著作中,特克尔赋予许多在“历史”中没有声音的一般民众以“声音”;同时,他也很清楚地给他自己以“声音”——尽管这些专著是根据录音访谈而写成,特克尔本人的政治和社会观却透过一些技巧而得以清楚地呈现,包括他所问的问题、为了提示重而引导谈话的方式以及*后的编辑过程,等等。相比之下,我和梁先生的访谈内容以全然未经编辑的方式,呈现在读者眼前。因此,内容难免会有些许重复,甚至有一至二处事实错误(书中已标注出来)。 特克尔的著作是对20世纪50年代历史学界兴起的一种趋势的反省。该趋势的研究重是由贵族(国王及将军,即社会精英)向普通民众以及“自下而上的历史”转移。相比之下,“传统”的口述历史研究以哥伦比亚大学于1948年设立口述历史研究办公室后所做的工作*为典型。该项研究是世界上*古老且组织*庞大的历史计划,主要包含了政治人物、影星以及其他名人自传式回忆录的录音。当我在1980年首次访问梁漱溟时,他还不是太出名。在我的传记出版前,在西方世界,甚至在中国,也很少有学者认真看待梁漱溟。即使到了20世纪80年代,当我始频繁访问中国大陆时,大部分人还只是因为*的有关著作中记载了*对梁漱溟的批评才听过梁漱溟的名字。在中国大陆以外的其他地方,当梁漱溟的名字出现在任何历史著作中,他也总会无一例外地被归类为“保守派”,甚至被贬低到“扫历史的垃圾堆”的那一类中,而和现今没有任何关联。 第二个,也是*为重要的不同在于,在对重要人物所做的口述历史研究中,受访者本人非常清楚他们的自传叙述是为了“历史”所录制。他们是在制造待收藏(被编辑之后)的文件,这些文件可能成为历史记录的主要史料来源。以哥伦比亚大学的口述计划为例,受访人的某些预备性和具警示性的回答反映出他知道他正在为“历史”留下记录。这些访谈资料具有一定的准备性、计划性的特质。它们不但经过了仔细编辑,甚至给人留下准备出书前的书稿形式的印象。 和胡适在哥伦比亚大学的访谈内容相较,我和梁漱溟间的访谈显得更为自然,这是很清楚的。胡适在哥伦比亚大学的计划中占有相对大的分量。而我和梁漱溟的访谈内容,当时无意以口述历史的形式出版。1980年和1984年的两次访谈,我的动机主要有两重。首先,我希望为我所著的梁漱溟传记的修改工作增添他在生活方面的资料;其次,虽然梁先生当时健康情形颇佳,神志清明,但毕竟年事已高,故我想尽可能保存他在漫长且曲折的人生中的珍贵经验。 但我当时无意对其行编辑或档收藏,而这正是一般如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历史研究所采行的模式。这些1984年的访谈资料历经二十余年仍未经誊写,尚保存于录音带中。我在1986年出版的梁漱溟传记第二版推出以后,全然忘记手上保有这些录音带。直到*近,外研社请我将其整理出版。当我好不容易将这些录音带找出来后,发现其中有很多标签已脱落,不易辨明录制日期。我又一一仔细听过,才得以确定它们的录制顺序。现在,我提供这些与梁先生的录音访谈作为珍贵的“原版”历史文件,希望能在更大范围内为人所知道和保存,我也有意将其译成英文并附加一些评论。在此,我要谢谢外研社与人民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使这些文件有机会呈现在读者面前。<br/>【作者】<br/>梁漱溟(1893-1988),原名焕鼎,字寿铭,又字漱冥,后以漱溟行世。生于北京,祖籍广西桂林,顺天中学堂毕业,其后自学。中国现代思想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1917年至1924年执教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30年至1937年从事乡村建设活动。20世纪40年代抗日战争期间,为国事奔走,谋求国内团结。其主要著作包括:《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乡村建设理论》、《中国文化要义》、《人心与人生》等。 艾恺(GuySalvatoreAlitto),1975年获美国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师从费正清、史华慈,是当代活跃、有影响力的汉学家之一,在梁漱溟研究上堪称人,现任芝加哥大学历史教授。著有《后的儒家:梁漱溟与中国现代化的两难》、《这个世界会好吗?》、《HasManAFuture?》、《吾曹不出如苍生何》、《南京十年的乡村建设》、《世界范围内的反现代思潮》等。<br/>
目录展开

序言

“演戏也是一种有教育意义的事儿”

我做司法总长机要秘书的时候

谈佛论哲:任教北大的前前后后

总角之交:与张申府为友的七十余年

“延安欢迎我去”:跟毛主席正式见面

少年意气:参加同盟会地下工作

他不是一个能够为苦难的局面尽心尽力的人:我眼中的章士钊

与毛主席的阶级观辩论

亲历“五四”:“我没有一种很激昂的情绪”

结识梁启超:“我们父子都崇拜梁任公”

“别忘了你是陶行知的学生”

李大钊是个看似温和实则激烈的人

同盟会往事:刺杀良弼、袁世凯

退居桂林:民主同盟成立前后

东北之行:高岗印象

心不离乎其身而有创造:卫西琴的教育实践

北游所见:与阎锡山的结识和交往

回忆毛主席的中医岳大夫

哲学家轶事:章太炎、贺麟、金岳霖琐忆

民主同盟对和平的贡献

毛主席建议我参观、比较新老解放区

骄兵必败:蒋介石逼人太甚

访日随感:日本的乡村工作和日本人的宗教观

乡村建设与县政实验

途经四川:主张改良征兵制

香港夹缝中:办《光明报》的曲折经历

从香港到桂林:战时杂忆

话邹平“朝话”

累计评论(0条) 0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分享你的想法吧!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