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顶部广告

5G绿色移动通信网络电子书

售       价:¥

纸质售价:¥60.10购买纸书

106人正在读 | 2人评论 6.2

作       者:葛晓虎

出  版  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01-01

字       数:21.5万

所属分类: 科技 > 工业技术 > 航空/电子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2条)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2条)
近年来,移动通信产业发展迅速,移动用户数量激增,移动网络设备大规模布设,随之而来的移动通信的能耗问题日益突出。同时,随着有限频谱资源的日益饱和,移动通信的频谱效率问题日益成为其发展瓶颈。怎样有效突破能效与频谱效率的枷锁,是未来5G移动通信网络发展的关键。本书将着重系统介绍面向5G移动通信网络的能量与频谱优化技术,结合国际学术界与工业界的*研究成果,对提高网络及通信系统能效与频谱效率的优化技术行*前沿的系统分析。内容主要包括绿色通信网络概念及应用需求、用户需求与资源管理、网络能效模型及评估、基于服务质量的5G通信系统能效优化、异构多网协同机制、基于用户体验质量和能效的5G通信系统应用等。<br/>【作者】<br/>葛晓虎,华中科技大学电子信息与通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中学者特聘教授,湖北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绿色宽带无线通信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主任,华中科技大学——悉尼科技大学移动通信联合研究中心主任。2003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获通信与信息系统博士学位, 2004年担任韩国亚洲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研究员,2005年担任意大利都灵理工大学电子系博士后助理研究员。 2005年获意大利Galilei Grant,2009年获挪威政府奖学金资助短期访问挪威多所大学,2010年6-8月以visiting researcher身份访问英国Heriot-Watt University,2011年11月-2012年11月以Visiting Professor身份访问挪威University of Agder。近年来主持承担了10余项*科研课题和多项国际高水平科技合作项目。担任国家科技部和国家自然基金委项目评审专家,湖北省科技厅自然基金项目评审专家,IEEE高级会员(Senior Member),中国通信学会高级会员,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br/>
目录展开

内容简介

邬贺铨院士之序 Introduction

刘韵洁院士之序 Introduction

张乃通院士之序 Introduction

尤肖虎教授之序 Introduction

前言 Preface

第1章 5G绿色通信网络概念及应用需求

1.1 绪论

1.2 绿色通信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与趋势

1.3 蜂窝网物化能耗与整体能效评估

1.4 5G绿色通信网络的挑战

1.5 本章小结

1.6 参考文献

基础篇

第2章 面向绿色通信的无线资源管理

2.1 绪论

2.2 用户业务流量模型

2.3 辐射能量与干扰模型

2.4 基于Bregman非精确过度间距的资源分配

2.5 本章小结

2.6 参考文献

第3章 蜂窝网络能量效率

3.1 随机几何理论

3.2 PVT随机蜂窝网能效模型

3.3 多天线随机蜂窝网功率优化

3.4 HCPP随机蜂窝网能效模型

3.5 本章小结

3.6 参考文献

第4章 基于服务质量的移动通信系统能效优化

4.1 绪论

4.2 误比特率约束条件下的MIMO-OFDM通信系统能效优化

4.3 服务质量统计约束模型及通信系统有效容量

4.4 基于服务质量的MIMO-OFDM通信系统能效优化

4.5 本章小结

4.6 参考文献

第5章 5G异构无线多网的能效协同优化

5.1 绪论

5.2 异构无线多网能效协同优化架构

5.3 异构多网网络与终端的联合能效优化

5.4 无线网络虚拟化与软件定义无线网络

5.5 本章小结

5.6 参考文献

应用篇

第6章 基于用户体验质量的客户端设计

6.1 绪论

6.2 相关标准与研究

6.3 基于用户体验质量的动态自适应串流机制

6.4 系统设计与实现

6.5 系统结果分析

6.6 结论与未来展望

6.7 参考文献

第7章 基于能效增益的安卓平台设计

7.1 绪论

7.2 H.264视频编译码标准

7.3 安卓多媒体系统架构

7.4 能效增益与动态串流机制

7.5 系统架构与实现流程

7.6 系统实现结果

7.7 结论与未来展望

7.8 参考文献

累计评论(2条) 3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分享你的想法吧!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