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顶部广告

货币政策效果解析——非对称效应的成因和机制电子书

售       价:¥

纸质售价:¥18.80购买纸书

31人正在读 | 0人评论 6.2

作       者:曹永琴 著

出  版  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11-09-01

字       数:17.1万

所属分类: 经管/励志 > 管理 > 会计/金融投资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货币政策非对称性效应:相关文献与研究展;中国紧缩性和扩张性货币政策的非对称效应;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的直形成机制等。
目录展开

1 绪论

1.1 研究主题

1.2 研究背景与问题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研究方法

1.5 核心概念界定

1.5.1 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

1.5.2 菜单成本

1.5.3 金融加速器

1.5.4 金融摩擦

1.6 本书创新与局限

1.6.1 本书创新

1.6.2 本书局限

2 货币政策非对称性效应:相关文献与研究进展

2.1 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的理论渊源

2.2 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的实证研究和证据

2.2.1 不同政策方向的非对称性

2.2.2 不同传导机制中货币政策效应的非对称性

2.2.3 不同通货膨胀水平下货币政策效应的非对称性

2.2.4 不同经济周期阶段货币政策效应的非对称性

2.2.5 不同区域间货币政策效应的非对称

2.2.6 中国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的存在性

2.2.7 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存在性的理论评述

2.3 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的形成机理

2.3.1 主观预期和市场情绪的非对称

2.3.2 名义粘性和实际粘性

2.3.3 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

2.3.4 异质经济主体

2.3.5 区域性差异

2.3.6 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形成机理的理论评述

2.4 应对货币政策非对称性的政策建议

2.5 本章小结

3 中国紧缩性和扩张性货币政策的非对称效应

3.1 中国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的研究现状

3.2 变量选择和数据说明

3.2.1 货币政策最终指标的选取

3.2.2 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选取

3.2.3 外生变量的度量指标

3.2.4 数据来源及说明

3.3 计量模型和检验方法

3.3.1 时间序列平稳性与ADF单位根检验

3.3.2 协整检验

3.3.3 格兰杰(Granger)因果检验

3.4 实证检验结果及分析

3.4.1 货币供给方程

3.4.2 时间序列数据处理

3.4.3 实证结果分析

3.5 货币政策非对称性效应的证据(11)

3.5.1 无货币供给冲击滞后项的实证结果

3.5.2 货币供给冲击两期滞后的实证结果

3.5.3 货币供给冲击滞后四期的实证结果

3.6 本章小结

4 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的直接形成机制

4.1 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形成机理初探

4.2 名义价格的非对称调整机制

4.2.1 模型的基本假设

4.2.2 货币冲击下的最优定价决策

4.2.3 交错定价策略与均衡价格

4.3 非对称菜单成本在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形成中的作用

4.3.1 模型校准参数设置

4.3.2 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的测度

4.3.3 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形成机理

4.3.4 模型的稳健性检验

4.4 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直接形成机制的实证检验

4.4.1 检验方法与数据来源

4.4.2 实证结果与仿真试验对比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的间接形成机制

5.1 货币政策在不同维度上均表现出了非对称效应

5.2 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形成机理的研究脉络

5.3 价格粘性机制与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

5.3.1 价格粘性是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的前提

5.3.2 价格粘性在价格形成机制中的作用

5.3.3 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的两种形成机理

5.4 不确定环境中的金融加速器模型

5.4.1 金融加速器模型的基本假定

5.4.2 最优信贷契约与金融加速器

5.5 经济系统中的部门最优策略

5.5.1 家庭部门的最优策略

5.5.2 企业家部门的最优策略

5.5.3 银行部门的最优策略

5.5.4 政府部门的最优策略

5.6 经济系统的一般均衡

5.7 金融加速器对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的放大机制

5.8 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放大机制的仿真试验

5.8.1 模拟参数设置

5.8.2 金融加速器的形成机理

5.8.3 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的放大机制

5.9 本章小结

6 中国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效应的实证研究

6.1 货币政策区域非对称性研究现状

6.2 八大经济区划分的由来

6.2.1 第一层级(四个板块)

6.2.2 第二层级(八大经济区)

6.3 数据来源与分类说明

6.3.1 货币政策中介变量

6.3.2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指标

6.3.3 样本期间和区域结构

6.4 模型构建和实证检验

6.4.1 研究方法

6.4.2 面板模型估计和检验结果

6.4.3 货币政策冲击的短期效应

6.4.4 货币冲击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6.5 货币政策效应区域非对称性成因分析

6.5.1 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6.5.2 经济金融结构差异

6.5.3 国有银行信贷制度

6.6 本章小结

7 中国货币政策产业非对称效应的实证研究

7.1 货币政策产业非对称效应研究现状

7.2 指标和研究方法说明

7.2.1 指标说明

7.2.2 研究方法说明

7.3 实证结果及分析

7.3.1 重要变量间的内在关系

7.3.2 时间序列数据检验结果

7.3.3 回归分析

7.3.4 各产业对货币政策响应速度和强度的非对称性

7.4 货币政策产业非对称效应原因分析

7.4.1 金融摩擦差异

7.4.2 市场结构差异

7.4.3 国有银行信贷制度

7.5 本章小结

8 结论、启示及展望

8.1 全书主要结论

8.1.1 中国存在货币政策非对称性效应

8.1.2 多维度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

8.1.3 价格粘性是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的前提

8.1.4 金融加速器放大了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

8.1.5 区域层面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

8.1.6 产业层面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

8.2 政策启示

8.2.1 根据经济发展阶段调整货币政策力度

8.2.2 根据经济周期灵活调节货币政策力度

8.2.3 根据非对称规律实施有差别的货币政策(1)

8.3 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后 记

累计评论(0条) 0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分享你的想法吧!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