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读人群 :传统金融从业者、传统IT从业者、互联网金融及移动互联网创业公司人员、数据隐私与归属等问题法律研究人员和其他对该领域感兴趣的人员。 几千年来,技术变了,信用却没变…… 当传统信用与征信遇见数字黑科技…… 洞悉信息世界的另一个“你”…… 历史、系统、哲学地思考智能时代的信用体系,洞见未来的金融,发现数据的金融属性……
售 价:¥
纸质售价:¥44.20购买纸书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前言
第一篇 信用:从远古一路走来
第1章 从古老的信用到现代金融
1.1 从人情到借贷
1.2 信用创造:从神权到君权
1.3 信用的背书:抵押
1.4 从信用借贷到现代金融的诞生
1.5 丰富的信用产品
第2章 信用与支付革命
2.1 无限信用的权杖
2.2 支票:随心所欲的钱包
2.3 银行卡大爆发
2.4 银行卡的小伙伴:POS机
第3章 生产信用的“车间”
3.1 信用审批的流水线
3.2 房贷:福利式授信
3.3 面向线上的虚拟信用卡
3.4 电子化信用审批向审批算法的进化
第4章 美国式信用社会
4.1 美国三大征信局
4.2 FICO评分方法
4.3 环环相扣的信用链条
4.4 古老又年轻的美式征信
第5章 P2P:去中介化的信贷
5.1 P2P的诞生与人人贷的翻译
5.2 个性化利率与高效放款
5.3 P2P贷款与金融监管
5.4 疯狂的P2P
5.5 共赢理念与征信技术
第6章 信用:点滴之处,乾坤之间
6.1 割裂的信用网络
6.2 芝麻信用问世
6.3 大信用网络的背书
6.4 信用不大器,细节定成败
6.5 To be or not to be
6.6 我们的征信之路
第7章 大幕开启:从电子化征信到数字信用社会
7.1 征信大幕开启
7.2 八张牌照——八仙过海
7.3 征信数据共享——合纵连横的“刺猬们”的取暖
7.4 信用网络建设:慎重的决策
7.5 数字信用社会降临
第二篇 从个人数据到数字信用
第8章 时空位置与个人身份
8.1 苹果手机中招
8.2 位置信息决定信用卡额度和保险费率
8.3 前互联网时代的位置数据
8.4 GPS:由冷战带来的位置变革
8.5 互联网时代的位置数据
8.6 通过大量位置信息推论人群身份
8.7 亟待加密的位置数据
8.8 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
第9章 变换的位置:个人出行数据与信用
9.1 从远方到内心深处
9.2 常旅客计划
9.3 延伸的常旅客计划
9.4 从出行数据到数字信用
9.5 旅行与性格
9.6 信用采集:万里之外“无差别”
第10章 流水与账单:过往的金融实力
10.1 银行流水:金融数据档案
10.2 信用卡账单
10.3 从账单分析到授信
10.4 电子账单时代
10.5 从O2O到线下移动支付
10.6 由电子账单到消费金融
第11章 图谱中的数字信用
11.1 网络搜索与知识图谱
11.2 从知识图谱到兴趣图谱
11.3 解析个人图谱数据
11.4 兴趣图谱数据的智能解析
11.5 从个人图谱数据到数字信用
11.6 受约束的传统职业评级
11.7 兴趣图谱的局限性
第12章 浏览器:从上网行为到数字信用
12.1 浏览器:通往互联网之门
12.2 Cookie:浏览器的“脚印”
12.3 用户行为与数字信用
12.4 浏览器的移动化涅槃
12.5 浏览器的另一条进化之旅
12.6 HTML 5:智能化交互内容
第13章 “人”-“机”-“人”交流衍生的数字信用
13.1 从符号产生到互联网言行
13.2 输入法的数据库:可以量化的人类言行
13.3 从输入内容到个性化词库
13.4 从输入数据到数字信用
13.5 从文字输入到意识与心理
13.6 文字输入的局限性与富媒体化交流
第14章 Web2.0时代:从微博内容到数字信用
14.1 有人气的互联网“市井”
14.2 字里乾坤:从微博内容到国民情绪
14.3 字里乾坤:从Twitter 到个人职业
14.4 从个人职业到数字信用
14.5 内容分析:发现相近的内容
14.6 基于内容建立的社交圈子
14.7 从草根到大V:无冕的内容之王
第15章 即时通信:可量化的人际关系数据
15.1 地位“崇高”的群主
15.2 发现社交位置
15.3 社交位置的不确定论
15.4 不可阻挡的社交位置计算
第16章 政府数据:全体公民的信用背书
16.1 透明的公民
16.2 政府信用管理:从公章到数字化
第三篇 蕴含在社交关系中的数字信用
第17章 寻找社交网络中的灯塔
17.1 保罗·埃尔德什:从图论到社交网络的数学家
17.2 科学界的参考系
17.3 不同的圈子,相同的规则
17.4 社交网络参考系
第18章 世界真小:传统熟人关系网络的信用背书
18.1 我们的关系原来这么近
18.2 从人情关系到社会资本
18.3 无中生有的信用
18.4 可测算的封闭网络
18.5 熟人网络下的信用体系
18.6 社会资本的传统测量方式
第19章 从交通到交往:“地球村2.0”时代
19.1 从乡村到“地球村”
19.2 “地球村2.0”时代
19.3 分隔度塌陷与再部落化
19.4 几亿人的村落生活
第20章 量化社会地位:人际关系网络的数字化
20.1 “位置”的三层含义
20.2 从社交网络位置到数字信用
20.3 社交网络数据
20.4 社交网络位置的测算
20.5 测量社交网络位置:联系与沟通
20.6 测量社交网络位置:网络效应
第21章 量化复杂性:静态关系网络与动态关系网络
21.1 从口口相传到史志族谱
21.2 从《三国志》中抽象社交网络数据
21.3 从历史记录到电话本、通信记录
21.4 “电话黄页”是社交网络的中心吗
21.5 运营商与社交软件工具
第四篇 复杂的隐私监管与数据所有权
第22章 无意智的手机:透露你信息的“自己人”
22.1 离不开的手机
22.2 身旁的“幽灵”
22.3 密不透风的监控与隐私窃取
22.4 隐私数据的救兵
22.5 秀隐私
第23章 我眼前的世界:你有权知道吗
23.1 隐私是什么
23.2 隐私的分类分级
23.3 隐私权与社交圈
23.4 隐私——连接即密钥
第24章 数据归属
24.1 数据的灵魂
24.2 数字财产
24.3 可使用≠可传播
24.4 聚沙成塔:数据的连接权
24.5 数据战争
第25章 实名制:数字信用的基石
25.1 身份是一种约定
25.2 历史悠久的身份伪造与滥用
25.3 无实名,不信用
25.4 信用归属唯一性
25.5 实名与加密
25.6 加密与数据归属
第26章 不断加速的技术进步与永远蹒跚的法律制约
26.1 “人肉搜索”与“言论自由”
26.2 披露隐私数据
26.3 隐私的武器
26.4 技术的缰绳与立法的码农
第27章 智能终端:不只是你的贴身秘书
27.1 嵌入身份认证的手机
27.2 手机:高科技的信物
27.3 终极的智能手机
第28章 信用有效期与加密强度
28.1 变化中的人类
28.2 数据的年轮:加密强度与征信有效期
28.3 时间的本质
第29章 数字信用:从约定开始的博弈
29.1 “举重若轻”的约定
29.2 不断细化的诈骗分工与法律博弈
29.3 从危害影响到数字信用管理
29.4 被割裂的互联网与没有终极真理的博弈
第五篇 组织的信用评级
第30章 威力巨大的评级
30.1 米其林餐厅与债券评级
30.2 制造危机的评级
30.3 评级的艺术
30.4 评级服务的价值
第31章 发现市场的引力
31.1 信息牵引市场价值
31.2 中小企业评级
31.3 去中心化时代的企业征信
31.4 区块链与云征信
31.5 管理者:改变企业信用的原动力
31.6 “老赖”:企业家精神的B面
第32章 组织评级:是否卓有成效
32.1 从无序到有序的耗散结构
32.2 耗散:公司的活力
32.3 宗教与企业精神
32.4 评级:从企业诞生到企业精神
32.5 挖掘“看不见摸不着”的企业风气
第六篇 数字信用社会漫游
第33章 即将再次“消失”的钞票
33.1 为什么有钱就了不起
33.2 千姿百态的“货币”
33.3 纸钞“筹码”与信用的本质
33.4 Fintech:约束信用的外力
第34章 比特币与区块链
34.1 人人认可的记账系统
34.2 新式的“我欠你”信物
34.3 人人皆“银行”
34.4 记账全靠“算力”
34.5 区块链实现数字契约
34.6 主权货币下的电子货币体系
第35章 免税的信用遗产与返璞“村落型”社交
35.1 孔子的千年信用
35.2 信用——不灭的遗产
35.3 无法青史不留名
35.4 需要纳入统计的“信用”
35.5 “我欠你”的欠条货币与社会化信用体系
35.6 客观的数字信用
第36章 数字信用社会构想
36.1 线上的权利
36.2 两个空间的权利
36.3 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
36.4 “我是我”与“你是你”
36.5 终将智慧的网络与设备
后记
参考文献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同类图书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