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顶部广告

重构人类理性批判文丛(全4册)电子书

售       价:¥

342人正在读 | 0人评论 7.4

作       者:崔平

出  版  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04-01

字       数:137.7万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哲学/宗教 > 哲学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卷一:有限意识批判》内容简介: 哲学创造的光芒并不总是照耀人间,同时也并不应该永恒闪烁。它只在人们陷入心智或生活的困局之中时,才作为人的自我营救工具而出鞘飞鸣。因此,哲学的荣耀正是人间挫折的镜像,她好永远被囚禁在密涅瓦女神的膝下。在这个意义上,时势创造哲学;自然,哲学大师也绝不会听从偏爱风浪的人的热切呼唤而随意诞生。 理论的纷乱导致充满气馁情绪的后现代主义,它中断了启蒙运动的历史发酵过程;生活中传统与变革的冲突以及不同文明之间的对抗,引起充满政治交易气味的文化相对主义,它抛弃了真实社会团结的重要纽带。前者推动这样的逻辑提问:思想的交往何以可能;后者逼迫人们回答如下生活提问:没有价值秩序的社会何以构成。当代社会的这两个事件暗通款曲,挑战关于对象世界中的真理概念和关于主体世界的普遍规范信仰,造成对人类认识兴趣的否定危机,终剑指人的认识能力。只有解析作为认识发生场域的意识的存在形式和发展轨迹,才能彻底澄清当代思潮的是是非非,并为人们作出重大理论和实践选择奠定基础。 有限制的历史主义是崔平编著的这本《有限意识批判》从意识的普遍存在结构中推导出的认识形态。它在意识结构所内在蕴含的存在概念、世界概念、真理概念支持下,坚持这样的认识发展形式,即在形成关于当下观念的真理确认条件下,可以积极地接受开放性经验的挑战而自主地有序转换真理确认,在其中,真理信念并不被认识变化的历史和对认识的未来历史发展预期所动摇。在逻辑上,它能够克服当代的精神和生活危机,摆渡人们到达对话、进步和安宁之岛。 《卷二:道德经验批判》内容简介: 深入分析和确定了道德意识发生的普遍条件,把善、道德情感与真理认识密切联系起来,把善定义为内在于意识存在形式中的普遍要求,是对存在普遍化的追求,是伴随意识存在而时时常在的情感评价标准,这正是通常所谓的良心体验。以善概念为基础,深入分析了人们道德生活的必然取向,包括良心、仁爱、公平、正义各种个人德性和平等、自由、友善、惩恶诸社会道德普遍原则。 《卷三:文化模式批判》内容简介: 本书中,文化被逻辑地推导为连接主体和客体的创造存在的实践活动中介,是一种使得实践便利化和高效化的工具,因而人与文化的正确关系是人主导文化而不应该文化主导甚至奴役人。由于文化支配人面对世界时的思维方式,所以具有拟人性,会转化为操持某种文化的社会群体的精神活动效率、品格和接物态度,表现出特定的智商、情感和意志特征。 《卷四:别思辑类(上下册)》内容简介: 本书由作者的数十篇论文组成,反映了作者为探索、阐述和实践原创学术道路所作的努力。由三部分组成。(1)阐述学术的原创思维规律,其中包括原创的权利、原创思维机制、原创表现方式等问题。(2)阐释相关成果语境设置的元哲学论文,它们构成对相关著作的阅读引导,或者从思想史的角度显现问题的意义,或者从逻辑的角度阐述思路的合理性。(3)运用专著成果中的有关思想对哲学史中的一些重要问题或公案展开的分析和批判。
目录展开

总目录

卷一 有限意识批判

目录

文丛题记

前言

导论

第一部分 意识存在论

第1章 意识论域

第1节 怎样有思想:思的切入及思维的可能范围

第2节 意识

第3节 意识的区域性存在

第4节 意识论题

第5节 意识研究纲领

第2章 意识结构

第6节 意识的实存形式

第7节 意识构成内容的复多性

第8节 意识的包摄

第9节 包摄层阶

第10节 差异化的意识

第11节 意识脱落

第12节 类觉

第13节 意识结构及其定义性描述例示

第14节 综合意识

第3章 意识相态

第15节 模态

第16节 量相

第17节 意识的存在型相

一、觉知

二、观念

第18节 相态通论

第4章 意识流

第19节 意识荧屏

第20节 意识的存在律

第21节 概念缘起的自然格式,或创生定义的方法

第22节 意识流观念

第5章 意识的自解释及其结构

第23节 引论:意识概念的精神起源

第24节 实体

第25节 灵魂

第26节 哲学中的“自我”幻梦

第6章 意识之内的语言存在

第27节 意识存在的可符号化性及其方式

第28节 意识存在的符号刻画

第29节 语言句法

第30节 词类

第31节 语言功能

第32节 语言表达的界限

第7章 一组相关存在:逻辑形式①与意识结构

第33节 概念

第34节 判断

第35节 推理

第8章 有向意识

第36节 综合与破绽:存在——非存在中的意识

第37节 存在冲动

第38节 后摄范导

第二部分 意识活动论

第9章 思

第39节 意识张力

第40节 设问

第41节 思及其形式

第42节 思的自在理想

第43节 思的构成:形态、模式与过程,以及作为其形式条件的同一律

附论:“反思”概念的谬误

一、“反思”简史

二、“反思”的存在模型及其存在条件

三、作为“反思”基础的意识模型及其逻辑困难

四、意识的逻辑构成:基于直接意识存在经验的关于意识存在构成的考察

五、“反思”说的错误

第44节 思的界域以及与之牵连的思的有效条件矛盾律

第45节 思的“存在”限制以及缘之而起的根据律

第46节 思维方法:问题按意识结构的先验解决

第10章 归纳方法

第47节 问题之普遍的意识结构意义:归纳原则

第48节 归纳的形式:比较

第49节 归纳种类

第50节 归纳权能

第51节 归纳的逻辑,兼从归纳本质看归纳尺度

第52节 归纳的界限

第11章 直觉方法

第53节 问题之普遍的意识结构意义:超越原则

第54节 超越行动:直觉

第55节 直觉功能

第56节 直觉的验算

第12章 推论方法

第57节 问题结构的先验指引:推论原则

第58节 推论的方向

第59节 推论的结构

第60节 必然与偶然:形式的或实质的推论

第61节 推论规范

第13章 演绎方法

第62节 问题结构的先验指引:演绎原则

第63节 演绎的结构

第64节 半体系:演绎的自然形式

第65节 演绎规范

第14章 分析方法

第66节 问题结构的先验指引:分析原则

第67节 分析的结构

第68节 分析的功能

第69节 分析规范

第15章 综合方法

第70节 问题结构的先验指引:综合原则

第71节 综合的结构

第72节 综合的功能

第73节 综合规范

第16章 意识交往

第74节 思的语言性结构

第75节 思的敞开冲动

第76节 表达

第77节 解释

第78节 理解

第79节 交往基底或源始普遍语言的建立

第三部分 意识效能论

第17章 意识生产

第80节 意识的存在——生产性

第81节 意识生产的结构

第82节 意识的生产方式

第18章 意识效能

第83节 从意识生产到意识效能

第84节 作为思维方法等价物的意识效能形态

第85节 效能意识及其裂式

第86节 归纳:现象与本质

第87节 直觉:美或丑

第88节 推论:实体和属性

第89节 分析:真或假

第90节 演绎:原因和结果

第91节 综合:善或恶

第92节 效能意识通义

第93节 效能意识的功用:同时作为意识生产理想和意识存在合理性明证的效能意识

第19章 科学意识

第94节 科学的构造

第95节 科学构型

第96节 科学的先天存在裂隙以及由此而规定的科学界限

第97节 科学意识的形式规范:存在有效性

第20章 哲学意识

第98节 哲学的拟制

第99节 哲学构型

第100节 做哲学:超越与降解

第101节 不可消解的哲学

第102节 哲学的形式规范:逻辑有效性

第103节 有用的哲学:从哲学的“是”问到用论

第21章 意识效能的存在效果

第104节 漂移的实存性

第105节 存在蕴涵?

第106节 没有整体性效应的联合:效能不分有

第107节 结论

第四部分 意识历史论

第22章 世界

第108节 意识效能对意识之存在的世界化效果:先验的世界概念

第109节 世界的结构

第110节 逻辑世界

第111节 多重世界

第23章 真理

第112节 意识内容世界化的效应:真理意识

第113节 真理的普遍性质或形式条件

第114节 多重真理及其逻辑相竞

第115节 作为存在相竞的真理判定及其余项的先验可判定性

第116节 真理判定的经验性

第117节 真理宽容

第118节 真理的实践力量

第24章 意识的发展

第119节 意识活动的开放结构

第120节 普遍的真理危机

第121节 危机应对:真理的意识重构

第122节 被动的传统

第123节 实践意识漂移:真理的消极历史化

第124节 真理增容

第125节 实在与意识

第126节 “存在”

第25章 意识生活伦理

第127节 引论

第128节 义务

第129节 戒律

第26章 促进意识利益的形式化方法

第130节 引论

第131节 崇尚必然性

第132节 勇于怀疑

第133节 对可能性的开放态度

旁白 作为逻辑有效的关于人的意识存在的形式哲学

后记

卷二 道德经验批判

目录

文丛题记

前言

导言 安放在意识批判之上的伦理学

一、对传统伦理学观念的颠覆

第一部分 共通伦理感悟

第1章 伦理学的先验语境

第1节 引论:道德普遍谓词的预备性发现及其一般性意识批判

第2节 限定善概念的范畴体系

一、存在在意识界内的先验意志化

二、存在的三维意志效应:目的、应当、价值

三、价值的三维分化:真、美、善

第2章 善

第3节 重述善概念并扩展到其先验界说路线的排他辩护

第4节 善的四重判断形态

第5节 善的先验发动逻辑:从“是”到“应当”

第6节 绝对的善欲

第7节 被有限反思前提所决定的善的先验有界性

第8节 先验善的偶然经验指向或特殊善

第9节 恶:善欲的先验异化

第3章 德性

第10节 自然善的德性归宿

第11节 良心

第12节 仁爱

第13节 先验的去中心原则:公正与正义

第14节 德性对善判断的第一人称补写

第4章 伦理意识

第15节 平衡反思与意志自律

第16节 理性的先验忧虑

第17节 善良意志向他律的逻辑开放

第18节 伦理意识

第19节 伦理意志的结构

第20节 伦理对德性的第二人称改写

第21节 伦理意识的直接存在现实:伦理学的初始规范观念暨伦理规范

第5章 伦理社会的先验设定

第22节 普遍伦理管辖

第23节 伦理意识的第三人称扩写

第24节 伦理共同体观念

第25节 伦理社会的普遍原则

一、平等

二、自由

三、友善

四、惩恶

第26节 伦理学的初始义务观念暨伦理义务

第二部分 道德知识

第6章 伦理的道德化过程及其规范结局

第27节 引论:伦理与道德

第28节 道德化的逻辑限度

第29节 道德的规范结构

第30节 道德规范的知识本性

第31节 道德立法的必要工具:强迫形而上学

第7章 道德规范

第32节 道德认识的逻辑

第33节 设置道德规范的形式条件:道德化对象区域的形式与内容的内在分化

第34节 假性绝对命令

第35节 规范形态

第36节 道德化阶梯

第37节 关于可能道德规范的客观定理

第8章 规范的相竞与裁判

第38节 道德规范的真理样式:自真与自假

第39节 规范相竞

第40节 真理判定规则的道德选择功能

第41节 附论:伦理学的独断劫数

第9章 道德规范的先验变动结构

第42节 直接执行道德立法功能的概念

第43节 道德立法守则:深度匹配

第44节 世界的二维变动与规范的复调调整

第45节 道德的先验文明史:存在分担与规范减压

第10章 道德立法的边界

第46节 上限:针对道德规范的自我保存定理

第47节 下限:针对抽象道德自由的公益限制定理

第11章 对道德规范的约束使用

第48节 引论:耗损普遍性的道德规范义务化

第49节 诱发道德义务的道德情境定理

第50节 确认道德义务主体的存在遭遇定理

第51节 道德归责的反思条件定理

第52节 道德归责的现实条件定理

第53节 义务核销定理

第54节 主体核销定理

第55节 规范核销定理

第56节 存在核销定理

第57节 有限道德理性的自我补救:等价去名独断定理

第58节 综述

第三部分 道德行为

第12章 先验的道德实践意识及其结构

第59节 作为善之逻辑终点的道德实践

第60节 自我随道德实践意识在道德思维中的浮出

第61节 自我与道德思维的二元结构

第62节 道德实践的道德意识形式集成结构

第63节 内在于道德实践的观念移置任务

第64节 道德实践的致成逻辑

第13章 自我的伦理同化

第65节 自我与社会在道德上的形式对立

第66节 自我理解社会化的可能道路

第67节 一种观念偶然性:对自我的形而上学超越

第68节 伦理意识的转型:从“应当”到“愿望”

第69节 道德情操

第14章 自我的道德归附

第70节 与道德规范的接触

第71节 自我道德判断的内在自由本性

第72节 社会道德规范与自我道德判断的逻辑疏离

第73节 规范认同以及道德教育的先验可能性

第74节 道德责任感

第15章 自我的道德感应

第75节 道德焦虑:自我对自身具体世界处境的道德问题转化

第76节 启动实践智慧

第77节 在自我与他者之间的存在震荡

第78节 对道德智慧的反省与实用改造

第79节 以智慧为变量的道德承责判定

第16章 道德行为意志

第80节 道德犹豫

第81节 作为道德实践最后条件的道德行为意志

第82节 发生道德行为意志的个体偶然性

第83节 道德行为意志:实质上的拘持与形式上的自由

第84节 对道德实践的扩展说明:伦理学家何以败德

第17章 道德经验及其结构

第85节 作为道德行为主观效果的道德经验

第86节 自我安宁感

第87节 自我愉悦感

第88节 自我实现感

第89节 幸福

第18章 道德经验的持存条件:德性社会

第90节 道德存在的先验多边机制

第91节 有限道德理性先天缺陷的极度显现:败德社会

第92节 只有一个道德人的道德社会是否可能

第93节 道德沦丧的社会心理阴影:深度忧虑与普遍痛苦

第94节 道德拯救如何可能

余论 道德之外的圣人和英雄

后记

卷三 文化模式批判

目录

文丛题记

前言

导论 寻找视角:关于文化研究的预备性反思

第一部分 纯粹文化观念

第1章 意识存在结构的自为动力效应

第1节 引论:在意识存在中寻找文化根基这一工作的性质和任务

第2节 意识批判的完备文化分析功能及其相关成果的逻辑索引

第3节 存在复制:意识对自我存在冲动的可能释放形式

第4节 逻辑性二元结构所包含的存在建构形式效应

第2章 存在构建方式的意识定势

第5节 存在方式的逻辑普遍性转换为经验存在特征的强迫重演

第6节 普遍构建方式的态度化

第7节 存在构建活动之方式选择的自然倾向化

第8节 存在构建方式的自我维护和眷恋

第9节 实践的先验理性:文化

第10节 续论:文化在形式上的模式性与在实质上的智慧性

第11节 作为文化的绝对存在表征的本体性概念

第12节 哲学之过:文化的随处现身与普遍文化本质的隐匿

第13节 文化暴力:对存在的一种主观统治

第3章 个体特殊性:文化对自身存在位格的逻辑确认

第14节 引言:关于研究主题设计的说明

第15节 文化的存在身份确认

第16节 续论:理性自我概念的理论收益——主体间交往的逻辑可能性

第17节 概念的文化转化偶然性

第18节 概念的创造偶然性先验设定文化内容的逻辑特殊性

第19节 文化良知:经验专断与先验谦虚

第20节 对偏好与文化之间本体地位争讼的仲裁

第4章 社会普遍性:文化模式的内在逻辑预设

第21节 作为幼体世界的文化模式

第22节 抽象的单一世界意识逻辑蕴含文化模式的同一预期

第23节 同一存在构建场域与文化主体交会的观念

第24节 文化主体间的对话冲动

第25节 社会普遍性:文化模式的确立条件

第二部分 文化的经验建构

第5章 先验文化概念的经验化课题

第26节 意识结构对先验文化概念的逻辑压力

第27节 经验对象的预设及其文化建构意义

第28节 文化建构的任务及其文化批判意蕴

第29节 展开文化建构逻辑批判的规范性根据

第30节 逻辑划界:文化概念与实证知识

第6章 规定文化存在的诸范畴

第31节 何物支配文化存在

第32节 存在概念中的文化意蕴

第33节 普适文化及其限度

第34节 绝对普遍的文化判断谓词体系与文化分支类型

第35节 附加文化属性

第7章 本体模型与实在文化的复制结构

第36节 一个抽象论断:文化结构与普遍存在形式的绝对同一

第37节 内容特殊性的文化增殖和秩序反思效应

第38节 特殊文化内容的可能配列空间:存在的世界形式

第39节 排斥确定边界的文化世界

第8章 文化建构方法

第40节 可能而又自然的文化建构方式总论及其批判

第41节 目标性知识结构的一般方法意义

第42节 综合方法:文化认知的科学逻辑结构

第43节 第一文化单元及其形而上学繁衍

第44节 约束文化建构的存在规范:客观普遍性与主观合理性

第45节 文化意向:追赶存在的特殊内容边际

第46节 戒律:文化建构的迟延行动规则

第47节 文化建构行动的自主区间描述:在文化建构作为中的自由权利和强制义务

第48节 从“是”到“应该”:文化态度在目的论解释中的生成

第49节 从“是”到“当然”:文化倾向在对大数经验存在的本质确然性解释中的确立

第50节 从“是”到“必须”:文化情结在实践效果中的形成

第51节 整理性申述:文化建构的两个基本环节

第9章 多元可能世界与文化选择

第52节 先验世界的形式单一性与经验世界的多元建构可能性

第53节 “视角转换”的一种表现:针对给定存在内容的不同文化模式的生成可能性

第54节 文化选择的主观偶然性和实践主题限制

第55节 文化选择的逻辑多样性

第10章 本体的形式同一与文化存在的逻辑规律

第56节 经验对象的存在同一意识与唯一的抽象存在描述“是”

第57节 文化模式的本体同一性

第58节 不同文化描述间的矛盾律和排中律

第11章 对话:文化的主体间互动和校正

第59节 个体意识:文化的本体根据

第60节 个体文化趣味及其双重约束条件

第61节 文化感通:多样性与同一性相互作用的个体意识效应

第62节 “世界”的单一性与文化的世界化轨迹

第63节 文化对话

第12章 拓展性考察:处于文化彼岸的文明

第64节 文化的存在显现冲动

第65节 文明及其相对文化的存在异质性

第66节 不确定性:文化与文明之间的认识异质性

第三部分 文化的评价

第13章 文化的本体论地位:工具

第67节 处于相互关联之中的主体、客体、文化的存在意义

第68节 文化对存在的双重疏离

第69节 文化的功能

第70节 文化的工具本性

第71节 异化的文化之本体论地位观批判

第14章 文化的精神品格

第72节 文化拟人性的由来及其象征原理

第73节 文化智商

第74节 文化情感

第75节 文化意志

第15章 文化的价值指标

第76节 文化评价的绝对根据

第77节 文化质量

第78节 文化规模

第79节 作为文化品格和文化存在状态相关物的文化效率

第四部分 文化历史的先验逻辑

第16章 文化历史性的本体基础

第80节 先验的文化取向:存在优化

第81节 世界中经验边际的逻辑开放性与文化否定

第82节 纯粹文化论争与文化否定

第83节 存在意志与文化模式变革的动力

第84节 回应黑格尔:能够具有严格历史性的文化变革与对文化相对主义的彻底清算

第17章 文化变革的经验延迟

第85节 先验文化变革条件在经验实现上的自然延迟

第86节 认识延迟

第87节 情感延迟

第88节 意志延迟

第89节 误谬延迟

第90节 文化僵死

第18章 启动文化模式变更的主体条件

第91节 文化模式变更的主观障碍

第92节 文化启蒙

第93节 文化历史意识

第94节 文化反叛意志

第19章 替代性文化模式的可接受性判定

第95节 文化模式的历史重建相对原初文化构建的方法论特殊性

第96节 替代性文化模式的现实合理性的判定

第97节 文化模式的变更深度

第20章 文化模式变革的自然历程

第98节 与日争辉:新生文化观念的传播和渗透

第99节 文化混乱

第100节 社会文化精神的强制恢复:政治控制及其时机

第101节 走向自然化:作为存在效果轨迹的文化史

后记

卷四 别思辑类

目录

文丛题记

别思辑类 上

序言

范式篇 为原创学术发凡请命

原创理性:超越经验引力和思想史引力

关于原创的知识论确证和澄清

支撑原创思维的意识环境:经验和思想史

经验对思维的平面化强迫与原创退隐

思想史与原创的逻辑断裂:原创认识与非原创认识的判断异质性

争夺理性的竞赛:经验和思想史之间的合谋与思维的原创化改造

原创法度:关于哲学原创本质、方法和规范的逻辑分析

引言:中国当代哲学原创的考古处境

何为原创:关于原创的纯粹认识论——知识学批判

由消解美诺悖论走进问题意识的内在批判结构

方法洞见与原创决断

哲学问题的合理形式

逻辑批判:作为哲学提问的准备或奠基

先验决断

先验批判:作为内在存在描述和对问题的依序推进

先验批判的先天自律暨原创的观念纪律

知识积累的终点并非原创的自然起点

“学术积累”的困惑

原创及其认识品格

学有止境:学术积累的原创功能及其终点

“学术积累”探微:哲学史家式阅读与哲学家式阅读

哲学史研究不是本真的哲学研究

“哲学”的三重身份:模型、生产、历史

哲学史研究与哲学研究的本体差异

哲学史研究与哲学研究的逻辑断裂

谁主沉浮:问题还是历史

哲学格调的中国提升:从文本走向存在

哲学格调的中国设定及其消极征候

哲学使命的反思和定位:沉溺文本还是探索存在

原创气质的自我意识前提:从文人到学者

创造世界话语:用因应存在取代对语境的先验选择

解放原创:对学术研究中语境依附教条的逻辑批判

原创的崇高知识论地位

消解语境依附教条

原创时机与原创操作

原创法度

善待原创

零语境思维的权利——被机械的思想史继承治学模式激发出来的争辩

学术批评中的语境依附教条

思想的涅槃:零语境

零语境思维的天赋权力

零语境世界的公法

追赶零语境话语

在传承技艺与原创法度之间

思维处境决定学术范式

传承技艺与原创法度

残缺的中国学术范式观念

关于哲学本质的一般知识形态学演绎——为鉴定中国有无哲学做准备

知识的一般逻辑形态:知识类型

知识类型与认识方法之间的逻辑映射

洪荒裂变:偶感与学术

逻辑可能的知识形态谱系及其学科生成功能

余论:哲学与科学之间的“祈使”关系

方法的哲学效应

意识的奇迹

从“是”到“应当”:方法的生成

方法与哲学现象

方法的一个历史痕迹:笛卡尔哲学诞生的方法小传

最后寄语:振兴哲学

从诗性走向方法:中国传统思维的当代改造任务

文化智商:管理认识活动的价值指标体系

不同思维类型的逻辑生成及其先天优劣

刺激和约束认识的手段:思维方法

改造我们的思维:从诗性走向方法

方法澄明与思维效率

中国学术的后天低能

方法蒙昧与智慧的破产

关于方法的一般知识学反思

作为理论建构逻辑的方法:以哲学为例

改造我们的思维

中国学术创新的逻辑起点:理论构造标准反思

理论构造标准构成学术创新思维的心理环境

反思理论构造标准的必由之路:设置和改造先验批判

先验批判的操作方法

支撑理论构造标准的阿基米德点:意识批判

升华学术性与现实性之间张力的哲学操作制度——关于哲学怎样理论联系实际的逻辑反思

任务和方法之间的紧张与中国的哲学焦虑

哲学的祈使结构及其现实边际

解放哲学:恢复和维护哲学的学术化权利

哲学思维的制度性环节:现实问题的哲学还原、分析式前提批判、综合式前提批判

生活提问与逻辑提问——对“问题意识”健全结构的哲学分析

问题观念的内在逻辑结构

问题的价值判断逻辑:多元与模糊

问题质量

提问方法:生活提问与逻辑提问

学术话语“本土化”置疑——世界话语的可能性及其存在形式

话语“国籍”

文化语境

学术话语的真理本位与语境自由

世界话语:以存在为介质的语境共享

引注绝对化扼杀认识革命

一个风险举动:强迫推行引注式学术研究体例

人类可否为学术创新立法:批判的限定

创造性认识内容的永恒神秘性

不能把特殊学术研究体例标准化

“中国哲学话语”的学术标准和形成条件

学术国际化背景下哲学话语的“中国”标志

重塑学术理念与提升中国的哲学原创能力

路漫漫:从中国哲学话语到中国哲学话语权

学术范式的分化与学术兴亡

街谈巷议与学术话语

学术范式与思维处境的相关性

不可混淆的差异:传承技艺与原创法度

扭曲的中国学魂

走出中国学术的“述而不作”围城——评《江海学刊》“原创学术空间”栏目的时代价值

老师与大师——中国“学术大师”确认潜规则的现代破产与未来显规则的科学确立

原创讲席的缺失与中国学术创新的不足

中国学术仪式类型的历史诘问

孤魂野鬼:没有仪式可属的中国学术创新

建立创新学术仪式的杠杆:原创讲席

结束语:原创讲席的“中国忧”

“历史”的本真含义与哲学史人物的选择——献给过去的与将来的哲学史编者

本体之辨:流俗的历史观念与本真历史的构成

“哲学”何为及其时间性的生成

可以成为哲学史人物的最高标准和最低标准

别思辑类 下

北斗篇 创新思维的语境指引

可以走向对话的一个哲学僵局——评赵汀阳与张盾关于哲学批判的两种方案

绪言:哲学精神的苏醒

解析“知识论障碍”

哲学批判的转向

批判的可能结构

哲学批判的理想

观念本体论的方法——对《有限意识批判》的元哲学阐释

观念本体论的意识批判本质

先验观察

怀疑论开端

建构着而批判

同一型大叙事

自然化生概念的倒行范式

意识批判的逻辑结构

用合理设计的逻辑思维替代现象学方法

对现象学方法的逻辑解读

一种方法转换的可能性:从直观描述到逻辑建构

可以替代本质直观的逻辑思维形式:演绎

存在和智慧之间的捉迷游戏:捕捉必然通向普遍意识结构的哲学起点

重构先验批判——反击后现代怀疑主义的一种元哲学筹划

哲学的时局

古老的后现代主义

回归确定性:先验田园

康德哲学:一座不能续建的斜塔

意识批判及其前途

实现“彻底前提批判”认识要求的逻辑方法

理性的烦恼:“彻底前提批判”

思维的另类智慧与彻底前提批判的曙光

创生彻底前提批判语境的一种逻辑形式

对形而上学构建方法的历史批判和逻辑再造

哲学的知识论定位

分析的形而上学与综合的形而上学

推动哲学进入科学状态的合格认识起点

哲学的合法对象及其历史性敞开

解析骷髅滚动的恐怖哲学史

破解哲学内部逻辑循环的一个方案

“哲学内部逻辑循环”的本质

认识论在哲学研究中的优先地位

无独断认识论的可能道路

对心理主义和反心理主义之争的超越性批判——为意识研究中纯粹哲学分析方法申辩

充满浪漫情调的心理主义

胡塞尔反心理主义论证的逻辑软弱性

对反心理主义的“认识断裂”论证

重构实践理性批判——筹划超越道德判断原则冲突的新伦理学

勘测实践理性结构

重新界定的伦理学:活动场域与应然作为

伦理学任务的内在方法诉求:综合式前提批判

完备描述实践理性的可能道路

新鬼篇 哲学建构的哲学史批判效应

消解“主体间性”难题

主体立场及其内在困难

“体验”误区中的“自我”

“我”的概念本质

“我”的反思历程

“他我”认同的先验可能性

先验演绎的正确格式与康德的自然偏离

书写先验演绎的正确格式

对康德先验演绎有效性的逻辑判定

逻辑起点的先天不足与先验演绎问题的无解命运

对康德“概念分析论”叙事结构的逻辑校正

方法局限与悟性要素批判的结构扭曲

重新确认“概念分析论”各叙事元素的认识价值

对“概念分析论”合理叙事结构的一般逻辑设置

康德理性批判的模糊方法论意识及其逻辑澄清

一般性诊断:处于方法论迷雾之中的康德

分析方法与流俗认识论的邂逅及其后果:理性批判起点的错误确认

作为严格而科学的理性批判对转向综合方法的诉求

关于理性批判的综合方法的纲要

康德“想象力”概念的思想根源批判

关于康德“想象力”概念的分析和确认

想象力在先验逻辑论题中的非法地位

在先验逻辑探究中的普通逻辑学阴影与概念式综合的楔入

“想象力”概念纠缠康德的深层方法论根源

康德为科学形而上学奠基的卑微效用

“如何可能”的两种解答方式与康德论证的实际效果

作为否定逻辑的“划界”在认识论上的局限

先验逻辑与科学形而上学理想语境的差距

康德伦理学的方法论缺陷

并非互逆的两种理论认识方法:分析与综合

先验批判的合法技艺:综合式前提批判

康德伦理学方法的分析本性及其后果

把脉康德

新哲学的发现:存在是最高贵的谓词

存在概念追问的经验主义路线及其陷阱

存在概念的互文式双重展现

谓词家族的最高贵成员:存在概念

勾销“诠释学循环”——对当代哲学“诠释学循环”立场的批判

审议“诠释学循环”

对“诠释学循环”这一历史虚构的内在解构

“诠释学循环”入侵本体论的后果

道德的边界:对道德理想主义的一个理论限制

道德规范的普遍性质

走向主体:道德规范的实践条件

道德自由的有限空间

构造关于真善美的纯粹先验批判——对刘士林《苦难美学》的回应、支持和商榷

品味《苦难美学》

先验批判之历史语境的逻辑局限

真善美向普遍存在形式的还原及其道路

意识对存在形式的不同评价使用:真善美

科学中的美感及其衍生逻辑——问题转移至意识存在语境后的真善美统一

主客对立语境的独断论归宿

意识存在相对真善美的逻辑本源地位

不同存在关联内容的价值映射:真善美

科学:创造存在与尽享真善美

当代西方正义理论的深层分裂及其哲学根源——以哈贝马斯和罗尔斯为视角

两种正义理论的思维结构比较

对分歧的诊断:形而上学的形式隐身与实际在场

两个“异乡客”的邂逅与对话之门的关闭

超越分歧与创建属于“正义”自己的哲学家园

累计评论(0条) 0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分享你的想法吧!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