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顶部广告

电视场对学术场的介越研究电子书

售       价:¥

4人正在读 | 0人评论 9.8

作       者:陈红梅

出  版  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07-30

字       数:30.2万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社会科学 > 社会科学总论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电视场对学术场的介越研究》从场域理论出发,对专家学者走上电视这一社会现象进行分析.对电视场介入(越入,越界)学术场的方式,动机,路径,以及对专家学者带来的利弊影响作了具体研究,进而对作为知识分子的学者身份如何突围进行了探讨.可作为新闻传播学及文化传播领域研究人员的参考用书.
目录展开

内容提要

作者简介

前言|Foreword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动因及意义

一、研究动因

(一)“电视学术明星”现象的潮起潮落

(二)关于知识分子与电视关系的争论

(三)电视传媒时代知识分子社会责任与理性重建的思考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及评价

一、研究现状

(一)关于场域理论的研究

1.关于场域理论的总体研究

2.关于媒介场域或电视场域的分类研究

3.关于媒介场域与知识分子的结合研究

(二)关于“电视学术明星”的研究

1.从产生原因角度分析学术明星现象

2.从学术角度分析学术明星现象

3.从文化角度分析学术明星现象

4.从传媒角度分析学术明星现象

5.对电视学术明星现象存在问题的反思

(三)关于知识分子的研究

1.西方学者关于知识分子的研究文献

2.国内学者关于知识分子的研究文献

(四)关于知识分子与电视关系的研究

1.西方学者关于知识分子与电视关系的研究

2.国内学者关于知识分子与电视关系的研究

二、研究现状之评价

三、研究问题

(一)“电视场”与“学术场”各自的场域特征

(二)“电视场”介越“学术场”的具体表现

(三)“电视场”介越“学术场”的路径探析

(四)“电视场”的介越行为对“学术场”的影响

(五)“电视场”介越“学术场”的实质所在

(六)“电视场”对“学术场”的介越给知识分子群体提出的现实难题

(七)在大众传媒时代,知识分子参与电视媒体运作的具体形式

第三节 理论视角及概念界定

一、理论视角

(一)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

(二)知识分子理论

(三)相关的文化批判理论

1.法兰克福学派

2.文化研究学派

二、概念界定

(一)场域及相关概念

1.场域

2.电视场域

3.学术场域

(二)学术明星

(三)知识分子及其相关概念

1.知识分子

2.电视知识分子

(四)“介越”

(五)公共电视

第四节 研究方法及创新、难点

一、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个案研究法

(三)比较研究法

(四)深度访谈法

(五)问卷调查法

二、创新之处

三、研究难点

第二章 场域理论:媒介研究新范式

第一节 场域理论关键词

一、场域:结构化的权力空间

1.结构性

2.关系性

3.相对自主性

4.斗争性

二、资本:场域中活跃的力量

三、惯习:场域的性情倾向系统

第二节 不同场域的位置关系及其特征

一、新闻场、电视场、学术场、文化生产场的在整个权力场域中的逻辑关系

(一)社会是一个大的权力场域

(二)新闻场与学术场同为整个权力场域的子场域

(三)电视场在新闻场中地位的提升

二、电视场的场域特征

(一)结构性

(二)关系性

(三)相对自主性

(四)斗争性

(五)商业性

(六)反智性主义

三、学术场的场域特征

(一)结构性

(二)关系性

(三)相对自主性

(四)斗争性

(五)思想性

(六)创新性

第三节 电视场与学术场的区隔

一、传播媒介不同

二、行动者与行动目的不同

三、传播受众不同

四、话语方式不同

五、呈现内容不同

第四节 大众传媒时代电视场向学术场的动态移动

一、电视场域向学术场域的位移与介越

二、电视场域将其“造星功能”运用到学术场域

第三章 电视场介越学术场的场景描绘

第一节 以湖北电视台的多频道栏目为例

一、三大主要频道几乎所有栏目都曾邀请过专家学者参与

二、几个中小频道都视节目性质邀请专家学者参与

三、付费频道几乎所有栏目均邀请知识分子参与节目

四、本调查的结论

第二节 以省、部两所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教师参与大众文化生产的情况为例

一、15%的教师曾参与过纸质媒体的大众文化生产

二、18%的教师曾以各种形式介入过电视,总体以轻度参与为主

三、绝大部分高校教师对电视媒体持开放态度

四、电视场对学术场的介越确实引起学术场的一些变化

五、本调查的结论

第三节 《百家讲坛》的“学术造星”运动

一、《百家讲坛》的“学术造星”运动

(一)《百家讲坛》的三个阶段

(二)《百家讲坛》的“学术明星”

1.易中天

2.于丹

3.王立群

4.纪连海

5.阎崇年

二、“学术明星”现象的社会意义

(一)恢复人文知识分子“合法”地位

(二)重建人文知识分子的话语空间

(三)拉近精英文化与社会大众的距离

(四)具有更广范围的文化启蒙功能

三、“学术明星”现象的“群殴奇观”

(一)对电视学术明星演讲方式的争论

(二)对电视学术明星演讲内容的争论

(三)对电视学术明星社会作用和学术操守的争论

(四)对电视学术明星学术资格和电视行为的质疑

四、“学术明星”现象文化论争之批判:场域立场之争

(一)“有限文化生产场域”——“大批量文化生产场域”

(二)“输者赢”逻辑:两个场域的矛盾所在

第四章 大众传媒时代电视场域介越学术场域的动力机制及表现

第一节 电视场介越学术场的动力机制

一、传媒方面的动力机制:在对精英文化的改造中获取社会资本和经济资本

(一)电视场的中介性及低自主性

(二)消费时代收视率的重压

(三)电视向知识分子“借脑”,提升自身文化品位

二、学者方面的动力机制:用学术资本换取社会资本和经济资本

(一)寻找学术场外的身份认可

(二)对民众的迎合:从“被感觉到”到“被看到”

(三)知识分子对经济资本的追逐

第二节 电视场介越学术场的表现

一、电视场域中知识分子传统人格的部分改变

(一)传统知识分子的人格特征:思想独立和批判意识

(二)电视知识分子的现实人格:规避道德与政治可能性

二、电视场域中知识分子角色功能的分流

(一)“知识分子”与“知道分子”

(二)“书斋型学者”与“明星型学者”

(三)“公共型知识分子”与“有机型知识分子”

(四)“普遍知识分子”与“专家知识分子”

三、电视场域中知识分子获取文化资本路径的变化

(一)印刷媒体时代:主要靠文字形式,寻求圈内认可

(二)电子媒体时代:分化了获取文化资本的途径,寻求媒体支持

第五章 大众传媒时代电视场介越学术场的路径

第一节 对场内不自主知识分子的寻找:“特洛伊木马式”合谋

一、“伊达诺瓦法则”:部分学者屈服媒介场的基本规律

二、学术场内不自主知识分子的突围渴望

三、电视场与不自主知识分子“互搭梯子”

第二节 对学术资本的借用:使电视披上学术外衣

一、重视主讲人职称:大学教授

二、栏目包装:对片头、主持人、场地等的包装

三、讲授内容:以社会人文知识为主

第三节 对“符号资本”的巧妙使用:使学界的思想交流几乎不能实现

一、强加的主题

二、强加的交流环境

三、强加的讲述时间及方式

第四节 对电视学者的明星化打造:学术明星的推出

一、主讲人的“主持人制”

二、对学者的“修整”过程

三、电视传播规律及手段的运用

(一)主讲的人选择

(二)故事性的情节

(三)电视手段的运用

四、市场化的营销策略

第六章 电视场域介越学术场域的影响分析及实质探析

第一节 电视场介越学术场的影响分析

一、对学术场的影响分析

(一)部分改变学术场内原有的评价标准

(二)部分改变了学术场原来的内部秩序

(三)部分改变了学术场的惯习学术语态

二、对学者个人的影响分析

(一)“快思手”:提供“文化快餐”

(二)“固定的思维”:削平了电视知识分子的思想深度

(三)学者自主性丧失:成为“媒介常客”和“学术木偶”

第二节 大众传媒时代电视场域介越学术场域的实质探析

一、学术文化与时尚传媒的联姻

(一)靠近还是逃避:学术文化对接时尚传媒的可能性

(二)学术+电视:学术普及的媒介范式

(三)电视制造学术奇观:学者的偶像化

二、电视的商业逻辑与学术的文化逻辑的博弈

(一)电视媒介的娱乐本质

(二)商业逻辑与学术逻辑的博弈

(三)博弈的结果:学术产品的消费性及学术生产的商品化

三、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的妥协

(一)“精英文化”“大众文化”概念辨析及其曾经的对立

(二)精英文化的现实难题与形式转向

(三)当精英文化遭遇电视:部分精英文化大众化

第七章 电视场域对学术场域的介越给知识分子提出的现实难题

第一节 电视场域中学术明星身份定位的尴尬

一、学术明星的身份转换:从文化学者到大众情人

二、学术明星的身份焦虑:自身定位与他者定位的矛盾

三、学术明星的身份定位:文化奶妈式布道者

第二节 大众传媒时代知识分子冷坐书斋与走上媒体的困惑

一、传统知识分子的清高与孤傲

二、圈养动物还是放养动物:当代学者的思考与挣扎

三、走上电视:传媒时代部分知识分子的勇敢选择

第三节 知识分子电视化生存形成的悖论

一、貌似公共性实则缺乏批判性

二、只有解释性而无创造性

三、遵循商业性却无自治性

第八章 介越场景中知识分子的突围考量

第一节 布尔迪厄的思考

一、“在条件合理的情况下,知识分子有上电视讲话的责任”

二、“人们应以民主的名义与收视率作斗争”

三、学者和记者的意识觉醒,共同对付“不自主知识分子”

四、“两种策略”:“建筑象牙塔”与“走出象牙塔”

第二节 形象:介入电视的知识分子的负面呈现

一、公共知识分子是个“伪命题”?

(一)“公共知识分子”的内涵与溯源

1.“公共知识分子”的内涵

2.公共知识分子产生的历史原因

3.公共知识分子产生的媒介原因

(二)公共知识分子沦为“公知”

(三)知识分子不必都是公知

二、专家变成“砖家”?

三、合作不“合谋”:媒介知识分子与电视媒体的可能性关系

第三节 部分知识分子走上电视是时代所趋

一、从电视媒体巨大的社会功能来说

二、从知识分子不同的场域位置来说

第四节 路径:专业性与公共性兼顾

一、专业研究是介入活动的前提

二、公共关怀是介入电视的追求

三、客观理性是介入效果的关键

第五节 角色:知识分子介入电视的角色考量

一、以文化普及型角色介入电视

二、以专业服务型角色介入电视

三、以理性批判型角色介入电视

(一)公共电视的界定及中西电视体制的差异

(二)公共电视的责任及公共知识分子的产生

(三)公共电视为中国知识分子的话语权和独立性提供保障

第六节 展望:新的媒介时代与新的舆论环境

一、电视媒体在媒介生态中的权威性

二、时代将赋予知识分子更多的话语空间

附录1 调查问卷

附录2 主要访谈对象名单及部分访谈内容

参考文献

索引Index

后记

累计评论(0条) 0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分享你的想法吧!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