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顶部广告

沥青基炭材料电子书

系统、全面地介绍了沥青基炭材料的各方面知识

售       价:¥

纸质售价:¥96.70购买纸书

58人正在读 | 0人评论 6.2

作       者:王成扬、陈明鸣、李明伟 编著

出  版  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09-01

字       数:29.2万

所属分类: 科技 > 工业技术 > 重工业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本书是著者及其研究团队多年来在炭材料研究方面部分工作的总结。主要内容包括:沥青的来源及组成结构,中间相沥青的形成与转化,沥青基炭材料的可控制备和应用等。书中从稠环芳烃液炭化的物理化学角度,依据中间相形成与发展的“颗粒基本单元构筑”理论和炭化过程理论,重论述了中间相沥青的形成与形态转化,系统阐述了通过特定的炭材料成型(成纤、成球等)和热处理工艺(不熔化、炭化和石墨化)制备各种用途的沥青基炭材料,诸如沥青焦、针状焦、沥青基炭纤维、中间相沥青炭微球、沥青基炭纳米材料等的制备原理和技术。本书可作为从事炭材料研究、制造与应用工作的科学技术人员的参考书,亦可作为相关专业本科生、研究生的教学参考书。<br/>【推荐语】<br/>系统、全面地介绍了沥青基炭材料的各方面知识<br/>【作者】<br/>王成扬,天津大学化工学院,煤化工及新型炭材料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导,● 1982年7月~1985年1月,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从事新型炭材料的研究● 1985年1月~1986年7月,机械工业部第五设计研究院● 1986年7月至今,天津大学化工学院,从事新型炭材料学科的科研与教学● 兼任电工学会炭石墨材料专业委员会委员,《新型炭材料》(SCI/EI)、《炭素技术》杂志编委●“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中间相炭微球的研制”项目, 2005年度获天津市技术发明奖二等奖<br/>
目录展开

书名页

内容提要

版权页

前言

第1章 原料沥青的来源及组成结构

1.1 煤沥青

1.1.1 煤沥青的性质

1.1.2 煤沥青的组成结构

1.2 石油沥青

1.2.1 石油沥青的性质

1.2.2 石油沥青的组成与结构

1.3 萘沥青

1.3.1 萘的分子结构本性与热反应性能

1.3.2 萘沥青的制备方法

1.3.3 催化缩聚法制备萘沥青和中间相沥青

参考文献

第2章 沥青焦和针状焦

2.1 沥青焦

2.1.1 生产原料

2.1.2 生产工艺

2.1.3 沥青焦的性能与应用

2.2 针状焦

2.2.1 针状焦简介

2.2.2 生产针状焦的理论基础

2.2.3 针状焦的生产工艺

2.2.4 针状焦的结构及其性能

2.2.5 针状焦的应用

参考文献

第3章 中间相沥青的形成与转化

3.1 中间相沥青的概念

3.2 中间相沥青的制备与评价

3.2.1 原料

3.2.2 制备方法

3.2.3 质量评价

3.3 中间相沥青的形成过程

3.3.1 球形中间相

3.3.2 体形中间相

3.3.3 “颗粒基本单元构筑”理论

参考文献

第4章 沥青基炭纤维

4.1 发展概况

4.2 生产工艺

4.2.1 原料沥青的选择和精制

4.2.2 纺丝沥青的调制

4.2.3 沥青纺丝

4.2.4 沥青纤维的不熔化

4.2.5 炭化

4.3 炭纤维的力学性能与微观结构

4.3.1 炭纤维的力学性能

4.3.2 炭纤维的微观结构

4.3.3 炭纤维中的石墨微晶结构

4.4 沥青基炭纤维的性能与应用领域

4.4.1 通用级沥青基炭纤维的性能

4.4.2 高性能沥青基炭纤维的性能

4.4.3 应用领域

参考文献

第5章 中间相沥青炭微球

5.1 中间相沥青炭微球的制备

5.1.1 缩聚法

5.1.2 乳化法

5.1.3 悬浮法

5.2 中间相沥青微球的分离

5.2.1 溶剂分离法

5.2.2 离心分离法

5.2.3 热过滤分离法

5.3 中间相沥青微球的炭化石墨化

5.4 中间相沥青炭微球的结构与性能

5.4.1 中间相沥青炭微球的形态

5.4.2 中间相沥青炭微球的织构

5.4.3 中间相沥青炭微球的微结构

5.4.4 中间相沥青炭微球的结构与性能的关联

5.5 中间相沥青炭微球的应用

5.5.1 高密度高强度炭材料

5.5.2 高性能液相色谱柱填料

5.5.3 高比表面积活性炭

5.5.4 锂离子二次电池电极

5.5.5 催化剂载体

参考文献

第6章 其他沥青基炭材料

6.1 沥青基球形活性炭

6.1.1 沥青基球形活性炭的制备方法

6.1.2 减黏剂结晶对球形活性炭初始孔道的影响

6.1.3 沥青基球形活性炭的孔道控制

6.1.4 球形活性炭的表面改性

6.1.5 不熔化处理的新方法

6.1.6 球形活性炭的应用

6.2 两亲性炭材料

6.2.1 水分散性^([16])

6.2.2 粒度分布^([16])

6.2.3 表面官能团^([16])

6.2.4 两亲性碳质前躯体构筑纳米球及其特点^([17,18])

6.2.5 两亲性碳质前躯体制备纳米多孔炭^([19~22])

6.2.6 包覆

参考文献

累计评论(0条) 0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分享你的想法吧!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