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顶部广告

机电一体化技术电子书

《机电一体化技术》一书以机电一体化共性关键技术为基础,围绕各种技术的融合与综合应用撰写知识体系,使读者了解和掌握机电一体化的实质、理论和基本方法,从而能够综合运用共性关键技术行机电一体化产品乃至系统的分析、设计与发。 作为规范教材,我们在编写过程中着重考虑了以下几:一是着重体现机电一体化领域中多学科的融合与交叉,避免相关知识的简单堆砌;二是在保证教材内容丰富的同时,突出侧重,帮助读者有针对性地阅读与学习;三是注重读者动手能力的培养,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介绍、讲解了大量的技术示例和工程实例,锻炼与培养其实践能力;四是强调机电一体化的技术体系认知、机电一体化思维以及知识结构和相关能力的同步发展。

售       价:¥

纸质售价:¥41.30购买纸书

167人正在读 | 0人评论 6.2

作       者:刘宏新

出  版  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09-15

字       数:31.9万

所属分类: 科技 > 工业技术 > 重工业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机电一体化是微电子技术向机械工业渗透过程中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综合性技术学科,并正日益得到普遍重视和广泛应用,已成为现代工业化生产和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项高新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而生产出来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已遍及人们日常生活和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为了在当今国际范围内激烈的技术、经济竞争中占据优势,世界各国纷纷将机电一体化的研究和发展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而列本国的发展计划。该教材和课程能够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机电一体化的知识体系以及机电一体化设计的理论和方法,从而能够灵活地综合运用共性关键基础知识行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分析、设计与发,达到知识结构、能力的机电一体化。<br/>【推荐语】<br/>《机电一体化技术》一书以机电一体化共性关键技术为基础,围绕各种技术的融合与综合应用撰写知识体系,使读者了解和掌握机电一体化的实质、理论和基本方法,从而能够综合运用共性关键技术行机电一体化产品乃至系统的分析、设计与发。 作为规范教材,我们在编写过程中着重考虑了以下几:一是着重体现机电一体化领域中多学科的融合与交叉,避免相关知识的简单堆砌;二是在保证教材内容丰富的同时,突出侧重,帮助读者有针对性地阅读与学习;三是注重读者动手能力的培养,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介绍、讲解了大量的技术示例和工程实例,锻炼与培养其实践能力;四是强调机电一体化的技术体系认知、机电一体化思维以及知识结构和相关能力的同步发展。 本书以机电一体化共性关键技术为基本框架,结合教材宜学宜教的一般结构体系设置了总论、精密机械技术、电子技术应用基础、传感与检测技术、计算机控制基础、伺服控制、口技术、系统总体设计和应用实例9章,力求系统和全面地表述机电一体化技术精髓与工程实践。<br/>
目录展开

机电一体化技术

前言

第1章 总论

1.1 机电一体化的基本概念

1.2 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历程

1.3 机电一体化系统要素与组成

1.4 机电一体化共性关键技术

1.5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运用流程

思考题

第2章 精密机械技术

2.1 概述

2.2 传动机构

2.3 导向机构

2.4 执行机构

2.5 轴系

2.6 机座和机架

2.7 机构简图的绘制

思考题

第3章 电子技术应用基础

3.1 集成运算放大器

3.2 直流稳压电源

3.3 组合逻辑电路

3.4 时序逻辑电路

思考题

第4章 传感与检测技术

4.1 概述

4.2 传感器分类及特性

4.3 常用传感器与传感元件

4.4 信号预处理

4.5 传感器的非线性补偿

思考题

第5章 计算机控制基础

5.1 概述

5.2 被控对象数学模型

5.3 单片机

5.4 可编程序控制器(PLC)

思考题

第6章 伺服控制

6.1 概述

6.2 执行元件

6.3 控制与驱动

6.4 技术示例

思考题

第7章 接口技术

7.1 概述

7.2 地址译码器与CPU接口

7.3 人机接口

7.4 机电接口

7.5 总线接口

思考题

第8章 系统总体设计

8.1 总体设计的概念及内容

8.2 性能指标与优化方法

8.3 产品结构优化设计

8.4 系统干扰与抑制

思考题

第9章 应用实例

9.1 工业机器人

9.2 数控机床

9.3 微机电系统

9.4 智能农业装备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累计评论(0条) 1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分享你的想法吧!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