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顶部广告

面向2020年的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研究电子书

售       价:¥

纸质售价:¥44.20购买纸书

6人正在读 | 0人评论 9.8

作       者:刘树杰

出  版  社:中国计划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02-05

字       数:20.6万

所属分类: 经管/励志 > 经济 > 中国经济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面向2020年的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是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2011年度重课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编辑完成的。全书分为总论和四篇分论。总论为章,分论篇包括第2—4章,主要讨论前30年中国经济发展绩效的成因,目的不在辨析“中国模式”的意识形态效应,而是思考那些曾经共同创造了“中国奇迹”的因素,在未来10—20年间,哪些可能消失,哪些可能继续存在,哪些应该创造条件使之加强或逐步减弱;第二篇包括第5—7章,讨论2020年前中国经济发展的环境,力图准确理解未来经济发展的趋势与面临的挑战;第三篇包括第8—12章,以现代化的视角诠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阶段的历史意义与特征,与时俱地探讨战略实施的重或路径;第四篇包括第13—18章,主要讨论体制改革,亦即如何使“各项制度更加完善”,从根本上奠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迈向现代化的制度基础。<br/>
目录展开

书名页

版权页

《中国宏观经济丛书》编委会

本书课题组成员

总  序

前  言

总  论

第一章 面向2020年的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一、改革开放30年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分析

(一)具备较好的资源禀赋等初始发展条件

1.劳动力资源优势

2.高储蓄率支撑资本积累

(二)有利于发展的外部环境

1.冷战结束的“和平红利”与“全球化红利”

2.新技术革命为后发国家实现“跨越”和“赶超”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

(三)坚持市场化改革和对外开放正确取向及渐进改革和梯次开放模式

1.市场化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正确取向

2.渐进式改革模式和梯次开放路径

(四)形成了一套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

1.混合所有制

2.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强势政府

3.地方政府间竞争

(五)符合经济起飞阶段需要的非均衡发展战略模式

1.优先发展经济及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

2.依托劳动力优势的民营经济低成本扩张与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

(六)小结

二、未来10年我国经济发展环境变化及面临的挑战

(一)外部环境的变化

1.世界经济可能进入复杂严峻的较长时段低速调整期

2.经济全球化进程可能放缓进而加剧国际竞争

3.世界经济格局尤其是我与发达国家关系将发生转折性变化

(二)内部条件的变化

1.要素供给增长速度放慢但供给质量有所提高

2.原有比较优势趋于弱化而新的比较优势逐渐形成

3.资源环境约束进一步强化

(三)中长期趋势与特点

1.经济潜在增长率阶段性下降,进入次高速增长阶段

2.工业化阶段转换,经济结构调整加速

3.城镇化深度发展,生产力布局框架趋向“定格”

4.对外经济新格局逐步形成,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5.收入差距趋于稳定收敛,维护社会稳定和谐的任务依然繁重艰巨

三、面向2020年的经济发展战略目标与实施重点

(一)阶段特征与战略目标

1.阶段特征

2.战略目标

(二)战略实施重点与路径

1.经济与社会并重的协调发展战略

2.创新驱动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战略

3.以消费升级为重点的扩大内需战略

4.以“三类农民”市民化为突破口的深度城镇化战略

5.破解资源环境约束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6.包容平衡的大国经济战略

四、面向2020年经济发展战略的体制保障

(一)以国家治理能力重构为核心推进政府改革

1.清晰界定并严守政府与市场的边界

2.重构行政组织体系

3.建立基于市场经济的现代监管组织体系

4.建设多元共治的社会治理与公共服务体系

5.构建事权与财权相匹配的中央与地方关系并推进预算体制改革

(二)以要素市场为重点推进新一轮市场化改革

1.以“还权赋能”为核心推进土地制度改革

2.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导向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3.以理顺价格形成机制为重点加快资源管理体制改革

(三)统筹国有企业改革与社保体系建设

1.合理定位和划分国企逻辑边界

2.国有资本适当补充社保资金

3.重新定位国资委职能

(四)以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份额为重点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1.国有资本红利上缴财政以降低一般工薪阶层社保缴费负担

2.严格限制国企管理层薪酬水平

3.加快推进具竞争属性的行业市场化改革和现代监管体系的建设

4.发展资本市场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

第一篇

第二章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经济增长动力分析

一、引言

二、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经济增长回顾

(一)30年中国经济增长回顾

(二)基于需求角度的动力分析

三、增长核算模型

(一)增长核算模型

(二)计量经济模型及数据介绍

1.资本存量

2.国外资本存量

3.基础设施

4.人力资本存量

5.市场化程度

6.对外开放程度

7.技术进步

四、各种生产要素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

(一)物质资本要素

1.政策原因

2.中国经济的“二元”结构

3.高投资率是中国资本快速增长的直接原因

4.中国“人口红利”助长固定资本投资的高速增长

5.收入差距持续拉大使得社会平均消费倾向下降,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也使得居民不得不“自愿”压低即期消费,增加预防性储蓄

(二)人力资本

(三)全要素生产率

(四)TFP的分解

(五)2011~2020年各生产要素增长贡献预测

五、结论和政策建议

第三章 改革开放以来的区域发展模式回顾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同地区的代表性发展模式

二、不同类型发展模式下的要素组合特征与效率比较

(一)要素组合特征比较

(二)三种基本模式的全要素生产率比较

三、不同发展模式的未来展望与借鉴

第四章 从经济学视角看是否存在“中国模式”

一、模式辨析和“中国模式”的由来

(一)模式辨析

(二)什么是“中国模式”

二、“中国模式”的文献综述

三、“中国模式”的特点及其可持续性

(一)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是否形成了一些自身独有的特点

1.渐进与增量改革模式

2.经济发展战略

3.依托低成本劳动力优势的非国有经济扩张

4.利用外资发展出口导向的外向型经济

5.政府有效干预

(二)中国发展的独特做法或突出特征今后是否能够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1.关于“渐进与增量改革”

2.关于“经济发展战略”

3.关于“依托低成本劳动力优势的非国有经济扩张”

4.关于“利用外资发展出口导向的外向型经济”

5.关于“政府有效干预”

(三)中国特点、特征及经验对于其他国家是否具有借鉴意义

1.“渐进与增量改革”

2.“经济发展战略”

3.“依托低成本劳动力优势的非国有经济扩张”以及“利用外资发展出口导向的外向型经济”

4.“政府有效干预”

四、“中国模式”的未来与挑战

第二篇

第五章 未来十年的全球经济格局变动

一、全球基本生产要素变动情况

(一)劳动力与人口素质

(二)技术创新与技术外溢

(三)资本跨境流动

二、全球分工体系、资源硬约束以及重大不确定性因素

(一)产业国际分工日益深化

(二)发达经济体债务危机可能长期化

(三)能矿资源供给环境及减排约束将进一步强化

(四)重大不确定因素

三、目前预测的主要观点

(一)主流基本观点

(二)对主要经济体经济走势的判断

1.美国:经济恢复增长,债务问题成痼疾

2.欧元区:经济双速增长,债务问题逐渐消弭

3.日本:经济或将加速复苏,债务问题不会爆发

四、主要经济板块经济增长率及总量情况

结论

第六章 未来十年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特征以及有利条件与制约因素

一、未来十年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一)进入上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

(二)工业化逐步由中期向后期过渡,产业结构升级进程加速

(三)城市化进程与工业化进程区域协调,深度城镇化趋势凸显

(四)经济市场化向纵深推进,改革攻坚进入决定性阶段

(五)总需求的调整期,结构调整加快经济重塑内外平衡

(六)社会利益分化,创造稳定和谐社会环境任务繁重

二、未来十年我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有利条件

(一)经济规模实力已较为雄厚,为经济继续平稳较快发展提供扎实基础

(二)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加快,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三)国内市场规模增长潜力巨大,为经济较快发展提供需求条件

(四)储蓄率将保持较高水平,能满足经济较快发展的资本需求

(五)科技和教育水平明显提升,可为经济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六)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为经济较快发展提供坚实依托

(七)社会大局总体稳定,为经济较快发展提供良好环境

(八)深化改革增强体制活力,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三、未来十年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和关键制约因素

(一)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有待逐步解决

(二)人口结构出现新变化,人口红利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逐步消失

(三)技术引进对经济增长边际效应递减,后发优势日渐脆弱化

(四)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不合理,制约发展方式转变和社会稳定和谐

(五)资源环境约束进一步强化,相关投入成本将迅速上升

四、加快推进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战略调整

(一)战略基点由发挥传统比较优势向培育动态比较优势转变

(二)战略目标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发展型转变

(三)战略支撑由资源要素高强度低效率投入型向高效率创新型转变

(四)战略要素由资源环境消耗型向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转变

(五)战略重心由经济建设向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型转变

第七章 未来十年我国经济增长趋势预测

一、劳动力供给减速将导致经济潜在增长率下降0.4个百分点

二、高储蓄率向下调整将使潜在增长率降低约0.9个百分点

三、劳动力再配置效应减弱将使经济潜在增长率下降1.5个百分点

四、资源环境约束强化降低经济潜在增长率约0.6个百分点

(一)包含资源环境要素的生产函数模型的设定

(二)参数估算结果

五、外需结构性变化拉低经济潜在增长率0.5个百分点

(一)外需影响经济潜在增长率的机制

(二)分析模型的构建

(三)参数的估计

六、未来十年的经济潜在增长率将降低3到4个百分点

第三篇

第八章 实施深度城镇化战略研究

一、推进城镇化的重大意义

(一)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潜力所在

(二)城镇化是提高生产要素配置效率的重要途径

(三)城镇化是提高劳动力素质的重要载体

(四)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性举措

二、中国城镇化进程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一)中国城镇化进程现状

(二)主要制约因素

1.城镇化理念偏颇

2.城乡二元管理体制制约

3.城镇综合承载能力较弱

三、推动实施深度城镇化战略

(一)城镇化情景预测

(二)深度城镇化战略

(三)战略目标

1.2020年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城镇化与工业化更趋协调

2.每年推动1000万~1500万农民工完全转变为市民,不断提高城镇化质量

3.大幅度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增强人口和产业集聚能力

四、以良好的制度供给推动深度城镇化

(一)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二)建立新型城乡经济社会管理制度

(三)深化城市就业体制改革

第九章 以创新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

一、未来十年我国产业发展的背景及趋势

(一)未来十年我国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

1.全球需求结构发生变化

2.全球产业竞争愈加激烈

3.各国纷纷抢占新一轮产业革命制高点

4.全球能矿资源争夺战愈加激烈

5.全球产业发展面临较强的环境约束

(二)未来十年我国产业发展的国内条件

1.人口红利将结束,劳动力供给开始有限

2.储蓄率逐步降低,资本形成增速放缓

3.引进技术对产业技术进步的边际效应递减,面临技术供给不足的制约

(三)未来十年我国产业发展的基本趋势

1.未来十年我国产业发展阶段性特征

2.未来十年我国产业结构的基本特征

二、以技术引进为主推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不可持续

(一)各类技术进步方式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

(二)自主创新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正在加强

三、以创新推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一)以我国自主创新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存在的问题

1.创新人才储备相对匮乏

2.创新投入数量相对不足

3.创新投入结构出现失衡

4.创新成果转化率不高

(二)我国产业创新能力不强的主要原因

1.创新的融资渠道较为单一

2.科技研发不注重市场导向

3.科技成果转化的支持体系不健全

4.促进技术创新的制度环境和政策体系不完善

5.尚未形成崇尚创新的文化氛围

四、以创新推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政策建议

(一)促进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两种方式融合互进

(二)根据未来十年产业结构升级方向选择创新的重点

(三)加大人力资本开发力度培育创新型人才

(四)完善技术创新支持体系

(五)不断改善技术创新的制度文化环境

第十章 国际经济环境及我国的对外经济战略

一、现有国际经济体系

(一)现有国际经济体系基本特征

(二)现有国际经济制度体系的构成和原则

1.构成

2.原则

(三)我国与现有国际经济体系的关联

1.联合国系统的全球性经济组织

2.区域性组织和其他双边安排

3.国际对话平台

二、我国与现有国际经济制度环境的适应情况

(一)外部环境的分析判断

1.世界经济可能进入复杂严峻的较长时段低速调整期

2.经济全球化进程可能放缓进而加剧国际竞争

3.世界经济格局尤其是我与发达国家关系将发生转折性变化

(二)当前国际经济秩序的基本判断

(三)我国与国际经济环境相容的主要方面

1.国际贸易

2.国际投资

3.国际金融

4.国际合作及其他

(四)矛盾与冲突的领域

三、国际经济秩序发展趋势和中国的角色

(一)国际经济秩序发展趋势

(二)我国在国际经济秩序变化中的角色

四、谋求互利共赢战略对策与战略路径

(一)国际贸易领域

(二)国际直接投资领域

(三)国际金融领域

(四)国际合作领域

(五)宏观经济政策的国际协调

结论

第十一章 深度融入国际金融体系,稳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一、中国作为开放大国的对外经济战略选择

(一)未来十年全球经济版图中的中国

(二)2020年中国对外经济的三个判断

二、人民币国际化是中国深度融入国际金融体系的必然选择

(一)人民币国际化是我国货币金融战略的现实选择

(二)人民币国际化也是中国对外经济战略的重要选择

(三)人民币国际化是我国深度融入国际金融体系标志性重大事件

三、人民币国际化的机遇条件和成本收益

(一)人民币国际化的条件、机遇和成果

(二)人民币国际化的成本收益

四、人民币国际化的实证分析和前景模拟

(一)衡量一国货币的国际化程度

(二)影响货币国际化水平的主要因素

(三)2020年人民币国际化水平的情景模拟

五、稳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政策建议

第十二章 破除资源环境约束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我国资源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

(一)国内主要战略性资源支撑能力持续下降

(二)资源空间分布和生产力布局严重逆向配置

(三)资源利用效率较低

(四)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二、资源环境问题的成因

(一)增长方式粗放和产业结构不合理是资源环境问题的根源

(二)制度建设滞后是资源环境问题的直接原因

1.产权虚置导致资源开采利用行为短期化严重

2.资源环境有偿使用制度和资源性产品价格制度存在缺陷

3.法律法规落实难和资金投入不足致使环境保护不力

三、破解资源环境约束的政策建议

(一)提高资源特别是能源的持续供应保障能力

(二)完善资源环境的激励与约束制度

(三)发展绿色经济促进形成节能减排的长效机制

(四)健全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体系

第四篇

第十三章 以国家治理体系重构为核心的政府改革研究

一、国家治理能力与政府职能转变的相关概念

(一)国家能力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概念

(二)政府职能转变的内涵与外延

二、政府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经济调节仍较多依靠行政手段

(二)市场监管缺位与越位并存

(三)政府一元治理结构下的社会管理职能薄弱

(四)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偏弱,供给总量不足与不均等问题并存

(五)中央与地方基本职能划分不明确、不科学

(六)纵向、横向政府职能的错位

三、政府改革的方向、路径与原则

(一)政府改革的方向:建设现代国家治理体系、塑造高效政府

(二)政府改革的路径:通过职能转变推动现代国家治理体系建设

(三)政府改革的主要原则

四、政府改革的对策、措施与建议

(一)近期(2012~2015年):以向市场和社会放权为主线

1.推进政府机构改革,推动监管与行业主管职能分离

2.减少经济调节中行政手段的运用,完善基于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体系

3.大幅削减行政审批事项,提高审批效率

4.科学配置各级政府职能,建立健全绩效评估体系

5.将社会组织管理的重心由前置审批转为事后监管

(二)展望2020年:以提高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效能为主线

1.健全基于市场经济的现代监管组织体系

2.加快法治化建设,提高公众参与度,严格依法行政

3.建设多元共治的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体系

4.完善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与问责制度

5.完善以提高公共服务效能为取向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

第十四章 进一步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一、中长期经济发展战略对我国财税体制提出新要求

(一)创新战略要求相应的财税政策支持

(二)扩大内需和城镇化战略要求加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步伐

(三)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加快资源环境税收体系建设

(四)经济大国战略要求完善对外财税政策

二、现行财税体制不能适应中长期经济发展战略的要求

(一)政府收入制度改革不到位,影响收入分配调节功能的发挥

1.税负结构不合理

2.政府收入制度改革不到位

(二)中央与地方间财政关系仍未理顺,地方债务成为一大隐患

1.各级政府间事权、支出责任与财权、财力不匹配

2.各级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不完善

(三)预算体制改革滞后,影响财政作用的发挥

1.现行财政预算覆盖范围过窄

2.预算体系不完善

3.预算编制与执行合一,缺乏有效的制衡与监督机制

三、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建议

(一)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重点完善公共财政体系

1.调整财政职能重心

2.建立兼顾公平与效率的政府收入体系

(二)以激励创新和促进资源节约及环境友好为重点完善财税支持政策体系

1.完善支持创新的财税优惠政策

2.完善资源环境相关税制和财税支持政策体系

3.完善相关对外财税政策

(三)以财权财力与事权、支出责任相适应为原则进一步理顺各级财政关系

1.合理调整各级政府的事权和支出责任

2.赋予地方政府适当的财政权力

3.完善转移支付制度

(四)深化预算管理制度

1.建立有机统一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

2.建立相互制衡的预算管理运行机制

3.建立中长期预算管理制度

第十五章 我国土地制度改革的思路和对策

一、现行土地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土地产权不完整

(二)农村土地流转机制不健全

(三)征地制度不合理

1.公益性用地的界定不明确

2.征地补偿标准过低

3.土地征用审批和争议解决程序不完善

(四)政府垄断城市建设用地供应

(五)城市土地使用制度不完善

1.土地批租制度不完善

2.土地供应双轨制

3.土地使用管理制度不规范

二、现行土地制度对发展的制约

(一)不利于提升城镇化水平和质量

(二)不利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三)不利于扩大消费需求

(四)不利于社会稳定

(五)不利于转变政府职能

三、深化土地制度改革的思路和建议

(一)基本思路

(二)改革建议

1.加快完善城乡现有土地使用制度

2.择机推进土地产权制度改革

第十六章 以市场化、国际化为核心的金融领域改革

一、金融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利率和汇率尚未完成市场化

(二)金融体系不能满足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

1.直接融资发展不足

2.中小银行发展不足

3.面向创新的金融服务不足

(三)金融国际化发展水平低

(四)服务于经济金融稳定的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框架尚不完善

二、面向2020年的经济发展战略对金融领域改革的要求

(一)扩大内需战略对金融领域改革的要求

(二)产业结构调整战略对金融领域改革的要求

(三)深度城镇化战略对金融领域改革的要求

(四)大国经济战略对金融领域改革的要求

三、金融领域中长期改革思路及政策建议

(一)总体思路

(二)重点任务及政策建议

1.进一步推进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

2.放松资本市场管制,提高直接融资比重

3.发展中小金融机构,促进金融中介结构优化

4.建立政府引导的创新金融体系

5.完善对外经济战略的金融支撑

6.完善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框架

第十七章 统筹国有企业改革和社保体系完善

一、引言

1.扩大国内需求的需要

2.城镇化深度推进的需要

3.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

二、国企改革远未到位

(一)国有经济退出不足

(二)国资管理存在误区

(三)国企并未体现高效率

(四)国企利润体内循环

三、完善社保体系步履艰难

(一)社会保障体系存在较大资金缺口

(二)存量改革对社保体系完善的贡献不大

(三)社保体系对国有经济布局调整和国企改革的支撑不足

四、实现统筹的思路和途径

(一)基本思路

1.合理定位和划分国企边界和功能

2.国有经济适当退出及分红补充社保资金

3.社保体系对国有经济布局调整和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形成有力支撑

(二)实现途径

1.提高国企利润上缴财政比例已增加社保资金投入

2.国企资产变现划拨社保基金

3.社保基金转持国有股

五、对策措施

(一)重新定位部门职能,健全激励约束机制

(二)规范产权转让行为,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三)管好管活社保基金,实现基金保值增值

(四)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保障统筹顺利实现

第十八章 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一、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不合理的主要表现

(一)居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所占比重持续下降

(二)再分配后的居民收入所占比重也呈下降趋势

二、我国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比重偏低的原因分析

(一)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大幅下降

1.劳动力过剩背景下的农民工比重快速提高

2.资本要素投入增速大幅快于劳动要素投入

3.劳动者权益保障制度不完善

(二)居民财产性收入占比过低

1.特殊的财产所有权结构

2.利率管制及资本市场监管缺失

(三)部门间收入转移机制不合理

1.宏观税负偏重

2.国企利润未能向政府和最终所有者全体人民作实质性转移

三、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基本思路

(一)长期措施

1.统筹安排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与社会保障体系完善

2.改革农村土地制度和城市建设用地制度

3.完善资本市场监管体系

4.建立合理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

(二)近期对策

1.国有资本红利上缴财政以降低一般工薪阶层社保缴费水平

2.适度降低宏观税负,严格财政预算管理

3.严格限制非竞争行业国企管理层的薪酬水平,保障国家资本性权益

4.加快推进具竞争属性的垄断行业市场化改革和现代监管体系的建设

累计评论(0条) 0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分享你的想法吧!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