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中国戏曲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民俗文化流变史。 “古调多自爱,今人不多弹。” 中国戏曲艺术与地方文化丛书共十卷,为国家“十三五”出版项目。丛书把戏曲与地方文化有机结合起来,把研究重聚焦在“历史”与“文化”上,通过对各剧种所处地域的历史分析,突出阐述了各剧种鲜明的地域特色,是全面反映中国戏曲剧种和地方文化精神内涵的高质量文化丛书。
售 价:¥
纸质售价:¥44.00购买纸书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总 序
概 述 沪剧——海派文化的璀璨明珠
一、始终和申城历史变迁紧密关联的海派文化重要代表
二、沪剧西装旗袍戏成为海派文化的亮丽旗帜
三、沪剧现代戏引领海派文化不断与时俱进的潮流
四、当代沪剧展现海派文化新的生机和活力
第一章 作为海派文化重要源头的早期沪剧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早期沪剧发源于浦江两岸乡镇的山歌俚曲
一、早期沪剧发祥形成的源头在哪里
二、花鼓戏表演形式的不断变化
三、从对子戏到同场戏的跨越发展
四、女演员因何逐渐流失
第三节 很早就形成“说新闻、唱新闻”的传统
一、描绘青年爱情追求,表现男女婚姻自主
二、敢于激浊扬清,针砭时弊
三、反映近代上海乡镇的生活风情
四、早期沪剧演出活动的红火场面
第二章 与开埠初期的上海城市同步崛起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先辈图》上的斑斑泪痕
一、前辈艺人因何多姓贵
二、屡遭拘捕禁演的打击
三、初进市区的辛酸经历
四、花鼓戏改称“本滩”
第三节 抓住历史机遇,实现鹞子翻身
一、本滩艺人成了沪上娇客
二、抓住机遇,改名申曲
三、游乐场里的艺术改革
四、一代名优,命丧枪下
第四节 筱文滨临危受命扛大旗
一、为学戏受了不少委屈
二、老师对他另眼相看
三、临危受命,艰辛创业
四、文派唱腔风靡申曲舞台
第五节 双峰对峙的舞台竞争
一、学艺道路不平坦
二、施家班和施派艺术的走红
三、三次北上巡演,扬名天津北平
第六节 一出《游码头》,热唱大世界
一、对艺术刻苦追求
二、一曲唱红《游码头》
三、轻利重义,敬老扶小
第七节 四大班争锋,飚戏上海滩
一、文月社三进大世界
二、四大班社,竞演沪上
三、成立新的行业组织,举行四班会串演出
第三章 沪剧西装旗袍戏成为海派文化的亮丽旗帜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沪剧西装旗袍戏的由来和兴起
一、沪剧历史上第一个时装剧
二、说戏先生宋掌轻
三、三顶小帽子
四、吸引众多编导人才加盟
第三节 一份弥足珍贵的艺术遗产
一、艰难坎坷的探索和抉择
二、250出时装剧的五个来源
三、何以成为当时沪剧舞台演出的主流
四、沪剧西装旗袍戏的贡献和局限
第四节 号称“水泊梁山”的“申曲托拉斯”
一、人才济济的“水泊梁山”
二、建立编导制,倡导时装剧
三、发展沪剧音乐舞美,形成现代剧场艺术
四、沪剧托拉斯的衰落
第五节 小囡班飞出金凤凰
一、自费白演推上台
二、黄金荣强邀小囡班
三、勤学多演出人才
四、小阁楼里的姊妹情
第四章 沪剧现代戏引领海派文化与时俱进的潮流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沪剧现代戏的第一声春雷——谈沪剧《罗汉钱》
一、《罗汉钱》创作的两大契机
二、丁是娥是专演悲旦的吗
三、你们是毛主席请来的客人
第三节 超越时空的艺术魅力——谈沪剧《星星之火》
一、一滴水珠,映照大海
二、泼墨煽情,催人泪下
三、真情投入,满台是戏
第四节 阿庆嫂因何成为家喻户晓的艺术典型——从由沪剧《芦荡火种》产生的文化现象谈起
一、一个独特有趣的文化现象
二、魅力来自深厚的生活底蕴
三、把写人作为艺术构思的中心环节
四、努力寻求综合艺术的全面突破
第五节 红灯是怎样点亮的
一、剧本出自两位业余作者之手
二、应云卫把剧名改为《红灯记》
三、关于结尾铁梅生与死的争议
四、综合艺术的整体突破
五、一盏红灯放光华
第六节 从《雷雨》改编看沪剧的曹禺情结
一、忠于原作的剧本改编
二、戏曲化的艺术处理
三、群星璀璨的五九版演出
四、《雷雨》接力棒代代相传
第七节 土编剧写出了传世作——记沪剧剧作家文牧
一、演员出身的“土编剧”
二、《罗汉钱》《芦荡火种》成了传世之作
三、鲜明的创作风格和独特的艺术追求
第五章 为海派文化崛起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沪剧表演艺术家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从童养媳到申曲皇后——记王雅琴
一、童年被卖为童养媳,艰难学艺刻苦成才
二、剧种经她定名沪剧,成为海派文化重要支柱
三、打开沪剧和海派文化新的艺术天地
第三节 海派大师曾被赶出学堂门——记石筱英
一、“滩簧婆”被赶出学堂门
二、真切动人的石派艺术
三、演活老旦彩旦的海派文化大师
四、曲终人去音不逝
第四节 为柔美海派引进黄钟大吕——记解洪元
一、从逃离师门到扎实学艺
二、闯荡江湖造就了申曲皇帝
三、解派艺术的不断创新
四、小纸条上的火热感情
第五节 小裁缝创立了“麒派沪剧”——记邵滨孙
一、“戏迷”小裁缝
二、崭露头角
三、拜周信芳为师
四、编导演的经历
五、新的时代,新的突破
第六节 戏曲舞台第一个阿庆嫂——记丁是娥
一、缫丝车肚里的苦难童年
二、演活了《罗汉钱》中的小飞蛾
三、千姿百态的海派舞台人物画廊
四、默默让台,渐渐淡出
五、她在沪剧舞台永生
第七节 海派一绝,千手观音——记汪秀英
一、学戏时被称为“小怪”
二、三朵花演《三朵花》
三、正行花旦演活了老旦彩旦
四、海派千手观音的魅力
第八节 一曲惊爆上海滩——记王盘声
一、迷上文派唱腔的傻孩子
二、从《新李三娘》到《碧落黄泉》
三、不拘一格创新篇
第九节 “杨八曲”的魅力和海派文化真谛——记杨飞飞
一、贫家女入艺门
二、到儿童申曲班学戏
三、钢琴伴唱投海曲
四、包容求新创杨派
第十节 创造舞台真善美——记筱爱琴
一、艰辛的学艺之路
二、角色创造的不断突破
三、富有感染力的唱腔艺术
四、真善美的心灵
第十一节 如梦瑰丽的海派艺术人生——记袁滨忠
一、上海中学的优等生成了筱文滨的关山门弟子
二、一对被称为“牛奶加咖啡”的黄金搭档
三、令人入迷的袁派唱腔从何而来
第六章 新时期沪剧对海派文化的开拓和升华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敢为天下先”的海派文化追求——《璇子》从舞台到荧屏的跨越
一、尝试用镜头语言打造剧本
二、首次把舞台剧搬上荧屏的“吃螃蟹”经历
三、茅善玉初上镜头的艰辛探索
四、沪剧和歌曲天衣无缝的巧妙融合
第三节 改革开放年代的青春之歌——从《姊妹俩》的恢复重演谈起
一、捕捉当代生活中有时代特点的美
二、感染力来自精巧的艺术构思
三、综合艺术的整体突破
第四节 《今日梦圆》和上海地铁同步亮相
一、地铁戏居然从一个剧团的排练场写起
二、浓浓深情拨动了观众的心弦
三、演出了地铁人特有的情怀和气质
四、茅善玉的表演开拓了新的境界
第五节 为海派风采的戏曲陈白露鼓掌——曹禺看沪剧《日出》
一、戏曲改编完全可以充分发挥
二、沪剧演出加的唱自然妥帖
三、为海派风采的沪剧陈白露鼓掌
四、沪剧改编对原作不是减分而是加了分
第六节 给新人以“活的生命”——陈瑜的艺术道路
一、给新人形象以活的生命
二、“戏百搭”的魅力
三、超越自我,超越传统
第七节 “英雄花旦”的自我超越——马莉莉的艺术人生
一、“英雄花旦”称号的由来
二、从本色演员向性格演员的跨越
三、角色内心世界的深层次开掘
四、和一位伟大女性的两次握手
第八节 紫竹调唱响维也纳金色大厅——茅善玉的艺术追求
一、沪剧明星走上剧院领导岗位
二、努力寻求剧目创新的沪剧领军人物
三、迎接沪剧人才辈出的春天
四、艺术创造不断迈向新的高度
第九节 青衣转身也铿锵——记陈甦萍
一、初次相识的往事
二、跨进沪剧之门
三、雏燕凌空展翅
四、塑造多面母亲
五、成了教师专业户
六、海纳百川,独辟蹊径
第十节 “五朵金花”中的“海派另类”——记华雯
一、刚出道就抱得梅花奖
二、抓住角色的魂
三、唱滑稽收获了爱情
四、沪剧舞台的“拼命三娘”
第十一节 大山里来的海派剧作家——余雍和和他的沪剧创作
一、江西老表怎么搞起了沪剧
二、把沪剧品味提高好几格
三、还是山里人的脾气
第十二节 幕后金丝鸟,一片赤子心——万智卿和他的沪剧音乐创作
一、独爱风流高格调
二、生活之树常绿
三、俏也不争春
四、良曲有情扶三代
第七章 站在海派文化发展新的十字路口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家乡戏也遭遇生存危机
一、表演人才青黄不接,后继乏人
二、戏曲不景气,市郊城市化造成招生难
三、优秀青年表演人才流失加剧严峻局面
四、沪剧舞台缺乏有影响的新剧目,青年演员很难打响
五、沪剧有可能因人才断层走向衰落,亟待采取应对措施
第三节 突破困境,实现剧目创新
一、《挑山女人》:记述一个平凡母亲的伟大母爱
二、《赵一曼》:深情缅怀抗日英烈的良心戏
三、《邓世昌》:对沪剧传统的“三个超越一个坚守”
第四节 沪剧舞台有了后来人
一、承载着沪剧传承振兴希望的戏校2006届沪剧班
二、组建青年团继续学习,不断增长艺术才干
三、加强演出实践,在舞台锤炼摔打中崭露头角
四、《回望》的演出使青年团实现新的跨越
第五节 春在溪头荠菜花
一、从民营沪剧团的崛起看沪剧舞台的复苏
二、民营团不再是草台班的代名词
三、百花齐放多元发展,各扬优势各展特色
四、树立品牌意识,剧目建设不断取得新的突破
五、把舞台搭在社区乡镇,成为沪剧演出市场的生力军
参考书目
后 记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同类图书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