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你推荐
封面页
书名页
版权页
作者简介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目的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第一节 赶超的一般理论基础
一、比较优势与资源禀赋优势理论
二、后发优势理论
三、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四、雁行模式及拓展
五、现代产业赶超发展战略理论
六、新制度学派理论
第二节 相关研究的国内外进展
一、后发优势有助于实现赶超的相关研究
二、后发优势悖论及其解释的相关研究
三、产业层面的相关研究
四、赶超过程中产业与技术选择的相关研究
五、产业技术赶超模式的相关研究
六、不同视角下的产业技术赶超
第三章 产业赶超式发展的机制——基于一般性理论框架的阐释
第一节 相关概念辨析、内涵及表现形式
一、相关概念辨析
二、产业赶超的表现形式
第二节 劳动密集型产业赶超式发展机制的理论阐释
一、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内涵
二、低成本优势——劳动密集型产业最基本的竞争力
三、产业转移——延续低成本竞争优势的重要方式
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劳动密集型产业质的赶超的根本
五、劳动密集型产业赶超式发展的机制路径
第三节 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赶超式发展机制的理论阐释
一、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内涵
二、规模经济——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量的赶超的前提
三、技术引进与再创新——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质的赶超的关键
四、信息技术的应用——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质的赶超的新机遇
五、制度——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质的赶超的保障
第四节 新兴技术产业赶超式发展机制的理论阐释
一、新兴技术产业的特点
二、新兴技术产业化的演进历程
三、新兴技术产业的发展模式
四、自主创新——新兴技术产业赶超式发展的动力源
第五节 本章小结
一、劳动密集型产业赶超的核心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赶超的核心是技术的提升
三、新兴产业赶超的核心是自主创新
第四章 成功赶超国家的经验与我国现阶段产业特征
第一节 美国赶超英国的经验
一、美国赶超英国的表现
二、美国赶超英国的经验启示
第二节 德国和日本赶超美国的经验
一、德国和日本赶超美国的表现
二、德国和日本赶超美国的经验启示
第三节 我国现阶段产业发展面临的优势
一、广阔而开放的国内市场
二、产业结构转换成本较小
三、拥有后发优势且创新能力正在增强
四、高效运行且符合国情的体制
第四节 我国现阶段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低成本竞争优势不断削弱
二、产能落后且高消耗高污染现象严重
三、产业结构同构引发资源配置低效率
四、“中国制造”依然处于价值链低端
五、高技术产业依然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
第五章 基于劳动生产率视角的我国制造业赶超的实现路径
第一节 理论假说
一、地方化经济
二、劳动者收入占比
三、出口
四、基础设施
五、科技教育投入与地区工业化水平
六、外商直接投资与人力资本
第二节 研究设计
一、数据及指标说明
二、模型的设定与方法选取
第三节 实证结果分析
一、系统GMM估计
二、稳健性检验
三、分地区系统GMM估计
四、实证结论
第六章 基于两化融合视角的我国制造业赶超的实现路径
第一节 两化融合对制造业赶超的影响机理
一、信息技术的应用推进了新型的生产方式
二、信息技术的应用加快了我国技术的积累及研发水平
三、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促进了技术水平的跨越式发展
四、信息化的应用促进了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第二节 贸易开放下我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影响因素
一、理论假设
二、研究设计
三、实证研究结果
四、结论分析
第七章 基于制度完善视角的我国产业赶超的实现路径
第一节 影响产业赶超的制度构成
一、制度的定义
二、正式制度
三、非正式制度
四、实施机制
第二节 制度环境与产业赶超
一、资源配置效率的改善
二、交易成本降低使得交易效率提高
三、激励机制的完善使得生产效率提高
四、产权制度促进技术创新从而提高产业竞争力
第三节 我国制度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产权制度不健全
二、微观市场主体缺陷
三、要素市场发育不完全
四、信用制度不完善和法律约束度较低
第四节 完善我国制度环境的政策建议
一、建立和完善具有激励功能和约束功能的制度
二、推进产权制度改革
三、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四、推动生产要素价格形成机制改革
第八章 结论和研究展望
第一节 本研究的结论
一、产业赶超是从低效率到高效率的跃升
二、不同类型的产业实现赶超的机制
三、劳动生产率的提升是实现产业赶超的重要路径
四、两化融合是实现产业赶超的新机遇
五、完善的制度环境是实现产业赶超的重要保障
第二节 本研究的不足和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后记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同类图书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