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顶部广告

1分钟掌控对话:掌控沟通主动权的46个提问策略电子书

内容上抛沉重理论、概念的解读,在“1分钟对话”场景中解决问题,提问技巧,让读者拿来即用; 102张手绘漫画图解,读者既可以只看图快速掌握干货,也可以边阅读文字边看图深度掌握让对话有效推的提问策略。

售       价:¥

纸质售价:¥37.30购买纸书

204人正在读 | 0人评论 6.2

作       者:陈胤君

出  版  社:人民邮电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时间:2020-09-01

字       数:7.9万

所属分类: 经管/励志 > 成功/励志 > 职场/人际交往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1分钟掌控对话:掌控沟通主动权的46个提问策略》介绍了在1分钟内通过提问掌控对话主动权的方法,针对提问时不该触碰哪些雷区,不同场合下该问什么问题以及如何有效提问等技巧,行了详细的解读。 《1分钟掌控对话:掌控沟通主动权的46个提问策略》语言活泼、内容实用、版式轻松,每个小节分为理念讲解、案例展示、技巧总结等部分,并且配有大幅动漫插图,读者既不需要做逻辑性很强的思考,又能通过看图获取知识。46个提问策略,帮助读者快速提升提问能力,掌握人际沟通技巧,改善人际关系。 《1分钟掌控对话:掌控沟通主动权的46个提问策略》适合想要提升口才、改善人际关系的人士阅读。<br/>【推荐语】<br/>内容上抛沉重理论、概念的解读,在“1分钟对话”场景中解决问题,提问技巧,让读者拿来即用; 102张手绘漫画图解,读者既可以只看图快速掌握干货,也可以边阅读文字边看图深度掌握让对话有效推的提问策略。<br/>【作者】<br/>陈胤君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惠州市职业经理人协会会长 天纵达(中国)学习管理品牌顾问机构董事长 惠州电台《连线惠州》特约评论员 惠州电视台《午间新闻访谈》、南方都市报、南方日报、惠州日报资深评论员<br/>
目录展开

扉页

版权页

目录

内容提要

前言

第一章 提问的目的:让对话进行下去

01 好的问题VS不好的问题

02 提问的终极目的:让对话进行下去

第二章 瞄准时机:有效启动对话的提问策略

01 对话无法启动,也许是时机不对

02 对话的3个关键时机:不忙、想说话、愿意听

03 最好的提问时间和最差的提问时间

04 试探性提问,发出对话信号

05 越简单的问题越容易得到回应

06 用提问激发对方想说话的欲望

07 观察对方的反应,打开他想听的模式

08 对方不想说话,创造一个不说话的环境

第三章 缩短距离:快速打动对方的提问策略

01 建立积极的提问态度

02 用一个称呼快速进入对方的频道

03 梅拉宾法则:表情比你想象的重要10倍

04 减轻声音给人的压迫感,采用友好的说话方式

05 个人聚焦型问题,缩短彼此的距离

06 确认式提问,更容易建立信任关系

07 绑上提问的要点,让对方有话可说

08 提问要有分寸,避免让对方尴尬

第四章 调动氛围:活跃对话气氛的提问策略

01 硬找话题会让对话气氛尴尬

02 “阅读”对方的表情,判断气氛如何

03 提问过去的信息会让气氛“结冰”

04 好奇心是开启对话热情的钥匙

05 夸赞式提问激发对方互动的愿望

06 使用敬语,消除对方对问题的不愉快

07 避免提把自己的意见正当化的问题

第五章 共鸣式提问:引出对方真心话的提问策略

01 对方逃避立即回答,因为问题很难回答

02 向对方展示你的关心,他会愿意向你吐露真心

03 简单的关心是多余的照顾

04 在提问中消除断定语调

05 共鸣式提问,注意不要太主观

06 重要的是,对对方的故事产生共鸣

07 重复对方使用的关键词

第六章 深度沟通:让对话逐渐深入的提问策略

01 有计划地把握提问的重点,增强对话价值

02 泛泛而问,只能得到没有答案的回答

03 利用诊断式提问找到核心问题

04 记住想详细了解的重点

05 与其拐弯抹角,不如直接提出核心问题

06 以“具体来说……”逐渐深入提问

07 提问时,有必要展示你的观点

08 观察对方的身体语言,巧妙地追问

第七章 转移话题:让对话持续进行的提问策略

01 出现尬聊,转移一下话题

02 利用热点话题提问比较保险

03 针对身边的物品进行提问

04 针对双方都感兴趣的话题提问

05 上推、下切、平行技术:寻找对话的意义

06 找不到话题,不妨适时转移提问权

累计评论(0条) 0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分享你的想法吧!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