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你推荐
内容简介
《国之重器出版工程》编辑委员会
前言
第1章 钠离子电池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1.1 新能源的兴起和发展
1.2 钠离子电池的发展历程
1.3 钠离子电池基本原理
1.4 钠离子电池关键材料概述
1.5 钠离子电池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第2章 钠离子电池的测试和研究方法
2.1 电极材料的测试分析
2.1.1 电极材料的结构和组成测试
2.1.2 电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测试
2.2 电解质的测试分析
2.2.1 钠离子电池液态电解质分析
2.2.2 钠离子电池固态电解质分析
2.2.3 钠离子电池界面分析
2.3 钠离子电池原位检测技术
2.3.1 原位结构和组分演化研究
2.3.2 原位形貌演化研究
参考文献
第3章 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3.1 过渡金属氧化物正极材料
3.1.1 O3型结构过渡金属氧化物
3.1.2 P2型结构过渡金属氧化物
3.1.3 隧道结构过渡金属氧化物
3.2 聚阴离子型正极材料
3.2.1 磷酸盐型聚阴离子化合物
3.2.2 焦磷酸盐型聚阴离子化合物
3.2.3 硫酸根型聚阴离子化合物
3.2.4 掺杂磷酸盐型聚阴离子化合物
3.3 普鲁士蓝及其类似物正极材料
3.3.1 基于单位点反应的普鲁士蓝类似物化合物
3.3.2 基于双位点反应的普鲁士蓝化合物
3.3.3 基于双位点反应的普鲁士蓝类似物化合物
3.3.4 结构形态优化的普鲁士蓝类似物化合物
3.4 其他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3.4.1 过渡金属氟化物
3.4.2 含钠有机化合物正极材料
参考文献
第4章 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4.1 碳基负极材料
4.1.1 石墨
4.1.2 石墨烯
4.1.3 软碳
4.1.4 硬碳
4.1.5 其他碳材料
4.2 钛基负极材料
4.2.1 TiO2负极材料
4.2.2 LixTiOy类负极材料
4.2.3 NaxTiOy类负极材料
4.2.4 NaTi2(PO4)3类负极材料
4.3 转化反应型负极材料
4.3.1 金属氧化物负极材料
4.3.2 金属硫化物负极材料
4.3.3 金属硒化物负极材料
4.3.4 金属磷化物负极材料
4.3.5 金属氟化物负极材料
4.4 金属间化合物负极材料
4.4.1 金属负极材料(Sn、Pb、Bi)
4.4.2 类金属负极材料(Si、Ge、As、Sb)
4.4.3 非金属(P)
4.5 其他负极材料
4.5.1 MXene
4.5.2 有机化合物负极材料
4.5.3 金属钠负极材料
参考文献
第5章 钠离子电池电解质
5.1 电解质概述及其特性
5.1.1 化学−电化学稳定性
5.1.2 热稳定性
5.1.3 离子传输性能
5.1.4 其他性能
5.2 钠盐
5.3 有机液体电解质
5.3.1 碳酸酯基电解质
5.3.2 醚基电解质
5.4 离子液体电解质
5.4.1 电解质的离子种类
5.4.2 热稳定性
5.4.3 理化性质
5.4.4 电化学性质
5.5 固态电解质
5.5.1 聚合物电解质
5.5.2 无机固态电解质
5.5.3 混合电解质
5.6 水系电解质
5.7 电极−电解质相界面
5.7.1 电极−电解质相界面基本特性
5.7.2 电极−电解质相界面模型
5.7.3 电极−电解质改性研究
参考文献
第6章 钠离子电池商业化进程
6.1 钠离子电池SWOT分析
6.1.1 优势
6.1.2 劣势
6.1.3 机会
6.1.4 威胁
6.2 钠离子全电池研究进展
6.2.1 有机系钠离子全电池
6.2.2 水系钠离子全电池
6.2.3 全固态钠电池
6.3 钠离子电池结构设计
6.3.1 软包电池
6.3.2 圆柱/方形电池
6.3.3 柔性/可拉伸电池
参考文献
反侵权盗版声明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同类图书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