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顶部广告

人工智能时代的超思考法电子书

你会担心自己的工作被AI抢走吗? 你在为想不出新子而烦恼吗? …… 如果你有这样的问题,那么本书就是为你而准备。 阅读本书后,你一定会想出越来越多的好子! ★日本知名经济学家野口悠纪雄作品 ★浅显易懂,操作性强,每章zui后附有一个思维训练的练习 ★旁征博引,引用大量古今中外名人的例子

售       价:¥

纸质售价:¥22.10购买纸书

82人正在读 | 0人评论 6.2

作       者:野口悠纪雄

出  版  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03-01

字       数:7.6万

所属分类: 经管/励志 > 成功/励志 > 智商/智谋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在AI时代,各种各样的工作正逐渐被“AI”所替代,很多人都会担心自己的工作被抢走。日本经济学家野口悠纪雄认为,没有哪个时代的创意价值比现在还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一个重大的机遇。实际上,很多人都对如何产生新的想法这一问题感兴趣。产生想法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有些人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思考方法。但思考并非按照定型的程序来行。我们却可以发现,在如何思考上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本书首先揭示了关于思考的一些规律,并基于这些规律,提出了如何行思考的具体意见。 作者通过本书,从原理原则到ZUI新技巧,彻底解释作者所提倡的AI时代的“超”思考法。具体介绍了“不变的思考5法则”、“用智能手机制作的‘超’笔记”、即使没有灵感也能想出主意的思考秘诀及思考方法。阅读本书后,一定会想出越来越多的好子!  <br/>【推荐语】<br/>你会担心自己的工作被AI抢走吗? 你在为想不出新子而烦恼吗? …… 如果你有这样的问题,那么本书就是为你而准备。 阅读本书后,你一定会想出越来越多的好子! ★日本知名经济学家野口悠纪雄作品 ★浅显易懂,操作性强,每章zui后附有一个思维训练的练习 ★旁征博引,引用大量古今中外名人的例子  <br/>【作者】<br/>野口悠纪雄 日本经济学家,研究领域为经济理论、日本经济论。 1940年生于东京。1963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工学部,1964年大藏省工作,1972年获得耶鲁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先后任一桥大学教授、东京大学教授、斯坦福大学客座教授及早稻田大学研究生院财经研究所教授,2017年9月起任早稻田大学商业金融研究中心顾问、一桥大学名誉教授。 著有《信息经济理论》《泡沫经济学》《超级整理法》《区块革命》《超级AI整理法》《比特币和区块门》等。作品曾获日经经济图书文化奖、三得利学艺奖、吉野作造奖等奖项。  <br/>
目录展开

目录

前言

序章 想法的价值在提升

第1章 如何进行思考

1 不尝试无用组合

2 用审美的眼光选择

3 在不断思考中发现

4 潜在的意识活动

5 发现的模型

第1章 小结

思考能力训练1 改变通勤路线

第2章 如何产生想法

1 已学习过思考方法

2 请创造性地模仿

3 舍弃细枝末节实现模型化(一)

4 舍弃细枝末节实现模型化(二)

5 逆向思考方法

6 游戏是思考的起点

第2章 小结

思考能力训练2 改编科幻或推理小说的故事情节

第3章 为产生想法不断地思考

1 恪尽职守,不断思考

2 开始工作就能有想法

3 走路产生想法

4 能够集中精神的环境•无法集中精神的环境

第3章 小结

思考能力训练3 预估“不着边际的事情”

第4章 为思考而进行的对话与讨论

1 头脑风暴

2 想法孵化器的聚集地

3 与书籍对话

第4章 小结

思考能力训练4 逆向思考

第5章 AI时代的超级思考法

1 用语音输入做笔记

2 使用数据库进行思考

3 创建自己的想法数据库

4 AI能够产生想法吗

第5章 小结

思考能力训练5 尝试提取两个要素并以矩阵形式排列

第6章 思考的敌人

1 拒绝思考的人们(一)

2 拒绝思考的人们(二)

3 逃避思考的人们

4 扼杀想法的机构

第6章 小结

思考能力训练6 危机脱离法

第7章 错误的思考方法

1 指南式思考方法

2 指南式思考方法的问题在哪儿

3 使用卡片对思考有用吗

4 指南式思考方法发挥作用的领域

第7章 小结

思考能力训练7 恶作剧锤炼思考能力(一)

第8章 “超级”思考法的5条基本法则

1 关于思考的5条基本法则

2 思考的5条法则总是正确吗

第8章 小结

思考能力训练8 恶作剧锤炼思考能力(二)

累计评论(0条) 0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分享你的想法吧!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