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顶部广告

阳明心学与明代内阁政治电子书

1,本书重讨论王阳明及其弟子、后学在内阁问题上的态度立场,以及在实际政治中与内阁的种种牵扯。 2,关于王阳明讲学传道的对象,也就是其弟子群体社会地位的问题的讨论,揭示了一个“普遍性”现象:一种新思想、新主张的提出,总是首先在社会的中下层得到传播、响应和共鸣,而上层则自觉与不自觉地对这种思想、主张行压制和。这并不是人们的有意为之,而是“存在决定意识”。

售       价:¥

纸质售价:¥48.80购买纸书

49人正在读 | 0人评论 6.2

作       者:焦堃著

出  版  社:中华书局有限公司

出版时间:2021-10-01

字       数:19.5万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哲学/宗教 > 哲学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本书以《阳明心学与明代内阁政治》为题,主要从历史的角度探讨中晚明阳明心学流行的社会背景,以及学派中人的政治理念和活动。主要采用历史学的实证方法,对前人提出的一些观行了辩驳。如针对王阳明在龙场悟道后转向觉民行道的看法,认为王阳明的弟子群体以地方上的中下层士人,具体来说则是举人、生员为主,因而王阳明的传道路线应当归结为“觉士行道”。而在政治上,王阳明顿悟之后也并未放弃对朝廷局势的关心。“大礼议”之际,王阳明曾向其在朝的弟子表明自己的立场,并试图通过这些弟子来对政局加以引导。其讲学传道之际着眼于中下层士人之培植,也正是出于对这些弟子将来仕之后能够挽救政治之颓势的期待。而心学所针对的,在很大程度上是作为政治主体的士大夫阶层自身之弊病。在当时的政治体制下,此种弊病之明显的归结,便是内阁之专权植党、排斥异己。阳明学派自阳明起便提倡士大夫分权共治的精神,其后学亦承袭了此种理念。自嘉靖以后,学派中人或抵制内阁而屡遭,或主内阁而兴盛一时。万历后,由阁部之争而招致党争大炽,学派中虽有稍向内阁靠拢者,但终亦不能为阁中之党魁所容,余者则渐为反内阁的新生力量东林派所吸收。<br/>【推荐语】<br/>1,本书重讨论王阳明及其弟子、后学在内阁问题上的态度立场,以及在实际政治中与内阁的种种牵扯。 2,关于王阳明讲学传道的对象,也就是其弟子群体社会地位的问题的讨论,揭示了一个“普遍性”现象:一种新思想、新主张的提出,总是首先在社会的中下层得到传播、响应和共鸣,而上层则自觉与不自觉地对这种思想、主张行压制和。这并不是人们的有意为之,而是“存在决定意识”。 3,本书讨论了“翰林院—内阁体制”的概念,概括来说即是精英士集团对翰林院官职,而对阁臣之位的垄断。王阳明及其众多初期弟子均属于在政治上被排斥在这一以内阁为中心的封闭性小圈子之外的人物。 然而阳明学派因王阳明之魅力和苦心经营而繁盛一时,被王阳明引门下之士人中不乏才能出众、日后在科举中成绩突出而“翰林院—内阁体制”之中者,这反而成为导致学派政治立场之嬗变以及内部分裂的因素。 4,从士大夫自身而立论、设教的意图出发,理解王阳明等人的作为和心态。从整体上来看,政治意识在士大夫思维中要占到主导地位。尤其是对像王阳明这样曾经仕至高官的精英士大夫来说,理想的政治秩序乃是其追求的终极目标。<br/>【作者】<br/>焦堃,男,1985年生,江苏邳州人,现任武汉大学历史学院讲师。日本京都大学博士,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历史系、德国特里尔大学汉学系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明代思想与政治史、明代中朝关系史。发表学术论文及译文十余篇,并翻译出版《宫崎市定中国史》等著作四部。<br/>
目录展开

自序

第一章 王阳明的早年经历及其思想形成

第一节 王氏家族的命运与明代前中期的政治氛围

第二节 王阳明入仕之后的文学交游

第三节 王阳明在李东阳门下的活动

第四节 龙场顿悟的政治背景

第二章 阳明学派的形成过程及成员的社会地位分析

第一节 王阳明讲学传道的大致经过

第二节 王阳明在贵州的讲学活动——主教文明书院的背景

第三节 王阳明在湖广的早期弟子

第四节 王阳明弟子社会地位分析

第五节 王阳明的传道策略及其背景——兼与薛瑄、吴与弼相比较

第三章 阳明学派与“大礼议”

第一节 “大礼议”的政治背景

第二节 王阳明及其弟子等对内阁的批判

第三节 “断断休休”:阳明一派的政治理念

第四节 阳明派士人与世宗支持者政权——从勠力到反目

第四章 阳明后学与晚明内阁政治

第一节 嘉靖前期阳明后学的政治境遇

第二节 严嵩与阳明学派命运的转折

第三节 徐阶与阳明学的全盛期

第四节 党争背景下阳明学派的分裂与困境——兼论阳明为东林之先驱

第五节 阳明学派中的讲学山人

主要参考文献

一、原始文献

二、研究著作

三、学术论文

后记

累计评论(0条) 0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分享你的想法吧!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