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顶部广告

超体验:BAT格局下的 崛起电子书

  互联网世界的竞争早已经不仅仅是公司与公司之间的竞争,实际上更是平台与平台、生态系统与生态系统之间的竞争。随着电子商务产业的高速成长和**交易额突破千亿,已经保持多年动态平衡的互联网BAT三足鼎立的格局正在被破。**以自营电商为原,逐渐成长为“以网络为渠道、以互联网思维为驱动力”的大流通集团,以第四极的姿态快速崛起,成为左右互联网世界的新主流力量。

售       价:¥

纸质售价:¥29.20购买纸书

1人正在读 | 0人评论 6.5

作       者:苏醒,柴文静,黄璠

出  版  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04-01

字       数:7.3万

所属分类: 经管/励志 > 管理 > 管理学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近年来,BAT(百度、*、腾讯)三大巨头的触角不断延伸,并脚步不断加快,留给颠覆者和追赶者的空间日益狭窄。在这种环境下,无论是细分市场的领先者,还是新出现的成长之星,都必须做出一个选择:是在寡头的夹缝中寻找生存机会,还是挑选站队归属其一? 作为互联网第四极,**的崛起并不只是在某一领域出现了一家具有强大竞争力的公司而已,而是提供了一种独辟蹊径的发展路径。**模式为众多在BAT持续不断的扩张中被挤压和遏制的互联网公司提供了全新的互联网思维,即互联网的发展还远远未到仅能在现有互联网范畴内、依靠零和博弈来竞争的阶段,在狭义的互联网领域之外,尚有极为广阔的空间,足以生长出可与BAT同等量级的网络巨头。 本书出自一群好奇心爆棚的观察者、孜孜不倦的调研者和自由独立的评论者。供职于21世纪传媒,依托旗下强大的财经媒体群策力量,共同组成了同时拥有专业主义精神及“不务正业”猎奇心态的财经现象观察室21X LAB,就商业类焦问题与重大未来趋势行深探讨和研究。观察室主要成员皆于《21世纪经济报道》《21世纪商业评论》等财经媒体从事新闻与评论工作多年,做过记者、编委、研究员、实验室总监,研究行业涉及互联网、电子商务、零售、时尚与奢侈品、通信、高科技产业?长期专注于中国本土高绩效与高成长企业的探索与分析。<br/>【推荐语】<br/>互联网世界的竞争早已经不仅仅是公司与公司之间的竞争,实际上更是平台与平台、生态系统与生态系统之间的竞争。随着电子商务产业的高速成长和**交易额突破千亿,已经保持多年动态平衡的互联网BAT三足鼎立的格局正在被破。**以自营电商为原,逐渐成长为“以网络为渠道、以互联网思维为驱动力”的大流通集团,以第四极的姿态快速崛起,成为左右互联网世界的新主流力量。 本书梳理了**借势中国主流商业形态互联网化浪潮、构筑自身独特基因的来龙去脉,以期为新的互联网成长体向BAT外的第四极迈提供范例。<br/>【作者】<br/>苏醒 历任《21世纪商业评论》杂志高级记者、高级编辑、副主编,《21世纪经济报道》企业公民研究中心副主任,《21世纪经济报道》研究中心总监等职务。 柴文静 从事媒体工作近10年,历任《21世纪商业评论》杂志高级记者、编委,《21世纪经济报道》企业公民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21世纪经济报道》品牌价值研究院高级研究员、21世纪传媒21X LAB总监等职务。 黄璠 财经媒体研究员,现任21世纪传媒21X LAB研究员,主要负责“21世纪?中国*雇主”和“21世纪·中国*价值成长50强”的研究工作,以及21世纪传媒电商研究中心的调研与撰写工作。<br/>
目录展开

前言

第1章 京东——互联网第四极崛起

第一节 从黑马到巨头

第二节 BAT:寡头时代来临?

第三节 BAT三军之战

第四节 居然是电商!

第2章 BAT寡头时代

第一节 百度

第二节 阿里巴巴

第三节 腾讯

第3章 超体验

第一节 体验是用来超越的——繁荣的电商与不满的消费者

第二节 主流兴起——京东崛起的软趋势

第三节 全方位体验——竞争在网络之外

第四节 京东如何进行体验设计

第五节 电商暗结——传统企业的电商迷惘

第4章 读懂京东,不可不知的四个问题

第一节 京东的“甘蔗理论”

第二节 都有谁在京东的成长中担任着对手和标杆的角色

第三节 成为新巨头的京东下一阶段的方向是什么?

第四节 特立独行的京东有着怎样的管理思维

第5章 电商,就要Bigger than电商!

第一节 京东金融——热地突围

第二节 移动互联网——下一个时代的大战略

第三节 极度深耕

第四节 下沉,乡村市场

累计评论(0条) 0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分享你的想法吧!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