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顶部广告

论方法:社会学调查的本土实践与升华(国内社会学调查方面的经典之作,豆瓣评分9.4,增补修订第二版全新上市,访谈1300多位相关者,经验与教训、问卷和定性调查并举)电子书

编辑推荐 潘绥铭先生是中国人民大学性社会学研究所创建人,创立了“初级生活圈”“中国性革命”“性化”等基本概念,被读者亲切地评价为是“少有的既做问卷,又做定性的学者;是既有哲学领悟,又有生活灵性的学者;是既‘老奸巨猾’,又真诚无比的学者”。黄盈盈教授是中国人民大学性社会学研究所现任所长,充满人情味,从事“小姐”调查研究二十余年,为“小姐”发声:“当我们试图想用文明道德这样的一个利刃去指向她人的生活的时候,请不妨停下来想一想,我们在用谁的道德标准绑架的又是谁的生活,在复杂的现实与社会分层之中,请更为公允地思考道德秩序这样的问题。”

售       价:¥

纸质售价:¥44.00购买纸书

248人正在读 | 0人评论 6.6

作       者:潘绥铭,黄盈盈,王东

出  版  社:世界图书出版有限公司

出版时间:2023-01-01

字       数:31.5万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社会科学 > 人类学/社会学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2条)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2条)
《论方法:社会学调查的本土实践与升华(第二版)》是关于社会学调查的实战指南,首版于 2011年出版。在以译介式教科书为主导的方法领域,本书结合中国社会背景,实现了切身且反身的方法学研究。自 20 世纪 90 年代起,作者就中国人的性行为、性关系、性观念行了四次全国范围内的随机抽样调查,并在多实地考察的基础上访谈了 1300 多位相关人群,积累了大量的定量与定性调查实地经验。本书案例丰富,讲述清晰、生动、具体,经验与教训并举,被誉为“社会学调查地气的和具有操作性的书”。 全书分为三篇,包括定量调查方法和定性调查方法方方面面的问题、社会学调查的整个过程和深的论方法探讨。上篇首先界定了社会学问卷调查,侧重讨论了社会学调查的灵魂“元假设”和其四步逻辑操作、光谱式思维;其次分析了社会学问卷设计的初始考虑,即问卷调查做不到什么、问卷调查是要研究问题而不是描述现象、理论筛选问题、设置相关假设等,探讨了问卷设计中常见的误解、反思了设置放题和“观念调查”问题等;后回顾了整个调查实施过程和问卷调查的操作方法以及“过程控制”。中篇是对定性调查的切身分析,作者指出定性调查就是“谈恋爱”,阐发了“求同法”“求异法”“求全法”的三种境界,说明了对象的选择、人数问题和光谱式思维、定性调查设计,探讨了研究情境中的“人”的社区调查、研究生活中的“人”的相处调查、深度访谈、座谈会调查法。下篇是对论方法的探讨,深分析了主体建构论、光谱式理解和研究伦理问题。 比起十年前的版,第二版有不少新的发展,提出了许多新的讨论起,扩充了新的内容。对于想要下坚实的调查基础,但又觉得其他的教材类图书晦涩难懂、操作性不强的新手来说,本书是你的不二之选;对于想要提高本土化调查能力,觉得国外教材的内容不符合中国社会情况的研究生来说,本书是你的不二之选;对于想要提升社会学调查境界的学者来说,本书是你的不二之选。<br/>【推荐语】<br/>潘绥铭先生是中国人民大学性社会学研究所创建人,创立了“初级生活圈”“中国性革命”“性化”等基本概念,被读者亲切地评价为是“少有的既做问卷,又做定性的学者;是既有哲学领悟,又有生活灵性的学者;是既‘老奸巨猾’,又真诚无比的学者”。黄盈盈教授是中国人民大学性社会学研究所现任所长,充满人情味,从事“小姐”调查研究二十余年,为“小姐”发声:“当我们试图想用文明道德这样的一个利刃去指向她人的生活的时候,请不妨停下来想一想,我们在用谁的道德标准绑架的又是谁的生活,在复杂的现实与社会分层之中,请更为公允地思考道德秩序这样的问题。” 翻这本书,我们看到的是潘绥铭、黄盈盈教授等一生调查研究经验的总结,正如读者所述:“读完就像江湖小虾米被老司机凭空灌几十年功力”,“来自一位前辈的恳切指导,如果学术是个江湖,这本书就是很详尽的武功秘籍了”。 我们读到的是清晰和事无巨细的社会学调查实操方方面面的问题,“这本在一众研究方法的书中可谓独特。独特在讲述行研究的细节,一般的方法书都太干净了,给人一种幻象仿佛调研分分钟就能做好:受试者能够领会研究者的意图,愿意表达真实的自己,数据收回来干干净净,分析就能发表。但是现实是做研究有很多脏活和细节活。比如调查队伍的构成,去了住哪里,为什么要拿笔电做记录,问卷条目设置,如何消受试者的顾虑”。 我们读到的是30年调查实践经验的反思和分享,“Hard模式的研究催生出的,sensitive的方法反思。还好有这些较真的人,在停滞不前的研究方法论争中,辟出新的天地”,“超级感谢老师把这本书作为社会研究方法课的参考书。每次读都会不断反思自己,都会有很多启发。尤其是做了访谈和观察以后再来读书反观自身,都会觉得真的是经验之谈,深浅出。里面太多地方能够警醒我了”。 相比于国外的教材,我们读到的是适合中国情境的社会学调查方法,“如果运用西方的定义来确定自己的选题,却又不了解本土的实际情况,那么在调查结果中要么发现中国基本不存在这种问题,要么比比皆是,却忽视了自己其实是在中国研究了一个伪问题”。 我们读到的更有研究者的人生阅历和社会经验,不是刻板的被调查者形象,而是他们的生活和人生,“对于‘对象’个体赋予主体化,伦理原则以及对他者关系的由浅深等体现出很深的人情味和关怀”,“研究不是一门手艺,而是一场恋爱”,“问卷调查可以只是一种工作,而定性调查则必须是一种生活。然而潘老的这类定性调查怕是要绝后了”。 翻一本书,学一门学问,品研究者的调查人生,与他者共情,看见他者的生活。<br/>【作者】<br/>潘绥铭,退休前任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性社会学研究所创建人。从事性社会学、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艾滋病的跨学科研究。自1985年始在不同人群中展性方面的社会调查,主持过数十次性社会学的定量调查,其中包括四次全国总人口随机抽样调查;1998年以来展地下性产业的定性调查。出版专著 20余部、论文数百篇,创立了“初级生活圈”“中国性革命”“性化”等基本概念,并提出社会学研究的“主体建构视角”。主持撰写《论方法:社会学调查的本土实践与升华》(合著,2011)。 黄盈盈,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社会学系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性社会学研究所现任所长。从事性/别与身体社会学、定性研究方法、医学社会学研究。自1999年起展地下性产业的实地研究,并长期关注对研究过程的研究。在方法领域,出版《性/别、身体与故事社会学》(2018)、《我在现场》(合著,2017)、《论方法:社会学调查的本土实践与升华》(合著,2011),及相关方法学论文十余篇。 王东,社会学博士,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从事教育社会学、家庭教育学研究,承担教育研究方法课程的教学工作,出版《论方法:社会学调查的本土实践与升华》(合著,2011)。<br/>
目录展开

第二版序言

第一版序言

上篇 定量调查方法的本土论述

第一章 “社会学调查”与“元假设”的提出

第一节 社会学的问卷调查:概念的提出与操作化

一、两种调查的区分

二、为什么曾经没有社会学,却一直有社会调查

三、提出“社会学调查”概念的理由

四、笔者的选择与反思

第二节 “元假设”:调查问卷的灵魂

一、调查一个现象就是提出一个“元假设”

二、提出元假设,首先需要“确立两极”

三、元假设:写上一个,就是排除许多

四、调查内容的元假设,可能成为一种诱导

五、光谱式思维是一切调查的基础

六、元假设的四步逻辑操作

七、“元假设”概念的学术意义

第二章 社会学问卷设计的初始考虑

第一节 问卷调查做不到什么

一、背景:对问卷调查功能的本土化反思

二、描述调查:不可能“发现”未知现象

三、问卷调查并非最佳选择

四、为被访者(而不是为自己)而设计

第二节 社会学问卷是要研究问题,而不是描述现象

一、我究竟要说明什么

二、这是一个问题吗

三、笔者的选择

四、容易出现的失误

五、笔者的反思

六、确定选题的策略考虑

七、清晰地表述调查的目标

第三节 理论应用:社会学问卷调查之本

一、理论之必要

二、理论的本土筛选

三、挑选理论的操作

四、应用理论其实是一种改造

第四节 设置相关假设:社会学问卷之魂

一、社会学调查问卷的建设:必不可少的五种假设

二、防止单向的相关假设

三、提出否定的相关假设

四、重视潜含的相关假设

五、没有相关假设就不是社会学调查

第三章 问卷设计中若干问题的本土思考

第一节 常见的误解

一、非专业人员的误解

二、初学者的误解

三、凑题,问卷设计的大忌

第二节 设置“开放题”是一种失误

一、笔者的主要理由

二、慎用“其他”选项-半开放题讨论

三、严格限用“原因提问”

第三节 反思“观念调查”

一、观念调查不符合问卷调查的基本要求

二、观念调查的问卷设计的原则

三、操作建议

第四节 不许事后假设,慎用二手资料来统计

一、社会学调查,绝不允许“事后假设”

二、使用二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的界限

第四章 随机抽样的本土应用

第一节 以社会科学为主体,发展随机抽样

一、抽样终端:从“单独个人”走向“社会基本单位”

二、抽样框:从追求代表性走向力争信息无限丰富

三、代表性:从“抽象人”走向“社会人”

四、代表什么?从“总体”走向“整体”

五、小结与引申

第二节 “居住区”的抽样实践

一、概念提出的背景

二、“居住区”:中国的抽样基本单位

第三节 抽取调查样本的本土方式

一、调查点的核实与落实

二、在册居住者的抽样操作

三、流动居住者的抽样操作

四、把大学也作为“居住区”来抽样

五、农村居住者的抽样操作

六、新尝试:调查到20%的校外少年

第四节 居住区指标:设计问卷时把个体复归到社会中去

一、概述

二、技术上的意义

三、理论价值

第五节 网上调查是误导

一、捷径往往是失误

二、网站调查样本的社会阶层分布严重偏离实况

三、样本偏差带来的认知谬误

四、网站调查兴旺及其恶果的社会文化原因

五、网站调查的非科学性

六、发展建议

第五章 调查实施过程的展现与分析

第一节 调查前的准备

一、确定调查周期

二、准备现场使用的各类记录表格

三、弹性安排调查进度

四、“委托调查”的利弊得失

第二节 调查团队的组建

一、课题负责人必须亲力亲为、贯彻始终

二、调查员的选择

三、调查组长至关重要

第三节 本土的难点:进入现场

一、是否借助行政权力

二、调查组住在哪里

三、先去哪里

四、落实“访谈室”

五、进入现场之后的全方位沟通

第四节 访谈

一、访谈现场的准备与维护

二、调查员的操作规程

三、调查员的当场解答

四、调查组长的操作规程

第五节 调查的管理

一、调查员的使用

二、调查的财务

第六章 问卷调查操作方法的自荐

第一节 邀约被调查者:调查本土化的尝试

一、操作过程

二、给被调查者的邀约信

三、提高邀约成功率的策略

四、邀约式调查的适用性

第二节 千方百计防止“假数真算”

一、如何打消中国人的普遍顾虑

二、化解顾虑的操作经验

第三节 请使用笔记本电脑来调查

一、文化优势

二、技术优势

三、局限性

四、新发展:现场动员+手机填答

第四节 多种应答率的设计与学术意义

一、“应答缺失率体系”

二、学术意义

三、解决之道

第七章 问卷调查的“过程控制”

一、生活环境的控制:添加对于调查点的全面考察

二、调查情境的控制:激发主体的充分呈现

三、数据质性的控制:收集“主体的构建表现”

中篇 定性调查的切身分析

第八章 定性调查概述

第一节 文献回顾的体会

一、社会学的文献

二、人类学的经验

第二节 重视调查过程的展现和反思

第三节 定性调查的初始考虑

一、在比较中认识定性调查

二、定性调查就是“谈恋爱”

第九章 定性调查新解

第一节 “求同法”“求异法”与“个案法”的不同性质

一、“求同法”,其实只是开放的问卷

二、从“求同法”走向“求异法”

三、“求全法”是定性调查的最高境界

四、层次划分的学术意义

第二节 对象选择与人数问题:最大差异的信息饱和法

一、问题的提出

二、信息饱和原则

三、最大差异选择

四、最大差异法的实践认知来源

五、代表性:不是有没有,而是究竟代表什么

第三节 光谱式思维

一、根基命题

二、具体要求

三、不是为了颠覆,而是为了深入

第十章 为什么设计,设计什么

第一节 理论的作用体现在哪里

一、理论准备:笔者的教训

二、文献检索:平时的阅读与积淀

第二节 设计之源

一、研究者的价值取向与理论倾向

二、不是设计要开放,而是要开放地去设计

第三节 提出好的问题,研究就成功了一半

一、何为“研究问题”

二、问题意识:理论性与本土性的考虑

三、提出问题的实例及教训

第四节 研究方法的设计

一、研究内容的确定

二、访谈提纲的利弊

第十一章 社区考察:研究情境中的“人”

第一节 为什么需要社区考察

一、学术意义

二、为什么要采用它:“地下性产业”调查的案例

三、操作方法的独特之处

四、多时空点的社区考察及其在中国的实践意义

第二节 在社区考察中进行“观察”

一、定时定点的监测与统计:对于规模、经营情况的观察

二、对于社区环境的观察

三、对于人际关系的观察

第十二章 相处调查:研究生活中的“人”

第一节 “进入”

一、“踩点”

二、“入住”

三、“环顾”

四、“接触”

五、进入方式的总结与分析

第二节 “切入”

一、关键人物与关键时刻

二、消除对方的疑虑

三、平等交换

四、将心比心

五、要“脸皮厚”

六、处理好微妙关系

七、研究的距离

八、“切入”的讨论

第三节 耳闻、聊天、体验:共景、共述、共情的递进

一、主体呈现的三个层次

二、共景:要询问,更要旁听

三、共述:不是访问,而是聊天

四、共情:体验与感悟

五、三种方法的意义:实践“主体构建”的视角

第十三章 深度访谈:“深”在何处

第一节 不同的层次及其意义

一、就访谈的深度而言

二、就访谈的情境而言

第二节 访谈是共同讨论,而不是一问一答

一、共同讨论的两大意义

二、深度访谈的若干实施策略

三、不会追问,就不是深度访谈

第三节 访谈的“套路”与可能的拓展

一、从一个访谈片段看叙述套路

二、“套路”的界定

三、跳出“访谈”的应对策略

第四节 需要被研究的研究者

一、社会性别,举足轻重

二、研究者的外在条件:身份与年龄

三、研究者的内在动力:性格、魅力与处世能力

四、小结:“深度”的关键词

第十四章 座谈会调查法

第一节 清源与正名

第二节 座谈会的元假设:为了求同还是求异

一、求同法的座谈会只能误导自己

二、求同法的极端:求证法

三、座谈会应该是“多向求异法”

第三节 座谈会的基本要求

一、话题的适应性

二、参加者的选择

三、主持,就是激发讨论

第四节 特点与要点

第五节 座谈会中的权势关系

第十五章 现场记录与持续分析

第一节 录音还是笔记

一、录音

二、做笔记

第二节 现场分析

第三节 综合整理与备忘录撰写

一、资料文件夹的形成

二、备忘录的撰写

三、联系比较与立体分析

第四节 定性研究的质量判定

一、理论的认识

二、过程的考察

下篇 论方法的探讨

第十六章 主体建构论

第一节 本土调查实践的产物

一、基本的表述

二、理论来源

三、认知原则与价值导向

四、学术意义

五、问卷调查更需要贯彻主体建构论

第二节 理解对方的生活逻辑

第三节 主体建构论中的“性”

一、社会性别是主体建构

二、最根本的主体建构:性是什么

三、反对“生物因素取消论”

第十七章 对于社会学调查方法的光谱式理解

第一节 何谓真实?问卷调查与定性访谈,不分伯仲

第二节 失误:定量调查的结果,以定性资料来补充

第三节 社会学调查方法是一个光谱

第四节 走向整合:过程控制的方法论意义

第十八章 研究伦理:方法论层次的反思

第一节 研究为什么需要伦理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伦理:从道德到方法论

三、研究伦理的基本原则

第二节 研究伦理的操作

一、方法论探讨之例

二、研究伦理的刚性贯彻

三、高于伦理原则的道义责任

四、讨论:伦理的自觉源于主体建构视角的确立

参考文献

累计评论(2条) 0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分享你的想法吧!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