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顶部广告

学术人生:浙大中文学者访谈录电子书

这本访谈录在浙大中文学科的百年发展中体现出一定的学术史和教育史意义。

售       价:¥

纸质售价:¥97.00购买纸书

2人正在读 | 0人评论 6.6

作       者:胡可先 史文磊

出  版  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11-22

字       数:27.8万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社会科学 > 社会科学总论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2020年是浙江大学中文系建系一百周年。目前的浙江大学中文学科,语言、文学与文献并驾齐驱,形成以文献史料为基础,将文学与语言、传统与现代、文献与文物、文学与影像、编纂与研究融为一体的研究格局,古今汇通,中西兼融,是浙江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中既有悠久的历史底蕴又有强烈的现代气息的学科。作为浙大中文学科百年传承的历史,作者特别征集了20位学者的24篇访谈录。这些访谈,从学术研究的传承、学术道路的艰辛、学术研究的追求、教书育人的天职等方面,不仅突出表现了受访者的学术贡献,而且通过访谈得到学术成果之外的很多启示,包括受访者的学术背景、学术经历、学术理念、学术个性、治学方法等,同时能够提供教书育人的指引和因材施教的策略。这本访谈录在浙大中文学科的百年发展中体现出一定的学术史和教育史意义。<br/>【作者】<br/>胡可先,现为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理事、中国杜甫研究会理事、浙江省文学学会理事。研究方向为唐宋文学。已出《出土文献与唐代诗学研究》《唐代重大历史事件与文学研究》等多部专著。<br/>
目录展开

前言

问学于文史之间——吴秀明教授访谈录

一 “求是博雅”传统的当代演绎

二 当代文学史料的多维探讨

三 治学方法及对研究主体的反思

从“由文入史”到“文史互证”——吴秀明学术研究的学理路径与学科意义

一 “由文入史”与历史文学批评

二 历史文学理论的学理思辨

三 文学史学科建设与“文史互证”(一)

四 文学史学科建设与“文史互证”(二)

学术人生的盎然诗意——吴笛教授的外国文学经典翻译与研究

一 早慧别乡梓,拜师聚胆识

二 译界名家铸名译,诗歌小说显才华

三 静心沉潜做学问,中西交流文雅士

师承与砺学——张涌泉教授访谈录

采铜于山,自铸宏篇——张涌泉先生的学术原创之路

一 近代汉字研究的拓荒者

二 集敦煌文献整理之大成

三 写本文献学的奠基者

方向与眼光——汪维辉教授访谈录

汪维辉教授学述

一 治学历程

二 治学成绩

三 治学理念

率性而为,豁然开朗——王云路教授访谈录

王云路教授学术研究述略

一 治学历程

二 学术贡献

三 治学特点

四 结语

多方位吸纳,有深度开采——周启超教授访谈录

一 与中文系青年学子教学相长

二 从中国社科院外文所起步

三 在中文世界整体呈现现代斯拉夫文论

四 文学理论研究的眼界决定生态

五 为科研积攒能力的两个路径

六 反思是难的,却乐在其中

七 阅读文本是中文系的基本功

八 欢迎切磋交流

敦品励学,经师人师——胡可先教授的学术历程与教学理念

从职业选择到理论建构——李咏吟教授的学术探索之路

一 学术意志

二 理论建构

集腋不辍,奋志求全————专访浙江大学周明初教授

一 小学奠基,文献打底

二 详核群籍,校注补葺

三 因材施教,展望未来

深度阅读与教学育人——许志强教授访谈录

一 研究历程

二 深度阅读

三 教学育人

四 文化漫谈

探寻现象学与中国当代文艺学、美学研究的融合之路——苏宏斌教授访谈录

扎根典籍,以书为乐——陈东辉老师访谈录

一个普通学者的自我反思——邹广胜教授访谈录

从传统文献研究到智慧大数据建设——徐永明教授访谈录

一 传统文献学的学习与研究经验

二 访学哈佛与学术地图的特色实践

三 新迈步:明代文学智慧大数据建设

四 数字人文的技术传授与未来展望

方言学如何面向田野和文献——庄初升教授访谈录

探寻文学“术”与“道”的结合——姚晓雷教授访谈录

且住湖山做散仙——与陶然教授漫谈诗词与治学

找到“刺点”,轻轻撕开那一层膜——翟业军访谈录

一 中师生,一个意味深长的话题

二 说好比说坏难很多

三 打通它们,做一个通人、边缘人

四 在一个破碎的学界里,我们还是应该做点什么

治学经历与教学理念——金进研究员访谈录

流连于语文学与语言学之间——史文磊学术成长访谈录

“小”出版,“大”使命——陈洁教授访谈录

一 源于热爱始于坚持的理论阅读与实践创新

二 善于发现不断思考的媒介观察与多学科视角

三 秉承数字与人文两大特色的教学理念

四 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的育人追求

累计评论(0条) 0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分享你的想法吧!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