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顶部广告

周期、估值与人性电子书

1.作者兼具卖方策略与方实操经验,长期身处投研一线,视角专业全面。作为专业投资机构的一员,作者始终处于投研一线,亲历A股20年的沉浮,见证主流投研机构的方法论和思维过程变迁。了解各个时的主流机构做法,能为投资者讲清每轮行情背后的宏观环境、微观产业逻辑,以及机构助推因素,在不断变换的赛道及板块轮动中,归纳出不变的周期、估值与人性。 2.在纷乱的市场博弈中,厘清主线,总结A股周期规律。国际上有许多周期论,如康德拉季耶夫周期、朱格拉周期、美林时钟。A股由于诞生历史较短,周期性尚不明显,并不能简单地用国际上的周期论来指导投资。这本书概括了A股较为完整的三轮周期,勾勒从酝酿到陨落的过程。在实战经验中,总结价值投资的有效性,有助于投资者明晰当下时,把握时间窗口。

售       价:¥

纸质售价:¥66.00购买纸书

1324人正在读 | 0人评论 6.4

作       者:凌鹏

出  版  社: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时间:2023-11-01

字       数:17.5万

所属分类: 经管/励志 > 管理 > 会计/金融投资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复盘A股20年行情演与策略变迁,为个人投资者提供价值投资周期逻辑、投研策略与未来推演。 20年,三轮周期: · 2005—2009年的“周期为王”。 · 2010—2015年的“成长致胜”。 · 2016—2022年的“茅宁共舞”。 作者凌鹏长期在主流机构从事投研活动,兼具一线卖方策略与方实操经验。基于实战经验复盘,厘清三轮周期的主线逻辑,剖析每轮周期背后机构投资者使用的方法论。每一轮周期均按照酝酿—崛起—调整—泡沫—陨落的顺序发展。 在变幻的主线逻辑中,也有不变的共性,即周期、估值与人性。“周期思维”才是永恒的赛道。 通过复盘历史,该书助力投资者顺应时代,构建切实可行的投研体系与投资框架。<br/>【推荐语】<br/>1.作者兼具卖方策略与方实操经验,长期身处投研一线,视角专业全面。作为专业投资机构的一员,作者始终处于投研一线,亲历A股20年的沉浮,见证主流投研机构的方法论和思维过程变迁。了解各个时的主流机构做法,能为投资者讲清每轮行情背后的宏观环境、微观产业逻辑,以及机构助推因素,在不断变换的赛道及板块轮动中,归纳出不变的周期、估值与人性。 2.在纷乱的市场博弈中,厘清主线,总结A股周期规律。国际上有许多周期论,如康德拉季耶夫周期、朱格拉周期、美林时钟。A股由于诞生历史较短,周期性尚不明显,并不能简单地用国际上的周期论来指导投资。这本书概括了A股较为完整的三轮周期,勾勒从酝酿到陨落的过程。在实战经验中,总结价值投资的有效性,有助于投资者明晰当下时,把握时间窗口。 3.挖掘价值投资本源,增强投资者的持仓底气。伴随2019年A股的小牛市,许多新晋投资者涌。此时的牛市是以“茅宁”为代表的核心资产所驱动的,尚不足以反映沪深两市5000余只股票的整体情况。通过复盘历史,有助于新晋投资者多维透视股市全貌,认识人性、审视人性,理解价值投资本源,增强在动荡行情中的持仓底气。<br/>【作者】<br/>凌鹏,荒原投资创始人、总经理和投资总监。 2006—2012年,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任首席策略分析师,三次获得“新财富”策略分析师第一名。2013—2014年,任东吴基金研究部副总经理、投资专户副总经理以及基金经理等。2015—2016年,任兴业全球基金研究部副总经理、投资专户经理。 曾主导编写《策略投资方法论》。  <br/>
目录展开

前言 我的价值之旅

第一章 2005年:A股的重生之年

2005年是分水岭

2005年之前的A股

2005年之后的A股

第二章 2005—2009年:周期为王

投资时钟统御江湖

2005年 熊市出清

2006年 牛市来临

2007年 蓝筹泡沫

2008年 次贷崩盘

2009年 肌肉记忆

第三章 2010—2015年:成长致胜

成长崛起与互联网思维

2010年 尝试切换

2011年 倒春之寒

2012年 正式切换

2013年 成长完胜

2014年 蓝筹逆袭

2015年 市场巨震

第四章 2016—2022年:茅宁共舞

周期归来、龙头至上

2016年 破局重生

2017年 渐入佳境

2018年 补跌调整

2019年 “茅氏”封神

2020年 宁王独立

2021—2022年 茅宁陨落

第五章 寻找投资中的“不变”

三个“不变”

两次“转变”

累计评论(0条) 1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分享你的想法吧!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