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顶部广告

爸爸积极养育才算爱电子书

★ 200万育儿大号“Fefe喆妈”作品 ★ 让妈妈学会当妈妈,让爸爸学会当爸爸 ★ 帮助爸爸树立正确育儿观;帮助妈妈远离自虐式教育;帮助孩子拥有命运轨迹!

售       价:¥

纸质售价:¥49.80购买纸书

13人正在读 | 0人评论 6.8

作       者:喆妈

出  版  社:辽宁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01-01

字       数:11.1万

所属分类: 生活 > 亲子/家教 > 家教理论与方法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主题为“让爸爸学会当爸爸”。很多父亲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内心是“害怕”的,因为他们不知道如何做个好爸爸,害怕自己无法保证将一切做得尽善尽美。本书主要从常见的问题与痛问题手,给父亲们提供一个个行之有效的方法,让亲子关系更一步。如如何面对冲突、有孩子沟通技巧、如何行亲子互动、爱商教育、共情养育等十个方面手,借鉴一些有趣的生活案例,阐述教育孩子过程中运用的技巧与方法,并通过“爸爸教养方法解读”板块,深层阐释教养妙招的内涵与作用。这本书通过一系列实用性强、现实感强的教育方法,让爸爸们学会如何不缺失孩子的教育,积极养育孩子。<br/>【推荐语】<br/>★ 200万育儿大号“Fefe喆妈”作品 ★ 让妈妈学会当妈妈,让爸爸学会当爸爸 ★ 帮助爸爸树立正确育儿观;帮助妈妈远离自虐式教育;帮助孩子拥有命运轨迹!<br/>【作者】<br/>喆妈 原名杨练华, @喆妈公益阅读创始人,新浪知名育儿名博,新浪微博垂直大V,知名童书、阅读推广大使,粉丝近200万。 喆妈公益阅读推广近10年来,拥有近70人的义工团队。2011至2017年共做了上万次活动,N多人参与试读。作者文章常见于新浪博客首页、新浪首页、新浪育儿首页等,以及《父母》《母子健康》《时尚育儿》《为了孩子》等时尚母婴杂志。<br/>
目录展开

前言

第一章 正确陪伴,父爱是及时存在的暖阳

孩子的成长,爸爸不能缺位

积极关注,爸爸的世界不该只有手机

孩子伤心无助时,请献上你的拥抱

孩子胆小懦弱,巧妙帮孩子解开心结

深入陪伴,不要事事跟孩子较真

第二章 面对冲突,冷静应对莫暴躁

棍棒教育:加剧亲子矛盾的催化剂

吼骂孩子,孩子口服心不服

自然解决法:矛盾迎刃而解的不二选择

爱与责:寻找两者的平衡点

搁浅法:暂时忽略也能解决矛盾

孩子当众发难的解决之道

别把孩子当成“出气筒”

第三章 与孩子相处,父亲不可触碰软暴力

以偏概全,别对孩子心存偏见

大人讲尊严,孩子亦有“面子”

就事论事,不能总是翻旧账

无限压制,孩子的不满会“恶化”

不用消极比较伤害孩子自尊心

第四章 沟通有技巧,爸爸不能『居高临下』

倾听哭泣,抓住消除隔阂的时机

出现分歧,别急着说服孩子

共进晚餐,饭桌上没有“父亲大人”

故意求助,给孩子一个被“仰视”的机会

保持沉默,给孩子选择的机会

问题探究,分享彼此心得

第五章 亲子互动,让孩子感受父爱的力量

参与法:有爸爸的亲子运动会

反挫法:同孩子一起克服困境

兴趣法:打造亲子共同的兴趣项目

联结法:用诚实去联结孩子的情绪

角色互换法:了解孩子的日常任务

第六章 用心包容,接纳孩子的『不完美』

包容孩子“小过”,不做“炮仗”爸爸

反向思维,孩子的弱点未必没有益处

善于观察,孩子自带闪光点

保持童心,别误解孩子的善心

孩子打架,爸爸别急着出手

第七章 善言美语,越鼓励孩子越懂你

沉默是爱,善于对孩子表达更是爱

适当表扬,孩子更有学习的动力

指出孩子优势,让孩子更自信

讲自己的故事,激励孩子的内心

培养孩子的勇气,不妨多一些激励

用幽默的话语,告诉孩子人生大道理

第八章 授业解惑,做熊孩子心中的高人

在学校被孤立,爸爸不妨教孩子破局之道

与朋友闹矛盾,帮孩子重拾友谊

做孩子心目中的那本“十万个为什么”

孩子的兴趣,恰巧是你的“爱好”

善于学习,做孩子心目中的英雄

第九章 爱商教育,让孩子更懂珍惜与感恩

爱国教育,让孩子懂得感恩

懂自爱,才能让孩子学会爱别人

亲近自然,帮孩子建立慈悲之心

恰当处理家庭矛盾,让孩子懂得亲情可贵

榜样效应:让孩子学会尊老爱幼

第十章 共情养育,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情感

尊重孩子的情绪,不压抑、不排斥

保护孩子的心灵,避免过度刺激

换位思考,理解孩子愤怒的原因

认真聆听,了解孩子的情感蜕变

恰当的时候,表达共情

后记

累计评论(0条) 0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分享你的想法吧!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