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顶部广告

动起来!——专业教练给孩子的体能课电子书

中国孩子的体质越来越差,“学生体质问题”成为社会的热周期性问题,更是广大家长的普遍痛。近年来,中小学也始将体能训练列为教学主体的一部分并行评分考核,体育锻炼逐渐成为了“家庭作业”。 为人父母,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更是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身体健康比什么都重要。长期、科学、合理的体能训练,不仅可以强健孩子的体魄,还可以培养孩子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以帮助孩子今后攀登更高的人生山峰。

售       价:¥

纸质售价:¥32.90购买纸书

45人正在读 | 0人评论 6.4

作       者:周宁

出  版  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02-29

字       数:5.5万

所属分类: 生活 > 亲子/家教 > 家教理论与方法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体能训练不仅能够有效强化孩子的身体机能,提升身体的平衡能力、柔韧性、协调性、敏捷性,帮助孩子拥有健康的体魄,同时还能够促孩子的大脑发育,一步提升孩子的智商和情商。 本书作者周宁(中国前国脚、北京国安队前队长、校园足球专家委员会委员)结合自己丰富的职业生涯经验以及前沿的体能训练理论,通过科学、系统的体能指导课,帮助家长扫除对孩子体能训练的认知误区,解决令他们困扰已久的实际问题,并动员家长引导孩子制订体能训练计划。致力于让运动成为孩子一生的朋友。<br/>【推荐语】<br/>中国孩子的体质越来越差,“学生体质问题”成为社会的热周期性问题,更是广大家长的普遍痛。近年来,中小学也始将体能训练列为教学主体的一部分并行评分考核,体育锻炼逐渐成为了“家庭作业”。 为人父母,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更是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身体健康比什么都重要。长期、科学、合理的体能训练,不仅可以强健孩子的体魄,还可以培养孩子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以帮助孩子今后攀登更高的人生山峰。 一句话,孩子要成事,体能是基础。 1.循序渐,通过3大阶段、58个黄金动作,全面提升儿童体适能水平! 从零出发,建立孩子的体能素质训练模式 循序渐,提升孩子的体能素质水平 强化训练,助力孩子的体能素质取得突破性提升 2.随书附赠全套动作配套教学视频,让孩子不再纸上谈兵,跟着视频动起来! 3.作者是校园足球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男足前国脚周宁,他将自己丰富的职业生涯经验与全球前沿的体能训练理论充分结合,在书中倾囊相授! 4.图文并茂,极具科学性的考究文字搭配孩子喜爱画风的插画、细节满满且实用性极强的动作实拍图,让你在面对孩子的体能训练时不再迷茫,孩子更可以拿来即用,一学就会!<br/>【作者】<br/>周宁,知名足球运动员,中国前国脚、北京国安队前队长、中国首批留德球员、校园足球专家委员会委员。 退役后的周宁始终专注于体育教育事业,致力于校园足球的展和体育教师培训工作。2019年,周宁创建了“周宁运动空间”,旨在通过运动训练促孩子身体和智力的成长,帮助孩子树立终身运动的意识和习惯,让运动成为孩子一生的朋友。<br/>
目录展开

第一章 要成事,体能是基础

01 增强体质,孩子身体更健康

02 四肢发达了,孩子头脑更聪慧

03 助益性格发展,孩子素质更全面

04 从职业运动员的体能训练中可以学到什么

第二章 体能训练,先要捋清的那些事

01 家长误区:孩子还小,体能训练容易伤到身体

02 家长误区:男孩的运动能力比女孩强

03 已报运动兴趣班,还有没有必要参加体能训练

04 如何让不爱运动的孩子动起来

05 有目的的体能训练VS单纯带孩子玩

06 每天运动多长时间合适

07 体能训练,多长时间才能见效果

第三章 严谨的父母这样思考孩子的体能训练

01 因材施教:各类身体状况的不同训练侧重点

02 理清次序:动作模式—基础力量—速度/灵敏训练

03 六大项体能素质怎样练

04 训前注意事项

05 训后注意事项

06 姿态矫正:矫正孩子的多种不良体态

第四章 提升孩子体能素质的58个黄金动作

01 从零出发,建立孩子的体能素质训练模式

02 循序渐进,提升孩子的体能素质水平

03 强化训练,助力孩子的体能素质取得突破性提升

第五章 让运动成为一生的朋友

01 运动塑造性格,性格决定未来

02 孩子需要一种竞争意识

03 在集体中,才能真正学会协作

参考文献

累计评论(0条) 0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分享你的想法吧!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