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在以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中,可再生能源的比例将超过50%,这对储能设施提出了具备十几小时乃至几天的储能时长的新需求,以满足GW级别的可再生能源并网和长时间削峰填谷的需求。 《中长时储能技术》一书旨在向储能行业从业者及对此行业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中长时储能技术系统性的介绍。本书共10章,涵盖了长时储能综述、抽水蓄能、锂离子和钠离子储能、压缩空气储能、液流储能、氢储能、热储能、重力储能、移动长时储能及二氧化碳储能等行业内技术路线,系统而详尽地剖析了各技术路线的理论基础、关键技术、应用分类、经济性分析、政策支持、工程项目案例等,每章通过对产业现状及未来各技术路线深浅出的介绍,浅析国内外电力行业环境下各技术路线的优势及未来发展方向,探讨了中长时储能的必要性、前瞻性及可广泛部署性。<br/>【推荐语】<br/>《中长时储能技术》一书旨在向储能行业从业者及对此行业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中长时储能技术系统性的介绍。本书共10章,涵盖了长时储能综述、抽水蓄能、锂离子和钠离子储能、压缩空气储能、液流储能、氢储能、热储能、重力储能、移动长时储能及二氧化碳储能等行业内技术路线,系统而详尽地剖析了各技术路线的理论基础、关键技术、应用分类、经济性分析、政策支持、工程项目案例等,每章通过对产业现状及未来各技术路线深浅出的介绍,浅析国内外电力行业环境下各技术路线的优势及未来发展方向,探讨了中长时储能的必要性、前瞻性及可广泛部署性。<br/>【作者】<br/>1.耿学文,高级工程师,中国电力国际发展有限公司科技信息与新兴产业中心副主任、新源芯安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哈尔滨工业大学信息功能材料与器件博士学位,曾在美国圣母大学、科罗拉多矿业大学、中科院半导体所、阿贡国家实验室行博士后或访问研究。从事高性能储能材料和器件、电力智能运维、新能源政策等研究。作为章节主要执笔人参与撰写国家重专项图书和国家级报告各1次,在Journal of Energy Storage、IEEE Internet of Things Journal等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获得第十七届全国交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二等奖。 2.贺徙,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国家电投集团新能源总工程师,中国电力国际发展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执行董事、董事局主席。华北电力大学硕士学位,国家注册一级建造师。现任北京市第十六届人大代表、中国电机工程学会新型电力系统风险控制与安全评估专委会委员、碳中和绿色发展创新平台和中国微能源网协同创新平台常务副主席、中国产学研合作促会特聘专家、中关村储能产业协会常务副理事长、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第七届理事会常务理事,长期从事新型电力系统、新型储能规模化应用、电化学储能安全、低碳综合智慧能源、新能源政策等方面的研究和产业化推广,发表SCI/EI论文10余篇,出版专著1本,先后荣获国家优质工程银质奖、2022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与促奖产学研合作国家突出贡献奖、2021年度及2022年度储能年度人物。 3.徐超,华北电力大学教授,储能专业带头人。担任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副主任、高等工程教育新能源与储能工程专业教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热物理与能源工程学会传热传质分会主任、及多个SCI期刊副主编/编委。长期从事新能源与储能相关技术研究,发表SCI论文14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8项,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项目,获得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吴仲华优秀青年学者奖、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奖等荣誉。 4.刘凯,清华大学化工系副教授,特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高能锂电池电解液和固态电解质。以通讯作者身份在Nature Energy,Nature Communications, Angew Chem Int Ed,Advanced Materials等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研究成果多次被Nature Energy等Highlight和报道。选《麻省理工科技评论》(MIT Technology Review) “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TR35)中国榜单。<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