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顶部广告

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实践电子书

本书从制造业数字化的赋能场景、转型方向和整体策略出发,阐述我国制造业数字化现状及特征,以及如何展数字化转型工作。

售       价:¥

纸质售价:¥54.50购买纸书

10人正在读 | 0人评论 6.8

作       者:欧阳生,宋海涛

出  版  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06-05

字       数:22.2万

所属分类: 科技 > 工业技术 > 航空/电子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本书分为战略篇、规划篇、实施篇、平台篇和展望篇。首先从制造业数字化赋能场景、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方向和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整体策略出发,阐述我国制造业现状及特征,以及如何展数字化转型工作;其次从智能制造顶层构架设计和数字化管理体系建设出发,围绕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五大方向深度剖析制造业转型;然后结合企业管理体系,深度解析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机会和工具;最后指出如何展数据平台规划和建设、信息基础设施规划和建设,并对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做出展望。<br/>【推荐语】<br/>本书从制造业数字化的赋能场景、转型方向和整体策略出发,阐述我国制造业数字化现状及特征,以及如何展数字化转型工作。<br/>【作者】<br/>欧阳生 毕业于武汉大学,精益智能制造理论创始人、三次元创新理论创始人之一;灵满咨询创始人兼首席顾问、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智能制造首席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外聘教师。曾服务于博世、江森自控和富士康,长期专注于精益管理、智能制造和企业管理的实践、理论创新和人才培养。在博世工作期间,将精益管理和工业4.0相结合,帮助供应上的核心企业实现“降本增效 升级转型”,后将此经验总结为“精益智能制造”理论。曾为航天科工、中国邮政、中国煤科、江淮汽车、日本铃木、美国亚新科、无锡亚太、深圳凯中、江苏大艺等数百家中外知名企业提供过精益管理、智能制造、企业管理方面的咨询、培训和项目落地服务。深了解中外制造业的特,能够依据企业实际情况提供有针对性的整体解决方案,实现降本增效、升级转型的目标。 宋海涛 博士 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长,转化医学国家科学中心人工智能技术中心主任,IET Fellow、AIDH Fellow,全球高校人工智能学术联盟副秘书长,亚洲科技可持续发展联盟副主席,《“十四五”国家重研发计划指南》编制专家,全国导航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国家人工智能标准化总体组成员,通用人工智能安全工作组专家委员,全国信标委人形机器人(具身智能)标准化工作组组长,华为昇腾AI领军科学家。主要从事数据智能、通用智能机器人、算力基础设施领域研究,科研成果曾获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CAAI优秀科技成果奖,中国智能交通协会科技步奖、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上海市东方英才(原上海领军人才)、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杰出人才、长三角人工智能十大杰出人物、“上海产业菁英”高层次人才、上海市城市数字化转型“领军先锋”等。<br/>
目录展开

前言

战略篇

CHAPTER 1 第1章 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现状及特征

CHAPTER 2 第2章 制造业数字化五大赋能场景

CHAPTER 3 第3章 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整体策略

CHAPTER 4 第4章 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保障

规划篇

CHAPTER 5 第5章 智能制造顶层构架设计

CHAPTER 6 第6章 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五大方向

实施篇

CHAPTER 7 第7章 数字化研发管理

CHAPTER 8 第8章 数字化实验室管理

CHAPTER 9 第9章 数字化营销管理

CHAPTER 10 第10章 数字化生产计划管理

CHAPTER 11 第11章 数字化生产管理

CHAPTER 12 第12章 数字化供应链管理

CHAPTER 13 第13章 数字化质量管理

CHAPTER 14 第14章 数字化设备管理

CHAPTER 15 第15章 数字化能源管理

CHAPTER 16 第16章 数字化财务管理

CHAPTER 17 第17章 数字化内控管理

CHAPTER 18 第18章 数字化人力资源管理

CHAPTER 19 第19章 数字化行政管理

平台篇

CHAPTER 20 第20章 大数据平台与企业大脑

CHAPTER 21 第21章 信息基础设施

展望篇

CHAPTER 22 第22章 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展望

推荐阅读

累计评论(0条) 0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分享你的想法吧!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