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深解读十大重要论述,把握中国经济发展脉络 本书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议题行了系统梳理,深解读了事关中国经济未来的十大重要论述。从中国式现代化的提出到新发展理念的确立,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到新质生产力的培育,每一个论述都紧密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揭示了其背后的逻辑与动因。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可以清晰地把握中国经济发展的脉络,理解每一个重要决策背后的深远意义。
售 价:¥
纸质售价:¥59.20购买纸书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序言
好的理念是经济发展的关键
关键理念不仅知难,行亦难
好的阅读本身就是先进生产力
第一章 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逻辑与世界意义[1]
如何理解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如何应对大变局
如何理解中国式现代化
如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如何看待中国未来的发展前景
如何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经济新征程[1]
为什么叫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现代化的源起与早期进程
新中国第一阶段的现代化进程
新中国第二阶段的现代化进程
新时代的现代化要点
大变局下的中国式现代化[1]
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
激发民间投资的三个关键问题
高质量发展的投资之道
金融支持是跨越中等技术陷阱的必要条件
理性对待中美关系
第二章 新质生产力
如何科学地理解“新质生产力”? [1]
新质生产力与中国式现代化
目前对新质生产力讨论的不足
新制造
新服务
新业态
回到马克思
新质生产力讨论需要避免的几个误区
创新与新质生产力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以高质量发展实现民族复兴[1]
发展新质生产力与民族复兴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几个关键要素[1]
如何认识新阶段的重要变化?
如何提升创新能力?
如何理解新的产能过剩问题?
消费和投资孰轻孰重?
关于未来的建议
新质生产力的战略内涵与关键原则
理解新质生产力提出的背景
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与战略价值
新质生产力还远远不是中国经济的基本盘
新质生产力的创新原则
发展新质生产力要用掰手腕思维代替反垄断思维
新质生产力仍然需要GDP这个“牛鼻子”
新质生产力需要正确的产业政策
第三章 新发展理念
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新挑战与创新发展的逻辑[1]
经济增长的基本理论与中国经验
经济增长新阶段的困境
走出困境的思考
创新的底层:法治基础上的统一大市场建设
数字经济与大国效应
创新驱动型增长[1]
如何认识新阶段的重要变化?
为什么要提升创新能力?
图3–1 1994—2023年中国GDP增长率与中美GDP之比
创新驱动型增长的决定性因素
图3–2 最优10%专利的平均引用率
如何实现创新驱动型增长?
人工智能的创新
产业政策的利弊得失
规范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资
民企是创新的主力
金融支持创新活动
保持开放的重要性
关于未来的建议
新发展理念:一个关于发展的系统的理论体系[1]
新发展理念的提出
新发展理念的理论性
新发展理念的系统性
结语:统筹发展与安全
第四章 新发展格局
双循环的深意与落实中的关键点[1]
提出双循环的短期原因与深层考虑
国际循环跟过去一样重要
怎样才能真正循环起来?
中国经济的三个循环[1]
理解中国经济的两个视角:“水”和“石头”
西方经济学理论与中国现实大不相同
中国经济走出困局还需要第三个循环
金融如何助力新发展格局[1]
金融要给予实体经济更多支持
供给侧:金融要有力支持经济创新
需求侧:金融要有力支持消费
第五章 高质量发展
新结构视角下的高质量发展[1]
为什么要提出高质量发展
什么是高质量发展
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
怎样进行产业的创新
体制机制改革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1]
中国经济高质量增长与新质生产力[1]
中国经济增长阶段
高质量增长的必要性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三个重要手段
科技创新
经济结构的持续转型与升级
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
未来展望
第六章 高水平开放
不要让贸易战动摇中国开放创新的基本原则[1]
要对中美脱钩论保持清醒
开放式创新是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
必要的技术追赶和创新才适用产业政策
必须坚持以市场创新为主
中国经济的外部挑战与应对思考[1]
如何理解中国经济的外部环境挑战
如何应对新的国际环境挑战
如何理解和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如何看待和运筹多边国际组织
如何理解和重塑中美关系
如何理解和处理中欧关系
从“一带一路”视角维持国际经济秩序[1]
国际经济秩序已经发生变化
坚持维护多边主义道路和开放的经济秩序
通过共建“一带一路”推动坚持多边主义
“一带一路”的“四轮驱动”机制——深化未来合作需创新投融资模式[1]
东道国的诉求与现实制约
“四轮驱动”之一:对外承包工程
“四轮驱动”之二:设备和材料
“四轮驱动”之三:对外直接投资
“四轮驱动”之四:信贷债务融资
主权债务风险影响
小结和讨论
变局时代的大国战略[1]
如何理解开放与改革的关系?
为什么中国的开放比较成功?
大国与小国的开放有何不同?
如何理解全球化的进程?
如何理解全球经济版图的深层演变?
如何理解中美关系?
如何校正中美关系?
如何修炼大国姿态?
第七章 统一大市场
在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视野下推动城乡融合发展[1]
全国统一大市场视野下的城乡融合
加快推进户籍制度配套改革
土地制度改革的两大重点
建设统一大市场的必要性与关键着力点[1]
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性
加快构建统一大市场的关键着力点
完善市场基础性制度和生产要素市场
建立统一的社保体系
优化社会保障,缩小区域差距
未来展望
统一大市场的法治基石与人口流动规律[1]
美国统一大市场的法治经验
人口流动与统一大市场建设
第八章 加快建设金融强国
中国金融体系的特征、逻辑与利弊[1]
中国金融体系过于依赖银行
当前金融体系的底层逻辑与利弊
当前金融体系的挑战与转型原则
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的科技金融[1]
既有金融体系在支持科技创新上的挑战与应对
商业银行如何支持科技创新?
我国商业银行的探索
VC/PE如何支持科技创新?
在政府主导的引导基金模式下,如何划分政府和市场的职能?
二级市场如何支持科技创新?
如何建设数字金融强国[1]
建设数字金融强国是建设金融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设数字金融强国:来自新加坡的启示
构建适配于数字金融强国的常态化数字金融监管框架
中国资本市场的影响因素与改革方向[1]
中国资本市场的“两个不一致”
资本市场的影响因素分析
资本市场的改革方向
第九章 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的本质与着力点[1]
如何界定共同富裕?
中国收入与财富分布的现状
图9–1 2016年中国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
共同富裕是中国人一贯的理想
如何提高每个人的能力?
图9–2 中国教育构成的演进(1930—1985年出生人口)
优化基本经济制度
发展民营经济是共同富裕的基础[1]
图9–3 中国市场化指数(1997—2019年)
图9–4 市场化与人均可支配收入(2016年)
图9–5 市场化指数与城镇私企员工的平均工资(2016年)
图9–6 城镇与农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
图9–7 中国省级行政区人均GDP最大与最小之比
图9–8 人均GDP的地区间差距:最高/最低和变异系数(1949—2019年)
图9–9 城乡变异系数比较
图9–10 市场化指数与基尼系数(2001年)
以更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推动中国经济增长[1]
中国人口趋势难以逆转,改革必须更加强调收入分配
中国即将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需求将成为经济增长的关键制约
当前最迫切的改革是推动劳动力继续转移和加快市民化
第十章 统筹发展和安全
快速发展仍是中国未来30年关键中的关键[1]
发展自主技术不要忘记两个重要原则[1]
“进口替代”战略不是中国独有
改革开放后的“进口替代”价值容易被低估
发展自主技术的两个关键问题
解决当前金融体系的新问题,关键是提高效率、管住风险[1]
中国金融体系有四大特点
中国金融体系遇到了什么问题?
金融改革的主要工作
粮食安全、农民增收和永续发展[1]
高值农业与农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
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如何看待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
如何解决粮食安全和农民收入问题?
未来发展和政策取向
全球能源新变局下,对能源安全的六点思考[1]
能源危机史无前例
能源转型与能源安全之路千差万别
转向清洁能源是必由之路
要从需求和供给两侧同时发力,转型与安全协调推进
能源安全的内涵不断丰富
俄乌冲突引发的能源危机为全世界敲响警钟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同类图书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