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顶部广告

创富法则电子书

●“富爸爸”系列图书出品人、中国财商教育创始人汤小明亲自撰写并全力推广,购书即可免费参加北京、广州、苏州、重庆、长沙、长春、太原等地的创富论坛  ●多年创富理论总结 大量实践案例=《创富法则》  ●继承“富爸爸”又超越“富爸爸”,更适合中国人阅读  ●如果你正行走在艰难的挣钱之路上,你应该看看这本书

售       价:¥

纸质售价:¥27.40购买纸书

1003人正在读 | 7人评论 7.4

作       者:汤小明

出  版  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11-01

字       数:10.6万

所属分类: 经管/励志 > 管理 > 管理学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12145条)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12145条)
本书是中国财商教育创始人汤小明专注研究财商教育16年的成果。书中回答了当今社会追求财富的年轻人关心的两个问题:一是为什么很多人想挣钱却挣不到钱,二是为什么有的人挣到了钱却仍感觉不幸福。作者将多年的创富理论总结和无数实践案例融会贯通,形成这本真正适合中国人的一本创富实践工具书。<br/>【推荐语】<br/>●“富爸爸”系列图书出品人、中国财商教育创始人汤小明亲自撰写并全力推广,书即可免费参加北京、广州、苏州、重庆、长沙、长春、太原等地的创富论坛  ●多年创富理论总结 大量实践案例=《创富法则》  ●继承“富爸爸”又超越“富爸爸”,更适合中国人阅读  ●如果你正行走在艰难的挣钱之路上,你应该看看这本书<br/>【作者】<br/>汤小明,中国财商教育创始人,中国财商教育理论的奠基者与集大成者,中国教育学会财商教育中心副理事。曾成功策划出品了《富爸爸穷爸爸》《谁动了我的奶酪?》《小狗钱钱》等超级畅销书。2011年,与马云、郎咸平、马蔚华、茅于轼、马未都、胡润等被《理财周刊》评为“中国理财十年来*影响力人物”。 近年来,汤小明老师致力于中国财商教育事业,足迹遍布中国近100座城市,展财商主题演讲1000多场。<br/>
目录展开

前言

引子

第一课 金钱生活的四象限

金钱生活中的两种人——明白的少数人和不明白的多数人

少数人支配大部分的财富

什么是财商?

金钱生活四象限之UB象限

金钱生活四象限之UQ象限

金钱生活四象限之AB象限

金钱生活四象限之AQ象限

自己去选择,这是你的权利

第二课 改变是很难的事

改变

改变真的很难吗?

创富的三大法则:M、B、W

第三课 创富动机M

贫穷——最朴素的创富动机

UB象限人的M

UQ象限人的M

AB象限人的M

AQ象限人的有限需求与无限需求

创富动机的层次

如何检验自己的创富动机?

几点建议

第四课 创富行为习惯B

美国的财富行为习惯B

AB象限人的B

UQ象限人的B

UB象限人的B

AQ象限人的B

左右象限行为习惯的转变法则

几点建议

第五课 创富路径W

有哪些创富路径?

UB象限人的W

UQ象限人的W

AB象限人的W

AQ象限人的W

富爸爸的ESBI象限

动产及其投资工具

不动产(房地产)的投资工具

关于投资注册企业的介绍

几点建议

第六课 M、B、W的和谐

M、B、W三者的和谐与平衡

匮乏性动机和成长性动机分别需要什么样的B和W呢?

没有创富动机的人如何匹配B和W呢?

我们都是有限的

第七课 财商新生活

人人都有的财商权利

少数人能正视与钱打交道之事

环境和习惯让我们放弃了财商权利

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看清金钱问题,少些怨恨

与金钱打交道的过程变得有趣,这是人生的重要部分

我们有权利活得明白

国家富强的动机M

快速变化留下的后遗症

一个好的动机必须配以好的行为习惯

创业拥有股权是个不错的W

我们可以做点什么?

三个假设

三个原则

认识一下我们创富的大环境

中国在转型,世界也在转型

从古代开始中华民族就是一个有财商智慧的民族

中华民族不仅在复兴,更是在创新全球财富市场

未结束的故事

附录 我与欧阳教授的财商对话

财商教育是正确的吗?

少数人明白金钱游戏规则

为什么要成为一个明白人

什么是财商测评

财商教育,还您自由生活

每个人都可以是富人

追求三种生活方式

西方对理性人的假设过时了吗?

有限与无限并存的世界正在显现

到底有没有财富自由?

每个人都有权知道左右象限的差别及M、B、W创富法则

财商教育让少数人心智成熟

不为钱工作,就财务自由了

后记

累计评论(12145条) 58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分享你的想法吧!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