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顶部广告

中国哲学简史(畅销半个世纪的中国哲学入门书,世界著名大学的中国哲学通用教材)电子书

 《中国哲学简史》一书将哲学史经验与哲学心得融为一体,以二十万字述几千年中国哲学史,简明,生动,出神化。  这一版本的特色是图文并茂,以几百幅恰如其分的图片作为正文的眼神和补充,有助于读者理解书中的内容,增阅读的乐趣。  以当代著名学者赵复三新译本为底本,参照英文原本及其他译本加以修订,译文做到了严谨准确,同时又流畅好读。

售       价:¥

纸质售价:¥28.50购买纸书

9967人正在读 | 0人评论 8.1

作       者:冯友兰

出  版  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2017-10-01

字       数:21.7万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哲学/宗教 > 哲学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86条)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86条)
 中国现代哲学家冯友兰先生于194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担任讲座教授,讲授中国哲学史,其英文讲稿经整理写成《中国哲学简史》,于1948年由美国麦克米伦出版公司出版。此书一出,立即成为西方人了解和学习中国哲学的*门书,其后又有多种外国语种的译本出版,六十多年来,一直是世界许多大学中国哲学的通用教材。 此书“冶哲学史经验与哲学心得于一炉,以二十万字述几千年中国哲学史,简明,生动,出神化”,但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才由冯友兰的学生涂又光先生*次根据英文本译成中文,由北京大学出版社于1985年出版,首版印刷十万册,很快售罄,成为当时学术界的畅销书。 我国当代著名学者赵复三先生于21世纪初重新翻译了此书,译文准确、通俗地传达了冯先生原著的精神。此插图修订版即以赵先生译文为底本,参照英文原版和涂译修订了明显的错误,并配以大量图片以期作为正文的延伸与补充,希望这些插图能够帮助读者理解书中的内容,增阅读的乐趣。<br/>【推荐语】<br/> 《中国哲学简史》一书将哲学史经验与哲学心得融为一体,以二十万字述几千年中国哲学史,简明,生动,出神化。  这一版本的特色是图文并茂,以几百幅恰如其分的图片作为正文的眼神和补充,有助于读者理解书中的内容,增阅读的乐趣。  以当代著名学者赵复三新译本为底本,参照英文原本及其他译本加以修订,译文做到了严谨准确,同时又流畅好读。<br/>【作者】<br/>冯友兰,字芝生,河南唐河人。1912年上海中国公学大学预科班,1915年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1919年赴美留学,1924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广东大学、燕京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哲学系主任。抗战期间,任西南联大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1946年赴美任客座教授。1947年任清华大学校务会议主席。曾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印度德里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博士学位。1952年后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 译者简介 赵复三,祖籍江苏宝山,1926 年生。少从周一良、王守惠先生读中国古典文学。1943 年上海圣约翰大学,1946 年大学毕业。1964 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基督教研究室主任。1977 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成立,被聘为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生院教授、副所长。1985 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长,主张以蔡元培思想,学术自由、兼容并蓄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办院方针。1989 年退职移居国外,在法国、美国、加拿大执教,曾获荣誉神学博士学位。1997 年退休,从事中外思想史研究。<br/>
目录展开

自 序

英文版编者序

第一章 中国哲学的精神

1.1 哲学在中国文明中的地位

1.2 中国哲学的问题和它的精神

1.3 中国哲学家表述思想的方式

1.4 语言的障碍

第二章 中国哲学的背景

2.1 中华民族的地理环境

2.2 中华民族的经济背景

2.3 《上农》——农业的价值

2.4 “反者道之动”

2.5 对自然的理想化

2.6 家族制度

2.7 入世和出世

2.8 中国的艺术与诗歌

2.9 中国哲学的方法论

2.10 海洋国家与大陆国家

2.11 中国哲学中的“常”与“变”

第三章 诸子的由来

3.1 司马谈与六家

3.2 刘歆及其诸子由来的学说

3.3 对刘歆学说的修正

第四章 孔子:第一位教师

4.1 孔子与六经

4.2 教育家孔子

4.3 “正名”

4.4 “仁”与“义”

4.5 “忠”与“恕”

4.6 “知命”

4.7 孔子的心灵修养

4.8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第五章 墨子:孔子的第一位反对者

5.1 墨家的社会背景

5.2 墨子对儒家的批评

5.3 兼爱

5.4 “天志”与“明鬼”

5.5 表面上的矛盾

5.6 国家的起源

第六章 道家的第一阶段:杨朱

6.1 早期道家与隐者

6.2 杨朱的基本思想

6.3 杨朱思想举例

6.4 《老子》与《庄子》中的杨朱思想

6.5 道家思想的发展

第七章 儒家的理想主义流派:孟子

7.1 性善说

7.2 儒墨两家的基本分歧

7.3 政治哲学

7.4 神秘主义

第八章 名 家

8.1 名家和“辩者”

8.2 惠施的相对性理论

8.3 公孙龙的共相说

8.4 惠施和公孙龙学说的意义

第九章 道家的第二阶段:老子

9.1 老子其人和《老子》其书

9.2 道,无名

9.3 自然的不变规律

9.4 为人处世

9.5 政治理论

第十章 道家的第三阶段:庄子

10.1 庄子其人和《庄子》其书

10.2 得到相对快乐的途径

10.3 政治与社会哲学

10.4 感情和理性

10.5 达到至乐的途径

10.6 有限的观点

10.7 更高层次的观点

10.8 更高层次的知识

10.9 神秘主义的方法论

第十一章 后期的墨家

11.1 关于知识和名的讨论

11.2 关于“辩”的讨论

11.3 “兼爱”辨

11.4 为“兼爱”辩

11.5 对其他学派的批判

第十二章 阴阳家和中国早期的宇宙发生论

12.1 六种术数

12.2 《洪范》所描述的五行

12.3 《月令》

12.4 邹衍

12.5 一种历史哲学

12.6 《易传》中描述的阴阳原则

第十三章 儒家的现实主义流派:荀子

13.1 人的地位

13.2 关于人性的学说

13.3 道德的起源

13.4 关于礼乐的学说

13.5 关于逻辑的理论

13.6 论其他学派的谬误

第十四章 韩非子与法家

14.1 法家的社会背景

14.2 韩非子,法家的集大成者

14.3 法家的历史哲学

14.4 治国之道

14.5 法家与道家

14.6 法家与儒家

第十五章 儒家的形而上学

15.1 事物之“理”

15.2 万物生成之“道”

15.3 万物变易之“道”

15.4 “中”与“和”

15.5 “庸”与“常”

15.6 从启蒙到止于至善——明与诚

第十六章 治国平天下的哲学主张

16.1 秦朝统一中国前的中国政治情况

16.2 中国的统一

16.3 《大学》

16.4 《荀子》中的折中倾向

16.5 《庄子》中的折中倾向

16.6 司马谈和刘歆的折中主义思想

[注]对中国民族主义的一点说明

第十七章 汉帝国的理论家:董仲舒

17.1 阴阳家和儒家的合流

17.2 宇宙论

17.3 人性论

17.4 社会伦理学说

17.5 政治哲学

17.6 历史哲学

17.7 对《春秋》的解释

17.8 社会进步的三个阶段

第十八章 儒家兴盛和道家再起

18.1 思想的统一

18.2 孔子在汉代思想界的地位

18.3 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的分歧

18.4 扬雄和王充

18.5 道家与佛家

18.6 政治和社会背景

第十九章 新道家:崇尚理性的玄学

19.1 名家再次引起人们的兴趣

19.2 对孔子的重新诠释

19.3 向秀和郭象

19.4 道是“无”

19.5 万物的“独化”

19.6 典制与道德

19.7 有为和无为

19.8 知识与模仿

19.9 齐万物

19.10 终极的自由与快乐

第二十章 新道家:豁达率性的风格

20.1 风流与浪漫精神

20.2 “杨朱的乐园”

20.3 率性的生活

20.4 感情

20.5 情爱

第二十一章 中国佛学的基础

21.1 佛教的传入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21.2 佛教的基本观念

21.3 二谛义

21.4 僧肇的哲学

21.5 道生的哲学

第二十二章 禅宗:潜默的哲学

22.1 禅宗起源的旧说

22.2 第一义不可说

22.3 修禅的方法

22.4 顿 悟

22.5 无成之功

第二十三章 更新的儒家:宇宙论者

23.1 韩愈和李翱

23.2 周敦颐的宇宙论

23.3 精神修养的方法

23.4 邵雍的宇宙论

23.5 事物演化的规律

23.6 张载的宇宙论

第二十四章 更新的儒家:两个学派的开端

24.1 程颢对“仁”的认识

24.2 程朱的“理”的观念的来源

24.3 程颐的“理”的观念

24.4 陶冶感情的方法

24.5 寻孔颜乐处

第二十五章 更新的儒学:主张柏拉图式理念的理学

25.1 朱熹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25.2 “理”或原理

25.3 太极

25.4 “气”

25.5 性和心

25.6 政治哲学

25.7 修心养性的方法

第二十六章 更新的儒学中的另一派:宇宙心学

26.1 陆九渊关于“心”的概念

26.2 王守仁的“宇宙”概念

26.3 “明德”

26.4 “良知”——来自直觉的认识

26.5 “正事”

26.6 “用敬”

26.7 对佛学的批评

第二十七章 西方哲学的传入

27.1 反对更新的儒学的思潮

27.2 孔教运动

27.3 西方思想的传入

27.4 西方哲学的传入

第二十八章 厕身现代世界的中国哲学

28.1 哲学家和哲学史家

28.2 抗日战争时期的哲学耕耘

28.3 哲学的性质

28.4 人生的境界

28.5 形而上学中的方法论

译后记

第十九、二十两章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八章

出版后记

累计评论(86条) 89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分享你的想法吧!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