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顶部广告

平面多配位碳化合物理论研究电子书

随着理论方法和计算资源的快速发展,理论化学以其独特的优势受到研究者青睐,成为新型化合物和材料发现和设计的重要推手。长期以来,碳化学由四面体配位碳、平面三配位碳、直线二配位碳主导,富勒烯、碳纳米管、石墨烯的发现使得碳化学“风景这边独好”,1970年诺贝尔奖得主霍夫曼提出平面多配位碳概念,可谓“于无声处听惊雷”,启了碳化学的又一次革命。 该书主要介绍了平面多配位碳化合物的概念、发展、稳定策略及应用策略预测的平面多配位碳化合物结构和性质等,重总结了作者围绕平面多配位碳化合物理论研究方面独立(及参与)取得的系列成果,主要包括金属烃平面多配位碳、平面多配位碳过渡金属夹心化合物、平面多配位碳金属夹心化合物、平面多配位碳金属层夹心化合物、平面多配位碳超碱金属化合物、平面多配位其它原子化合物等。这些理论预测的平面多配位碳化合物结构新颖、成键独特,对于推动化学键理论及平面多配位碳化合物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售       价:¥

纸质售价:¥43.80购买纸书

4人正在读 | 1人评论 6.2

作       者:郭谨昌 著

出  版  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12-01

字       数:11.0万

所属分类: 科技 > 工业技术 > 重工业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1条)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1条)
本书综述了四十多年来国际和国内在平面多配位碳化合物研究领域的研究展,重介绍了作者十多年来在平面多配位碳化合物理论研究方面展和参与的系列工作。主要内容:平面多配位碳化合物概述、理论和研究方法、金属(卤)烃平面多配位碳化合物、平面多配位碳金属夹心化合物、平面多配位碳过渡金属层夹心化合物、平面多配位碳超碱金属化合物、其它平面多配位原子化合物的结构、成键、热力学和动力学稳定性研究。 本书可供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计算化学、无机纳米团簇等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和相关领域科研工作者参考。<br/>【推荐语】<br/>随着理论方法和计算资源的快速发展,理论化学以其独特的优势受到研究者青睐,成为新型化合物和材料发现和设计的重要推手。长期以来,碳化学由四面体配位碳、平面三配位碳、直线二配位碳主导,富勒烯、碳纳米管、石墨烯的发现使得碳化学“风景这边独好”,1970年诺贝尔奖得主霍夫曼提出平面多配位碳概念,可谓“于无声处听惊雷”,启了碳化学的又一次革命。 该书主要介绍了平面多配位碳化合物的概念、发展、稳定策略及应用策略预测的平面多配位碳化合物结构和性质等,重总结了作者围绕平面多配位碳化合物理论研究方面独立(及参与)取得的系列成果,主要包括金属烃平面多配位碳、平面多配位碳过渡金属夹心化合物、平面多配位碳金属夹心化合物、平面多配位碳金属层夹心化合物、平面多配位碳超碱金属化合物、平面多配位其它原子化合物等。这些理论预测的平面多配位碳化合物结构新颖、成键独特,对于推动化学键理论及平面多配位碳化合物研究有着重要意义。<br/>【作者】<br/>郭谨昌,忻州师范学院,一直从事物理化学、计算化学、材料化学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平面配位碳及其过渡金属夹心化合物、硼氧及碳氧化合物、平面多配位原子超碱金属化合物等领域。<br/>
目录展开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平面四配位碳稳定策略

1.2 一些代表性平面多配位碳化合物

1.2.1 首例理论预测的平面四配位碳分子C3H4Li2

1.2.2 首例实验合成的平面四配位碳配合物

1.2.3 首例气相合成的五原子平面四配位碳团簇

1.2.4 首例平面五、六配位碳全局极小和

1.2.5 首例平面四配位、五配位、六配位碳二维平面材料

参考文献

第2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2.1 理论基础

2.1.1 分子轨道理论

2.1.2 从头算方法

2.1.3 密度泛函理论

2.1.4 微扰理论

2.2 研究方法

2.2.1 程序简介

2.2.2 结构优化和频率计算

2.2.3 异构体全局搜索

2.2.4 自然键轨道(NBO)分析

2.2.5 分子轨道分析

2.2.6 适应性自然密度划分

2.3 本书所用方法和基组

参考文献

第3章 过渡金属(卤)烃平面四配位碳、硅、锗化合物

3.1 过渡金属烃平面四配位碳化合物CM4H4( M=Ni,Pd,Pt)

3.1.1 完美的平面方形结构

3.1.2 M-C共价作用及M-H-M三中心键

3.1.3 分子轨道(MO)及AdNDP分析

3.2 红外光谱模拟

3.3 含多个平面四配位碳的过渡金属烃化合物

3.3.1 拓展策略

3.3.2 一维拓展化合物CnM2n+2H2n+2(M=Ni,Pd,Pt)

3.3.3 二维拓展

3.4 过渡金属卤烃四配位碳、硅、锗化合物

3.4.1 包容性更强的过渡金属卤烃

3.4.2 M-X共价作用及M-Cl-M三中心键

3.4.3 分子轨道(MO)分析

3.4.4 红外光谱模拟

3.4.5 热力学稳定性

3.5 含多个平面四配位硅、锗的过渡金属卤烃化合物

3.5.1 一维拓展化合物XnNi2n+2Cl2n+2(X=Si,Ge;n=2~8)

3.5.2 二维拓展

参考文献

第4章 平面多配位碳超碱金属化合物

4.1 桥氢稳定的平面五配位碳化合物(n=2~5)

4.1.1 理论设计及表征

4.1.2 良好的热力学和新颖的动力学稳定性

4.1.3 准平面五配位碳拟碱金属阳离子CBe5H5+

4.2 星状结构的平面五配位碳超碱金属阳离子

4.2.1 设计策略

4.2.2 星状结构的平面五配位碳化合物

4.2.3 成键特征

4.2.4 6σ+2π双重芳香性

4.2.5 热力学和动力学稳定性

4.2.6 超碱金属性

4.3 平面五配位碳化合物(n=2~5)、 和

4.3.1 完美的平面星状结构

4.3.2 成键特征

4.3.3 动力学稳定性

4.3.4 超碱金属性

4.4 含三个平面四配位碳、硅、锗的超碱金属阳离子

4.4.1 最小的星状结构

4.4.2 成键特征

4.4.3 良好的热力学和动力学稳定性

4.4.4 超碱金属性

参考文献

第5章 含平面多配位碳配体的过渡金属夹心化合物

5.1 B6C2−为配体的平面六配位碳过渡金属夹心化合物

5.1.1 完美的夹心结构

5.1.2 自然键轨道(NBO)及分子轨道(MO)分析

5.1.3 配体取代反应及反离子效应

5.2 含B6C2-的三层及四层过渡金属夹心化合物

5.2.1 三层夹心结构

5.2.2 自然键轨道(NBO)及分子轨道(MO)分析

5.2.3 红外光谱模拟

5.3 C6Li6为配体的平面四配位碳过渡金属夹心化合物

5.3.1 完全交错的夹心结构

5.3.2 自然键轨道(NBO)及分子轨道(MO)分析

5.3.3 芳香性及稳定性

5.3.4 红外光谱模拟

5.4 为配体的锌-锌金属链夹心化合物

5.4.1 含锌-锌金属链的夹心结构

5.4.2 自然键轨道(NBO)及分子轨道分析

5.4.3 芳香性及稳定性

参考文献

第6章 平面多配位碳过渡金属层夹心化合物

6.1 及稳定的平面四配位碳过渡金属层夹心化合物

6.1.1 平面四配位碳过渡金属层夹心结构

6.1.2 分子轨道(MO)分析

6.1.3 芳香性及热力学稳定性

6.1.4 红外光谱模拟

6.2 无机配体稳定的平面四配位碳过渡金属层夹心化合物

6.2.1 稳定的平面四配位碳过渡金属层夹心结构

6.2.2 自然键轨道(NBO)及分子轨道(MO)分析

6.2.3 热力学稳定性

6.2.4 红外光谱模拟

6.3 平面五配位碳、磷过渡金属层夹心化合物

6.3.1 完美的D5h[(CCu5)(C10H10)2]−及[(PCu5)(C10H10)2]

6.3.2 自然键轨道(NBO)和分子轨道(MO)分析

6.3.3 红外光谱模拟

参考文献

第7章 硼环稳定的平面多配位原子化合物

7.1 平面多配位硅统一结构模式

7.1.1 BnE2Si(CH)n(E=CH,BH,Si;n=2~5)的结构及成键

7.1.2 BnSi2Si(n=2~5)、BnSi2C−/0(n=2~3)的结构及成键

7.1.3 BnB2H2Si、BnCBH2Si及BnC2H2Si(n=2~4)的结构及成键

7.2 含两个平面多配位硅的S形及环形化合物

7.2.1 S形及环形结构

7.2.2 成键特征

7.3 平面八、九配位Al和Ga化合物

7.3.1 完美的轮状结构

7.3.2 自然键轨道(NBO)分析

7.3.3 分子轨道(MO)及芳香性分析

7.4 平面九、十配位重金属原子化合物

7.4.1 几何结构

7.4.2 分子轨道(MO)分析

7.4.3 自然键轨道(NBO)分析

参考文献

附录

累计评论(1条) 1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分享你的想法吧!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