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顶部广告

群体性孤独电子书

  第十届文津奖获奖图书,“央视热播纪录片《互联网时代》推荐作品”,为什么我们对科技期待更多,对彼此却不能更亲密?       互联网时代,技术影响人际关系的反思之作:为什么我们对科技期待更多,对彼此却不能更亲密?技术领域的“弗洛伊德”、网络文化领域的“玛格丽特米德”重磅作品!雪莉特克尔是麻省理工学院社会学教授,科技与自我创新中心主任,哈佛大学社会学和人格心理学博士。后于麻省理工学院始研究计算机文化,并成为人与技术关系领域首屈一指的社会心理学家。《连线》杂志创始主编凯文凯利称她为技术领域的“弗洛伊德”。《商业周刊》盛赞她为网络文化领域的“玛格丽特米德”!她还是是广受欢迎的TED演讲嘉宾。

售       价:¥

纸质售价:¥44.60购买纸书

1210人正在读 | 1人评论 7.5

作       者:(美) 雪莉·特克尔(Sherry Turkle)著

出  版  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03-01

字       数:27.9万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社会科学 > 人类学/社会学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1条)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1条)
你是否也熟悉这样的场景:家人在一起,不是交心,而是各自看电脑和手机;朋友聚会,不是叙旧,而是拼命刷新微博、微信;课堂上,老师在讲,学生在网上聊天;会议中,别人在报告,听众在收发信息。所有这些现象都可以归结为“群体性孤独”——我们似乎在一起,但实际上活在自己的“气泡”中。我们期待他人少,期待技术多。不间断的联系,是否让人类陷了更深的孤独? 麻省理工学院社会学教授雪莉特克尔为了研究人与机器人之间的互动,15年来深两家养老院,对200多人行了实地研究;为了研究人们的网上互动,与7家中学合作,收集了450名中学生的*手研究资料。她通过研究发现,信息技术在给人们带来沟通便利的同时,也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弱化,有些人甚至因此而丧失了面对面交流的能力。特克尔认为,人们发短信、发邮件,上社交网站,玩电子游戏,从形式上看人们之间的联系似乎更轻松、更密切,但实际上却更焦虑、更孤单。 《群体性孤独》将电子文化的两大趋势在过去15年中的新变化、新发展行了新的阐释,将焦集中在年轻的“电子土著”身上,这一代人的成长伴随着手机和智能电子玩具。如今的我们既缺乏安全感、却又渴望亲密关系,因此才求助于科技,以寻找一种既可以让我们处于某种人际关系中、又可以自我保护的方法。作者认为在互联网时代,如果我们既要享受信息技术带来的便利,又要摆脱信息技术导致的孤独,就必须找到一个两全其美的好办法:一方面,我们要学会独处,体会独处带给人们的好处;另一方面,朋友、亲人要更多地坐在一起,面对面谈话、讨论。<br/>【推荐语】<br/>第十届文津奖获奖图书,“央视热播纪录片《互联网时代》推荐作品”,为什么我们对科技期待更多,对彼此却不能更亲密?       互联网时代,技术影响人际关系的反思之作:为什么我们对科技期待更多,对彼此却不能更亲密? 技术领域的“弗洛伊德”、网络文化领域的“玛格丽特米德”重磅作品!雪莉特克尔是麻省理工学院社会学教授,科技与自我创新中心主任,哈佛大学社会学和人格心理学博士。后于麻省理工学院始研究计算机文化,并成为人与技术关系领域首屈一指的社会心理学家。《连线》杂志创始主编凯文凯利称她为技术领域的“弗洛伊德”。《商业周刊》盛赞她为网络文化领域的“玛格丽特米德”!她还是是广受欢迎的TED演讲嘉宾。 财讯传媒集团首席战略官段永朝、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胡泳、海银资本合伙创始人王煜全、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周涛、《连线》创始主编凯文凯利(KK)、多元智能理论创始人霍华德加德纳强势推荐! 湛庐文化出品。<br/>【作者】<br/>雪莉特克尔 麻省理工学院社会学教授,麻省理工学院科技与自我创新中心主任,哈佛大学社会学和人格心理学博士。 采用“实地研究”和“临床诊断”两种方法,对人与信息技术的关系行了长达15年的系统研究,被誉为网络文化领域的“玛格丽特米德”。 在哈佛大学获得社会学和人格心理学博士学位后,麻省理工学院始研究计算机文化,并成为人与技术关系领域首屈一指的社会心理学家。《连线》创始主编凯文凯利称她为技术领域的“弗洛伊德”。<br/>
目录展开

各方赞誉

推荐序

作者序

引言

第一部分 机器人时代——孤独中的新型亲密关系

01 最亲密的伙伴“拓麻歌子”——有生命的电子宠物

02 栩栩如生的“菲比”——涉足情感地带

03 一起长大的“爱宝”——我们都有美好童年

04 魅力无限的“真宝”——你是它唯一的关注

05 社交高手“凯斯麦特”——你爱它,它也爱你

06 能治病的“帕罗”——半个心理医生

07 拥抱“机器人时代”——亲密关系的美好未来

第二部分 网络化生存——亲密关系中的新型孤独

08 永远在线——网络自我的三种新状态

09 网络技术改变成长历程——“分开”和“独处”都失去了原来的意义

10 有打电话的必要吗?——声音传递情感,短信给你安全

11 削弱与背叛——亦真亦幻的《第二人生》

12 真情告白——网上告白只是用“分享”避开“孤独”

13 焦虑——科技提供便利,也带来焦虑

14 年轻人的怀旧情结——网络世界不是“瓦尔登湖2.0”

结 语

后 记

译者后记

累计评论(1条) 1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分享你的想法吧!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