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顶部广告

麦肯锡精英的工作效率手册电子书

★麦肯锡精英工作心得的精华萃取,有实例有方法,重放在行动上 ★修正并提升自我的职业管理书,真正改善思路提高效率,让业绩翻倍 ★摆脱忙碌无效的努力,留给生活一空间,掌握正确做事的思维方法至关重要。

售       价:¥

纸质售价:¥39.40购买纸书

311人正在读 | 0人评论 6.2

作       者:张浩峰

出  版  社:中国纺织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时间:2020-01-01

字       数:8.1万

所属分类: 经管/励志 > 成功/励志 > 职场/人际交往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作为全球知名的咨询公司,麦肯锡拥有大量的客户,且涉及行业广泛,面对的问题和项目也错综复杂。即便如此,麦肯锡精英们依然能够高效高质地解决问题,其中有不少方法都值得学习和借鉴。在愈发重视时间和效率的今天,要摆脱忙碌无效的努力,留给生活一空间,掌握正确做事的思维方法至关重要。本书总结了麦肯锡精英们的工作秘诀,无论是职场员工还是企业管理者,都能够从中获益,依照麦肯锡的指导,成为自己的“咨询顾问”。<br/>【推荐语】<br/>★麦肯锡精英工作心得的精华萃取,有实例有方法,重放在行动上 ★修正并提升自我的职业管理书,真正改善思路提高效率,让业绩翻倍 ★摆脱忙碌无效的努力,留给生活一空间,掌握正确做事的思维方法至关重要。<br/>【作者】<br/>张浩峰 br中旭股份智和商学执行院长  企业大学架构设计师 br国际注册管理咨询师CMC  深圳证券交易所认证独立董事、董事会秘书资格,拥有金融学、经济学、管理学交叉学科教育背景与从业经验。 <br/>
目录展开

前言

第1章 想提效?先搞清你面对的是什么

1-1 弄清问题的关键在于正视事实

1-2 将“为什么”重复5遍

1-3 借助“逻辑树”,简明呈现问题

1-4 利用关键驱动点直达问题核心

1-5 如果纷乱如麻,就按“流程”分解

1-6 假设检验是问题解决的“路线图”

第2章 一切事情都有规律可循,包括思考

2-1 一分钟学透SMART模型

2-2 SCQA架构到底是什么逻辑

2-3 一张A4纸实现“零秒思考”

2-4 零思考,从零开始有很多可能

2-5 记录下大脑的“灵光一现”

2-6 清晰思考的神器:2×2矩阵

2-7 麦肯锡菜鸟的笔记成了畅销书

第3章 为什么精英们都是方法控

3-1 凡是好的分类,都会符合MECE原则

3-2 麦肯锡3C框架是怎么起作用的

3-3 制作To-Do List,越详细越好

3-4 那些高效者都善于化整为零

3-5 最有效率的就是不返工,不犯错

3-6 试着将失败“体系化”

3-7 以目标为导向做事,才显高效

第4章 高手的战略:在高价值区做正确的事

4-1 有些人为何总是忙得不可开交

4-2 用最快的速度解决最痛的难题

4-3 从“授权”看“管理”

4-4 新手看胜负,高手看概率——结果最适化

4-5 解决不了的问题,Let it go

4-6 简单原理:从最简单的做起

第5章 每场对话都是一次正面交锋

5-1 说话没重点?“30秒电梯法则”帮你

5-2 构筑思维树,让你的表达更高效

5-3 用“盲人摸象”的形式来自问自答

5-4为什么优秀的顾问特别注重提问

5-5 仅仅陈述文字是很难让人读懂的

5-6“黄金三点论”运用的精髓

5-7 沟通的本质就是解决问题

5-8 你得为了特定的目的有备而来

5-9 沟通中的4P法则

第6章 时间是弯曲的,每点都有无限可能

6-1 一分等于60秒,开启你的秒表人生

6-2 专注是最好的进攻策略

6-3 非线性思维的人有多厉害

6-4 找出你的“黄金时间”

6-5 挤时间,麦肯锡的省时之道

6-6 最高效的人都是最会休息的人

第7章 拼赢现在和未来靠的是快速落实

7-1 那些先行一步的都赚大发了

7-2 你会不会打一把“空雨伞”

7-3 神奇的WBS任务分解法

7-4 创新者是指“重新画线”的人

7-5 你可以同时遵守规则和打破规则

第8章 伟大项目无一不是团队的杰作

8-1“封闭体系”和“开放体系”的循环

8-2 协同效应:整合SHARP模型

8-3 最高效的团队为何在6人左右

8-4 利用PDCA管理循环推进工作

8-5 取长补短,效率翻番

8-6 究竟该怎样建立有效率的人际关系

8-7 无论何时都要保持“PMA”

累计评论(0条) 0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分享你的想法吧!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