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你推荐
书名页
版权页
序言
目录
T/CACM 1162—2019 中医妇科临床诊疗指南 妊娠恶阻
前言
引言
中医妇科临床诊疗指南 妊娠恶阻
1 范围
2 术语和定义
2.1 妊娠恶阻 Morning sickness
3 诊断
3.1 诊断要点
3.1.1 病史(证据分级:Ⅱ/推荐级别:C)
3.1.2 症状 (证据分级:Ⅰ/推荐级别:B)
3.1.3 体征 (证据分级:Ⅱ/推荐级别:C)
3.1.4 辅助检查
3.1.4.1 血液检查 (证据分级:Ⅰ/推荐级别:B)
3.1.4.2 尿液检查 (证据分级:Ⅰ/推荐级别:A)
3.1.4.3 心电图检查 (证据分级:Ⅲ/推荐级别:D)
3.1.4.4 盆腔超声检查(证据分级:Ⅰ/推荐级别:A)
3.2 鉴别诊断
3.2.1 葡萄胎(证据分级:Ⅱ/推荐级别:C)
3.2.2 急性胃肠炎 (证据分级:Ⅲ/推荐级别:D)
3.2.3 急性传染性肝炎 (证据分级:Ⅱ/推荐级别:C)
3.2.4 急性阑尾炎(证据分级:Ⅱ/推荐级别:C)
3.2.5 急性肠梗阻(证据分级:Ⅲ/推荐级别:D)
3.2.6 急性胆囊炎(证据分级:Ⅱ/推荐级别:C)
4 辨证
4.1 辨证要点
4.2 证候分型
4.2.1 脾胃虚弱证
4.2.2 肝胃不和证
4.2.3 痰湿阻滞证
4.2.4 气阴两亏证
5 治疗
5.1 治疗原则
5.2 分证论治
5.2.1 脾胃虚弱证 (证据分级:Ⅰ/推荐级别:B)
5.2.2 肝胃不和证 (证据分级:Ⅲ/推荐级别:D)
5.2.3 痰湿阻滞证 (证据分级:Ⅲ/推荐级别:D)
5.2.4 气阴两亏证 (证据分级:Ⅲ/推荐级别:D)
5.3 中成药(证据分级:Ⅲ/推荐级别:D)
5.3.1 香砂六君子丸(片)
5.3.2 生脉饮(片/胶囊/颗粒/口服液)
5.4 针灸疗法
5.4.1 体针
5.4.2 穴位敷贴
5.4.3 耳穴压籽
6 预防与调摄(证据分级:Ⅱ/推荐级别:C)
6.1 预防
6.2 调摄
参考文献
T/CACM 1168—2019 中医妇科临床诊疗指南 子宫腺肌病
前言
引言
中医妇科临床诊疗指南 子宫腺肌病
1 范围
2 术语和定义
2.1 子宫腺肌病 Adenomyosis
3 诊断
3.1 诊断要点
3.1.1 病史
3.1.2 症状
3.1.3 体征
3.1.4 辅助检查
3.1.4.1 血液检查(证据分级:Ⅳ/推荐级别:E)
3.1.4.2 影像学检查(证据分级:Ⅲ/推荐级别:D)
3.2 鉴别诊断
3.2.1 子宫肌瘤(证据分级:Ⅳ/推荐级别:E)
3.2.2 原发性痛经(证据分级:Ⅳ/推荐级别:E)
3.2.3 子宫内膜异位症
4 辨证
4.1 辨证要点
4.2 证候分型(证据分级:Ⅳ/推荐级别:E)
4.2.1 寒凝血瘀证
4.2.2 气滞血瘀证
4.2.3 肾虚血瘀证
4.2.4 痰瘀互结证
4.2.5 湿热瘀阻证
4.2.6 气虚血瘀证
5 治疗
5.1 治疗原则
5.2 分证论治
5.2.1 寒凝血瘀证(证据分级:Ⅱ/推荐级别:C)
5.2.2 气滞血瘀证(证据分级:Ⅲ/推荐级别:D)
5.2.3 肾虚血瘀证(证据分级:Ⅲ/推荐级别:D)
5.2.4 痰瘀互结证
5.2.5 湿热瘀阻证
5.2.6 气虚血瘀证(证据分级:Ⅲ/推荐级别:D)
5.3 周期治疗(证据分级:Ⅳ/推荐级别:E)
5.3.1 行经期
5.3.2 经净后至排卵期
5.3.3 排卵后至经前期
5.4 中成药
5.4.1 散结镇痛胶囊(证据分级:Ⅰ/推荐级别:A)
5.4.2 丹莪妇康煎膏(证据分级:Ⅰ/推荐级别:A)
5.4.3 少腹逐瘀胶囊
5.4.4 八珍益母丸(颗粒)
5.5 外治法
5.5.1 直肠用药
5.5.2 外敷中药(证据分级:Ⅱ/推荐级别:C)
5.5.3 中药灌肠(证据分级:Ⅰ/推荐级别:A)
5.6 针灸疗法
5.6.1 体针(证据分级:Ⅰ/推荐级别:A)
5.6.2 耳针(证据分级:Ⅱ/推荐级别:B)
5.6.3 艾灸(证据分级:Ⅳ/推荐级别:E)
6 预防与调摄(证据分级:Ⅳ/推荐级别:E)
6.1 预防
6.2 调摄
参考文献
T/CACM 1178—2019 中医妇科临床诊疗指南 闭经
前言
引言
中医妇科临床诊疗指南 闭经
1 范围
2 术语和定义
2.1 闭经 Amenorrhea
3 诊断
3.1 诊断要点
3.1.1 病史
3.1.2 症状
3.1.3 体征
3.1.3.1 体格检查
3.1.3.2 妇科检查
3.1.4 实验室检查
3.1.4.1 评估激素水平
3.1.4.2 生殖激素水平测定
3.1.4.3 其他内分泌激素水平测定
3.1.4.4 染色体检查
3.1.5 其他检查
3.1.5.1 超声检查
3.1.5.2 基础体温测定
3.1.5.3 宫腔镜检查
3.1.5.4 其他影像学检查
3.2 鉴别诊断
3.2.1 早孕
3.2.2 其他
4 辨证
4.1 辨证要点
4.2 证候分型(证据分级:Ⅰ/推荐级别:A)
4.2.1 肾气亏损证
4.2.2 肝肾阴虚证
4.2.3 气血虚弱证
4.2.4 阴虚血燥证
4.2.5 痰湿阻滞证
4.2.6 气滞血瘀证
4.2.7 寒凝血瘀证
5 治疗
5.1 治疗原则
5.2 分证论治
5.2.1 肾气亏损证(证据分级:Ⅱ/推荐级别:C)
5.2.2 肝肾阴虚证(证据分级:Ⅴ/推荐级别:E)
5.2.3 气血虚弱证(证据分级:Ⅰ/推荐级别:A)
5.2.4 阴虚血燥证(证据分级:Ⅲ/推荐级别:D)
5.2.5 痰湿阻滞证(证据分级:Ⅱ/推荐级别:C)
5.2.6 气滞血瘀证(证据分级:Ⅰ/推荐级别:A)
5.2.7 寒凝血瘀证(证据分级:Ⅱ/推荐级别:C)
5.3 中成药
5.3.1 金匮肾气丸(证据分级:Ⅲ/推荐级别:D)
5.3.2 人参养荣丸(证据分级:Ⅰ/推荐级别:A)
5.3.3 杞菊地黄丸/水丸(浓缩丸)/片/胶囊(证据分级:Ⅴ/推荐级别:E)
5.3.4 百合固金口服液/蜜丸/水丸(浓缩丸)/片/颗粒:(证据分级:Ⅱ/推荐级别:C)
5.3.5 血府逐瘀口服液/丸/胶囊:(证据分级:Ⅰ/推荐级别:A)
5.3.6 少腹逐瘀丸(证据分级:Ⅰ/推荐级别:A)
5.3.7 二陈丸(证据分级:Ⅴ/推荐级别:E)
5.4 针灸疗法
5.4.1 体针(证据分级:Ⅰ/推荐级别:A)
5.4.2 耳针(证据分级:Ⅲ/推荐级别:D)
5.4.3 艾灸(证据分级:Ⅱ/推荐级别:C)
5.5 其他疗法(证据分级:Ⅲ/推荐级别:D)
6 预防与调摄(证据分级:Ⅱ/推荐级别:C)
6.1 预防
6.2 调摄
参考文献
T/CACM 1212—2019 中医妇科临床诊疗指南 产后小便不通
前言
引言
中医妇科临床诊疗指南 产后小便不通
1 范围
2 术语和定义
2.1 产后小便不通 Postpartum urinary retention
3 诊断
3.1 诊断要点
3.1.1 病史(证据分级:Ⅱ/推荐级别:C)
3.1.2 症状(证据分级:Ⅰ/推荐级别:B)
3.1.3 体征(证据分级:Ⅰ/推荐级别:A)
3.1.3.1 腹部检查
3.1.3.2 妇科检查
3.1.4 辅助检查(证据分级:Ⅰ/推荐级别:A)
3.2 鉴别诊断
3.2.1 产后小便淋痛
3.2.2 小便生成障碍性疾病
3.2.3 泌尿系统结石
4 辨证
4.1 辨证要点
4.2 证候分型
4.2.1 气虚证
4.2.2 肾虚证
4.2.3 气滞证
4.2.4 血瘀证
5 治疗
5.1 治疗原则
5.2 分证论治(证据分级:Ⅱ/推荐级别:C)
5.2.1 气虚证
5.2.2 肾虚证
5.2.3 气滞证
5.2.4 血瘀证
5.3 中成药
5.3.1 金匮肾气丸(片):(证据分级:Ⅲ/推荐级别:D)
5.3.2 补中益气丸(合剂/颗粒/口服液)(证据分级:Ⅲ/推荐级别:D)
5.3.3 加味逍遥丸(口服液/颗粒)
5.4 其他疗法
5.4.1 艾灸(证据分级:Ⅱ/推荐级别:C)
5.4.2 针刺(证据分级:Ⅰ/推荐级别:A)
5.4.3 推拿(证据分级:Ⅰ/推荐级别:B)
5.4.4 热敷(证据分级:Ⅰ/推荐级别:A)
5.4.5 导尿(证据分级:Ⅰ/推荐级别:A)
6 预防与调摄(证据分级:Ⅰ/推荐级别:A)
参考文献
T/CACM 1233—2019 中医妇科临床诊疗指南 异位妊娠
前言
引言
中医妇科临床诊疗指南 异位妊娠
1 范围
2 术语和定义
2.1 异位妊娠 Ectopic pregnancy
3 诊断
3.1 诊断要点
3.1.1 病史(证据分级:Ⅲ/推荐级别:D)
3.1.2 症状
3.1.2.1 停经
3.1.2.2 腹痛
3.1.2.3 阴道流血
3.1.2.4 晕厥与休克
3.1.2.5 腹部包块
3.1.3 体征
3.1.3.1 一般情况
3.1.3.2 腹部检查
3.1.3.3 盆腔检查
3.1.4 辅助检查
3.1.4.1 HCG测定
3.1.4.2 孕酮测定
3.1.4.3 B型超声诊断
3.1.4.4 腹腔镜检查
3.1.4.5 阴道后穹窿穿刺
3.1.4.6 诊断性刮宫
3.2 鉴别诊断
3.2.1 宫内妊娠流产
3.2.2 黄体破裂
3.2.3 卵巢囊肿蒂扭转
3.2.4 急性输卵管炎
3.2.5 急性阑尾炎
4 辨证
4.1 辨证要点
4.2 证候(证据分级:Ⅲ/推荐级别:D)
4.2.1 未破损期
4.2.1.1 胎元阻络证
4.2.1.2 胎瘀阻滞证
4.2.2 已破损期
4.2.2.1 气虚血瘀证
4.2.2.2 瘀结成癥证
5 治疗
5.1 治疗原则
5.2 分证论治
5.2.1 未破损期
5.2.1.1 胎元阻络证
5.2.1.2 胎瘀阻滞证
5.2.2 已破损期
5.2.2.1 气虚血瘀证
5.2.2.2 瘀结成癥证
5.3 中成药
5.3.1 大黄虫丸(片/胶囊)(证据分级:Ⅲ/推荐级别:D)
5.3.2 散结镇痛胶囊(证据分级:Ⅰ/推荐级别:B)
6 预防和调护
参考文献
T/CACM1239—2019 中医妇科临床诊疗指南 月经先期
前言
引言
中医妇科临床诊疗指南 月经先期
1 范围
2 术语和定义
2.1 月经先期 Advanced menstruation
3 诊断
3.1 诊断要点
3.1.1 症状
3.1.2 体征
3.1.3 辅助检查
3.1.3.1 基础体温(BBT)测定
3.1.3.2 子宫内膜活组织检查
3.1.3.3 生殖内分泌功能测定
3.1.3.4 宫腔镜
3.1.3.5 超声检查
3.2 鉴别诊断
3.2.1 经间期出血
3.2.2 崩漏
4 辨证
4.1 辨证要点
4.2 证候分型(证据分级:Ⅳ/推荐级别:E)
4.2.1 脾气虚证
4.2.2 肾气虚证
4.2.3 阴虚血热证
4.2.4 肝郁血热证
4.2.5 阳盛血热证
5 治疗
5.1 治疗原则(证据分级:Ⅳ/推荐级别:E)
5.2 分证论治
5.2.1 脾气虚证(证据分级:Ⅳ/推荐级别:E)
5.2.2 肾气虚证(证据分级:Ⅲ/推荐级别:D)
5.2.3 阴虚血热证(证据分级:Ⅱ/推荐级别:C)
5.2.4 肝郁血热证(证据分级:Ⅲ/推荐级别:D)
5.2.5 阳盛血热证(证据分级:Ⅰ/推荐级别:A)
5.3 中成药
5.3.1 补中益气丸(颗粒/合剂/口服液)(证据分级:Ⅳ/推荐级别:E)
5.3.2 丹栀逍遥丸(片/胶囊)(证据分级:Ⅲ/推荐级别:D)
5.4 针灸疗法
5.4.1 体针(证据分级:Ⅳ/推荐级别:E)
5.4.2 耳针(证据分级:Ⅳ/推荐级别:E)
参考文献
T/CACM 1260—2019 中医妇科临床诊疗指南 经前期综合征
前言
引言
中医妇科临床诊疗指南 经前期综合征
1 范围
2 术语和定义(证据分级:Ⅰ/推荐级别:B)
2.1 经前期综合征 Premenstrual syndrome, PMS
3 诊断
3.1 诊断要点
3.1.1 病史(证据分级:Ⅰ/推荐级别:B)
3.1.2 症状(证据分级:Ⅰ/推荐级别:B)
3.1.3 体征
3.1.4 辅助检查
3.1.4.1 BBT测定
3.1.4.2 生殖内分泌激素测定(证据分级:Ⅰ/推荐级别:B)
3.1.4.3 其他检查
3.2 鉴别诊断
3.2.1 精神病(证据分级:Ⅰ/推荐级别:B)
3.2.2 乳房肿瘤(证据分级:Ⅰ/推荐级别:B)
3.2.3 血管性头痛(证据分级:Ⅰ/推荐级别:B)
3.2.4 水肿(证据分级:Ⅰ/推荐级别:B)
4 辨证
4.1 辨证要点
4.2 证候分型(证据分级:Ⅰ/推荐级别:B)
4.2.1 肝郁气滞证
4.2.2 肝肾阴虚证
4.2.3 脾肾阳虚证
4.2.4 心肝火旺证
4.2.5 心脾两虚证
4.2.6 气滞血瘀证
4.2.7 痰火上扰证
5 治疗(证据分级:Ⅰ/推荐级别:B)
5.1 治疗原则
5.2 分证论治
5.2.1 肝郁气滞证
5.2.2 肝肾阴虚证
5.2.3 脾肾阳虚证
5.2.4 心脾两虚证
5.2.5 心肝火旺证
5.2.6 气滞血瘀证
5.2.7 痰火上扰证
5.3 中成药(证据分级:Ⅰ/推荐级别:D)
5.3.1 逍遥丸(颗粒)
5.3.2 元胡止痛片(胶囊/颗粒/滴丸)
5.3.3 乌鸡白凤丸(片/胶囊)
5.3.4 右归丸(胶囊)
5.3.5 济生肾气丸(片)
5.3.6 丹栀逍遥丸(片/胶囊)
5.4 针灸疗法(证据分级:Ⅰ/推荐级别:B)
5.4.1 体针(证据分级:Ⅰ/推荐级别:B)
5.4.1.1 经行情志异常
5.4.1.2 经行失眠
5.4.1.3 经行乳胀
5.4.1.4 经行头痛
5.4.2 耳针(证据分级:Ⅰ/推荐级别:B)
参考文献
T/CACM 1265—2019 中医妇科临床诊疗指南 经期延长
前言
引言
中医妇科临床诊疗指南 经期延长
1 范围
2 术语与定义
2.1 经期延长 Prolonged menstruation
3 诊断
3.1 诊断要点
3.1.1 病史
3.1.2 症状
3.1.3 体征
3.1.4 辅助检查
3.1.4.1 BBT测定
3.1.4.2 B型超声检查
3.1.4.3 诊断性刮宫
3.1.4.4 宫腔镜检查/宫腔镜检查+诊断性刮宫
3.1.4.5 血液学检查
3.2 鉴别诊断
3.2.1 崩漏
4 辨证
4.1 辨证要点
4.2 证候分型
4.2.1 气虚证(证据分级:Ⅰ/推荐级别:B)
4.2.2 阴虚血热证(证据分级:Ⅱ/推荐级别:C)
4.2.3 血瘀证(证据分级:Ⅰ/推荐级别:B)
4.2.4 湿热蕴结证(证据分级:Ⅳ/推荐级别:E)
5 治疗
5.1 治疗原则(证据分级:Ⅳ/推荐级别:B)
5.2 分证论治
5.2.1 气虚证(证据分级:Ⅰ/推荐级别:B)
5.2.2 阴虚血热证(证据分级:Ⅱ/推荐级别:C)
5.2.3 血瘀证(证据分级:Ⅰ/推荐级别:B)
5.2.4 湿热蕴结证(证据分级:Ⅳ/推荐级别:E)
5.3 中成药
5.3.1 补中益气丸(颗粒/片/合剂/口服液)(证据分级:Ⅱ/推荐级别:C)
5.3.2 葆宫止血颗粒(证据分级:Ⅱ/推荐级别:C)
5.3.3 知柏地黄丸(片/胶囊/颗粒)(证据分级:Ⅲ/推荐级别:D)
5.3.4 宫血宁胶囊(证据分级:Ⅰ/推荐级别:A)
5.3.5 妇科千金片(胶囊)(证据分级:Ⅰ/推荐级别:A)
5.4 针灸治疗
5.4.1 耳针(证据分级:Ⅰ/推荐级别:B)
5.4.2 体针(证据分级:Ⅱ/推荐级别:C)
参考文献
T/CACM 1268—2019 中医妇科临床诊疗指南 卵巢早衰
前言
引言
中医妇科临床诊疗指南 卵巢早衰
1 范围
2 术语与定义
2.1 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 Premature ovarian failure,POI
2.2 卵巢早衰 Premature ovarianfailure,POF
3 诊断
3.1 诊断要点
3.1.1 病史(证据分级:Ⅲ/推荐级别:D)
3.1.2 症状(证据分级:Ⅲ/推荐级别:D)
3.1.3 体征
3.1.4 辅助检查(证据分级:Ⅱ/推荐级别:C)
3.1.4.1 生殖内分泌激素测定
3.1.4.2 免疫指标和内分泌指标检测
3.1.4.3 染色体检查
3.1.4.4 B型超声检查
3.2 诊断标准(证据分级:Ⅳ/推荐级别:E)
3.3 鉴别诊断(证据分级:Ⅳ/推荐级别:E)
3.3.1 多囊卵巢综合征
3.3.2 希恩综合征
3.3.3 高泌乳素血症
3.3.4 抵抗性卵巢综合征
3.3.5 中枢神经-下丘脑性闭经
4 辨证
4.1 辨证要点
4.2 证候分型
4.2.1 肝肾阴虚证(证据分级:Ⅰ/推荐级别:A)
4.2.2 肾虚肝郁证(证据分级:Ⅳ/推荐级别:E)
4.2.3 肾虚血瘀证(证据分级:Ⅳ/推荐级别:E)
4.2.4 脾肾阳虚证(证据分级:Ⅲ/推荐级别:D)
4.2.5 心肾不交证(证据分级:Ⅳ/推荐级别:E)
4.2.6 气血虚弱证(证据分级:Ⅳ/推荐级别:E)
5 治疗
5.1 治疗原则
5.2 分证论治
5.2.1 肝肾阴虚证(证据分级:Ⅰ/推荐级别:A)
5.2.2 肾虚肝郁证(证据分级:Ⅳ/推荐级别:E)
5.2.3 肾虚血瘀证(证据分级:Ⅳ/推荐级别:E)
5.2.4 脾肾阳虚证(证据分级:Ⅲ/推荐级别:D)
5.2.5 心肾不交证(证据分级:Ⅳ/推荐级别:E)
5.2.6 气血虚弱证(证据分级:Ⅳ/推荐级别:E)
5.3 中成药
5.3.1 六味地黄丸(片/胶囊/颗粒/滴丸)(证据分级:Ⅱ/推荐级别:C)
5.3.2 妇科调经片(胶囊/颗粒/滴丸)(证据分级:Ⅳ/推荐级别:E)
5.3.3 调经促孕丸(证据分级:Ⅳ/推荐级别:E)
5.3.4 天王补心丹(丸/片)(证据分级:Ⅳ/推荐级别:E)
5.3.5 定坤丹(丸)(证据分级:Ⅲ/推荐级别:D)
5.3.6 女宝胶囊(证据分级:Ⅳ/推荐级别:E)
5.3.7 复方阿胶浆(证据分级:Ⅱ/推荐级别:C)
5.3.8 麒麟丸(证据分级:Ⅱ/推荐级别:C)
5.3.9 坤泰胶囊(证据分级:Ⅰ/推荐级别:B)
5.3.10 天癸更年软胶囊(证据分级:Ⅲ/推荐级别:D)
5.4 针灸治疗
5.4.1 体针(证据分级:Ⅱ/推荐级别:C)
5.4.2 腹针(证据分级:Ⅱ/推荐级别:C)
5.4.3 耳穴压豆(证据分级:Ⅱ/推荐级别:C)
5.5 激素治疗
参考文献
T/CACM 1269—2019 中医妇科临床诊疗指南 月经过少
前言
引言
中医妇科临床诊疗指南 月经过少
1 范围
2 术语与定义
2.1 月经过少 Hypomenorrhea
3 诊断
3.1 诊断要点
3.1.1 病史
3.1.2 症状
3.1.3 体征
3.1.4 辅助检查
3.1.4.1 B型超声检查
3.1.4.2 生殖内分泌激素测定
3.1.4.3 妊娠试验
3.1.4.4 宫腔镜检查
3.2 鉴别诊断
3.2.1 胎漏
3.2.2 异位妊娠
3.2.3 激经
4 辨证
4.1 辨证要点
4.2 证候
4.2.1 肾虚证
4.2.2 血虚证
4.2.3 瘀阻胞宫证
4.2.4 痰湿证
4.2.5 血寒证
5 治疗
5.1 治疗原则
5.2 分证论治
5.2.1 肾虚证(证据分级:Ⅱ/推荐级别:C)
5.2.2 血虚证(证据分级:Ⅱ/推荐级别:C)
5.2.3 瘀阻胞宫证(证据分级:Ⅲ/推荐级别:D)
5.2.4 痰湿证(证据分级:Ⅲ/推荐级别:D)
5.2.5 血寒证(证据分级:Ⅱ/推荐级别:C)
5.3 中成药
5.3.1 血府逐瘀丸(片/胶囊/颗粒/口服液)(证据分级:Ⅲ/推荐级别:D)
5.3.2 定坤丹(丸)(证据分级:Ⅲ/推荐级别:D)
5.3.3 复方阿胶浆(证据分级:Ⅲ/推荐级别:D)
5.3.4 六味地黄丸(片/胶囊/颗粒/口服液)(证据分级:Ⅲ/推荐级别:D)
5.3.5 麒麟丸(证据分级:Ⅱ/推荐级别:C)
5.4 针灸治疗
5.4.1 体针(证据分级:Ⅱ/推荐级别:C)
5.4.2 耳针(证据分级:Ⅱ/推荐级别:C)
5.4.3 穴位埋线(证据分级:Ⅱ/推荐级别:C)
参考文献
T/CACM 1279—2019 中医妇科临床诊疗指南 排卵障碍性异常子宫出血
前言
引言
中医妇科临床诊疗指南 排卵障碍性异常子宫出血
1 范围
2 术语和定义
2.1 排卵障碍性异常子宫出血 Ovulationobstructive abnormal uterine bleeding(Anovulatory type)
3 诊断
3.1 诊断要求
3.1.1 病史
3.1.2 症状
3.1.3 体征
3.1.3.1 体格检查
3.1.3.2 妇科检查
3.1.4 辅助检查
3.1.4.1 诊断性刮宫(证据分级:Ⅲ/推荐级别:D)
3.1.4.2 超声影像学检查 (证据分级:Ⅲ/推荐级别:D)
3.1.4.3 宫腔镜检查 (证据分级:Ⅲ/推荐级别:D)
3.1.4.4 全血细胞计数
3.1.4.5 凝血功能测定
3.1.4.6 妊娠试验
3.1.4.7 基础体温(BBT)测定 (证据分级:Ⅲ/推荐级别:D)
3.1.4.8 内分泌激素测定 (证据分级:Ⅲ/推荐级别:D)
3.2 鉴别诊断
3.2.1 病理妊娠或产后并发症
3.2.2 生殖器官肿瘤
3.2.3 生殖道感染
3.2.4 宫内节育器引起的子宫不规则出血
3.2.5 生殖道损伤
3.2.6 其他系统疾病
3.2.7 性激素类药物使用不规范
3.2.8 免疫性疾病治疗过程中导致的阴道不规则流血
4 辨证
4.1 辨证要点
4.2 证候
4.2.1 肾气虚证 (证据分级:Ⅱ/推荐级别:C)
4.2.2 肾阳虚证(证据分级:Ⅰ/推荐级别:A)
4.2.3 肾阴虚证 (证据分级:Ⅰ/推荐级别:A)
4.2.4 脾虚证 (证据分级:Ⅰ/推荐级别:A)
4.2.5 虚热证 (证据分级:Ⅰ/推荐级别:A)
4.2.6 实热证(证据分级:Ⅰ/推荐级别:A)
4.2.7 血瘀证 (证据分级:Ⅰ/推荐级别:A)
5 治疗
5.1 治疗原则
5.2 分证论治
5.2.1 肾气虚证(证据分级:Ⅱ/推荐级别:C)
5.2.2 肾阳虚证(证据分级:Ⅰ/推荐级别:B)
5.2.3 肾阴虚证(证据分级:Ⅰ/推荐级别:A)
5.2.4 脾虚证(证据分级:Ⅰ/推荐级别:A)
5.2.5 虚热证 (证据分级:Ⅲ/推荐级别:E)
5.2.6 实热证(证据分级:Ⅰ/推荐级别:A)
5.2.7 血瘀证(证据分级:Ⅱ/推荐级别:C)
5.3 中成药
5.3.1 葆宫止血颗粒(证据分级:Ⅰ/推荐级别:A)
5.3.2 归脾丸(合剂/胶囊/颗粒/片)(证据分级:Ⅰ/推荐级别:B)
5.3.3 云南白药胶囊(证据分级:Ⅱ/推荐级别:C)
5.3.4 云南红药胶囊(证据分级:Ⅲ/推荐级别:D)
5.3.5 宫血宁胶囊(证据分级:Ⅲ/推荐级别:D)
5.3.6 经血宁胶囊(证据分级:Ⅴ/推荐级别:E)
5.3.7 独一味胶囊(片/颗粒/软胶囊)(证据分级:Ⅰ/推荐级别:B)
5.4 针灸疗法
5.4.1 体针 (证据分级:Ⅰ/推荐级别:B)
5.4.2 耳针 (证据分级:Ⅰ/推荐级别:D)
5.5 中医急救处理
5.5.1 急救原则
5.5.2 补气摄血止崩
5.5.3 温阳固脱止崩
5.5.4 滋阴固气止崩
5.5.5 祛瘀止崩
5.5.6 针灸止血
6 调护
7 预防
参考文献
T/CACM 1285—2019 中医妇科临床诊疗指南 子宫内膜异位症
前言
引言
中医妇科临床诊疗指南 子宫内膜异位症
1 范围
2 术语和定义
2.1 子宫内膜异位症 Endometriosis,EMT
3 诊断
3.1 诊断要点
3.1.1 病史
3.1.2 症状
3.1.2.1 特点
3.1.2.2 疼痛
3.1.2.3 月经异常
3.1.2.4 不孕
3.1.2.5 侵犯特殊器官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所致周期性非妇科症状
3.1.2.6 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破裂
3.1.3 体征
3.1.3.1 腹部检查
3.1.3.2 妇科检查
3.1.4 辅助检查
3.1.4.1 影像学检查
3.1.4.2 血清CA125测定
3.1.4.3 腹腔镜检查
3.1.4.4 膀胱镜或肠镜检查
3.2 鉴别诊断
3.2.1 卵巢良性囊性肿瘤
3.2.2 卵巢恶性肿瘤
3.2.3 盆腔炎性包块
3.2.4 子宫腺肌病
3.2.5 原发性痛经
3.2.6 其他
4 辨证
4.1 辨证要点
4.2 证候分型
4.2.1 气滞血瘀证
4.2.2 寒凝血瘀证
4.2.3 湿热瘀结证
4.2.4 痰凝血瘀证
4.2.5 肾虚血瘀证
4.2.6 气虚血瘀证
5 治疗
5.1 治疗原则
5.2 分证论治
5.2.1 气滞血瘀证(证据分级:Ⅱ/推荐级别:C)
5.2.2 寒凝血瘀证(证据分级:Ⅲ/推荐级别:D)
5.2.3 湿热瘀结证(证据分级:Ⅲ/推荐级别:D)
5.2.4 痰凝血瘀证(证据分级:Ⅲ/推荐级别:D)
5.2.5 肾虚血瘀证(证据分级:Ⅲ/推荐级别:D)
5.2.6 气虚血瘀证(证据分级:Ⅱ/推荐级别:C)
5.3 中成药
5.3.1 丹莪妇康煎膏(证据分级:Ⅰ/推荐级别:A)
5.3.2 大黄虫胶囊(丸)(证据分级:Ⅱ/推荐级别:C)
5.3.3 桂枝茯苓胶囊(丸)(证据分级:Ⅰ/推荐级别:B)
5.3.4 少腹逐瘀颗粒(证据分级:Ⅱ/推荐级别:C)
5.3.5 散结镇痛胶囊(证据分级:Ⅰ/推荐级别:A)
5.4 中医外治法
5.4.1 中药直肠导入
5.4.1.1 中药保留灌肠(证据分级:Ⅰ/推荐级别:A)
5.4.1.2 中药栓剂直肠导入(证据分级:Ⅱ/推荐级别:C)
5.4.2 针灸疗法
5.4.2.1 针刺治疗(证据分级:Ⅲ/推荐级别:D)
5.4.2.2 艾灸(证据分级:Ⅲ/推荐级别:D)
5.4.3 耳穴贴压(证据分级:Ⅱ/推荐级别:C)
5.4.4 穴位贴敷
6 预防调护
6.1 去除易患因素
6.2 饮食调护
参考文献
T/CACM 1287—2019 中医妇科临床诊疗指南 外阴白色病变
前言
引言
中医妇科临床诊疗指南 外阴白色病变
1 范围
2 术语和定义
2.1 外阴白色病变(外阴鳞状上皮增生及外阴硬化性苔藓) White lesions of the vulva
3 诊断
3.1 诊断要点
3.1.1 病史
3.1.2 症状
3.1.3 体征
3.1.4 辅助检查
3.1.4.1 电子阴道镜
3.1.4.2 白带常规
3.1.4.3 外阴皮肤活检
3.1.4.4 生殖内分泌激素
3.2 鉴别诊断
3.2.1 外阴及阴道炎
3.2.2 外阴皮肤病
3.2.3 外阴上皮内瘤变及外阴癌
3.2.4 糖尿病性外阴炎
4 辨证
4.1 辨证要点
4.2 证候分型
4.2.1 肝肾阴虚证
4.2.2 血虚风燥证
4.2.3 肝经湿热证
4.2.4 脾肾阳虚证
5 治疗
5.1 治疗原则
5.2 分证论治
5.2.1 肝肾阴虚证(证据分级:Ⅱ/推荐级别:C)
5.2.2 血虚风燥证(证据分级:Ⅱ/推荐级别:C)
5.2.3 肝经湿热证(证据分级:Ⅱ/推荐级别:C)
5.2.4 脾肾阳虚证(证据分级:Ⅳ/推荐级别:E)
5.3 中医外治法
5.4 中成药
5.4.1 竹红菌素软膏(证据分级:Ⅱ/推荐级别:C)
5.4.2 康妇凝胶(证据分级:Ⅳ/推荐级别:E)
5.5 针灸疗法
5.5.1 针刺疗法
5.5.2 耳穴贴压(证据分级:Ⅲ/推荐级别:D)
5.5.3 艾灸疗法(证据分级:Ⅱ/推荐级别:D)
5.6 其他疗法
5.6.1 红外光治疗(红外热辐射理疗灯照射)(证据分级:Ⅱ/推荐级别:C)
5.6.2 聚焦超声治疗(证据分级:Ⅲ/推荐级别:D)
6 预防调护
6.1 去除易患因素
6.2 日常调护
参考文献
T/CACM 1288—2019 中医妇科临床诊疗指南 带下病
前言
引言
中医妇科临床诊疗指南 带下病
第1部分:带下过多
1 范围
2 术语和定义
2.1 带下病 Leukorrhea diseases
2.2 带下过多 Profuse leukorrhea
3 诊断
3.1 诊断要点
3.1.1 病史
3.1.2 临床表现
3.1.3 体征
3.1.4 辅助检查
3.2 鉴别诊断
3.2.1 排卵期出血
3.2.2 生殖道肿瘤
3.2.3 泌尿道化脓性感染
4 辨证
4.1 辨证要点
4.2 证候
4.2.1 湿毒蕴结证
4.2.2 湿热下注证
4.2.3 脾虚证
4.2.4 肾阳虚证
4.2.5 肾阴虚夹湿热证
5 治疗
5.1 治疗原则
5.2 分证论治
5.2.1 湿毒蕴结证(证据分级:Ⅰ/推荐级别:A)
5.2.2 湿热下注证(证据分级:Ⅱ/推荐级别:C)
5.2.3 脾虚证(证据分级:Ⅱ/推荐级别:C)
5.2.4 肾阳虚证(证据分级:Ⅳ/推荐级别:E)
5.2.5 肾阴虚夹湿热证(证据分级:Ⅲ/推荐级别:D)
5.3 中成药
5.3.1 口服中成药
5.3.2 外用中成药
5.4 穴位外治法
5.4.1 艾灸(证据分级:Ⅲ/推荐级别:D)
5.4.2 耳穴贴压(证据分级:Ⅲ/推荐级别:D)
6 预防调护
6.1 去除易患因素
6.2 日常调护
中医妇科临床诊疗指南 带下病
第2部分:带下过少
1 范围
2 术语和定义
2.1 带下过少 Scanty leukorrhea
3 诊断
3.1 诊断要点
3.1.1 病史
3.1.2 临床表现
3.1.3 体征
3.1.4 辅助检查
3.2 鉴别诊断
3.2.1 卵巢早衰
3.2.2 手术切除卵巢或盆腔放疗后
3.2.3 希恩综合征
4 辨证
4.1 辨证要点
4.2 证候
4.2.1 肝肾亏损证
4.2.2 血枯瘀阻证
5 治疗
5.1 治疗原则
5.2 分证论治
5.2.1 肝肾亏损证
5.2.2 血枯瘀阻证
5.3 中成药
5.4 食疗
5.4.1 肝肾亏损证(证据分级:Ⅴ/推荐级别:E)
5.4.2 血枯瘀阻证(证据分级:Ⅴ/推荐级别:E)
5.5 针灸疗法
5.5.1 艾灸(证据分级:Ⅲ/推荐级别:D)
5.5.2 耳穴贴压(证据分级:Ⅲ/推荐级别:D)
6 预防调护
6.1 去除易患因素
6.2 日常调护
参考文献
T/CACM 1300—2019 中医妇科临床诊疗指南 经间期出血
前言
引言
中医妇科临床诊疗指南 经间期出血
1 范围
2 术语和定义
2.1 经间期出血 Ovulation bleeding
3 诊断
3.1 诊断要点
3.1.1 病史
3.1.2 症状
3.1.3 体征
3.1.4 辅助检查
3.1.4.1 BBT测定
3.1.4.2 生殖内分泌激素测定
3.1.4.3 B型超声检查
3.2 鉴别诊断
3.2.1 月经先期
3.2.2 月经过少
3.2.3 赤带
4 辨证
4.1 辨证要点
4.2 证候分型
4.2.1 肾阴虚证
4.2.2 湿热证
4.2.3 血瘀证
4.2.4 脾气虚证
5 治疗
5.1 治疗原则
5.2 分证论治
5.2.1 肾阴虚证(证据分级:Ⅱ/ 推荐级别:C)
5.2.2 湿热证(证据分级:Ⅱ/ 推荐级别:C)
5.2.3 血瘀证(证据分级:Ⅱ/ 推荐级别:C)
5.2.4 脾气虚证(证据分级:Ⅱ/ 推荐级别:C)
5.3 中成药
5.3.1 二至丸(证据分级:Ⅱ/ 推荐级别:C)
5.3.2 六味地黄丸(片/胶囊/颗粒/口服液)(证据分级:Ⅱ/推荐级别:C)
5.3.3 妇科千金胶囊(片)(证据分级:Ⅱ/ 推荐级别:C)
5.3.4 妇科断红饮胶囊(证据分级:Ⅰ/推荐级别:B)
参考文献
T/CACM 1309—2019 中医妇科临床诊疗指南 月经先后不定期
前言
引言
中医妇科临床诊疗指南 月经先后不定期
1 范围
2 术语和定义
2.1 月经先后不定期 Irregular menstrual cycle
3 诊断
3.1 诊断要点
3.1.1 病史
3.1.2 症状
3.1.3 体征
3.1.4 辅助检查
3.1.4.1 BBT测定
3.1.4.2 B型超声检查
3.1.4.3 生殖内分泌激素测定
3.1.4.4 妊娠试验
3.1.4.5 诊断性刮宫
3.2 鉴别诊断
3.2.1 月经先期
3.2.2 月经后期
3.2.3 崩漏
3.2.4 妊娠相关疾病
4 辨证
4.1 辨证要点
4.2 证候分型
4.2.1 肾虚证
4.2.2 肝郁证
4.2.3 肝郁肾虚证
4.2.4 脾虚证
5 治疗
5.1 治疗原则
5.2 分证论治
5.2.1 肾虚证(推荐级别:D)
5.2.2 肝郁证(推荐级别:D)
5.2.3 肝郁肾虚证(推荐级别:D)
5.2.4 脾虚证
5.3 中成药
5.3.1 安坤赞育丸
5.3.2 逍遥丸(颗粒/片)(推荐级别:D)
5.3.3 归脾丸(合剂/片/胶囊/颗粒)
5.3.4 定坤丹(丸)
5.4 针灸疗法(推荐级别:D)
5.4.1 体针
5.4.2 耳针
6 预防与调护(推荐级别:D)
6.1 调情志,畅情怀
6.2 节房事,节生育
6.3 适劳逸,节饮食
参考文献
T/CACM 1311—2019 中医妇科临床诊疗指南 缺乳
前言
引言
中医妇科临床诊疗指南 缺乳
1 范围
2 术语和定义
2.1 缺乳 Agalactia
3 诊断
3.1 诊断要点
3.1.1 病史(证据分级:Ⅰ/推荐级别:B)
3.1.2 症状(证据分级:Ⅰ/推荐级别:B)
3.1.3 体征(证据分级:Ⅰ/推荐级别:B)
3.1.4 辅助检查
3.2 鉴别诊断
4 辨证
4.1 辨证要点
4.2 证候分型
4.2.1 气血虚弱证
4.2.2 肝郁气滞证
4.2.3 痰湿阻滞证
5 治疗
5.1 治疗原则
5.2 分证论治
5.2.1 气血虚弱证(证据分级:Ⅰ/推荐级别:B)
5.2.2 肝郁气滞证(证据分级:Ⅰ/推荐级别:B)
5.2.3 痰湿阻滞证(证据分级:Ⅰ/推荐级别:B)
5.3 中成药
5.3.1 十全大补丸(证据分级:Ⅲ/推荐级别:D)
5.3.2 逍遥丸(颗粒/片)(证据分级:Ⅲ/推荐级别:D)
5.3.3 香砂六君子丸(片)(证据分级:Ⅲ/推荐级别:D)
5.4 食疗(证据分级:Ⅲ/推荐级别:D)
5.5 针灸(证据分级:Ⅰ/推荐级别:A)
5.6 按摩(证据分级:Ⅰ/推荐级别:A)
5.7 耳穴(证据分级:Ⅰ/推荐级别:A)
5.8 低频脉冲电刺激(证据分级:Ⅰ/推荐级别:B)
6 预防与调摄(证据分级:Ⅲ/推荐级别:C)
附录A(资料性附录)证据检索、分级及推荐策略
A.1 临床证据的检索
A.2 文献评价
A.3 证据评价分级和文献推荐级别
参考文献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同类图书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