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顶部广告

实用中医学知识与技能(十四五)电子书

售       价:¥

纸质售价:¥43.70购买纸书

72人正在读 | 0人评论 6.2

作       者:刘红宁、严小军

出  版  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时间:2020-12-01

字       数:17.1万

所属分类: 教育 > 大中专教材 > 成人/中高职教材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中医学概论》是面向中药学及相关专业学生介绍中医学基础理论及相关知识与运用的一门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我们希望能达到三个培养目标: 一是通过对中医学基本概念、基础理论作出更清晰、通俗易懂的阐述,使中药学专业学生能初步掌握中医学基本概念与基础理论; 二是培养中药学专业学生掌握中医思维,提升中药学专业学生运用中医学基础理论与技术自我诊断、自我保健、自我治疗的能力,成为中医适宜技术的坚定实践者与家庭推广者; 三是通过对中医学基础理论及相关知识的掌握,尤其是中医适宜技术的实践与推广,坚定中医信念,树立中华优秀传统科技文化自信,破除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偏执偏信。 按照这三个培养目标,本教材分为上下二篇:上篇为中医知识部分,主要介绍中医对人体结构(脏腑、经络、三焦)、生理、疾病及其诊断、治疗的认识;下篇为中医能力部门,主要介绍如何培养中医思维?如何自我诊断、自我保健、自我治疗。<br/>【作者】<br/>刘红宁,男,博士,江西中医药大学二级教授,博导,长期从事中医药学、健康产业、管理学、心理学等教学科研工作,近5年,主持973计划项目、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研发计划“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专项等省部级以上课题10余项,荣获国家科技步二等奖、国家教学成果一、二等奖、省科技步一等奖、省教学成果一等奖等省部级以上奖励24项。他主持的“中药制造现代化-固体制剂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荣获2019年国家科学技术步二等奖。主创的“新时期高等中医药院校‘基础素质’教育理论创新与‘双惟模式’实践”成果先后荣获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012年全国高校德育创新发展研究成果一等奖与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主编教材、专著5部,副主编1部,获发明专利2项,在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一直致力于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政府决策提供咨询与服务,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江西省委、省政府呈报了多份调研报告,参与起草了系列中医药发展规划和相关政策法规,积极助推中医药事业发展,得到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省领导的高度肯定。<br/>
目录展开

书名页

版权页

《实用中医学知识与技能》编委会

前言

目录

总论

第一节 中医药发展概况

一、医学、中医学、中医、中药的内涵与外延

二、中医学的起源

(一)源于对自然的观察

(二)源于对经验的总结

(三)源于传统哲学的思考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概况

第二节 中医学基本特点

一、整体观念

(一)人体是有机的整体

(二)人与环境息息相关

1.人与自然环境的关联性

2.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三)整体观的实践

二、辨证论治

第三节 中西医学之比较

一、从理论体系与思维方法论认识中西医的差异

二、从医疗实践层面认识中西医的差异

上篇 中医知识篇

第一章 中医结构知识

第一节 脏腑

一、几个概念

(一)什么是脏

(二)什么是腑

(三)什么是奇恒之腑

(四)藏象学说

1.象的概念

2.藏象的来源

3.藏象与藏象系统

二、五脏

(一)心

1.主要生理功能

2.生理特性

3.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二)肺

1.主要生理功能

2.生理特性

3.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三)脾

1.主要生理功能

2.生理特性

3.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四)肝

1.主要生理功能

2.生理特性

3.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五)肾

1.主要生理功能

2.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三、六腑

(一)胃

1.主受纳腐熟水谷

2.主通降

(二)小肠

1.主受盛化物

2.主泌别清浊

(三)胆

1.贮藏和排泄胆汁

2.主决断,调节情志

(四)大肠

1.主传导糟粕

2.主津

(五)膀胱

1.贮存尿液

2.排泄尿液

(六)三焦

四、奇恒之腑

(一)脑

1.主宰生命活动

2.主管精神思维

3.主持感觉运动

(二)髓

1.濡养脑髓

2.充养骨骼

3.化生血液

(三)女子胞

1.肾中精气的作用

2.冲、任二脉对胞宫的调节

3.心、肝、脾三脏的作用

五、脏腑之间的关系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1.心与肺

2.心与脾

3.心与肝

4.心与肾

5.肺与脾

6.肺与肝

7.肺与肾

8.肝与脾

9.脾与肾

10.肝与肾

(二)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1.心与小肠

2.肺与大肠

3.脾与胃

4.肝与胆

5.肾与膀胱

(三)腑与腑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 经络

一、经络的概念、生理功能

(一)概念

(二)生理功能

1.营运全身气血,濡养联络脏腑体窍

2.感应传导,影响疾病传变

3.沟通表里上下,调和阴阳虚实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

(一)经脉

1.十二经脉

2.十二经别

3.奇经八脉

(二)络脉

1.别络

2.孙络

3.浮络

(三)连属部分

三、十二经脉的走向、分布、交接与表里流注

(一)十二经脉的命名

(二)十二经脉的走向

(三)十二经脉的分布

1.头面分布

2.四肢分布

3.躯干分布

(四)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

1.互为表里的阴、阳经交接于四肢末端

2.同名手足阳经交接于头面

3.手、足阴经在胸部交接

(五)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六)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四、奇经八脉的功能与分布

(一)奇经八脉的主要功能

1.双向调节十二经脉气血

2.加强十二经脉联系

3.与特定脏腑密切相联

(二)奇经八脉的循行分布及其基本功能

1.督脉

2.任脉

3.冲脉

4.带脉

5.阴跷脉、阳跷脉

6.阴维脉、阳维脉

第三节 三焦

一、三焦的概念

二、三焦的生理功能

(一)宣通气血津液

(二)运行水液

第二章 中医生理知识

第一节 气

一、概述

二、概念

(一)哲学概念及特点

1.概念

2.特点

(二)医学概念及分类

1.概念

2.分类

三、功能

1.推动作用

2.温煦作用

3.防御作用

4.固摄作用

5.气化作用

四、应用

(一)分析病因病机

1.气虚

2.气滞

3.气逆

4.气陷

5.气闭

(二)制订治则治法

1.劳者温之,损者温之

2.惊者平之

第二节 阴阳

一、概述

二、概念

(一)哲学概念

(二)医学概念

1.阴阳属性界定概念

2.某些特定概念

三、特点

1.阴阳分界和优先原则

2.阴阳是和谐而非平衡

3.阴阳是对待而非对立

4.阴阳既相对也绝对

四、应用

(一)分析病因病机

1.分析病邪致病特点

2.分析虚实寒热病机

(二)自我诊断和辨证

1.诊断

2.辨证

(三)养生保健治病

1.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2.热者寒之,寒者热之

3.阴病治阳,阳病治阴

4.阴中求阳,阳中求阴

第三节 五行

一、概述

二、概念

(一)五行属性概念

1.木

2.火

3.土

4.金

5.水

(二)五行五脏概念

1.肝木

2.心火

3.脾土

4.肺金

5.肾水

(三)五行系统概念及特点

1.概念

2.特点

三、关系

(一)相生

1.五行相生次序

2.脏腑相生关系

(二)相克

1.五行相克次序

2.五脏相克关系

(三)制化

四、应用

(一)分析疾病传变

1.母子传变

2.相乘相侮

(二)制订治则治法

1.治未病(见肝之病,当先实脾)

2.补母泻子

3.抑强扶弱

4.以情胜情

第四节 精血津液

一、精

(一)概念

1.先天之精

2.后天之精

(二)功能

1.繁衍生殖

2.生长发育

3.生髓主骨

二、血

(一)概念

(二)生成

1.肺

2.脾

3.肾

(三)功能

1.营养滋润全身

2.神志物质基础

三、津液

(一)概念

(二)生成、输布和排泄

1.生成

2.输布

3.排泄

(三)功能

1.滋润濡养

2.化生血液

第三章 中医疾病知识

第一节 概述

一、何谓疾病

二、何谓病因

三、何谓病机

第二节 病因

一、六淫

(一)六淫的基本概念

(二)六淫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1.风邪

2.寒邪

3.暑邪

4.湿邪

5.燥邪

6.火邪

二、七情

(一)七情的基本概念

(二)七情的致病特点

1.直接伤及内脏,易伤心、肝、脾胃

2.七情内伤致病影响脏腑气机,耗伤脏腑正气

3.可致病情加重,或迅速恶化

三、饮食劳倦

(一)饮食失宜

1.饥饱失常

2.饮食不洁

3.饮食偏嗜

4.饮酒偏嗜

(二)劳逸失调

1.过劳

2.过逸

四、其他病因

第三节 病所

一、何谓病所

二、病所与病位的异同点

第四节 病机

一、五脏病机

(一)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二)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三)诸气郁,皆属于肺

(四)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五)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二、六气病机

(一)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二)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

(三)诸痉项强,皆属于湿

(四)诸热瞀瘛,皆属于火

(五)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

(六)诸逆冲上,皆属于火

(七)诸躁狂越,皆属于火

(八)诸病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

(九)诸腹胀大,皆属于热

(十)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

(十一)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

(十二)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三、上下病机

(一)诸痿喘呕,皆属于上

(二)诸厥固泄,皆属于下

第五节 证候

一、何谓证

二、何谓症

三、证与症的区别

四、辨证方法的选择依据

第四章 中医诊断知识

第一节 了解四诊

一、望诊

(一)望神

1.得神

2.少神

3.失神

4.假神

(二)望色

1.青色

2.赤色

3.黄色

4.白色

5.黑色

(三)望形

(四)望态

(五)望排出物

(六)望舌

1.望舌质

2.望舌形

3.望舌态

4.望舌苔

5.望苔色

二、闻诊

(一)听声音

(二)嗅气味

三、问诊

(一)问寒热

1.恶寒发热

2.但寒不热

3.但热不寒

4.寒热往来

(二)问出汗

1.汗的有无

2.汗出性质

3.汗出部位

(三)问疼痛

1.疼痛的部位

2.疼痛的性质

(四)问睡眠

1.失眠

2.嗜睡

(五)问饮食

1.问饮水情况

2.问进食情况

(六)问二便

1.问大便

2.问小便

(七)问经带

1.问月经

2.问带下

四、切诊

(一)脉的部位

(二)切脉的方法

(三)寸口脉分候脏腑

(四)切脉应注意的事项

(五)正常脉象

(六)常见异常脉象

1.浮脉

2.沉脉

3.迟脉

4.数脉

5.滑脉

6.涩脉

7.弦脉

8.细脉

9.结脉

第二节 学会断病

一、病因辨别

二、病所辨别

三、病机辨别

第五章 中医治疗知识

第一节 治则治法

一、治则

(一)治未病

1.调摄精神

2.锻炼身体

3.注意起居

4.药物预防

(二)治病求本

1.正治与反治

2.治标与治本

(三)扶正祛邪

1.扶正祛邪的概念

2.扶正祛邪的应用

(四)调整阴阳

1.损其有余

2.补其不足

(五)三因制宜

1.因时制宜

2.因地制宜

3.因人制宜

二、治法

(一)汗法

(二)吐法

(三)下法

(四)和法

(五)清法

(六)温法

(七)消法

(八)补法

第二节 方药治疗

一、中药治疗

(一)了解药性药味

1.四气

2.五味

3.归经

4.升降浮沉

5.毒性

(二)了解中药炮制

1.净制与临床疗效

2.切制与临床疗效

3.加热炮制与临床疗效

4.辅料(包括药汁)制与临床疗效

(三)了解中药配伍

1.配伍内容

2.应用原则

(四)了解用药禁忌

1.配伍禁忌

2.妊娠用药禁忌

3.服药饮食禁忌

4.证候用药禁忌

(五)了解用药剂量

1.药物方面

2.应用方面

3.患者方面

(六)了解中药用法

1.汤剂常规煎法

2.汤剂特殊煎法

3.服药方法

二、方剂治疗

(一)了解方剂配伍

1.组方原则

2.组成变化

(二)了解方剂剂型

(三)了解方剂用法

1.煎药法

2.服药法

第三节 中医食疗

一、中医食疗的特点

(一)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突出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

(二)药食的选择以本草学为依据

(三)食疗组方要适宜时令

(四)强调脾胃为先天之本

(五)践行饮食宜忌

1.寒、热、虚、实证的饮食宜忌

2.食物分类及忌病证

二、中医食疗的分类

(一)按照中医食疗的作用分类

1.养生保健、美容类

2.治疗与辅助治疗类

3.康复类食疗

(二)按食疗制作的工艺特点分类

1.鲜汁

2.茶饮

3.汤液

4.速溶饮

5.药酒

6.露

7.蜜膏

8.粥

9.糊

10.羹

11.糖果

12.蜜饯和糖渍小食品

13.米面食品

14.菜肴

15.其他

(三)按食疗原料属性分类

三、中医食疗的应用

(一)辨证施膳

1.根据疾病的性质施膳

2.根据病变的脏腑、部位施膳

3.根据正气损耗情况施膳

4.病后饮食调剂

(二)三因施膳

1.因时施膳

2.因地施膳

3.因人施膳

(三)以脏补脏

(四)应用药食性能

四、中医药膳的治法

(一)汗法药膳

(二)下法药膳

(三)温法药膳

(四)消食法药膳

(五)补法药膳

1.补阴药膳

2.补阳药膳

3.补气药膳

4.补血药膳

5.气血双补药膳

6.抗衰老药膳

(六)理气法药膳

1.行气药膳

2.降气药膳

(七)祛湿法药膳

1.燥湿化浊药膳

2.清热除湿药膳

3.利水渗湿药膳

(八)清法药膳

1.清气分热药膳

2.清营凉血药膳

3.清脏腑热药膳

第四节 中医外治法

一、针灸

(一)腧穴及定位方法

1.拇指同身寸

2.横指同身寸

(二)针法

(三)灸法

1.温灸器灸

2.艾条灸

3.艾灸的作用

4.适用范围

5.注意事项

二、推拿

(一)推拿

(二)推拿的作用

(三)适用范围

(四)注意事项

三、刮痧

(一)刮痧

(二)刮痧的作用

(三)适用范围

(四)注意事项

四、拔罐

(一)拔罐

(二)拔罐的作用

(三)适用范围

(四)注意事项

五、热熨

(一)热熨

1.盐熨

2.水熨

3.鸡蛋热熨

(二)热熨的作用

(三)适用范围

(四)注意事项

下篇 中医能力篇

第六章 中医思维能力

一、自然观思维

(一)阴阳与自然观

(二)六淫与自然观

(三)津液循环与自然观

(四)气血精液变化与自然观

(五)药物性味与自然观

二、整体观思维

(一)肾脏疾病的治疗与整体观

(二)消化疾病的治疗与整体观

三、辨证观思维

(一)辨证观的动态性,即“易”

(二)辨证观的整体性

第七章 中医诊病能力

一、哮病案例

二、喷嚏案例

三、失眠案例

第八章 中医断病能力

一、喘病案例

(一)案例中的病因、病所、病机的辨别与诊断

1.病因辨别

2.病所辨别

3.病机辨别

(二)诊断

1.病因诊断

2.病所诊断

3.病机诊断

4.复合证型

二、感冒案例

(一)案例中的病因、病所、病机的辨别与诊断

1.病因辨别

2.病所辨别

3.病机辨别

(二)诊断

1.病因诊断

2.病所诊断

3.病机诊断

4.复合证型

三、食积案例

(一)案例中的病因、病所、病机的辨别与诊断

1.病因辨别

2.病所辨别

3.病机辨别

(二)诊断

1.病因诊断

2.病所诊断

3.病机诊断

4.复合证型

第九章 中医自我治疗能力

第一节 药食治疗

一、感冒

(一)风寒感冒

(二)风热感冒

(三)暑湿感冒

二、咳嗽

(一)风寒束肺

(二)风热犯肺

(三)燥热伤肺

(四)痰湿蕴肺

三、眩晕

(一)肝阳上亢

(二)痰浊中阻

(三)肝肾亏虚

四、肥胖

(一)胃热滞脾

(二)痰湿内盛

(三)脾虚不运

五、胃痛

(一)寒邪犯胃

(二)脾胃虚寒

(三)胃阴亏虚

(四)肝胃气滞

六、便秘

(一)胃肠积热

(二)阳虚秘

(三)阴虚秘

七、胸痛

(一)心血瘀阻

(二)气滞心胸

(三)痰浊闭阻

(四)心阳虚衰

八、痛经

(一)气血虚弱

(二)气滞血瘀

(三)寒凝血瘀

九、妊娠呕吐

(一)脾胃虚弱

(二)肝胃不和

(三)气阴两虚

十、产后缺乳

(一)气血虚弱

(二)肝郁气滞

十一、小儿腹泻

(一)伤食泻

(二)风寒泻

(三)湿热泻

十二、小儿营养不良

(一)积滞伤脾

(二)气血双亏

(三)虫积

第二节 中医外治法治疗

一、常用穴位刺激方法

(一)足三里

(二)关元

(三)涌泉

(四)中脘

二、艾灸盒及热熨操作方法

(一)艾灸盒(随身灸)

(二)热熨操作方法

三、常见疾病选穴参考

(一)高血压

(二)颈椎病

(三)感冒

(四)肩周炎

(五)腰痛

(六)前列腺炎

(七)胃肠疾病(腹泻、胃痛、腹痛等)

(八)月经不调、痛经

(九)膝关节炎

(十)皮肤病(湿疹、荨麻疹等)

(十一)不孕不育

(十二)失眠

累计评论(0条) 0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分享你的想法吧!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