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本电子书0元读

万本电子书0元读

顶部广告

再造“病人”——中西医冲突下的空间政治(1832-1985)(第2版)(当代中国人文大系)电子书

售       价:¥

纸质售价:¥75.00购买纸书

97人正在读 | 0人评论 6.2

作       者:杨念群

出  版  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12-15

字       数:52.1万

所属分类:

温馨提示:数字商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提供源文件,不支持导出打印

为你推荐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 读书简介
  • 目录
  • 累计评论(0条)
本书的主要目的是探讨晚清以来的中国人如何从“常态”变成“病态”,又如何在近代被当作“病人”来加以观察、改造和治疗的漫长历史。“东亚病夫”的称谓既是中国人被欺凌的隐喻,也是自身产生民族主义式社会变革的动力,在这个意义上,“治病”已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医疗过程,而是变成了政治和社会制度变革聚焦的对象,个体的治病行为也由此变成了群体政治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作者以新颖独特的叙事手法,通过数十幅相互衔的场景,形象地再现了中国社会变迁波澜壮阔的另一个历史侧面。在这些场景中活动的人物既有西医传教士、助产士和社会改革者,亦活跃着坐堂中医、顶香看病人和走方行医者,还有各类政治家和赤脚医生的身影。本书力求在一种“情境化写作”的状态中充分展示近现代政治演变与传统医疗因素之间复杂的互动博弈关系。<br/>【作者】<br/>杨念群,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主要著作有:《儒学地域化的近代形态——三大知识群体互动的比较研究》(1997)、《杨念群自选集》(2000)、《中层理论:东西方思想会通下的中国史研究》(2001)、《雪域求法记——一个汉人喇嘛的口述史》(合编,2003)、《再造“病人”——中西医冲突下的空间政治(1832—1985)》(2006)、《何处是江南——清朝正统观的确立与士林精神世界的变异》(2010)、《五四的另一面:“社会”观念的形成与新型组织的诞生》(2019)等,主持《新史学》丛刊(中华书局版)及“新史学&多元对话系列”丛书。主要学术兴趣是中国政治史、社会史研究,并长期致力于从跨学科、跨领域的角度探究中国史研究的新途径。<br/>
目录展开

“当代中国人文大系”出版说明

导言:医疗史的另一种叙事

第一章 救不了灵魂的医生

第二章 对陌生空间的恐惧与接纳

重设内与外的边界

病人是怎样委托给外人的?

对非常状态的控制

第三章 “公医制度”下的日常生活

从“话语”到“制度”

从“临床医学”到“地段保健”

第四章 现代城市中的“生”与“死”

从生到死:空间仪式的传统表现

“街道政治”:生死场中的抗拒与变迁

“产婆”档案中的多重声音

阴阳生:徘徊于法律与医学监控之间

第五章 乡村医疗革命:社区试验

“白大褂”如何下乡?

“巫”与“医”的现代之争

第六章 追剿“巫医”

“巫医”与民间宗教秩序

“坛仙”的空间安排

灵验决定一切

“顶香看病”与社会秩序

在城与在乡:“巫医”的移动与控制

“地方感”为什么消失了?

第七章 中医自救面面观

1929年:中医成为“社会医学”的救治对象

最后抵抗的逻辑

插曲:对“公医制”的微弱质询

个体防疫与诊疗经验

为争取群体防疫身份而苦斗

体制容纳的后果

参与“防疫”的新体验

“西医化”浪潮的威胁

新型意识形态支配下的“中医世界”

中医“自组织形态”的蜕变

第八章 防疫、社会动员与国家

小小“细菌”改变了世界!

“沾带”行动后的空间效果

“美国细菌”变成了上帝扔下的“瓶子”

防疫如何变成了一种日常生活的政治

“爱国卫生运动”的制度化过程

第九章 在政治表象的背后

不中不西 亦中亦西

政治运动中的人际关系网络

尾声:赤脚医生的黄昏

结论:医疗史、“地方性”与空间政治想象

附录:如何从“医疗史”的视角理解现代政治?

参考文献

累计评论(0条) 0个书友正在讨论这本书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分享你的想法吧!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