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你推荐
书名页
版权页
《现代针灸学》编委会
编写说明
目录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现代针灸学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现代针灸学的基本内容
一、现代针灸学理论
二、现代针灸技术
三、现代针灸临床研究
四、现代针灸实验研究
第三节 现代针灸学的发展简史
一、传统针灸学
二、现代针灸学萌芽
三、现代针灸学形成
四、现代针灸学发展
第二章 现代针灸学基本理论
第一节 腧穴特异性
一、腧穴形态结构特异性
二、腧穴生物物理特异性
(一)腧穴电学特性
(二)腧穴热学特性
(三)腧穴光学特性
(四)腧穴声波特性
三、腧穴病理反应特异性
四、腧穴刺激效应特异性
(一)腧穴与非腧穴之间的效应不同
(二)不同经脉上腧穴效应不同
(三)同一经脉上不同腧穴效应不同
(四)腧穴相互之间的协同和拮抗作用
五、腧穴特异性的临床应用
第二节 腧穴敏化
一、腧穴敏化的形成
二、腧穴敏化的现象及特征
三、腧穴敏化的机制
(一)腧穴敏化的外周机制
(二)腧穴敏化的中枢机制
四、腧穴敏化在针灸学科发展中的意义
第三节 经脉/腧穴-脏腑相关
一、经脉/腧穴-脏腑相关现象
(一)脏腑病理变化在经脉循行线上反应的相对特异性
(二)刺激腧穴对脏腑功能调整作用的相对特异性
二、经脉/腧穴-脏腑相关的生物学基础
第四节 腧穴-神经节段相关
一、神经节段
二、腧穴分布与神经节段
三、腧穴主治与神经节段
(一)躯干部腧穴的功能主治有明显的神经节段性
(二)四肢部的腧穴主治与神经节段相关
第五节 腧穴全息理论
一、全息理论
(一)全息学
(二)全息生物学
(三)全息医学与中医全息医学
二、针灸全息理论的临床应用
(一)第2掌骨侧腧穴
(二)头针
(三)眼针
(四)耳针
三、腧穴全息理论的临床意义
(一)腧穴全息理论与中医理论契合
(二)腧穴全息理论临床应用优势
(三)腧穴全息与“治未病”
第三章 现代针灸技术
第一节 针刀疗法
一、概念
二、操作要点
(一)操作要领
(二)注意事项
三、临床应用
第二节 热敏灸疗法
一、概念
二、操作要点
(一)操作前准备
(二)操作要领
(三)注意事项
三、临床应用
第三节 董氏奇穴疗法
一、概念
二、操作要点
(一)操作要领
(二)特点
(三)注意事项
三、临床应用
第四节 平衡针疗法
一、概念
二、操作要点
(一)操作要领
(二)注意事项
三、临床应用
第五节 经皮腧穴电刺激疗法
一、概念
二、操作要点
(一)操作要领
(二)注意事项
三、临床应用
第六节 蜂针疗法
一、概念
二、操作要点
(一)操作要领
(二)注意事项
三、临床应用
第七节 激光针灸疗法
一、概念
二、操作要点
(一)激光器具
(二)操作要领
(三)注意事项
三、临床应用
第八节 干针疗法
一、概述
二、操作要点
(一)操作要领
(二)注意事项
三、临床应用
第四章 现代针灸临床研究
第一节 针灸适应证
一、世界卫生组织针灸适应证1979版
二、世界卫生组织针灸适应证1996版
三、世界卫生组织针灸适应证2002版
第二节 针灸临床研究方法
一、常用临床研究设计方法
(一)随机对照试验
(二)队列研究
(三)病例对照研究
(四)病例系列研究
(五)真实世界研究
二、临床研究设计的基本原则
(一)随机
(二)对照
(三)盲法
(四)均衡
(五)重复
第三节 针灸临床研究范例
一、中风病
(一)概述
(二)干预方案
(三)对照设置
(四)评价指标
(五)有效性分析
(六)机制探讨
(七)问题与展望
二、偏头痛
(一)概况
(二)干预方案
(三)对照设置
(四)评价指标
(五)有效性分析
(六)机制探讨
(七)问题与展望
三、尿失禁
(一)概况
(二)干预方案
(三)对照设置
(四)评价指标
(五)有效性分析
(六)机制探讨
(七)问题与展望
四、便秘
(一)概况
(二)干预方案
(三)对照设置
(四)评价指标
(五)有效性分析
(六)机制探讨
(七)问题与展望
五、功能性消化不良
(一)概况
(二)干预方案
(三)对照设置
(四)评价指标
(五)有效性分析
(六)机制探讨
(七)问题与展望
第四节 循证针灸学
一、循证医学概述
(一)循证医学发展
(二)循证医学的证据质量分级
二、针灸系统评价
(一)循证医学与系统评价
(二)循证医学与针灸研究
(三)针灸系统评价
(四)针刺临床试验报告标准
(五)循证医学信息资源
三、针灸临床实践指南
(一)概述
(二)循证针灸临床指南制定过程
(三)针灸临床指南
第五章 现代针灸实验研究
第一节 实验对象
一、常用实验动物
(一)小鼠
(二)大鼠
(三)豚鼠
(四)犬
(五)猕猴
(六)鱼
二、实验动物的麻醉方法
第二节 常用检测技术
一、组织形态学技术
(一)一般染色技术
(二)免疫组化
(三)神经示踪技术
二、分子生物学技术
(一)实时荧光定量PCR
(二)免疫共沉淀技术
(三)染色质免疫共沉淀技术
三、电生理学技术
(一)细胞外记录
(二)单纤维记录
(三)肌电图
(四)脑电图
四、影像学技术
(一)磁共振成像技术
(二)超声成像技术
(三)核医学显像技术
五、系统生物学技术
(一)基因组学
(二)转录组学
(三)蛋白质组学
(四)代谢组学
(五)表型组学
六、光遗传学技术
第三节 针灸应用实例
一、神经影像技术的应用
二、电生理技术的应用
三、蛋白组学技术的应用
第四节 研究范式
一、针刺镇痛调节机制
(一)疼痛的多维度组分
(二)针刺干预痛感觉维度的机制研究
二、针刺作用的中枢整合机制
(一)脊髓整合
(二)脑整合
三、自主神经系统调节机制
(一)针刺效应与自主神经系统
(二)针刺调节自主神经系统临床应用
(三)耳穴-迷走神经刺激
四、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调节机制
(一)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作用机制
(二)针灸对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调节的研究
(三)针灸对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调节的研究范式
(四)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附 录
一、针灸临床研究设计规范
(一)总论
(二)术语解释
(三)目的与目标
(四)总体考虑
(五)研究方法
(六)本规范的使用
二、针灸临床研究报告规范
(一)CONSORT声明
(二)STRICTA声明
三、临床研究国际注册平台
四、动物实验报告规范
五、常用实验动物腧穴定位
六、针灸相关研究国际杂志介绍
(一)针灸专业杂志
(二)其他补充替代医学杂志
(三)疾病专业杂志
(四)综合性杂志
(五)选择杂志、投稿的程序
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
读了这本书的人还在读
同类图书排行榜